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二级技能-复习要点》第二章:心理咨询技能(二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心理咨询技能
第一节: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
第一单元: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法:可用于治疗求助者对特定事件、人、物体或泛化对象的恐惧和焦虑。
基本方法是:让求助者用放松取代焦虑.
第一步,教求助者掌握放松技巧;
第二步,把引起焦虑的情境划分等级;
第三步,让求助者想象引起焦虑的情境,同时做放松练习;
最后,通过在实景中的重复练习,使求助者逐渐从过去引起焦虑的情境中脱敏。
一、学习目标
二、工作程序
(一)学习放松技巧
(二)建构焦虑等级
建构焦虑等级表:既是对引发求助者特定焦虑的刺激因素的归纳整理,也是对求助者实施系统脱敏治疗的必要准备。
要求求助者本人把引起焦虑的事件或情境排一个次序,最少焦虑是0,代表完全放松,最大焦虑是100,代表极度焦虑。
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及焦虑等级表.
理想的焦虑等级构建,应当做到各等级之间级差要均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列层次。
这主要取决于求助者本人。
(三)系统脱敏
首先让求助者想象最低等级的刺激事件或情境,当他确实感到有些焦虑紧张时,令其停止想象,并全身放松.每次放松后咨询师都要询问求助者有多少焦虑分数,如果分数超过25,就需要继续放松。
三、相关知识
(一)基本原理
20世纪40年代末期,精神病学家沃尔普通过对动物的实验性神经症的研究,创建了系统脱敏法。
对于人类来说,肌肉松弛技术就是对抗焦虑的作用。
系统脱敏法的基本思想是:让一个原可引起微弱焦虑呃刺激,在求助者面前反复暴露,同时求助者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了引起焦虑的作用。
(二)沃尔普的经典案例
四、注意事项
第二单元:冲击疗法
A、冲击疗法:又称满贯疗法,是暴露疗法之一;冲击疗法是让求助者持续一段时间
暴露在现实的或想象的唤起焦虑的刺激情境中;尽管求助者在暴露过程中会产生焦虑,但是造成创伤的恐惧的结果并不会发生;在冲击疗法中,不允许求助者采取不适应的行为去应对唤起焦虑的情境。
B、暴露疗法:是用来治疗恐惧和其他负性情绪反应的一类行为治疗方法,它是通过
细心地控制环境,引导求助者进入有助于问题解决的那些情境中.
C、现实冲击疗法:是指持续一段时间暴露在现实的恐惧刺激中而不采取任何缓解焦
虑的行为,让焦虑自行降低,是一种被动的放松过程。
在现实冲击疗法中焦虑可以得到迅速减轻。
D、想象冲击疗法:基于相似的原理并遵循相同的程序,不同之处是暴露在想象的恐
惧之中而不是现实生活中。
想象冲击疗法优于现实冲击疗法的一点是,它对能被治疗的产生焦虑情境的性质不限制。
想象冲击疗法可以用一种对求助者不会带来消极后果的方式再现创伤情境。
一、学习目标
二、工作程序
(一)筛选确定治疗对象
必须排除以下情况:
一是严重心血管病;
二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三是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
四是内分泌疾患;
五是老人、儿童、孕妇及各种原因所致的身体虚弱者;
六是各种精神病性障碍.
(二)签订治疗协议
(三)治疗准备工作
首先确定刺激物,它应该是求助者最害怕和最忌讳的事物。
根据刺激物的性质再决定治疗的场地。
为了防止意外,应准备安定、心得安、肾上腺素等应急药品若干。
(四)实施冲击治疗
冲击疗法一般实施2~4此,1日1次或间日1次.
三、相关知识
(一)基本原理
冲击疗法和系统脱敏法的区别:
1、从治疗程序上看:冲击疗法程序简洁,没有繁琐的刺激定量和焦虑等级设计,
而且不需要全身放松这一训练过程.
2、从原理上来看:
A、系统脱敏疗法,是每次设法引起一点微弱的焦虑,然后用全身松弛的方法
去对抗它,即所谓交互抑制,因而总把“危害"自小的刺激物首先呈现。
B、而冲击疗法,则是尽可能迅猛地引起求助者极强烈的焦虑或者恐惧反应,
并且对这种强烈而痛苦的情绪不给以任何强化。
最后迫使导致强烈情绪
反应的内部动因逐渐减弱乃至消失,情绪反应自行减轻乃至消除,即所
谓消退性抑制。
所以冲击疗法总是把危害最大的刺激放在第一位。
C、冲击疗法治疗社交恐惧症时的疗效与系统脱敏疗法相近。
其优点是,方
法简单、疗程短、收效快。
缺点是,冲击疗法完全无视求助者的心理承
受能力,求助者痛苦大、实施难,可能欲速则不达。
(二)咨询案例
四、注意事项
治疗中求助者若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停止治疗,并对症处理:
第一,通气过度综合症。
第二,晕厥或休克。
第三单元:厌恶疗法
厌恶疗法的概念:是通过附加某种刺激的方法,使求助者在进行不适行为时,同时产生令其厌恶的心理或生理反应。
如此反复实施,结果使不适行为与厌恶反应建立了条件联系.以后尽管取消了附加刺激,但只要求助者进行这种不适行为,厌恶体验照旧产生,为了避免厌恶体验,求助者不得不中止或放弃原有的不适行为.
一、学习目标
二、工作程序
(一)确定靶症状:必须首先确定打算弃除的是什么行为,即确定靶症状.
(二)选用厌恶刺激
因为不适行为常常可以给求助者带来某种满足和快意,所以厌恶刺激必须强烈到一定的程度,使其产生的不快要远远压倒原有的种种快感,才有可能取而代之,从而削弱和消除不良行为。
1、电刺激
2、药物刺激
3、想象刺激:即“内隐致敏法”,用语言提示使求助者进入想象,在想象中将不适
行为和厌恶反应联系起来。
4、其他刺激:任何能带来不快情绪的刺激都可作为厌恶刺激,只要这种刺激不给
身体带来较大的损害。
(1)憋气。
(2)羞辱。
(3)强烈的光线、尖锐的噪音以及针刺等克致疼痛的方式也曾被用来作为厌恶刺激。
(三)把握时机施加厌恶刺激
厌恶体验与不良行为应该是同步的,但不是每种刺激都能立即产生厌恶体验的,时间要控制准确。
三、相关知识
(一)基本原理:经典条件反射。
内隐致敏法:改良的厌恶疗法,即当求助者欲实施或正在实施某种不良行为时,在想象中主动地呈现某种可怕或令人厌恶的形象,致使两者形成条件反射,达到控制行为的治疗目的。
(二)咨询案例
第四单元:模仿法
模仿法,又称示范法:是向求助者呈现某种行为榜样,让其观察示范者如何行为,以及通过这种行为得到了什么样的结果,以引起他从事相似行为的治疗方法.
一、学习目标
二、工作程序
(一)选择合适的治疗对象
除了必须是适应症以外,还要评估求助者的模仿能力。
(二)设计示范行为
(三)强化正确的模仿行为
三、相关知识
(一)模仿法具体方式
模仿法是建立在A.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之上的一种咨询治疗方法。
分为以下几种具体方式:
1、生活示范:是指在让求助者在生活中观察示范者演示适当的行为。
2、象征性的示范:是指生活中的示范有时候不方便得到,就需要使用象征性的示范,
如电影和录像带、图画书和游戏;象征性示范的另一种形式是自我示范。
3、角色扮演:是由咨询师和求助者一起扮演一个确定的情境,咨询师扮演求助者
生活中遇到的人。
4、参与示范:是由咨询师为求助者示范行为,然后引导求助者使用这个行为.
5、内隐示范:是指有时示范的行为是不可观察的,可以通过咨询师的描述,让求
助者想象示范行为。
(二)咨询案例——行为适应障碍
四、注意事项
第一,影响模仿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的年龄.学龄期是模仿能力最强的阶段。
一般来说,模仿法更适用于年轻的求助者。
第二,示范者的感染力越强、模仿者的动机也就越强,成绩越好;示范者与模仿者的共同之处越多,模仿的信心越足,成绩越好。
第三,对正确模仿行为的强化,应当适时和恰当。
第五单元:生物反馈法
生物反馈疗法:是通过现代电子仪器,将个体在通常情况下不能意识到的体内生理功能予以描记,并转换为数据、图形或声、光等反馈信号,让求助者根据反馈信号的变化在咨询师的指导下有意识的通过呼吸、冥想等方法,了解并学习调节自己体内不随意的内脏机能,及其他躯体机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一、学习目标
二、工作程序(以肌电生物反馈为例)
(一)治疗前准备
第一,设立专门治疗室。
第二,咨询师熟练掌握反馈仪的使用方法.
第三,向求助者讲解生物反馈仪的原理、方法、特点和功效.
(二)诊室训练(八个步骤)
正常人安静时,肌电值在2~4之间.
疗程安排:每次训练30分钟,第一周1~2天/次,第二周起可每周2次,共4~8周。
(三)家庭训练
在脱离反馈仪的条件下进行放松训练。
并记录家庭自我训练日记。
三、相关知识
(一)基本原理
1、传统的医学观念把人体的活动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可以随意控制的骨骼肌运动,它的指挥中枢在大脑皮层;(随意神经)一类是不能随意控制的内脏和腺体活动,它由植物神经系统支配,其指挥中枢位于皮层下。
(不随意神经)
2、所谓随意神经与不随意神经之间,并没有截然的界限,在一定的条件下,植
物神经也可能被个体随意控制.
3、巴甫洛夫最早发现动物内脏条件反射,贝科夫提出著名的皮层内脏相关学说。
说明:大脑皮层(随意神经)与各内脏、腺体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功能联系,可以相互影响。
4、米勒致力于如何用主观意志控制植物神经的研究。
他认为:植物神经(不随
意神经)活动改变,通常只能由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引起;而随意活动
则由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引起。
如果能用操作性条件反射方法,引出植
物神经活动,那么主观意志对它的控制作用就能证明。
5、夏皮诺最先将生物反馈应用于临床。
6、将生物电如何转换成电子信号已经形成了一门专门学科-—生物医学电子学。
7、人体的大部分生理信号都是神经或肌肉的化学变化引起的。
化学变化过程产
生了电位.由于细胞壁内外聚集的正负离子不均等,就形成了一个电位差。
8、在正常情况下,静息状态时,细胞壁内呈负性;当细胞壁被激活时,形势逆转,
细胞壁外呈负性了.当细胞恢复静息状态时,又呈内负外正状态。
细胞这种激活与静息状态称为除极和复极。
由此产生了一个特有的电位波型。
9、这些生理状态是不易被自我觉察,甚至是不能被自我觉察的,被试可以根据
这些信号,在咨询师的指导下,进行有意识的放松,学会调节自己的生理状态。
这就是生物反馈仪的原理.
(二)临床常用的生物反馈仪的分类
1、肌电生物反馈仪:是目前最成功,应用最普遍的一种生物反馈技术。
通过使肌电值下降,降低肌紧张水平,减轻或消除焦虑、紧张等情绪障碍,
以治疗躯体及精神疾病.
2、皮肤电反馈仪:
A、皮肤电:能反映情绪活动水平。
皮肤电反应的测量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测量皮肤本身的电活动(SPR).
一种是测量电流通过皮肤时的电阻反应(GSR)。
交感神经兴奋时,汗腺分
泌增强,皮肤就会出汗,GSR值就会上升。
通过训练,可以学习对应激因素
如何才能产生较小的情绪反应,降低GSR值.
B、GSR反馈可用于脱敏法,用于治疗焦虑症、癔症、神经衰弱、抑郁症以及
各种精神应激障碍,以及与交感神经兴奋有关的疾病。
3、皮肤温度(皮温)生物反馈仪
A、皮肤温度的改变是由外周血管的收缩或舒张,而外周血管的舒缩功能是受
交感神经支配的血管平滑肌所调节的,所以皮温是反映植物神经系统的一
个窗口。
B、以热变阻温度计记录指端皮肤温度,并由仪器转换成声、光、数字等信号
反馈给求助者,使求助者学会控制外周血管的舒缩.情绪紧张时,交感神
经兴奋,外周血管收缩,指温下降.
4、脑电生物反馈
人脑电信号的频率范围是:0。
3~100赫兹。
A、α波一般在正常人闭眼、清醒、不做定向思考的情况下出现,在枕叶及顶叶
后部位很容易记录到。
睁眼时α波阻断,代之以频率较高、振幅较低的β波。
B、正常脑电图在前脑区部位可记录到一种频率为15赫兹的脑电波,在生理
学上称为感觉运动节律,即SMR.它是对运动知觉节律的衡量标准.运动知
觉程度高则脑电波SMR水平就高.多动症儿童其脑电波SMR 水平降低。
C、脑电生物反馈,是用α波和SMR为反馈信息,通过声、光等反馈信号指示求助
者反复学习训练.
5、其他反馈仪
目前,已有心率、血压及其他内脏功能的反馈仪器,还有“磁带录像反馈仪”。
(三)咨询案例
四、注意事项
第一,辨别生物反馈疗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A、适应症:一是各种睡眠障碍;二是各类伴紧张、焦虑、恐惧的神经症,心因性
精神障碍;三是某些心身疾病;四是儿童多动症、慢性精神分裂症。
B、禁忌症:一是各类急性期精神病求助者;二是有自杀、自伤观念、冲动、毁物、
兴奋不合作的求助者;三是训练过程中出现头晕、恶心、血压升高、幻觉。
第二,生物反馈仪只是提供信息,治疗需要求助者的主动参与。
第六单元: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的心理治疗方法。
其中有代表性的是:
①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阿尔波特。
埃利斯。
(见三级专业技能)
②认知疗法:贝克和雷米。
③认知行为疗法(CBM):唐纳德.梅肯鲍姆。
认知行为疗法具有以下特点:
①求助者和咨询师是合作关系。
②假设心理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认知过程发生机能障碍的结果。
③强调改变认知,从而产生情感与行为方面的改变。
④通常是一种针对具体的,和结构性的目标问题的,短信和教育性的治疗。
所有的认知行为疗法都建立在一种结构性的心理教育模型之上,强调家庭作业的作用,赋予求助者更多的责任,让他们在治疗之中和治疗之外都承担一种主动的角色,同时注意吸收各种认知和行为策略来达到改变的目的。
一、学习目标
二、工作程序
(一)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
1、建立咨询关系
该疗法强调咨询师扮演诊断者和教育者的双重角色.
所谓诊断者:就是对求助者的问题,及其背后的认知过程有全面的认识,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诊断。
所谓教育者:是引导求助者对他的问题及其认知过程有一定的思考和认识,并安排特定的学习过程来帮助求助者改变其不适应的认知方式。
2、确定咨询目标
咨询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发现并纠正错误观念及其赖以形成的认知过程,使之改变到正确的认知方式上来。
咨询目标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更具体的目标.
3、确定问题:提问和自我审查的技术
所谓提问:就是由咨询师提出某些特定的问题,把求助者的注意力导向与他的情绪和行为密切相关的方面.
所谓自我审查:就是鼓励求助者说出他对自己的看法,并对自己的这些看法进行细致的体验和反省。
4、检验表层错误观念:建议、演示和模仿
所谓表层错误观念,或边缘性错误观念:就是求助者对自己的不适应行为的一种直接、具体的解释。
对于这些错误观念,可使用以下几种有关技术:
(1)建议。
(2)演示。
(3)模仿。
5、纠正核心错误观念:语义分析技术
深层错误观念往往表现为一些抽象的与自我概念有关的命题,它们并不对应具体的事件和行为,也难以通过具体的情境加以检验。
灾变祛除、重新归因、认知重建等技术都是认知治疗中的专门术语,而这些技术的运用离不开对句子的语义分析。
语义分析技术主要针对求助者错误的自我观念,这些自我观念常常表现为一种特殊的句式,也具有共同的逻辑形式,即“主--谓--表”的句式结构。
要使一个包含“我”的句子有意义,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要把主语位置上的“我",换成与“我"有关的更为具体的事件和行为。
其次,表语位置上的词必须能够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价。
从而能够用对具体事件的评价来代替对自我的整体性评价。
6、进一步改变认知:行为矫正技术
行为技术对求助者认知结构的改变可以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咨询师可以通过设计特殊的行为模式或情境,帮助求助者产生一些通常被他所忽视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对求助者认知观念的改变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在行为矫正的特定情境中,求助者不仅体验到什么是积极的情绪,什么是成功的行为,而且也学会了如何获得这些体验的方法.
7、巩固新观念:认知复习
所谓认知复习,就是以布置家庭作业或让求助者阅读有关认知疗法材料的方式,给求助者提出某些相应的任务,这实际上是前面几个咨询过程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的进一步延伸.
(二)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
有代表性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是应对技能学习程序,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学习如何矫正认知“定势”,来获得更有效地应对压力情境的策略。
压力接种训练(SIT),是应对技能学习程序的具体应用。
它是一系列技术、过程的组合,是为教授既可应用于当前问题,也可应用于未来困难的应对技能而设计的。
梅肯鲍姆为压力接种训练设计了一个三阶段模型:
1、概念阶段:首要的关注点是与求助者建立一种工作关系。
这一点主要是通过
帮助他们获得对压力本质的一个更好的理解,以及用社会交互作用观念来对
它进行重新定义而做到的。
2、技能获得和复述阶段
关注点是教给求助者各种行为和认知应对技术,以应用于不同的压力情境.
通过学习,求助者认识到适应性与适应不良的行为,都是与他的内部对话相
联系,他需要获得和复述一种新的自我陈述。
3、应用和完成阶段
该阶段关注的是将治疗情境中的发生的改变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并将之维持下去。
三、相关知识
(一)基本原理
1、阿伦。
贝克的认知疗法:
贝克是认知疗法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在他的理论中有几个重要概念:共同感受、自动化思维、规则(P86).
共同感受:是指人们用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工具,包括从外界获取信息,结合已有的经验,提出问题和假设,进行推理,得出结论并加以验证等一些列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觉和思维的过程。
贝克认为,如果个体不能正确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或是对自己的“自动化思维”中某些错误观念不能加以自省,或是过分按规则行事,无论哪种情况,都会造成认知歪曲,产生不良的情绪和不适应的行为问题.
贝克指出下列被称作认知歪曲的导致错误假设与误解的系统推理错误:
①主观推断
②选择性概况
③过度概况
④夸大和缩小
⑤个性化
⑥贴标签和错贴标签
⑦极端思维
贝克认为,改变功能失调的情绪和行为的最直接方式就是修改不正确的思维
和功能失调的思维。
他进一步提出五种具体的认知治疗技术:
2、雷米的认知治疗理论
雷米的理论与贝克理论的基本前提是一致的,即都认为导致不适应行为和情绪的根本原因,是错误的认知过程和观念.但如果说贝克理论所关心的是错误的认知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误观念,那么雷米理论则主要强调这些错误观念的存在状态,即这些观念是以什么样的顺序和方式表现出来并发生作用的。
雷米认为,这些错误观念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以群集的方式表现出来,每一个错误观念的群集都对应着某一类情绪障碍,每一种观念都有类似的句式.
对于上述错误观念,雷米提出了“中心—边缘”模型.雷米认为,认知治疗的目的是要揭示并改变那些中心的、深层的错误观念,而治疗的手段则应从边缘、表层的错误观念入手,逐步靠近中心,挖掘深层并最终予以纠正.
3、唐纳德.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CBM)
关注的是求助者的自我言语表达的改变。
CBM的一个基本前提是求助者必须注意自己是如何想的、如何感受的和行动的,以及自己对别人的营销.这是行为改变的一个先决条件。
同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和贝克的认知疗法一样,CBM也假设痛苦的情绪通常来源于适应不良的想法。
然而,在他们之间也存在区别。
REBT在揭露和辩论不合理想法时更直接和更具有对抗性。
梅肯鲍姆的自我训练指导则更多地注意帮助求助者觉察他的自我谈话。
在梅肯鲍姆的疗法中,认知重组起着关键的作用.梅肯鲍姆认为认知结构是思维的组织方面,他似乎监督和指导着想法的选择。
他认为,行为的改变是经过一系列中介过程的,包括内部言语、认知结构与行为的相互作用,以及随之而来的结果。
他区分了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我观察。
第二阶段:开始一种新的内部对话。
第三阶段:学习新的技能。
(二)咨询案例
四、注意事项
第七单元:求助者中心疗法(罗杰斯)
求助者中心疗法:是建立在人本主义的哲学基础上的。
从一开始,罗杰斯就把咨询师的态度和个性,以及咨询关系的质量,作为咨询结果的首要决定因素。
坚持把咨询师的理论和技能作为次要因素.他相信来访者有自我治愈能力,这与很多理论认为咨询师的理论与技能是咨询最有力量的因素有所不同。
一、学习目标
二、工作程序
(一)确定求助者中心疗法的咨询目标
求助者中心治疗的实质,是帮助求助者去掉那些由于价值条件作用,而使人用来应付生活的面具或角色,去掉那些把别人的自我当成自我的成分,使其恢复成真正自我的过程。
这一过程,按照罗杰斯说,是协助求助者成为一个“充分发挥技能的人”的过程。
这一过程中,求助者发生了许多根本性的变化:
1、求助者的自我变得较为开放。
2、求助者的自我变得较为协调.
3、求助者更加信任自己。
4、求助者变得更适应了。
5、求助者愿意使其生命过程成为一个变化的过程.
以上五点,既是求助者中心治疗的结果,也是其治疗目标。
从根本上来说,求助者中心疗法的目的就是促进个体的自我成长,使其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
(二)掌握求助者中心疗法的主要咨询技术
罗杰斯认为咨询关系是求助者发生积极改变的充分必要条件。
这种咨询关系表述为:
①两个人有心理意义上的接触.
②求助者处于不一致的状态,具有攻击性或处于焦虑中.
③咨询师在这种关系中是一致的,或处于内部整合状态。
④咨询师无条件的接受和关注求助者。
⑤咨询师与求助者共情,并努力与求助者交流。
⑥咨询师对求助者表达共情的交流和无条件关注是最基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