叶天士的“奇经络病理论”在辨治杂病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天士的“奇经络病理论”在辨治杂病中的应用
(20140145 宋鹏飞中医儿科学)
摘要:叶天士在辨治杂病病机浅深方面,注重发展“辨在气在血、在经在络、在络在奇”
的理论方法。
本文通过具体联系叶案原文及各家注说,对奇经、络病的概况做一简单介绍,并对其临床辨治法则与用药特色的粗略列举,注重阐明叶氏杂病诊治的发明创获。
关键词:奇经络病;叶案;杂病;虫类药;血肉有情之品
叶天士( 1667--1745) ,名桂,号香岩,苏州吴县人,清代重要医家。
其主要学术思想对温病理论的构建作出了突出贡献,并在诊治内伤杂病方面,建树颇多。
其中对奇经和络病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则是其学术思想的一大特色,但其一生忙于诊务未曾亲笔著述,有关奇经和络病内容均散在于其现存医案中。
一.辨在气在血、在经在络、在络在奇
卫气营血理论是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出来的。
他将温病的病机由浅入深地分为四个层次,即卫分、气分、营分、血分。
临床上,如果仅仅将叶天士的卫气营血理论理解到“四分”程度,那是远远不够的。
实质上,叶天士在辨析疾病病机浅深方面,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种思路,即“辨在气在血、在经在络、在络在奇”
(1)理论。
杂病尤要辨气分血分,气分多属机能性病变,病机较为轻浅;血分多为脏腑器质性病变,病机较为深重。
气分、血分的分界以舌为指针,凡舌绛、舌紫或有绛紫色瘀斑瘀点者为病入血分,否则则在气分。
气分病可深入血分,血分病可转出气分,病机可互相转化。
进而辨析在经在络。
经病是脏腑经脉气机郁滞的病变;络病是脏腑络脉瘀滞的病变。
治经治络自不相同,气分经病和血分络病是辨治疗杂病的重点。
辨奇经病是叶天士的一大发明,更可贵的是他将络病与奇经病联系在一起来认识(2)。
奇经病是络病的进一步发展,是由实转虚的病机过程。
如《临证指南医案》指出:“由脏腑络伤,已及奇经”;“通络兼入奇经”;“夫曰结曰聚,皆奇经中不司宣畅流通之义,医不知络病治法,所谓愈究愈穷矣”。
从叶案分析可以看出,络病实证多称为“病入络脉”,络病虚证则认为是“病及奇经”。
络病为实证,奇经病为虚证。
络病要据不同脏腑之络的病机作具体辨证,奇经病分为八脉,也当分任、督、冲、带、阴阳跷、阴阳维脉而辨论之。
二.络病
络脉是气血津液运行的通道,同时络脉亦是留邪场所和传病之途径。
关于络脉的论述,始于《内经》,发展于仲景,真正将“通络法”灵活运用到临床实践者当属叶天士,这一点集中体现在他的著作《临证指南医案》中多处提及“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病久痛久则入血络”等理论。
叶氏总结出络病的特点主要以疼痛为主,多为针刺样痛或胀痛,病史较久,舌黯红、青紫有瘀斑瘀点,脉涩等。
在宗《内经》“疏其气血令其条达”之旨,在“络以通为用”的原则下,叶氏认识到对络病的治疗非一般通经理气药而能奏效,而必须以“辛润通络”、“虫蚁搜剔”之法,这又是他把张仲景《金匮要略》旋复花汤和鳖甲煎丸用药法灵活运用的结果。
三.奇经
奇经八脉理论至清代有了新的发展,叶天士以《内经》“乌鲗骨—藘茹丸”及仲景之“当归生姜羊肉汤”为据,并受孙思邈、许叔微、张景岳等人启发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认识和实践,发展了奇经证治法则(3)。
在生理上,奇经有收摄精气,调节正经气血,维续、护卫、包举形骸的作用。
在病理上,八脉多起于下焦,隶于肝肾,肝肾亏虚则八脉充养乏源,是奇络虚证之主因,尤以肝肾阴血亏损为主,凡肝肾脾胃等脏腑之病,久虚不复,精血亏损,都必然影响到奇经。
叶氏认为:“医当分经别络,肝肾下病,必留连及奇经八脉”;“下元之损,必累八脉”;“肝肾必自内伤为病,久则奇经诸脉交伤”;“肝肾内损,渐及奇经”。
凡内损精血形气,奇脉纲维失护,当予味厚质静、血肉有情之品填精益髓,以壮奇经,忌燥烈刚性之类如桂、附者,恐其更伤阴液。
以阴虚为主,阳气浮越者,治从阴引阳;以阳虚为主,精无以生者,治从阳引阴。
总以阳宜通、阴宜固为原则,以通阳摄阴、温补通纳为大法。
四.络病治则与用药
①辛香宣通
对久病入络,病属实者,叶天士提出总的治疗原则是“络以辛为治”,即辛味通络法。
因辛能散、能行、能通,若血络瘀滞得行,气机调畅,邪去而正安,气血调和得通,通则病愈。
(4)“味厚则泄,薄则通”。
乳香、肉桂、小茴香、豆蔻、麝香、郁金、葱薤等辛香之品,不但可以走窜通络,还兼引经作用,可引诸药达于病所。
故叶氏强调“络以辛为泄”,“久病在络,气血皆窒,当辛香缓通”。
②虫类通络
虫类祛瘀药,能搜剔络道之邪,“藉虫蚁血中搜逐,以攻通邪结”,对于久病久痛,如头痛、风湿痹痛、瘕聚等证,非一般药物便可奏效,而虫蚁之类如全蝎、蜂房、穿山甲、水蛭、虻虫、地龙、蜣螂、土鳖虫、蜈蚣、僵蚕等“蠕动之物可以松透病根”,利用其走窜善行之特点,搜剔血络,温通血脉,培补生气,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叶天士效法仲景劳伤血痹诸法,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如蜣、蝎、蛭、蛴螬、穿山甲等蠕动之物,轻灵流通,松透病根,搜剔络中之邪,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着,气可宣通”,并指出,这种治法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有间”。
因为虫蚁通络药有药性峻猛,走窜搜络力强,有“追拔沉混气血之邪”之攻,但患者系慢性久病,病邪深伏,难以速愈,故叶天士提出“新邪宜急散,宿邪宜缓攻”的治疗原则,对慢性久病、气钝血痹者,用缓通(或缓攻,或缓逐、缓消)的方法,而不主张急攻、峻攻,“急攻必变胀病”,特别是有形癥积已成,更“非峻攻可拔”,实为经验之谈,具体施治时常常峻药缓图。
五.奇经治则与用药
①温补滋养
叶天士对张景岳“甚为心折,用药多所取法”,熟悟“阳化气,阴成形”之经旨,认为“形以阴言,实惟精血二字足以尽之”。
在治疗上“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
凡见“男子淋浊,亦如女子崩漏带下,最易损人津液,而致奇络亏虚,当调理任督冲带,不宜宣利清解,徒伤正气阴液”,
常以大量熟地黄、肉桂、阿胶、山萸肉、人参、枸杞子、菟丝子等大队濡养温补之品,填精益髓,并随证加用紫石英、代赭石、禹粮石、赤石脂等矿物药温摄冲任,固守下焦。
如叶案中:“遗精滑泄,以补肾固精、升固八脉之气为要”,常以锁阳、杜仲、补骨脂、韭子、蛇床子、菟丝子、覆盆子、金樱子、炙甘草、茯苓、黄精、青盐共为丸久服。
“凡见冲气逆乱,均责之冲脉,多属肝肾阴损,阴不涵阳,而致冲脉夹肝风为逆,可见少腹气冲致心,但寤不寐,头眩目花,耳内风雷等诸变证,非攻消温补能治,惟以滋阴涵冲,宁神静养”,以生地黄、天门冬、桂圆肉、枸杞子、阿胶、白芍、当归、茯神、枣仁、柏子仁、丹皮、穭豆衣等滋阴固本充养脉络方。
②血肉有情之品
血肉有情之品与身之精血同气相求,非草木无情可比,用于精血亏损之奇经虚证最合。
凡下焦所损,均为腥臭脂膏之类,乌贼骨、鲍鱼、淡菜、鱼胶,入督脉的鹿茸、鹿角胶、牛羊猪骨髓;入任脉的龟板、坎气、紫河车,亦因其同气相求,而更能取效。
《灵枢·卫气失常》云:“血气之输,输于诸络。
络病日久,营卫失常,气血不充,络道失养。
如鹿茸、猪脊髓、阿胶、龟版、紫河车、海狗肾、羊肾等血肉有情之品能以髓填髓、以脏补脏、至阴聚秀之物以补阴精、阳气生发之物以壮阳气。
故叶天士云:“余以柔济阳药,通奇经不滞,且血肉有情,栽培身内之精血,但王道无近功,多用自有益。
”
叶天士阐述温热病的传变大致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所谓“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以及“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正是以初病在气,久必入血的病机理论为基础的,即将通常初见的气分证和渐次出现的血分证更为精细地区分成卫、气、营、血证,这也说明了温热病与杂病其病虽异,其理实同。
参考文献
[1]张文选. 论温病学理法辨治杂病[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0(6):14~17 [2]陈克正主编.叶天士诊疗大全[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51~58 [3]朱慧萍.叶天士治奇络病法则及用药特色[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9. 24(1):13~15
[4]谢忠礼.从《临证指南医案》探讨叶天士络病学说的主要思想[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1(122):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