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疫::指动物机体对自身(self)和非自身(nonself)的识别,并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抗原性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一种生理反应
免疫系统: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与自身内(肿瘤)、外(微生物)敌人进行斗争的防御系统。

包括:免疫组织和器管免疫细胞免疫活性分子
免疫学: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抗原性物质、免疫应答的规律以及免疫应答的各种产物和各种免疫现象的一门生物科学
抗原:凡是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效应性淋巴细胞或能与之结合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

抗原性:指抗原分子具有免疫原性与反应原性的特性。

完全抗原:既具有免疫原性又具有反应原性的物质
半抗原:只具有免疫原性而缺乏反应原性的物质
免疫原:在具有免疫应答能力的机体中,能使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
耐受原:在某些情况下,抗原也可诱导相应的淋巴细胞克隆对该抗原表现出特异性无应答状态,称为免疫耐受。

这些抗原称为耐受原。

变应原:有些抗原还可以引起机体发生过强的免疫应答而导致组织发生病理性损伤,称为超敏反应。

该抗原称变应原
表位: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学基团称为抗原决定簇或抗原决定。

因抗原决定簇通常位于抗原表面,故又称抗原表位。

类型:单特异性和多特异性表位功能性表位和隐性表位构象表位与顺序表位B细胞表位和T细胞表位
载体现象:不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小分子半抗原与大分子物质(载体)连接后,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这种现象称为半抗原载体现象,简称为载体现象。

载体效应: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首次免疫动物,可测得半抗原的抗体,但当二次免疫时,半抗原连接的载体只有与首次免疫用的载体相同时,才会有再次反应,这种现象称为载体效应。

佐剂:一种物质先于抗原或与抗原混合同时注入动物体内,能非特异性地改变或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发挥辅助作用。

这类物质统称为免疫佐剂(immunoadjuvant),简称佐剂。

作用机制:1、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如增加抗原表面积、辅助抗原暴露2、增强机体对抗原刺激的反应性3、改变免疫应答类型,如由产生IgM转变为产生IgG(不同细胞因子刺激)4、形成抗原储存库5、促进局部炎症反应,增强吞噬细胞的活性,形成局部肉芽肿(迟发型超敏反应)。

抗体:动物机体受到抗原物质刺激后,由B淋巴细胞转化为浆细胞而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的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1968年世界卫生组织决定,将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过去曾称为γ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单体的分子结构:由两条相同的较大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较小的轻链4条肽链通过轻链与重链之间的二硫键连接起来构成的“Y”字形的分子结构。

免疫球蛋白的同种型决定簇:指在同一种属动物所有个体共同具有的免疫球蛋白抗原决定簇,就是说在同一种动物不同个体之间同时存在不同类型的免疫球蛋白,不表现出抗原性,只是在异种动物之间才表现出抗原性同种异型决定簇:指免疫球蛋白在同一种动物不同个体之间呈现出的抗原性。

多为等位基因编码细小的氨基酸差异。

独特型决定簇;由抗体分子的可变区呈现出的抗原性就称为免疫球蛋白(抗体)的独特型,或称个体基因型,可变区内的抗原决定簇称为独特型决定簇,其中单个的抗原决定簇又称为独特位。

单克隆抗体:由一个B细胞分化增殖的子代细胞(浆细胞)克隆、产生的针对单一抗原决定簇的抗体,或者说是由一个识别一种抗原表位的B细胞克隆产生的同源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moncolonal antibody, McAb)。

制备的基本程序:1975年Kohler和Milstein首创了小鼠B
淋巴细胞杂交瘤细胞和单克隆抗体技术。

1、小鼠骨髓瘤细胞在体内、体外可无限增殖,但不能分泌抗体2、经抗原免疫的小鼠脾细胞(含有大量B细胞)能产生抗体,但在体外不能无限增殖;3、将免疫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在融合剂50%聚乙二醇(PEG)作用下进行融合;4、融合后转移到HAT选择培养基未融合的脾细胞因不能在体外存活而死亡,未融合的骨髓瘤细胞合成DNA的主要途径被氨基喋呤阻断,又因缺乏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化酶(HGPRT),不能利用次黄嘌呤完成DNA的合成过程而死亡,而融合细胞由于从脾细胞获得HGPRT,故能在HAT培养基中存活和增殖。

TCR/BCR::(T细胞抗原受体)T细胞表面具有识别和结合特异性抗原的分子结构(B细胞抗原受体)由B细胞表面的膜免疫球蛋白(membrane immunoglobulin, MIg)和两个经二硫键连接称为Ig-α/Ig-β的异二聚体分子构成的跨膜蛋白复合体共同形成
CD:(表面抗原)指在淋巴细胞或其亚群细胞表面上能被特异性抗体所识别的表面分子。

由于表面抗原是在淋巴细胞分化过程中产生的,故又称为分化抗原,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称CD
ADCC:K细胞膜表面具有IgG的Fc受体(FcγR),当靶细胞与相应的IgG抗体结合,K细胞可与结合在靶细胞上的IgG的Fc片段结合,从而被活化,释放溶细胞因子,裂解靶细胞,这种作用称为抗体依赖性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 ADCC)APC:T、B细胞是免疫应答的主要承担者,但这一反应的完成必须有辅佐细胞(accessory cell)参加,简称为A细胞,由于A细胞是一类在免疫应答中将抗原递呈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的免疫细胞,故又称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

CK:指由是由细胞(免疫细胞、非免疫细胞)合成与分泌的,具有多种生物功能的小分子蛋白质的统称
补体:存在于正常脊椎动物和人血清中的一组不耐热,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可辅助特异性抗体介导的溶菌、溶血作用
补体系统:指参与补体激活的固有成分、调控补体激活的各种灭活因子和抑制因子以及分布于多种细胞表面的补体受体,合称为补体系统
变态反应: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又称为超敏反应;俗称过敏反应。

变应原: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物质
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基本特性:识别自身非自身特异性免疫记忆
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1、免疫防御对抗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和侵袭的能力2、免疫自稳及时清除正常衰老的细胞3、免疫监视及时清除突变产生的肿瘤细胞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一、抗原分子的特性A、异源性异种物质、同种异体物质、自身抗原B、一定的理化性状分子大小、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物理性状二、宿主生物系统受体动物的基因型、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三、免疫方法的影响皮内、皮下、肌肉、静脉、腹腔
T,B淋巴细胞各有哪些主要表面标志?T细胞的主要表面标志(1)T细胞抗原受体(TCR)(2)红细胞受体(E受体,CD2)(3)CD3(4)CD4和CD8(MHCⅡ和Ⅰ类分子受体)(5)有丝分裂原受体(6)其他表面标志B细胞表面标志(1)B细胞抗原受体(BCR)(2)Fc受体(FCR)(3)补体受体(CR)4)有丝分裂原受体(5)其他表面分子
T淋巴细胞有哪些亚群?各亚群的功能是什么?(1)CD4+T细胞①辅助性T细胞②诱导性T 细胞③迟发型变态反应性T细胞(2)CD8+T细胞①抑制性T细胞②细胞毒性T细胞
.辅佐细胞种类和免疫学功能。

(一)单核巨噬细胞(1)免疫防御(2)免疫自稳3)免疫监视(4)抗原呈递5)免疫调节6)其他功能(二)树突状细胞可表达高水平的MHCⅡ类分子,比巨噬细胞和B细胞(两者在发挥APC功能之前都需要活化)递呈抗原的能力最强。

少数D细胞表面
有Fc受体和C3b受体,可通过抗原—抗体复合物将抗原递呈给淋巴细胞。

(三)B细胞活化的B细胞具有较强的抗原递呈能力,可将某些抗原决定簇递呈给TH细胞产生免疫应答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作用特点?一、细胞因子的理化性和分泌特点 1.均为低分子量的分泌型蛋白; 2.表现为旁分泌,自分泌或内分泌效应。

3.短暂的自限性分泌,在细胞受抗原或丝裂原刺激后的活化过程中合成和分泌;4.细胞因子产生具有多源性和多向性;二、细胞因子的作用特点 1.细胞因子通过细胞因子受体发挥作用;2.高效性,CK与受体亲和力高,具有激素样活性; 3.功能多样性;4.生物学效应的复杂性、多效性、重叠性、两面性、协同性、拮抗性、网络性
.细胞因子的定义、分类及生物学活性。

细胞因子:指由是由细胞(免疫细胞、非免疫细胞)合成与分泌的,具有多种生物功能的小分子蛋白质的统称。

种类(主要功能):白介素(IL)、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TNF)、集落刺激因子(CSF)、生长因子(GF) 、趋化因子生物学活性:1、刺激造血细胞增生分化2、参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3、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4、炎症反应的促进剂5、参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间的调节
补体的命名:1.参与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固有成分用“ C ”表示,按其发现的顺序分别称为C1,C2,…C9。

2.替代途径的补体成分以因子命名,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B因子、D因子、P 因子等。

3.补体调节蛋白根据其功能命名,如C1抑制物,C4结合蛋白等。

4.补体受体,则以其结合对象来命名、如C1qR、C5aR。

5.当补体成分被激活时,则在数字或代号上方加一横线,如Cī。

6.灭活的补体片段在其符号前加英文字母“i”表示,如iC3b; 7.补体活化后的裂解片段以该成分加英语小写字母“a、b…”表示,如C3a,C3b等,通常a为小片段,b为大片段。

补体激活后的生物学效应:补体有多种生物学作用,不仅参与非特异性防御反应,也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可分以下两方面:一、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补体系统激活后,在靶细胞表面形成MAC ,可导致靶细胞溶解。

二、补体活性片段介导的生物学效应补体激活产生一系列活性片段,它们通过与表达在不同细胞表面的相应补体受体CR结合而发挥作用。

(一)免疫粘附作用(二)调理作用(三)免疫调节作用(四)参与炎症反应(五)清除免疫复合物(IC)
试述抗感染免疫的类型:1、.先天非特异性免疫屏障结构、组织和体液的抗微生物物质、NK 细胞、吞噬细胞2、获得/特异性免疫(1)被动免疫天然被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2)主动免疫天然主动免疫、人工主动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之间的关系::在抗感染过程中,首先是非特异性免疫发挥作用,随后特异性免疫才逐步形成,两者相互配合,发挥抗传染作用。

非特异性免疫是特异性免疫的基础,是进行人工免疫的基本条件。

增强非特异性免疫是提高机体整体免疫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特异性免疫又是消灭某种病原微生物及其有毒产物所不可缺少的
机体抗菌和抗病毒感染的主要特点。

(1)、抗细胞外感染以体液免疫为主细胞外感染后可通过多种途径激活补体,发挥溶菌杀菌作用;抗体的免疫调理作用在抗感染中起重要作用;粘膜免疫作用。

(2)、抗细胞内感染以细胞免疫起决定作用体液免疫无保护作用,细胞免疫起决定作用。

这类病原菌是巨噬细胞内兼性或专性寄生菌,由致敏淋巴结细胞和巨噬细胞互相作用,调节免疫;(1)体液免疫:对于存在于胞外和进入血液循环的病毒,体液免疫起着决定性作用,其抗病毒机制主要是中和作用、调理吞噬作用、ADCC、激活补体裂解有囊膜病毒。

(2)细胞免疫:细胞内病毒的消灭主要靠细胞免疫。

其在病毒性疾病的康复中起着重要作用。

NK细胞及CTL主要起到杀伤受感染靶细胞的作用。

(3)细胞因子:干扰素和T细胞系统产生的淋巴毒素、巨噬细胞招引因子、移行抑制因子和活化因子等在宿主抵抗病毒的感染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常见的抗原分类(型)有哪些?一、根据抗原的性质完全抗原、半抗原二、根据原加入和递呈的关系外源性抗原、内源性抗原三、根据抗原来源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异嗜性抗原四、根据对胸腺(T细胞)的依赖性胸腺依赖性抗原(TD)、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I)五、根据化学性质蛋白质抗原、多糖抗原、核酸抗原等六、其它天然抗原、人工抗原TI抗原和TD抗原有何不同?Td、多数抗原在刺激B细胞分化和产生抗体的过程中需抗原提成
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的协助才能完成。

称为TD抗原。

多数是蛋白质,如异种组织细胞、微生物等。

需有T细胞辅助决定簇种类多、排列无规律可引起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可产生IgM、IgG型抗体,以IgG为主有免疫记忆结构复杂,有载体表位Ti、能直接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不需要T细胞辅助或依赖程度较低的抗原,称之为TI抗原主要是某些糖类,多数为多聚体结构,如大肠杆菌脂多糖,聚合鞭毛素等。

只能激发B细胞产生抗体,不产生细胞免疫,也不引起回忆应答、不需有T细胞辅助、决定簇种类多、排列规律、不能引起细胞免疫、仅可产生IgM型抗体、没有免疫记忆、结构简
各种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特性与功能。

一、IgG ★ IgG是血液和胞外液中的主要抗体成分,人和动物中含量最高的免疫球蛋白,占血清总Ig的75~80%,半寿期20~30天;★ IgG主要由脾脏和淋巴结中的浆细胞产生,大部分存在于血液中(45~50%),其余存在于组织液和淋巴液中;★ IgG 是惟一可通过人和兔胎盘的抗体,在新生儿抗感染中起重要作用;★ IgG是动物自然感染和人工主动免疫后,机体所产生的主要抗体,是动物机体抗感染免疫的主力,大多数抗菌、抗病毒抗体和抗菌素都为IgG类,因而也是血清学诊断和疫苗免疫后监测的主要抗体;★IgG还参与抗肿瘤免疫(ADCC),同时也是引起Ⅱ型、Ⅲ型变态反应及自身免疫病的抗体。

二、IgM ★动物机体初次免疫后产生最早的免疫球蛋白,但含量仅占血清Ig的10%左右;★主要由脾脏和淋巴结中的浆细胞产生,一般不能通过血管壁,主要分布于血液中;★ IgM是5个单体组成的五聚体,又称为巨球蛋白;★ IgM在体内产最早,但持续时间短,不是抗感染免疫的主力,但对早期抗感染免疫和早期血清学诊断十分重要,并且IgM有多个抗原结合部位,其单个的杀菌、溶菌、溶血促进吞噬及凝集作用,均IgG高的多;★ IgM具有抗肿瘤(激活补体)作用,也是Ⅱ型Ⅲ型变态反应及自身免疫病的抗体。

三、IgA ★ IgA以单体和二聚体两种分子形式存在,单体存在于血清中,称为血清型IgA,占血清Ig的10-20%,二聚体为分泌型IgA,是由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部位粘膜固有层中的浆细胞所产生.主要存在于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的外分泌液及初乳、唾液、泪液等分泌物中。

★分泌型IgA是参与粘膜局部免疫的主要抗体,在传染病预防接种中,经滴鼻、点眼、饮水及喷雾途径免疫,均可产生分泌型IgA,从而建立相应的粘膜免疫力,新生儿和幼畜禽易患呼吸道、胃肠道感染可能与IgA合成不足有关。

四、IgE ★ IgE 产生部位与分泌型IgA相似,在血清中容量甚微。

★IgE的重链多一个功能区CH4,此区是细胞结合的部位,因而它是一种亲细胞性抗体。

★结合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上的IgE与抗原结合后,能引起这些细胞脱颗粒,释放组织氨等活性介质,从而引起I型过敏反应。

★ IgE 在抗寄生虫感染中具有重要作用。

五、IgD★IgD在血清中浓度极低,平均约0.03mg/ml,且极不稳定,容易降解,半衰期仅3天;★主要作为成熟B细胞膜上的抗原特异性受体,是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标志,且与免疫记忆关。

★血清中IgD的确切功能目前还不很清楚,可能参与过敏反应。

单,无载体表位
概述免疫系统的免疫器官及其主要免疫学功能。

(一)骨髓(1)体内重要的造血器官(2)是各种免疫细胞发生和分化的场所(二)胸腺(1)T细胞成熟的场所(2)产生胸腺激素(三)法氏囊(1)B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场所(2)可作为外周淋巴器官,直接捕捉抗原和合成抗体(3)在哺乳动物,法氏囊的功能由骨髓替代;;(一)淋巴结(1)T细胞及B细胞定居的场所(2)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的基地(3)过滤和清除异物的作用(4)淋巴细胞循环(二)脾脏(1)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2)滤过血液作用(3)滞留淋巴细胞作用(4)免疫应答的重要场所(5)产生吞噬细胞增强激素(三)其它外周免疫器官1、其它外周免疫器官还有盲肠扁桃体,分布于肠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的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等,这些些淋巴组织在形态学方面不具备完整的淋巴结结构,但却是机体重要的黏膜免疫系统,富含T、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2、哈德尔氏腺是禽类眼窝内分泌腺体之一,位于眼球后部中央,是以B细胞为主的外周免疫器官,故在鸡,尤其是雏鸡,常以疫苗点眼,它在眼和上呼吸道局部免疫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骨髓是中枢免疫器官,但同时也是体内最大的二级淋巴器官,对某些抗原的应答,骨髓所产生的抗体可占抗
体总量的70%。

4、在某些佐剂性疫苗形成的抗原贮存库中,这种异物性物质常可刺激肉芽组织形成,在这种肉芽组织中也可以产生抗体生成细胞并产生抗体。

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联系和区别.
区别要点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
获得原因抗原刺激机体、自动产生抗体抗体输入机体、获得免疫
出现时间慢(1~2周)快(输后立即出现)
维持时间半年~数年2~3周或几天
实际用途预防治疗或紧急预防
三种激活途径的异同。

经典激活途径替代激活途径MBL激活途径
激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肽聚糖、脂多糖、凝聚的IgA
或IgG4 MBL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MASP)
起始分子C1q C3 C2、C4
参与的补体C1、C4、C2、C、C5-C9 C3、C5-C9、B因子、D因子C2-C9、MASP
所需离子Ca2+、Mg2+ Mg2+ Ca2+
C3转化酶C4b2b C3bBb C4b2b
C5转化C4b2b3b C3bnBb C4b2b3b
生物学作用参与特异性免疫的效应阶段,
感染后期发挥作用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效应阶
段,感染早期发挥作用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效应阶
段,感染早期发挥作用
相同点:三条补体活化途径形成C5转化酶,启动补体系统终末成分(C5、C6、C7、C8、C9)的活化,并形成具有溶细胞效应的膜攻击复台物(MAC),导致靶细胞的溶解。

免疫球蛋白的各功能区片断及其功能特性。

VH和VL :是抗原结合的部位。

由VH和VL内的高变区构成抗原结合位点,与抗原表位结构互补,又叫抗体分子的互补决定区(CDR)。

CH1和CL:为同种(类)异型的遗传标记。

CH2:为抗体分子的补体结合点。

CH3 :是同免疫活性细胞的Fc受体的结合部位。

抗体在动物体内有何免疫学功能?一)中和作用针对细菌毒素和病毒的抗体,可对相应的毒素和病毒产生中和效应(形成复合物,造成抗原构型变化、失去感染性)。

(二)免疫溶解作用一些革兰氏阴性菌和某些原虫,与体内相应的抗体结合后,可活化补体,最终导致菌体或虫体溶解。

(三)免疫调理作用一些毒力比较强的细菌,相应的抗体与之结合后,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或补体-抗原抗体复合物,则更容易受到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

(四)局部粘膜免疫作用分泌型IgA阻止病原通过粘膜感染上皮细胞。

(五)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作用(ADCC)(六)对病原微生物生长的抑制作用抗原与病原菌(霉形体等)结合后,影响生长代谢。

(七)免疫损伤作用IgE-肥大细胞等介导超敏反应及一些自身免疫病。

初次免疫和再次免疫中抗体产生有何特点?①需要的潜伏期长(5~10天);②抗体浓度低;
③在体内持续的时间短;④先产生IgM ,后出现IgG,若抗原量低可能只产生IgM ;⑤抗体亲和力低;;①需要的潜伏期短(初次应答一半);②抗体浓度高;③在体内持续时间长;④先产生IgM,后出现IgG等,主要为IgG ;⑤抗体亲和力高
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有何不同?
特性T细胞表位B细胞表位
表位受体TCR BCR
MHC分子必需无需
表位性质主要是线性多肽天然的多肽、多糖、脂多糖、
有机化合物
表位大小8-12个氨基酸(CD8`T细胞)
12-17个氨基酸(CD4`T细胞)5-15个氨基酸、5-7个单糖获5-7个核苷酸
表位类型线性表位构象表位,线性表位
表位位置抗原分子任意部位抗原分子表面
怎样使半抗原具有免疫原性?从载体现象和载体效应方面总结回答
补体激活经典途径的特点。

课本总结
各型变态反应发生的基本过程、机制和主要特点?Ⅰ型变态反应基本过程致敏阶段、激发阶段、效应阶段机制:指机体再次接触抗原时引起的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以出现急性炎症为特点的反应特点1、发生快,消退亦快;2、由特异性IgE介导产生,补体不参与3、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4、引起机体出现功能性紊乱,不发生严重的组织细胞损伤;5、可发于局部,亦可发于全身。

Ⅱ型变态反应基本过程由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正常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机制1、参与Ⅱ型变态反应的抗体主要是IgG和IgM,它们具有补体C1q结合点,当抗体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后,通过激活补体经典途径或通过补体裂解产物C3b介导的调理作用2、IgG抗体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后,通过其Fc段与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NK等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对靶细胞产生调理吞噬和ADCC作用,使之溶解破坏。

特点1、抗体主要是IgG、IgM,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2、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致病,3、靶细胞主要是血细胞和某些组织细胞4、发作较快,引起靶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Ⅲ型变态反应基本过程1、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的形成2、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的沉积3、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引起的组织损伤由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毛细血管基底膜或组织间隙,通过激活补体和在血小板、嗜碱性、嗜中性粒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机制:由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毛细血管基底膜或组织间隙,通过激活补体和在血小板、嗜碱性、嗜中性粒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特点1、由IgG、IgM类抗体介导2、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毛细血管基底膜或组织间隙3、补体及血小板、肥大细胞、嗜碱性、中性粒细胞等参与4、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Ⅳ型变态反应基本过程一)T细胞的致敏阶段引起Ⅳ型变态反应的抗原被MHCⅡ/I递呈于APC表面,使相应T细胞活化。

并在IL-2和IFN-r等细胞因子作用下,分别增殖为效应T细胞,即致敏TD和CTL细胞。

(二)致敏T细胞的效应阶段1、TD介导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TD再次与抗原递呈细胞表面相应抗原作用后,可大量分裂增殖,同时释放趋化因子、TFN等细胞因子,使大量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聚集于炎症区,在局部形成以单核细胞为主的浸润,导致局部血小管栓塞,血管变性坏死。

2、CTL介导的细胞毒作用CTL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直接导致靶细胞溶解破坏。

机制由效应T细胞与相应抗原作用后,引起的以单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特点1、反应发生慢(24-72小时),消退也慢;2、无抗体和补体参与3、炎症细胞因子可参与致病4、病变特征是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