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作者:杜涓
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06期
摘要:中国古代出现了许多早慧的儿童,他们有的反应机敏,有的冰雪聪明,有的少年老成,有的目光长远,在小小年纪就表现了超出自身年龄的智慧。
魏晋时期儿童思辨能力较强,个性突出,在《世说新语》一书中,集中展现了他们卓越的风采,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出不同于一般儿童的睿智和机敏。
同时,也体现出中华民族足以令人自豪的聪明睿智的民族性格。
关键词:《世说新语》;早慧少年;魏晋风度;人的自觉
《世说新语》又称《世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部记录魏晋文人言谈轶事的笔记体小说,全书分三卷三十六门,按照不同的叙述角度,分门别类描摹人物,开创了志人小说的文学传统。
《夙惠》是《世说新语》中的第十二门,共有七篇,集中展现了当时的一批名流雅士在少年时代的聪明和智慧,留下了他们飘逸洒脱、卓然超群的动人形象。
《世说新语·夙惠》中出现的少年人物,上到当时的帝王将相,下到一般阶层的士子之流,都在只言片语之间得到了风神俱肖的传神呈现。
从《夙惠》中可看出,这些风雅名士都在少年时代就禀赋过人的机敏与才智,显露出非凡的气质与高迥的志向。
他们所表现出的敏捷的应变能力、睿智的思辨能力以及过人的聪明才智,绝非一般儿童可以比拟。
以下,笔者着重选取了晋明帝、晋孝武帝和桓玄、何晏等四人作为特例,窥视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早慧特征,从中领会《世说新语》“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的艺术特征。
一、早慧少年的形象
在我国卷帙浩繁的历史典籍中,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卷册中,曾出现过大量的对少年英才的描写,从令孔子感到“后生可畏”的项橐、“十二为宰相”的甘罗,到七步成诗的曹植、“咏絮才”谢道韫、破缸救人的司马光……他们的故事口口相传,激励了后世一代代的读者。
《世说新语》以小说的形式,为我们留下了魏晋时代少年早慧的千古佳话。
(一)少年神童
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
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
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
”魏武知之,即遣还外。
七岁,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一个少不更事的年纪。
但是有那么一部分人,从小就机敏过人。
在文中,这个被称为“傅粉何郎”的小小少年何晏,就已经“明慧若神”、表现出超出常人的聪颖了。
何晏的母亲是曹操的妾侍,按照现在的说法,曹操应该算是何晏的养父。
何晏小小年纪便机敏聪慧,又长得可爱,曹操显然很喜欢他,因此想认何晏做儿子。
曹操的地位自是不言
而喻,能当曹操的干儿子,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但是何晏却不愿意。
直接告诉曹操,并不是明智之举,所以七岁的何晏想了一个办法。
他在地上画了一个方框站在里面,每当有人问他,他就说这是何家的房子。
这件事传到曹操的耳中,自是再清楚不过了,便也不再强求。
何晏懂得用这种方式向曹操表达自己的想法,更能表现出他的少年机敏。
他的这种机智的应变能力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既幽默风趣,又不失分寸,凸现出一个聪敏少年的可爱形象。
(二)智慧少年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
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
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
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
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
”元帝异之。
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
乃答曰:“日近。
”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
在晋明帝还是个卧于父亲膝上的孩子的时候,就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用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
关于太阳远还是长安远的问题,小小年纪的晋明帝对于不同的人给了不同的答案。
在元帝面前说太阳远,是因为看到父亲流泪,知道父亲心系北方,便安慰父亲。
这样的回答不禁使元帝大为震惊,也解了他的思念之情。
但是当元帝在群臣面前问起时,他却说了与昨天完全不同的答案。
在群臣面前,他说长安远,表面上是因为抬起头就能看到太阳却看不到长安,实际上是在讽刺群臣无心北伐。
晋明帝小小年纪便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种思辨能力和换位思考的能力,并非一般小孩子可比拟。
后来的晋明帝凭借着中央微弱的局势,却能够制衡权臣,平定叛乱,妥善处理平定之后的一系列事情,与他从小养成的独立思考和机智应变的能力是分不开的。
(三)少年辩才
晋孝武年十二,时冬天,昼日不著复衣,但著单练衫五六重,夜则累茵褥。
谢公谏曰:“圣体宜令有常。
陛下昼过冷,夜过热,恐非摄养之术。
”帝曰:“昼动夜静。
”谢公出,叹曰:“上理不减先帝。
”
十二岁的晋孝武帝已经是一国之君了。
在冬季他白天只穿单衣,晚上却盖着厚厚的被子。
谢安就劝他这样做并非养身之道,但是晋孝武帝自有他的道理。
白天因为整日在活动,穿的单也不会觉得冷。
晚上不再运动只是休息,所以要盖的厚。
这种缜密的逻辑思维,不禁让谢安连连称赞。
虽然他只有十二岁,却能够受时代影响,体现出极佳的魏晋风度,充满了智慧和思辨能力。
这使他成为晋国开国以来很有实力的君主。
然而最后却因为他贪恋美色疏忽朝政得到了不好的结局,这说明年幼时的聪慧固然是天赋,但若是不善加利用,最后也难得善终。
因此,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非常重要,它会促使着我们不断进步,从而才不会辜负早慧和辛苦努力的自己。
(四)少年情怀
桓宣武薨,桓南郡年五岁,服始除,桓车骑与送故文武别,因指语南郡:“此皆汝家故吏佐。
”玄应声恸哭,酸感傍人。
车骑每自目己坐曰:“灵宝成人,当以此坐还之。
”鞠爱过于所生。
桓宣死的时候,桓玄还只有五岁。
叔叔桓冲在告别文武百官的时候告诉桓玄,这些都是你家的老部下啊,这也许只是桓冲在悲痛中的一句感慨,并不指望桓玄给予回应。
却没想到,小小年纪的桓玄,居然失声痛哭起来。
这个举动,让在场的人都惊讶不已。
五岁,也只是才学会说话走路不久而已,哪里能有什么特别的思想呢?五岁甚至连死亡都不能清楚的感知到。
但是桓玄却能夠在听到这些话时失声痛哭,令人惊讶的同时,也令人动容。
五岁的年纪就能明白这些,足以说明桓玄小小年纪却有一颗聪慧之心。
也因此,桓冲十分喜欢他,疼爱他甚至都超过自己的子女。
可是长大后的桓玄,铲除权臣,把持朝政。
逼迫皇帝父子退位,自己建立了王朝。
篡权夺位,在中国传统伦理观念中,是大逆不道的,但是以现代人的观念来看,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自己称王当皇帝,也并非无可饶恕。
要是桓玄能够励精图治,为百姓着想,倒也不算辜负。
可是他却偏偏走向另一个极端,当了个昏庸皇帝,最终也落得如此下场。
由此可见,年少机智固然是好事,可要是用错了地方,走上了邪门歪路,就令人大跌眼镜了。
二、聪慧少年与魏晋风度
不仅是夙惠篇,《世说新语》中有大量描写少年儿童聪慧的故事。
这种聪慧不止表现在他们的言语里,更多的是从他们的言语或行为的背后透露出的超于这个年纪该有的缜密的逻辑思维和强大的思辨能力。
在中国的历史上,魏晋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年代。
这一时期,新兴门阀阶层社会生存处境险峻,人格思想却又极为自信风流潇洒。
魏晋时期,国家政权更替频繁,带来的必然是各种思想的碰撞。
《中国教育制度史》提到:每当社会处于变革和动乱时期,学术思想往往得到自由发展,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自古乱世出英雄,动荡的国家带来不同的思想,并且具有很高的包容性,能容纳各种思想的传播发展。
每一个夙惠者都有鲜明的个性,这是魏晋特殊的时代背景所赋予的特点。
魏晋风度是魏晋精神的主要代表。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俗的行为风格。
此时儒家思想大一统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玄学出现并逐渐兴盛,成为当时的主要思想。
这种思想使人们多了老庄思想的自然之道,多遵循内心的真实情感和想法,率真不拘、灵动活泼,少了儒家礼教的痕迹。
而魏晋风度所倡导的这种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的思想,也使社会风气自由奔放。
纵观中国历史,几乎是没有哪一个朝代,能够像魏晋那样热情奔放。
这样的时代和思想,也深深影响到了少年儿童。
这种独特的风度,使他们从小就养成了一种思辨能力,并且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在《世说新语·夙惠》篇中,这些早慧的孩子们大都出身于士家大族,这和魏晋官学不兴、士族家庭教育兴盛有很大关系。
魏晋时期,社会混乱,时局动荡,官方教育时断时续,在人才培养方面很难发挥作用。
但与之相对,私学教育随之兴起,尤其是私学教育中的家庭教
育。
魏晋士族为了维护家族利益,巩固大户地位,十分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尤其是早期的启蒙教育。
士族教育的发达具备了很好的条件,因为士族大家中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能够教导后辈。
而且士族大家通常还具有一定量的藏书可供儿童们随时翻阅。
这说明,从小的教育和环境都十分的重要,并且会对孩子们造成很大的影响。
三、“文化自觉”及对人自身的赞美
早慧的儿童每个年代都有,但在魏晋时期这个“文学的自觉”和“人的自觉”的时代,这种情形显得更加普遍和突出。
可贵的是,《世说新语》的作者非常敏锐地捕捉了他们的神采风貌,记录了他们的精神风致,并且,从他们身上,折射出魏晋士人的思想与风度,为“魏晋风度”做出了极为形象的诠释。
《世说新语·夙惠》虽然只有短短的七则内容,反映出来的也只是冰山一角,但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人大多都是贵族及以上的阶层。
究其原因,便是受当时的时代背景所影响。
首先,《世说新语·夙惠》中的早慧少年形象的出现,是魏晋时代“人的自觉”思想的一种体现。
众所周知,魏晋时期政局混乱,思想碰撞激烈,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时代。
魏晋时期玄学之风兴起,時人崇尚魏晋风度,追求自然奔放的氛围。
同时私学教育中的家庭教育尤为兴盛。
贵族阶层为保障自己家族的利益,对儿童的教导更是上心。
他们有着便利的条件: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大量的藏书。
在这种环境下,儿童耳濡目染,自是能表现出超乎常人的智慧。
如同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情形一样,这一时期,人们开始认识到人自身存在的价值,思考人存在的本质,在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世说新语》对早慧少年的赞美,无疑是对人自身的热烈礼赞、价值确认与高度肯定,在文学史乃至整个文化史上,都具有非同寻常的人文意义。
其次,早慧少年形象可以启发人们对开发儿童潜力与儿童早期教育的思考。
这些早慧的儿童,也应当给今天的我们以启示。
小孩子的潜能其实是无限的,这与他先天的智慧固然有一定关联,但与后天的教导也是分不开的。
儿童的模仿能力非常强,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很大。
因此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千古流传。
对于儿童,贪玩是天性,我们不应当压抑他们天性,而应该让他们释放自我,在天性中展现自己的兴趣。
而家长要做的,便是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从而加以正确的引导。
因此,儿童需要正确的引导和家庭教育,才能发挥最大的潜能。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少年时光更是易逝。
天资聪颖固然是先决条件,但是倘若不努力,日后也没什么大作为,反而辜负了自己的天赋。
正如同“伤仲永”一般。
所以莫负韶华,决不能因为天资聪颖便不去努力学习,后天的教育才是保证成才的关键。
另外,《世说新语》中描述都是人的故事和人的智慧,而其中的《夙惠》篇则更是集中展示了少年的聪慧。
儿童聪慧,固然有天赋的因素,但更多的则是后天的培植与教育,正是因为人类有了思想,才能够在天地万物之间显得与众不同,也才能够创造出气象万千的美好世界。
“江山代有才人出”,正是由于有后浪推前浪般的智慧进化与人才更迭,人类社会才能从茹毛饮血的蒙昧时代,走向飞速发展的现代文明。
梁启超曾经指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是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够不断进步,国家才会不断走向更加璀璨美好的未来。
在这一点上,《世说新语·夙惠》篇对早慧少年形象的描写,饱含着作者对少年英才的赞赏与期待之情,其中所寄托的殷切期望与家国情怀,都足以令人钦佩。
参考文献:
[1]李敬.魏晋夙惠风尚研究[D].暨南大学,2010.
[2]李柏.《世说新语》人物形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