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妇女生育习俗调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萨克族妇女生育习俗调查
哈萨克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全世界有哈萨克族1000万人,主要居住于中亚地区。
我国的哈萨克族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三省区,有人口111万,是我国18个拥有百万以上人口的少数民族之一。
新疆境内根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哈萨克族人口已达110万,人口增长快,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14%,人口素质指数为46112,在18个百万以上人口的少数民族中排第六位。
一个民族的人口数量与人口素质和本民族的经济、文化、生存环境息息相关,与本民族的生育文化包括生育制度、生育观念、生育习俗密不可分。
其中生育习俗是人们对受孕怀胎、分娩、婴儿抚育、生命过程的认识和行为过程的文化现象,与人口问题的关系应该是最直接的。
生育习俗在特定的社会与经济发展水平中得以传承、延续,因此,它既属于文化的范畴,又属于历史的范围,包涵着人们对生育的态度和观念。
生育习俗又主要在妇女中传承,它不仅关系着儿童的问题,同时也关系着妇女问题,是人口问题中最基本的、综合性的文化。
对生育习俗做调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妇女的生育过程及心态,发现其中的利弊,利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
近些年来,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少数民族计划生育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与繁荣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对哈萨克族人口问题的研究,主要成果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一是人口数量的研究,专家学者们以全国人口普查数为依据,从生产方式、传统文化包括宗教信仰、婚姻家庭、生育观方面,对哈萨克族人口进行分析。
如:郑刚、任强的《新疆哈萨克族人口现状分析》《新疆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
郑刚、赵良全的《哈萨克族人口婚姻与家庭之管窥》《中国少数民族人口》1992年第3期。
马正亮的《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民族人口发展分析》《中国少数民族人口》1993年第4期。
纳比坚•穆哈穆德罕的《哈萨克族的传统生育观及其演变趋势》《新疆社会经济》1993年第1期。
以上文章对哈萨克族人口发展进行比较,指出了人口的过快增长与牧业生产发展缓慢的矛盾,提出了计划生育的重要性及解决人口问题的对策,如:要加强计划生育工作,改变传统的生育观念及婚姻家庭观念等。
二
是对人口素质的研究,从哈萨克族的婴儿出生率、死亡率、儿童入学率、青少年体质、全民文化素质等方面对哈萨克族人口素质进行研究。
如:王兰婷等的《哈萨克族及汉族新生儿的身体形态指数分析》《人类学学报》14卷第1期。
董永茂的《新疆哈萨克族人口素质试析》《中国少数民族人口》1991年第1期。
邵炳坤的《新疆哈萨克族城乡人口素质差异浅析》《中国少数民族人口》1995年第3期等。
从这些文章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哈萨克族的人口素质比解放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存在的问题也很多,如:哈萨克族妇女生育率高,婴儿死亡率也较高,妇女文化素质偏低,不利于家庭对子女的培养等,从自然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居住饮食和社会因素包括生产力、经济条件、文化教育等方面分析影响哈萨克族人口素质的原因并提出对策。
而生育习俗对人口问题的影响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究其原因,一是人们还未对哈萨克族妇女生育习俗做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描述,从而重视生育习俗对人口问题的影响;二是哈萨克族重视生育,使生育活动神秘而神圣,以至造成在人们心目中对生育习俗研究的“禁区”;三是生育离不开妇女,而哈萨克族妇女地位一直较低,通常生育又被认为是妇女之本能,使得生育习俗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鉴于以上原因,笔者先后在乌鲁木齐市及哈萨克族较为集中的新疆伊犁地区特克斯县、塔城地区的裕民县进行了田野作业,走访了城市、县乡、农区及牧区的新婚、临产、老年妇女及经常接生的妇女,观察妇女的分娩过程以及对新生儿的处理方法。
特别是在牧区,哈萨克族妇女仍然按照传统的生育习俗生养孩子,保留着较完整的本民族的求子、孕产、婴儿抚育习惯。
生育中的分娩方式、婴儿胎盘的保存、部分育儿礼俗都是以往所未被人们知晓的,希望这些调查结果能为从事生育研究、人口研究的学者提供有用的素材。
一、求子习俗
哈萨克族妇女婚后希望早生孩子,一般家庭婚后第二年即有新生命的诞生,生男生女对他们都是喜事。
新婚妇女一进婆家,婆婆或嫂子就会对新媳妇进行生育方面的指导。
在新婚夫妇住房的一角,设有一张布置得非常漂亮的铁床,靠边挂着绣有各种花朵的壁毯[sermaq]思尔马克,用红色的丝绒幔帐将床罩住,丝绒上别有猫头鹰的羽毛或带
子。
为新婚夫妇设置的床,旁人不能随便坐。
红色的幔帐、羽毛、带子都是吉祥的象征,具有避邪的作用。
挂绣花的壁毯也只能在新婚的房子里看到,而花朵是孩子的象征。
这些做法的目的主要是期望新婚妇女早日有孕,求子的心理以物质的形式表现出来。
实际上哈萨克族青年人在找配偶时,就开始注意生育。
在哈萨克人看来,女人的价值不在外表,而在于她的生育能力,要求女方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身体好。
特别是公公、婆婆对此看得很重,女方身体强壮,可以承担起家务,同时也能保证传宗接代。
举行婚礼时,婆婆为新娘撒的“恰吾什”[aw]有奶乾、包尔萨克[bawrsaq]、方块糖等,希望新娘早日有孕,类似汉民族给新娘被子中放枣的习俗。
新娘接来后,要坐在刚宰的羊的羊皮上,说坐在这种羊皮上生育会顺利。
婚后不孕的妇女,则以各种方式求子。
较普遍的有以下几种习俗:
1、把在山顶或山的较高处的蚂蚁窝边的土一定是无人踩踏过且蚁已跑完,拿回去后用水烧开,将土过滤掉,让不孕妇女服用此水,据说可使妇女怀孕。
2、去温泉沐浴。
哈萨克族不孕妇女时常去温泉洗浴以求得子。
在伊犁特克斯县阔克苏[kΥksuw]河上有一温泉[arsan],泉边的石崖上坑坑洼洼。
哈萨克族妇女说,早先曾有一妇女在此生育,跪生时因疼痛,肘部、膝部在石面上留下了坑。
不孕妇女在去此温泉前,做一个小的摇篮模型,到温泉后将摇篮挂在树上后洗浴,摸一下跪生妇女的肘坑,返回前用温泉边的树枝重新做一个小摇篮带回,即可怀孕。
哈萨克族游牧区有多处温泉,不孕妇女常到温泉去求子。
3、到祖先坟上过夜也是不孕妇女求子的方法之一,认为祖先能保佑他们生育。
一般是去自己部落中曾特别有名望的人的坟墓,说一些她们想得到孩子的话,有的妇女一年中要去几次,希望得子。
4、一些不孕妇女也徒步进山,去山洞过夜求子。
51最常见的妇女求子习俗是在水边的独树上绑上布条,认为这样可以生育。
已有孩子的妇女认为这样能使孩子平安,她们也常这样做,以求孩子健康长大。
哈萨克族妇女求子习俗中有些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成份,如:蚁窝、泉水能治愈妇科方面的疾病,使妇女怀孕。
现在城市哈萨克族妇女更相信医学,多数不孕妇女都去医院接受检查治疗。
二、孕期、临产习俗
哈萨克族妇女在怀孕后,家里的人不再让她干重体力活,饮食起居得到家人的关心。
了孕妇及胎儿的健康,产生了一些禁忌。
在饮食上,孕妇不能吃驼肉,她们认为驼的孕期是12个月,如果孕妇吃了驼肉,孕期就会延长;禁吃兔肉,担心生下的孩子会是豁嘴。
其它方面的禁忌有:不能穿驼毛做的衣服,特别是下身的衣服。
不能在有骆驼的地方解手;看见残疾人不能笑话,否则孩子会有残疾。
孕妇禁从绳子,特别是花色的绳子或木棒上跨过,她们相信跨越此类东西,脐带会绕在孩子的脖子上,造成胎儿死亡;遇着垃圾和脏物需绕道而行;屠宰牲畜时,孕妇要远离。
孕妇不得去参加丧事。
怀孕期间,妇女可以做一般的家务,如挤奶、放牧、准备食物、绣花,甚至可以骑马。
适当的劳动为妇女顺产创造了条件。
但孕妇及其他人不能为将出生的孩子准备任何衣物,她们孩子是胡大给的,随时都可能被收走,所以等孩子出生以后才能给孩子做衣服。
这一方面是因为哈萨克族生活条件艰苦,时常搬迁,婴儿出生成活率低;另一方面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
对妊娠反应厉害的妇女,她们有一种“杰尔开”[jerke]的习俗,就是孕妇想吃什么就一定让她吃够,想吃谁家的饭,就可以去吃,且主人家会想方设法满足孕妇的要求。
据说孕妇想吃的东西未吃上,生下的孩子就会有缺陷。
从医学的角度看,胎儿的发育需要各种营养,当缺少某种营养时,导致母亲口馋,俗说害口。
如果能让孕妇吃得满意,胎儿就能健康成长。
孕期发生小产的妇女,会得到适当的休息。
流产的婴儿如已成形,她们要给孩子起个名,用布包起来葬于墓地。
妇女妊娠期满,临产时请来肯得克切谢[kidikee]即接生婆来接生。
妇女们对接生人员的选择十分严格,一般要品行、性格极好,有儿有女的德高望众的老年妇女接生,没有固定的接生人员。
一些威望高的妇女经常担任接生的角色,有丰富的经验,被看成是民间接生婆。
妇女们认为让德性好的妇女接生,将来孩子就会有好的品格。
如果分娩时,来不及请接生婆,可由婆婆、嫂子和有经验的妇女助产。
当产妇开始产痛时,妇女们在房子或毡房的中间绑一根绳子,绳子的两头都绑在房顶的木头上,绳子成弧形吊下,让产妇双臂搭在绳子上,两腿跪着,产妇的下身用白布遮盖。
一妇女扶住产妇的腰部,接生婆不断指导产妇生产。
这时在外面等候的人已经宰好了一只羊,开始煮
羊肉,看产妇先生下孩子,还是肉先煮好。
如果肉先煮好,则分给大家吃,并说:“快点吃,快点吃。
”希望孩子尽快生下来。
吃完了肉还没有生的话,就抓一只公山羊,让山羊的尾巴对着产妇,用一根绳子在山羊尾巴上缠上五、六下,宰掉,把肉分给大家,祈求妇女早生。
有一些家中是让一男子拿一把刀在煮肉的锅边来回磨,嘴里还说着:“看你的孩子先生下,还是我的刀先磨好。
”如发生难产,会进来四个妇女,将产妇放在毯子的中间,四个妇女分别抓住毯子的四角,把产妇抬起,来回晃动,以促产。
孩子在诞生过程中不正位,扶腰的妇女用一羊毛线团在产妇的腰部来回滚动,以使孩子正位。
孩子生下后,接生婆用乌思塔拉[ustara]一种剃头刀给孩子割断脐带。
乌思塔拉是提前准备好的,用盐水消毒后,拿干净的布包好备用,然后用一种叫塔尔莫丝[tarms]的东西给婴儿扎上脐带。
塔尔莫丝是用牛或马的腿筋一点点分开后,搓成细线,家里有孕妇就提前准备好、洗净凉干后包好挂在毡房的高处待用。
接生婆在给孩子割脐带时,不能说话,认为说话孩子以后会哭闹得很厉害。
脐带不能随便扔掉,要缠好后挂在马鬃上,才会给孩子带来吉利。
等婴儿的胎盘下来后,家里的妇女把胎盘洗干净,用白布包缠好后,由孩子的父亲把胎盘埋在毡房门口或毡房周围一米多深的地方,胎盘不能被狗或其它动物叼走,俗信它和婴儿间有感应关系,这样做能令婴儿长寿。
遇到产妇大出血,她们会拿一只鹰或猫头鹰的羽毛放在产妇的房子里,以为这样可以止住产妇流血。
孩子平安降生后,用四、五米长的白布给产妇缠上肚子,以便产血流尽。
这时给产妇端来羊肉汤让她喝,以恢复体力。
接生婆则准备好了盆子,在盆子里放上温水、羊油,从外面煮肉的锅里捞起漂在上面的泡沫放入盆中,再加上一些盐,还要放进一个银器,一般是戒指,准备好后,开始给婴儿洗,洗完给婴儿通身擦上羊油,用一小单将婴儿包上。
洗时,盆里所放东西有一定意义,银器表示将来孩子有财,羊油表示富裕,盐、泡沫据说能使孩子皮肤好,防冻,受了伤以后,伤口易愈合。
洗完后,银器就送给肯得克切谢,还要给她一块布料。
以示谢意。
婴儿长大后,会一直记着自己的肯得克切谢,时常去看望。
哈萨克族妇女给孩子喂第一次奶时,用一根头发放进婴孩的嘴里,使孩子恶心呕吐,吐出从胎盘中带出的脏物,母亲则用馕蘸一点酥油先吃一口,才给孩子喂奶。
说是这样孩子长大以后不会嘴馋,不会在做饭的时候
要吃的。
对哈萨克人来说增添了新生命全部落的人都非常高兴。
家里的人会给第一个看见孩子的人奎尔门得克[kΥrimdik],一般是一块布料,专门有一个人骑着马给部落里的人报喜,称为“群切”[ΥΓe],人们不会让报喜的人空手而归,都要送些东西给报喜的人。
得到喜讯的人陆续来到新生儿的家,开始举行“突吾得托依”[tuwdtoj]生礼。
主人家宰好羊,阿吾勒氏族的妇女都来帮着煮肉、烧茶、招待客人。
煮好的肉先让产妇吃一碗。
客人都来了以后,开始举行正式的活动。
在产妇睡觉的地方挂个帘子,客人则在毡房内外,青年人弹起冬不拉,唱歌跳舞以示庆祝有时庆祝活动要举行三天三夜。
客人们来的时候都要给孩子带礼物,以布料为主。
在这以后阿吾勒的妇女们要给孩子举行一个“切尔德哈那”[eldexana]。
肯得克切谢已经为孩子做好了“依特吉依得”[jtdejde]小孩穿的衬衣。
通常做二件,用轻软的布料,做的时候针角在外,从正面缝,不能钉扣子,襟处有二根小带子,衬衣下面的边不能缝起来,说是缝起来后,孩子以后讲话不利索。
“依特吉依得”上不做领子,象征孩子长命百岁。
在这一礼节上,肯得克切谢和妇女们一起给孩子穿上衣服,换下单子。
妇女生孩子、举行“切尔德哈那”时,切忌男性在场,以图吉利。
除以上孕产习俗外,也有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如:妇女在搬迁途中分娩,只能临时在地上铺些东西,孩子生下后,即上马赶路。
妇女产后没有固定的休息日,缺少劳动力的家庭,产妇产后2—3天就开始干家务。
三、育儿习俗
哈萨克族在婴儿出生后,抚育又成为很重要的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要举行很多礼仪,比较主要的有以下几个。
1、摇篮礼[besktoj](别瑟克托依) 婴儿出生后几天,肚脐落下,这时哈萨克妇女要给孩子举行“别瑟克托依”。
这是为刚刚来世的孩子举行的第一个仪式。
摇篮有二种,一种是松木做的,刻有花纹,十分精致;一种是用普通木头制的。
通常摇篮是由孩子的爷爷奶奶准备,也可互相借用。
给孩子举行摇篮礼前,要把摇篮洗干净,铺上洁净的小被,给摇篮上准备一根绑带,宽5公分,长2米,用柔软的羊毛线做成。
这一礼俗由阿吾勒的妇女们参加,主人会宰羊招待她们,她们来时给孩子带上“依特吉依得”、小毯子或羽毛之类的物品。
打开摇篮上的盖帘,把孩
子放进摇篮时,有一个叫“特希特麻”[ttma]的习俗,就是把奶疙瘩、奶酪等食物放在孩子的头顶部,那些东西被妇女和孩子们抢走,表示婴儿会按时大小便。
有的部落除放吃的东西外,给男孩还要放鞭子、马笼头,希望孩子长大后成为好骑手;给女孩放镜子、梳子,表示将来姑娘会美丽、漂亮。
随后一妇女开始唱摇篮歌:“摇呀摇,小宝贝,好好睡在摇篮里,不要哭,不要闹,骨头打碎给你吃。
摇呀摇,小宝贝,你在白色的摇篮睡,下面铺皮子,上面盖种子, ①不要哭,不要闹,不要为难你母亲。
(ψldejbΥpem,aqbΥpem,aqbeskkedat,bΥpem,ast÷aterliksalajn,yutetoqmjabayn.dlama,balam,dalama,eedqjnama……) 这一活动,从头到尾都非常热闹、高兴,预示孩子一生幸福。
妇女们常给摇篮上挂上狼髀什,没有狼髀时,山羊髀什也可,或是猫头鹰的羽毛,用这些东西来避邪。
摇篮的底部有一圆洞,可放瓶子,孩子大小便后即入瓶,干净卫生,且不用准备尿布。
摇篮下面是弧形,母亲可以边干活边摇,非常方便,母亲外出时,摇篮可置于马背上,便于携带。
举行完摇篮礼后,孩子就睡在摇篮之中,晚上摇篮放在母亲身边,以便照料。
哈萨克族妇女特别注意孩子的捆绑,每次把孩子放进摇篮时,总是细心地用宽带子把孩子绑紧,说这样可以防止孩子腿部的变形。
摇篮礼后,母亲要常常给孩子用自制的“卡拉沙本”[qarasabn]黑肥皂洗澡。
卡拉沙本是用一种叫“沙卡尔”[saqar]的植物做主要原料,配上一定比例的羊油、水等,放在锅中熬,直到水熬干,用布包好绑紧凉干即可用。
据说用“卡拉沙本”给孩子洗澡,能使孩子皮肤健康,可防痱子、湿疹等皮肤疾病。
每次洗澡后,母亲要捏捏婴孩的鼻子,揪揪耳朵,让婴儿伸腿伸胳膊,口中念着“约思、约思”[Υs]长。
2、140天礼[qrqkyntoj] 孩子40天后有的是41天,哈萨克人有给孩子过40瓢水的习俗,参加者都是妇女。
她们在盆子里准备好热水,放入适量的盐,再放进40粒羊粪蛋和一枚戒指。
然后妇女们轮着用舀奶的小勺把水倒在孩子的身上,每倒一勺水就说一句祝福的话,有一名妇女专门负责给孩子洗。
水里放的东西主要是指:水和盐使婴儿皮肤健康、滑润;羊粪蛋象征富贵;戒指象征勇敢、胆大,拥有财产。
这枚戒指由负责洗的妇女拿走。
洗完后,孩子不再穿依特吉依得,换穿其它衣服。
妇女在依特吉依得中包一些奶酪等吃的东西,绑在狗的脖子上,让
大一点的孩子去追狗,追上后分吃里面的东西,非常热闹、有趣。
40天时,要给孩子剃胎发,剃下的胎发不能扔掉,把它揉成一团,用布缝成一个小球带在孩子的肩背部。
老人们说,如果胎发掉在地上,被鸟衔去做窝,孩子就会得头痛病。
哈萨克族妇女十分重视孩子的40天礼,相当于汉民族的婴儿过满月。
3、走路礼[tusawnkesw](割肠子) 婴儿期过后,孩子快会走路时,哈萨克族有一个习俗,给孩子举行走路礼。
届时,把阿吾勒已经会走路的小孩都请来,热情款待他们,然后进行跑步比赛。
先用绳子绑住那个将要会走路的孩子的腿,再象征性地绑一些熟的羊肠子。
请一个客人把羊肠子剪断,羊肠子被大家抢着吃掉。
另请一个客人用绳子牵着孩子跑,追其他孩子。
孩子会跌倒,这时就割断绳子,象征孩子会走路。
从此以后,这个孩子就可以参加儿童的活动。
主人会给来参加这一活动的孩子们每人一份合适的礼物,帮着剪断肠子、绳子的客人也会得到相应的礼物。
这一礼俗和摇篮礼相对称,举行完这个礼节,孩子不再睡摇篮。
摇篮被洗干净,放起来留给别的孩子用。
按照礼俗,摇篮不能空放着,必须在上面拴一根布条,这样能避邪,无论对睡过这个摇篮的孩子,还是对以后要睡的孩子的健康都有益。
4、割礼哈萨克族男孩大了以后3—7岁,给孩子过割礼。
割礼仿照伊斯兰的习俗进行,中间参有哈萨克人的习惯,这个礼节非常隆重,首先给受割礼的男孩穿上新衣服,准备好需要的东西,然后去请客人。
请客人的方法是:让孩子骑着马驹,嘴上叼着一个小口袋,口袋里装着“包尔沙克”、奶疙瘩,“依尔门切克”[rmek]等奶食品,由一小伙子带着孩子去请客人。
每到一家,就把口袋里的奶食拿出来分给他们,邀请他们参加割礼,他们会回赠孩子礼物。
在孩子返回家的时候,他的马上放满了毛巾、手绢,孩子的身上挂满了人们送的白布,满载而归,看到这一景象,人们不禁会捧腹大笑。
为了让大家在这一礼节上玩得愉快,要举行赛马之类的活动。
来参加割礼的人,不会空手而来,多的给孩子送一匹马,少的是送一只羊表示庆贺。
割礼由毛拉主持,首先念经,然后割去生殖器包皮。
割完后,让孩子躺在老人身边,毛拉对孩子念经。
割礼仪式结束后,主人要给毛拉送礼物。
哈萨克人认为,不行割礼的人不能算真正的穆斯林。
5、骑马礼草原上会骑马是非常重要的事。
孩子从小在马背上长大,男孩子能独自养马、骑马时,要给孩子举行骑马礼。
父母给孩子挑选一匹马驹,配一套马具,阿吾勒的人们聚集在一起,由孩子的父亲把孩子抱上马,并给孩子最好的祝福,让孩子骑马奔跑。
过了骑马礼的孩子就可以和成人一起骑马玩了。
6、还子习俗哈萨克族家庭中,还存在“还子”习俗。
所谓“还子”,即长子婚后所生的第一个孩子送还给男方的生身父母。
祖父母把孙儿女当作自己亲生的儿女来对待,并特别宠爱。
祖父母与孙儿女的关系为父母与儿女的关系,孙儿女称父母用父母的称谓,祖父母称孙儿女用儿女的称谓,祖父母在外人面前从不说他们之间是祖孙关系,而说是父母子女关系。
同时祖父母极力疏远孙儿女与其亲生父母的关系,不让孙儿女知道他们的亲生父母是谁。
这种习俗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哈萨克人认为自己的肉体是父母给的,婚后离开父母,父母身边就少了一个亲人,相应地就少了乐趣,把婚后第一个孩子还给父母,一可以增加老人的情趣,二可待孩子长大以后,同自己共同奉养老人。
作为祖父母来说,则认为,通过这种方法,才能进一步密切长辈同晚辈之间的关系。
同时,又因为年轻夫妇缺乏养育孩子的生活经验,自己代替他们抚养,既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又可减少年轻夫妇的生活负担,这样才尽到了关心和爱护晚辈的责任。
7、养子习俗在哈萨克族中还盛行养子习俗。
每个氏族成员不仅有抚养本氏族孤儿的义务,同时也有承担收养其它氏族部落孤儿的责任。
养父母对待养子与亲生儿女一样,不受任何歧视,要给养子成家,并分给遗产。
养子习俗解决了孤儿的抚养问题,以家庭来消化孤儿的抚养,有利于儿童的成长,表明哈萨克族对儿童是十分重视的。
8、其它习俗除以上比较正规的礼俗外,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其它养育习俗。
哈萨克族妇女多采用母奶喂养孩子,直到怀有下一个孩子才停止喂奶。
女孩到六、七岁,母亲就开始教她学习绣花,男孩到这一年龄,开始学习刷洗马驹等。
哈萨克族妇女对孩子的要求十分严格,特别注重孩子道德品质的培养,家有客人,孩子不能跟客人一起进餐;喝茶前要求孩子给客人倒水洗手,睡觉前给客人铺床、脱靴;做饭时,孩子不能乱抓饭食。
她们要求孩子讲礼貌,尊敬老人,热爱民族,学习各种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