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论文: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要素区域流动机制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贸易论文: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要素区域流动机制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一)理论背景
一个国家各个地区之间在经济交流和发展的过程中,会频繁的发生要素流动现象。

这种区域之间的要素流动,是优化要素配置的过程,是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提升经济产出水平的前提。

除此之外,要素的区域流动,还能够决定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分布,从而影响其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地位。

但是这个重要的现象在主流经济学中却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自从亚当斯密起,经济学界研究要素在区域之间的流动,都是在流动没有成本的条件下进行的。

可以说,经济学界长时间的把空间要素排除在了研究范围之外。

也就是说,大多数经济学家都从经济活动水平一致,所有经济活动都在空间上保持同质的假定下进
行研究。

艾萨德曾经这样批评过经济学界忽视空间因素的做法,形容主流的经济学分析全都是“在一个不需要空间的地方”创造的。

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对主流经济学长期忽视空间因素的做法给出了解释,他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在以往的主流经济学分析中,没有合适的工具去讨论空间因素在经济运行中产生的影响。

这种窘境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才得以改变。

在这个时期,新经济增长论与新贸易理论逐渐盛行,包括克鲁格曼在内的很多经济学家摒弃了原本主流经济学中要素在区域之间流动无成本的暗含条件,采用新的研究方法,运用新的理论模型结合现实数据实证分析了经济活动和区域经济在空间维度中的变化问题,创建了一个新的经济学流派——新经济地理学,也被我们称为空间经济学。

从此之后,空间要素也被纳入到了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来。

空间经济学把对经济活动的关注目光放到了经济要素在空间中的集聚和扩散上,在理论模型上不特别区分国际和区域,在研究热点上多聚焦在国际方向。

空间经济学,为本文的要素区域流动问题提供了规范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指导。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中,已经有大量的关于产业和投资在空间中的分布研究,不过这些研究主要都是研究区位是如何影响企业选择的,没有关注要素是如何在区域之间进行流动的问题。

这是因为在区域经济的研究里,大都把投资者当做是理性人来看待,追求利益最大化,所以认为要素都是从回报率低的地区向回报率高的地区流动的。

这个过程是非常自然的,不需要多加笔墨去推导。

在以往经济学的分析中,认为要素可
以在区域或地区之间充分自由流动,这种分析假设在现实中比较接近发达国家的情况。

因为发达国家很早就形成了一个统一的要素市场,拥有非常高的一体化程度,所有要素在区域之间的流动都比较自由,所以没有关于要素区域流动的理论研究也就可以理解。

从地理因素来看,大多数欧洲发达国家的疆土面积都非常有限,研究要素的区域流动问题没有数据的支持,无法找到推断要素流动规模的方法,所以在欧美的学术界中,对区域要素流动问题的研究比较少。

.........................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1.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命题是要素在区域之间的流动机制。

以要素流动作为研究视角,探讨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原因以及对策,整个研究针对以下三个对象:
第一,要素在区域之间流动的机制。

本文分析了劳动力要素、资本要素的区域流动机制。

结果发现,要素的回报率是这两种要素的共同动
因,在此基础上,两个地区之间的环境差距以及社会地位差距等因素,都会对要素在区域之间的流动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第二,陕西省要素区域流动空间分布特征。

以统计性分析方法介绍了陕西省及各地级市要素流动空间网络分布,运用UCINET 社会网络分析软件、Python 编程软件和ArcGis 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陕西省要素流动空间分布做出直观的描述。

第三,以陕西省为案例,分析了要素流动的动因和影响因素对要素在区域流动的具体影响。

本文分别对劳动力、资本两种生产要素的流动机制做出了实证分析。

实证结果表明,不同要素的流动动因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程度存在差异,且信息在要素流动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
2 研究综述
2.1 要素区域流动的理论演进
2.1.1 古典时期
古典时期,工业技术革命的爆发,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本城乡依存的状态被打破,农村地区由于缺少发展动力,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

生产要素也逐渐向城市集中,城市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点。

学者们对要素流动与城乡发展的研究,形成了诸多代表性理论。

(一)人口流动与城乡关系理论
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提出,由于要素禀赋、技术传承和积累不同,不同地区的产品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

当该地区所生产的某种产品具有绝对比较优势时,按照专业化分工的思想,该地区就会将所有生产资料投入到该产品的生产中。

因此,具有绝对比较优势的地区,形成了生产要素的流入。

对于城乡发展的思考,亚当斯密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首先,农业的重要作用。

亚当斯密认为,农业是一个国家发展最原始的动力,农业部门为工业部门的发展提供了物质资料的支撑。

在产业结构演进
过程中,劳动力从第一产业逐渐流向第二产业,再流向第三产业。

其次,城乡之间商品流通的重要性。

城市作为农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农产品的附加值不断提升,而农民从农产品上获利也会增加。

再次,制约农村发展的因素。

亚当斯密认为沉重的农业赋税会影响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而农产品不能进行自由贸易则会阻碍农业科技进步。

最后,限制劳动力流动的因素。

亚当斯密认为,人为制定的城乡政策,将城乡两部门分割开来,限制了劳动力要素的合理流动。

(二)城乡融合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出于对城乡关系发展的准确判断,提出了城乡融合的思想。

他们认为,城乡要实现融合,其基础是合理化分工带来的生产力发展。

商品的价值,源自于凝结在该商品上的无差别人类劳动,其他要素只参与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劳动力作为一种最重要的价值创造要素,不断的向城市工业集中,提高了城市商品生产的能力,而农村则因为劳动力的转移,逐渐丧失了发展的动力,城乡关系逐渐分离。

可以说,劳动力要素在产业间和地区间的流动,是形成不同产业类型和地区发展状态的根本原因。

未来要实现城乡关系的融合发展,需要对劳动力要素配置进行调整,实现充分分工和生产力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城乡理论,充分肯定了劳动力要素流动的价值,以及分工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推进城乡关系协调发展中
的作用。

........................
2.2 要素区域流动文献梳理
本节将重点沿着国内近些年来在有关要素流动的内容、机理和测度等总结文献演进的脉络。

2.2.1 要素区域流动的内容
在分析要素对经济活动影响时,一般遵循“整体→具象”、“宏观→微观”的思路。

鉴于此,本文梳理了劳动力和资本要素流动对区域经济活动的影响。

对劳动力要素流动的研究,部分学者将研究重点聚焦在劳动力流动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

首先,部分学者认为劳动力要素在城乡间的流动,增加了农村居民收入,缩小了城乡间收入差距。

李实(1999)认为劳动力要素流动通过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的发挥,可以有效缓解中国区域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

蒲艳萍(2010)发现,在劳动力资
源禀赋基础条件较好的西部地区,劳动力的流动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

其次,与上述学者的研究结果相背离,部分学者认为,劳动力流动与缩小城乡或地区收入差距之间并没有正相关关系。

蔡昉(2005)提出现行户籍制度及其与其他政策协同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劳动力在城乡两部门之间的流动,导致劳动力流动并没有产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预期效果。

最后,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

王西玉(2000)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哦劳动力政策的梳理,发现劳动力市场的不健全造成的劳动力市场秩序失衡,以及城乡就业条件差异,严重阻碍了劳动力要素的有序流转。

孙文凯(2011)认为,户籍制度改革的效果具有滞后性,短期时间内,户籍制度改革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并不显著。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研究了资本要素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梁宇峰(1997)认为造成东西部经济增长差距的根源在于资本要素流动的差异性。

同样是研究资本要素流动对东西部经济增长的影响,张泽慧(2000)认为良好的金融市场和外商投资环境,让东部地区成为资本要素的“磁场”,使得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高于西部地区。

胡永平等(2004)用储蓄保留系数反应了资本流动,并将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划分为净流入、持平和净流出地区。

彭小辉,史清华(2000)认为城乡之间人力但资本、制度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导致了城乡资本边际收益率的差异,影响了城乡资本要素的投入倾向。

黄文军(2003)基于省级面板数据,资本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地区而异,从总体上来讲,改革开放后资本流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但
并不影响资本流动在区域模块的作用,以资本流动强度较高的东部地区为例,资本要素的高流动频率,极大的促进了东部地区经济发展。

........................
3 要素区域流动的理论分析 (18)
3.1 概念界定 (19)
3.1.1 区域 (19)
3.1.2 要素区域流动 (20)
4 要素区域流动机制分析 (26)
4.1 劳动力要素区域流动机制 (26)
4.1.1 劳动力要素区域流动动因 (26)
4.1.2 劳动力要素区域流动机制 (26)
5 陕西省要素区域流动的空间分布特征 (33)
5.1 陕西省要素流动空间静态分布特征 (33)
5.1.1 陕西省劳动力要素流动空间静分布态特征 (33)
5.1.2 陕西省资本要素流动空间静态分布特征 (37)
6 陕西省要素区域流动机制实证分析
6.1 方法与模型
工资水平决定了劳动力要素的流动规模,区域工资差距决定了要素的流动方向,同理资本回报率的水平和地区差距也决定了资本流动的规模和方向。

但是这两种要素在区域流动的过程中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有着相互影响的内在经济关系。

劳动力要素和资本要素流动之间相互影响的内在经济关系可以解释为资本要素流动带来的市场规模效应。

资本流动促进市场规模的扩张,深化了分工,从而提升工资水平,进而扩大了市场,进一步引致了资本的流入,二者相互促进,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如果将地区分为农村农业部门和城市工业部门,城市工业部门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其主要动力就是因为劳动力要素的不断迁入所带来的市场规模的增加。

不断深化的分工和生产水平的不断提升,原有的产业分工更加细化,表现出产品分工的现象,从而引致了更多劳动力要素的流入,使得市场得以不断扩张,进一步增加了居民的收入水平,提升了居民的消费层次,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整个市场的需求,使得经济进入了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

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要素会伴随市场规模的扩大相继聚集,扩大经济总量,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更多的工人进入城市工作,在区域之间形成了经济增长和区域发展的良性互动。

总体来看,资本的流动从客观上为劳动力要素的流动提供了空间和物质基础,也就是说,劳动力和资本在空间中的流动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彼此存在内在经济影响关系的。

出于对劳动力要素和资本要素流动的内在关系考虑,本研究采用二阶段最小二乘法对两种要素的区域流动进行估计。

......................
7 总结
7.1 结论与启示
7.1.1 结论
本文在新古典经济学和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下分析了劳动力迁移和资本迁移的具体动因和机制。

本文的主要结论可总结如下:
(1)地区和地区之间要素回报率的差异是要素区域流动的动因。

地区的要素回报率,取决于三个因素:地区的市场规模、要素在地区的使用规模和要素流入该地区的流畅程度。

也就是说,某个地区拥有一个大规模的市场,那么对要素的使用规模就会很大,要素进入这个地区也会越流畅,从而要素在这个地区就表现出更高的回报率。

由于资本和劳动力要素会产生“前后向关联效应”,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的收益率都会受到市场规模的影响。

如果不能不考虑要素在区域之间流动所付出的成本时,那么要素最终是否会选择迁移,取决于这个要素在两个地区之间的收益差是否能够弥补其在迁移流动过程中花费的成本;否则,即使两个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要素回报率差异,但是因为要素本身无法负担迁移成本,要素的跨区流动仍然不会发生。

城乡一体化
的推进可以降低要素的迁移成本。

(2)本研究通过构建联立方程组模型,经过实证检验之后发现,劳动力要素和资本要素的流动方向确实如机制分析,沿着要素回报率高的方向进行流动,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西安是陕西省主要的要素流入地,相比于其他9 个地级市和示范区,有更强的对要素的吸引力。

这使得西安市成为陕西省最大的要素的净流入地,而其他9 个地级市和杨凌示范区中大多数为要素的净流出地。

西安的经济增长和公共服务在2016-2015 年间表现为快速增长。

其他地级市和示范区虽然也在快速增长,但增长质量和绝对数量明显低于西安市。

因此拉大了西安与其他地级市之间的差距。

参考文献(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