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法制新闻报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方法/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法制新闻报道
◎滕铭
[摘要]随着我国和谐社会的不断建设、法制进程的加快,无论是电视、电台还是网络公众号都纷纷推出法制类的新闻报道,通过此类报道使受众可以感受到法律与生活的息息相关。
然而,早期的法制新闻报道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对报道的整体把握中,如何精准的运用相关的法律知识,如何保证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时机和尺度应该如何进行把握,都 成为了报道者在这类节目中需要思考的问題
[关键词】法制新闻法律知识报道
一、当下法制新闻报道的现状k存在的问题
在各类报道当中,每一种报道都会根据自己的类型和预期的效果去进行市场定位。
但各类型报道为了迎合受众口味,都会偏向去把整篇报道包装的更加娱乐化。
过去的一些法制新闻报道也受到了主流媒体市场的影响,更多的侧重趣味性,导致其失去了法制新闻节目的实质核心竞争力。
一些法制新闻报道没有认识到自己该充当什么样的一种角色,忽视了法制新闻报道应具备的积极的导向性。
报 道者似乎忽视了法制新闻可以多角度的发展、多角度衡量。
当下的法制新闻在选择报道题材上会史加趋向于符合百姓胃口的题材,以民事案件、刑事案件居多。
这样的题材确实很贴近于百姓生活,但时间越来越来久,难免会产生平庸的状态。
在一起案件发展中,舆论的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报道 若只为了增大收视率、站在一方的角度去思考和报道、过分 渲染夸大去迎合受众的口味,极有可能直接影响到其真实性,甚至于在某些情况下会导致案件结果的改变,失去法律原有的公平性。
案列1:2011年10月丨6 H ,《南方都市报》首先报道了佛山2岁女孩王悦,在街上玩耍连续两次被汽车从身上碾压,18名路人竟然无一人上前施以救助的事件。
在报道后的2天内,该文章引起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影响。
该篇报道全文围绕18名路人的冷漠态度进行声讨。
为 了迎合百姓对该事件的看法、吸引读者眼球,把一条法制新闻包装成一篇具有趣味性的新闻来进行报道。
报道中全文道德情感色彩、娱乐化偏重,完全没有体现出任何站在法制角度的报道思想。
甚至于该作者在首发文章爆火后,仍坚持 寻找其18为路人要求进行采访和大篇幅后续报道。
并在文 章中写出“18个路人是否应该被聚焦接受道德审判?”
案例2:2002年7月21日《新闻午报》刊登了题为“给 风景一道屏障”的报道,称“一个专项保护长城的法律------《长城法》,经过北京市政府的讨论、论证,将正式出台。
这是我国首次由地方政府制定法律、法规来保护专项世界文化遗产。
”文章中反映出记者和编辑对我国立法体制和法律规范的欠缺。
立法保护长城,究竟是制定法律还是法规,没有搞清;立法的主体是谁,究竟是人大还是政府,没有
搞清;由于法律知识的欠缺对读者进行错误的引导。
二、措施及对策
1. 注重价值导向,避免过分娱乐化。
法治新闻报道是指 报道国内外重大的法治新闻的详细和内幕,以纪实为特长。
新闻工作者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社会教育者有义务和责
任去进行报道立法、执法、司法、普法等涉及内容的信息,为
受众提供正确的思考角度和价值导向。
强调法律对于维护
社会秩序的功能以及对公民各项基本权利的保护。
对于娱
乐性的把握一定要平衡,,
2. 报道要运用“贴合”技巧。
涉及到与受众生活息息相关、对其自身利益有益的法律知识时,首先要足够的考虑到
作为一位受众的需求点,其次考虑怎样进行报道才能让受
众最大程度的接受并运用。
比如我们在报道一则婚姻家庭
纠纷案件时,尽可能的找到针对普遍百姓婚姻生活的关键
点进行“贴合”并且扩大,这样才能足够满足其好奇心,然后
再以最通俗易懂的方式方法进行采编、播报,这样传达给受
众后才能使其看到的法制新闻应用于生活,“贴合”生活。
3. 掌握充足的法律知识、树立法律意识。
要做到法律用 语的规范化。
在法制新闻报道中要做到法律术语的精准。
每
条法律法条规定使用情况不同,专业术语的应用要清楚的
区分,把握好其概念,避免概念混淆。
树立法律意识,要在洞
察案件本身时持有法律逻辑、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考模式。
断的提高法律修养,清楚的看到事物的多个角度。
也只有储
备充足,才能真正做到在法制新闻报道中从法律视角去思
考和洞察社会现象。
4. 掌握“天秤”原则。
法制新闻报道,会涉及到多方利益冲突,要避免矛盾激化,注重报道内容的真实性前提下更要
平衡好报道新闻中的主体和受众两个方面。
涉及到利益纠
纷时,往往会出现一些消极的影响,这时.媒体人就应该掌
握“天秤”原则,不要被复杂的表象迷惑、规避消极影响。
能
否做到客观公正是其媒体人的重要指标。
在某一件案件当
中,要从两个角度,即对立双方角度进行采访和编写新闻报
道,甚至多方采纳观点,不能偏听偏信,使其信息量更加全
面,并且能够以刚刚提到的职业法律人思维加以判断
72新闻前哨2021年第4期
传播方法
论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综艺类节目的创新-----以《乘风破浪的姐姐》为例
◎周静怡
[摘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近年来各大网络平台的综艺、影视剧成绩突出,逐渐成为了传统电视台的友好合作方
与竞争对象,而其中,最引发关注的综艺节目之一则是《乘风破浪的姐姐》。
该节目受到了广大受众的支持,并以节目本身
的创新性独树一帜,成为国内综艺节目制作的范本。
本文试图通过受众需求视角,以使用与满足理论来进一步探析《乘风
破浪的姐姐》成功的关键原因,为后续优秀节目的研发提供经验与建议。
[关键词]受众需求使用与满足刻板印象乘风破浪的姐姐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概述使用与满足理论是由传播学家卡茨于1974年在其发 表的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首次明确提出,并指
出需要把受众看作是有着各自特定需求的个体,而作为受 众的个人对于媒介的接触活动是根据自身特定诉求,通过 媒介接触活动来获得满足的过程。
在后续的研究之中,Moquai 在针对受众收看电视的行 为动机进行研究分析时,认为受众观看电视的根本动机可 以归于四个原因,其一是消遣,其二是加强个人认同,其三 是促进人际交往,最后是守望环境。
而新媒体时代,受众地位重新发生转变,使用与满足的 内涵也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受众的需求已经不满足于有限的媒介内容,更是更加关注媒介内容的质量。
因此,只有媒
介重视用户体验,才能最大程度的提高用户粘性,同时更好 地满足受众需求,以获得双丰收的结局。
二、《乘风破浪的姐姐》创新策略
近年来,国内选秀节目应接不暇。
第一类则为传统类的 选秀节目,通过氪金手段为支持的选手进行打投,送偶像出
道,以《创造营》、《青春有你》等节目为代表,这些节目也产 出了一批高人气偶像团体。
第二类则为专业类选秀节目,主 要以街舞与说唱为主,其打破了原有的小众文化圈,逐步成 为了大众乐于接受的文化类别。
第三类则是最出奇意料的
选秀类型,通过对已出道的女星再一次进行选拔,最终成立 新女团。
由芒果TV 制作的《乘风破浪的姐姐》则是这类选
5. 坚持以人为本的意识。
任何一个行业中任何理念的 落脚点都是实践,实践自然离不开人,人推进了发展,发展 的成果由人来享受。
以任何形式去开展法制新闻报道,其目 的都是为了让受众得以受益。
在法制新闻报道中,无论是选
定题材、采集信息、编导报道,根本目的旨在为了使受众看 到该节目后知晓并防范。
6. 不断进步的理念和思想。
我国法律是不断改进、不断 更新的,每一位从事法治新闻报道工作人员都应不断地刷 新理念和变化思想,必须做到理解新规范、适应新情形、解 决新问题,与时俱进的多角度出发去满足受众需求。
坚持全 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去打造受众喜爱与推崇的法制新闻 报道。
结语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政治背景下,全 国人民的法制观念开始增强,对于法律知识愈加渴望。
这也 为法制新闻节目的报道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规范。
做 好新时期下的法制新闻报道工作,每一位法制新闻报道工 作者都应该秉承着坚持公正司法的观念,带有创新性、灵活 性地去满足受众市场和受众需要,用积极的态度去传播法 律、弘扬宪法。
在法制新闻报道进行时,报道工作者应讲究报道方式方法,把握好报道力度,规避一些消极的负面影 响。
在注重报道新闻性和故事性的同时,更要注意法的适 用、法的考量,达到正面且有效的新闻效果。
参考文献:
[1] 周聘芬:《中国电视法制节目的竞争战略》,《上海财
经大学硕士论文集》2005年第5期
[2] 王前进:《如何做好法制新闻报道的相关思考—从 南方周末〈还原马加爵〉说开》,《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4年第11期
[3] 周莫也:《法律讲堂》生活版内容评析》,《声屏世界》 2012年第8期
[4] 李立:《〈法律人读新闻〉栏目特色分析》,《新闻战线》
2015年第12期
[5] 陈旭:《我国社会转型期法制类节目的发展策略》,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6] 张建华:《太原市电视台合法制栏目发展策略研究》, 《山西大学》2010年第6期
[7] 顾琪静:《后经典视角下我国电视法制节目的叙事及 其演变》,《复旦学大学学报》2012年第11期
(吉林艺术学院)
新闻前哨2021年第4期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