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范文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范⽂3篇
诗歌鉴赏之隔
诗,是最精炼的语⾔⽂学。
诗歌鉴赏,是⼗分复杂的精神活动。
因此,即便是浅易凡近的诗,⼀般的学⽣仍然视鉴赏为畏途,深感⽆从措⼿。
何以故?约⽽⾔之,在⼀“隔”字:隔于语⾔、⽂字,隔于时代、思想。
诗在语⾔、⽂字上有何特点?须从诗的特殊性说起。
诗(中国古诗),主要是抒情性作品,叙事诗乃是少数。
既是抒情,则⾃求其所抒之情也能感染他⼈。
然则直接抒情吗?抒得好固然是好,如《⼈间词话》所举数阕,“⽢作⼀⽣拼,尽君今⽇欢”,“换我⼼为你⼼,始知相忆深”,所谓“专作情语⽽绝妙者”;但抒得不好的则不知所⾔。
盖主观的情感宣泄只有个⼈的意义,要能感染他⼈,最有效之⽅式还是托物起兴、借景抒情,借景物为中介以求他⼈亦能了解⾃⼰所抒之情。
由此,带来诗在语⾔、⽂字上第⼀个特点:极重含蓄。
重含蓄,则读诗之⼈需揣摩。
刘禹锡《乌⾐巷》“寥寥⼆⼗⼋字,写尽华屋⼭丘,沧海桑⽥之
感”[1],所凭藉不过“野草花”、“⼣阳斜”等简单字⾯,遂以寄其深慨,令后⼈吟诵⾄今。
此其⼀。
其⼆,中国诗既以抒情写意为特⾊,篇幅亦⼤都随之较为短⼩,后来更⾛上格律化的道路,字数、句式、平仄、押韵都受严格限制,这就带来诗在语⾔、⽂字上的另外两个特点:重⾳乐性,语词⾼度凝练。
如何使语词⾼度凝练?既在结构上采取跳跃法:意象的组合只遵循情感、想象的逻辑,“春风桃李花开⽇,秋⾬梧桐叶落时”,超越了时间,并跨越了空间;在⽤词、造句上则是“改变词序、颠倒语序、省略句⼦成分”[2]等等,如习见的“春风⼜绿江南岸”(“绿”⽤作动词)、“枯藤⽼树昏鸦,⼩桥流⽔⼈家”(六种意象不⽤任何介词、连词连接)、“多情应笑我,早⽣华发”(上句为“应笑我多情”之倒装)等皆是。
再如李清照《⼀剪梅》中上⽚开头三
句:“红藕⾹残⽟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
”何以“独上兰⾈”之前须“轻解罗裳”?不少读者感到费解,专家学者也众说纷纭,莫衷⼀是。
周啸天教授认为,应从诗词的特殊语序上着眼,“红藕⾹残”写户外荷塘,“⽟簟秋”写室内之物。
“轻解罗裳”乃是对
应“⽟簟秋”,写夜间孤眠情事;“独上兰⾈”乃是对应“红藕⾹残”,写⽇间采莲情事:⽆论哪种情况,⼥主⼈公都寂寞难耐。
如此解释,⼗分合理。
总之,各种“变形”,其作⽤则是“取得新、巧、奇、警的效果;增加了语⾔的容量和弹性,取得了多义的效果;强化语⾔的暗⽰性,取得了传神写意的效果”[3],但由此⽽来也就给初学者增添了⽆数困惑。
鉴赏(“欣赏”或更妥当)中国古诗,若对其语⾔、⽂字特点毫⽆了解,在关键处难免会莫名其妙,有时简直是不知所云了。
语⾔、⽂字是诗的载体,⽽诗终归是时代、思想(情感)的结晶。
《⽂⼼雕龙·时序》云:“⽂变染乎世情,兴废关乎时序。
”鉴赏诗,往往离不开特定的时代背景,“把具体的作品放到时代思潮、⼀代诗风中加以考察,从⽽(才能)透过⽪相,把握住本质。
”[4]同是送别,盛唐慷慨⾼歌:“莫愁前路⽆知⼰,天下谁⼈不识君”,透露出前程万⾥的信⼼;晚唐则浅吟低唱:“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别离的惆怅⾥寄寓着时代的哀⾳。
由盛唐的风⾻⽓象到晚唐的黯淡凄迷,不正是唐王朝由盛⽽衰的真实写照吗?⾟弃疾《永遇乐·京⼝北顾亭怀古》:“千古江⼭,英雄⽆觅、孙仲谋处……”唐宗宋祖,皆能⼀统天下,未必稍逊风骚,何以稼轩追思千古,独思刘裕、孙权⽽不及其他?联系当时背景来看,则⼀⽬了然:南宋⼩朝廷偏安东南⼀隅,国势阽危,如在风⾬飘摇之中,⽽不思进取,焉能如孙仲谋、宋武帝之睥睨江北、抗衡中原耶!苏轼《念奴娇·⾚壁怀古》,短短两阕之中,⽓势奔腾,⾃有尺幅千⾥之势。
“⼊世与超世、n郁与旷达、进取与⽆为、施展怀抱的雄⼼与放情⼭⽔的意趣”[5],是那么复杂地交织在⼀起!这就绝不仅仅是⼀⼰被贬的偶然感触了,其背后是“整个⼈⽣的空漠之感”[6],是整个中国的思想、⽂化,“奉儒家⽽出⼊佛⽼,谈世情⽽颇作⽞思”[7]。
或独赏其“江⼭如画”,或偏爱其“雄姿英发”,只能是略见⼀斑了。
⽣于数百年甚⾄千⼏百年后的我们,要谈鉴赏,就不仅要“知⼈”,更须“论世”,要对古代社会、思想有⼀定了解,否则就难免⼀知半解,似懂⾮懂,“雾⾥看花”了。
当然,鉴赏⽆⽌境,领悟有次第,黄庭坚跋陶渊明诗卷说:“⾎⽓⽅刚时,读此诗如嚼枯⽊,及绵历世事,知决定⽆所⽤知。
”我们唯有多读、多思、多积累,才可望渐渐有所收获。
诗歌的鉴赏,涉及的问题还很多。
这⾥仅是以蠡测海,简单地谈了⼀点最基础的常识。
但是由这些⽅⾯⼊⼿,运⽤想象、联想,多加揣摩、品味,或许会发现⼀点诗趣,增加⼀点信⼼,不⾄完全“⾯墙⽽⽴,不得其门⽽⼊”了。
参考⽂献:
[1]傅庚⽣.中国⽂学欣赏举隅[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2][3]袁⾏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序[M].北京:北京⼤学出版社,1996.
[4]周啸天.古代诗词鉴赏⽅法[M].四川:四川⼈民出版社,2003.
[5]刘⽯.苏轼词[M].北京:⼈民⽂学出版社,2005.
[6][7]李泽厚.华夏美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谢光辉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四中 430404)
诗歌鉴赏浅析
⼀提起诗歌鉴赏,学⽣们就觉得太过⾼深,不好把握,⽆从下⼿。
其实形象、语⾔、表达技巧这些形式的东西都是次要的,诗歌鉴赏要抓住“诗⾔志”这个意旨,联系⽣活,驰骋想象。
⼀、在进⾏诗歌鉴赏时要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进⾏诗歌鉴赏时,⾸先是进⾏快速阅读,准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内容都是为这个主旨服务的。
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
感到千头万绪,繁多芜杂,那么我们应如何下⼿呢?正所谓“观千剑⽽识器,操千曲⽽知⾳”。
古代诗歌固然有千万⾸,但是它们反映的内容⽆⾮就是⼭⽔⽥园、咏物咏史、离别、边塞等⼏⼤类。
其次是与诗⼈的思想感情产⽣共鸣。
其实我们在现实⽣活中也常能体味到,借优美风景来排遣⾃⼰的郁结之情,睹物思⼈、物是⼈⾮的伤感情怀,离别时的伤感之情等等,这些情感现实中都存在。
只要我们设⾝处地的仔细去想⼀下,同样也会产⽣共鸣。
⼆、各种诗歌类型的特点
(⼀)⼭⽔⽥园诗
代表⼈物有唐代的王维、孟浩然。
⼀提到王维,我们常常会想起他的《⼭居秋暝》:“空⼭新⾬后,天⽓晚来秋。
明⽉松间照,清泉⽯上流。
⽵喧归浣⼥,莲动下渔⾈。
随意春芳歇,王孙⾃可留。
”⾬后的青⼭格外明亮,⼜是⼀年的秋天傍晚,只听那⽵林中⼀⽚喧闹,原来是洗⾐归来的⼥⼦,那⽔上莲花的摇动,是渔夫们打渔归来时的情景,还见那明⽉透过⽵林撒下⽉光,⼜听到那⽯上汩汩流动的泉⽔声,即使此时春天已过,公⼦王孙们也⾃然会留下来,因为这⾥是那样美,那样的清净、⾃由、祥和,怎不令⼈向往?我们平⽇⾥,⽣活中有了不快,看到这样的景象,怎能不为之顿消?那⽯头上流动的清泉,想必也早已把⾃⼰繁杂的内⼼打扫得⼲净了吧?
(⼆)咏物诗
贺知章的《咏柳》:“碧⽟妆成⼀树⾼,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春风似剪⼑。
”那柳树刚刚吐出的嫩芽,像是被碧绿装扮⽽成,那柔嫩的细条在微风的吹拂下,就像是垂下千万条绿丝带,好似问是谁裁出这碧绿的细叶?不正是那似剪⼑的⼆⽉春风的杰作吗?作者赞美⼆⽉的春风,也是在赞美那⼆⽉的春天:它是有着那样神奇的创造⼒,把⼤⾃然塑造出如此景象,我们看到后不也佩服吗?这柳树的美好景象来⾃⼆⽉春风神奇的创造⼒,其实,⼈类神奇的创造⼒也可以塑造出更神奇的景象,咏物的同时也是在歌颂⼈的某种精神。
(三)咏史诗
咏史是为了借古抒怀,⽐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春⾊,隔叶黄鹂空好⾳。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
出师未捷⾝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他怀念诸葛亮其实也是在慨叹⾃⼰壮志未酬,那辉映台阶的碧绿之草在那⾥妆扮春⾊,可有谁来欣赏?林中黄鹂空在树中鸣叫,有谁来听?当年叱咤风云的诸葛亮早已长眠于地下,⾃⼰也是空有⼀颗报国之⼼,可⼜有谁任⽤?
(四)离别诗
⽆论是离别家乡还是告别亲友,都会产⽣离别的伤感之情,如李⽩的《秋浦歌》中的“⽩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不起故园情”。
尽管今天各种通讯⼯具⽐较发达,但还是会有离别伤感之情和思念家乡之苦。
三、通过实例再次理解诗歌鉴赏的关键与技巧
鉴赏⼀⾸诗歌,思想感情是第⼀位的,能把握住诗歌的感情,其他也⾃然能迎刃⽽解。
下⾯,就让我们共同来赏析⼀⾸诗,在实例中再次理解诗歌鉴赏的关键与技巧。
李商隐在《贾⽣》中这样说道:“宣室求贤访逐⾂,贾⽣才调更⽆论。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问⿁神。
”这⾸诗明写贾⽣即贾谊——汉代名⼠,怀才不遇,实际上是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汉⽂帝求贤若渴,访⼀个被驱逐的⼤⾂,贾⽣的才⽓⽆与伦⽐,但是皇帝夜半靠近,并不是为了苍⽣⼤计,却是为了⿁神之事!这不仅是对有才之⼠贾谊的同情,更是对汉⽂帝的讽刺,实则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讽刺时政。
⾄于本诗⽤了什么⼿法,可以说是反衬,以汉⽂帝的昏庸衬托贾谊的才⼲;也可以说是对⽐,即汉⽂帝与贾谊的对⽐,汉⽂帝的⾏为与问话内容的对⽐;还可以说是细节描写,以“可怜夜半虚前席”这个细节表现汉⽂帝⼀代国君荒淫误国之举,以⾄于那个时代的⼈才也当然⽆法得到重⽤;或者说是⽩描⼿法,诗⼈不⽤⼀个形容词,纯粹的写实:访逐⾂、虚前席、问⿁神,鲜明地表现出贾谊与汉⽂帝这两个对⽐鲜明的⼈物;还可以说是叙议结合,前⾯叙事,后⾯议论。
所以,明⽩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才是关键,⽽语⾔形式、表达技巧都是为该主旨服务的。
可见,认真读标题、内容,并联系⽣活实际,驰骋想象,把握住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胆作答,鉴赏诗歌就不是什么难事。
(作者单位:遂平县第⼆⾼级中学)
诗歌鉴赏研析
中图分类号:I052
诗歌是⼀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活的⽂学样式,它在凝练和谐、具有节奏感和⾳乐美的艺术语⾔中表现强烈的感情。
可是对于诗歌的鉴赏却是各有见地,众说不⼀。
⼏⼗年的教学实践,我对此总结了以下⼏点,希望对这⽅⾯有研究兴趣的同仁有所帮助。
第⼀,鉴赏诗歌的真情美。
读者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先要考虑的是,这⾸诗⾥⾯有没有真情。
因为,读诗就是要感受诗歌的真情美。
感受诗歌的真情美
可以从以下两个⽅⾯⼊⼿:
1、通过想象,把形象转化为情感。
诗歌要表现感情,就必须把情感转化为具体⽣动的形象,这就转化是情感与形象天⾐⽆缝的结合。
“假如我是⼀只鸟,我也应该⽤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所打击着的⼟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息的吹刮着的风,和那来⾃林间的⽆⽐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也腐烂在⼟地⾥⾯。
为什么我的眼⾥常含泪⽔?因为我对这⼟地爱得深沉……”
感受诗歌的真情美,则需要通过想象,把诗歌形象转化为情感。
诗中⼩鸟对“这⼟地”的深沉的感情,不正是“我”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吗?
⼩时候
乡愁是⼀枚⼩⼩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后
乡愁是⼀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头
⽽现在
乡愁是⼀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陆在那头
读此诗,诗⼈余光中⼼灵深处对中华民族执着的情感融化在那⼀个个具体的意象上,它所抒发的爱国、爱家情感具有⼀种崇⾼的美,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灵。
2、通过诗歌节奏发现感情诗歌是感情激荡的产物,动荡的⼼绪需要通过诗歌的节奏起伏来表现。
请看李⽩的《蜀道难》:“噫吁我!
危乎⾼哉!
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蜀道难》开头突兀沉雄,显然表现的是见蜀道⾼危的惊惧情绪。
全篇节奏较慢,起伏不平。
⽽节奏的变化是符合情感发展的逻辑的。
第⼆,鉴赏诗歌的意境美。
意境是抒情诗及其他⽂学创作中⼀种艺术境界。
这种艺术境界是由主观情感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成的意蕴或形象。
其特点是描述如画,意蕴丰富,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有着超越具体形象的更⼴的艺术空间。
意境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为情景交融、虚实相⽣、韵味⽆穷三个⽅⾯。
1.情景交融。
诗歌意境的创构,从根本上说,就是借客观之景抒诗⼈主观之情。
景物只有融注感情,才有⽣命;感情只有附丽景物,才有依托。
正如朱光潜所说:“情景相⽣⽽且契合⽆间,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称情,这便是诗的境界。
”
情景交融的⽅式有三种:
(1)景中寓情
就是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诗⼈的内⼼感情。
杜甫的《望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居易的《望⽉有感》有“共看明⽉应垂泪,⼀夜乡⼼五处同”,《敕勒歌》⾥
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底见⽜⽺”,王勃的“我寄愁⼼与明⽉,随君直到夜郎西”,岑参的“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忽如⼀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都是景中寓情的典范。
(2)情中见景
是指诗⼈在抒发感情的时候,尽管不可以去描写⼈事、景物,⽽⼈事景物清晰可见。
⽩居易的《钱塘湖春⾏》:“最爱湖东⾏不⾜,绿杨荫⾥⽩沙堤”;杜甫《望岳》⾥的“烽⽕连三⽉,家书抵万⾦”。
这样的古诗句很多:“落花不是⽆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则是例证。
(3)情景并茂,是指诗⼈在诗中既抒情,也写景,从⽽使情景浑然⼀体,它是上述两种⽅式的综合。
《巴⼭夜⾬》⾥的“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落灯花”有景有情,李煜的“问君能有⼏多愁?恰是⼀江春⽔向东流。
”这⽅⾯的例⼦举不胜举。
2.虚实相⽣。
实景是指诗中的景、物、⼈、事等;虚景既指在实景的基础上因联想⽽产⽣的情,意和感悟,⼜指实境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
《沁园春雪》“⼭舞银蛇,原驰蜡像,欲与天公试⽐⾼”其中⽓魄因此⽽得。
3.韵味⽆穷。
韵味指的是意境中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情致、情趣、情意。
这需要反复的品读,并发挥⾃⼰的联想和想象去深⼊地欣赏感悟。
第三,鉴赏诗歌的⾳乐美。
在所有的⽂体中,诗歌的⾳乐性是最强的。
戴望舒说过:“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诗情的程度上。
”他的《⾬巷》⾮常完美地体现了他的美学主张:
撑着油纸伞,独⾃
彷徨在悠长,悠长
⼜寂寞的⾬巷,
我希望逢着
⼀个丁⾹⼀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样的颜⾊,
丁⾹⼀样的芬芳,
丁⾹⼀样的忧愁,
在⾬中哀怨,
哀怨⼜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寞的⾬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样
像我⼀样地
默默⾏着,
冷漠,凄清,⼜惆怅。
她默默地⾛近
⾛近,⼜投出
太息⼀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般地,
像梦⼀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枚丁⾹地。
我⾝边飘过这⼥郎;
她默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废的篱墙,
⾛尽这⾬巷。
在⾬的哀曲⾥,
消了她的颜⾊,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她丁⾹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
彷徨在悠长,悠长
⼜寂寥的⾬巷,我希望飘过
⼀个丁⾹⼀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在这篇诗歌中,诗⼈通过叠句、粘连、重叠等表现⼿段,反复描绘、咏叹、渲染⾬巷中梦幻⼀般的意象——丁⾹⼀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节奏鲜明,旋律优美,具有很强的⾳乐效果。
使这⾸诗歌具有了强烈的艺术感染⼒。
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
好⽂章需要你的⿎励
你需要服务吗?
提供⼀对⼀服务,获得独家原创范⽂
了解详情
期刊发表服务,轻松见刊
提供论⽂发表指导服务,1~3⽉即可见刊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