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市里湖镇各村建村碑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宁市里湖镇各村建村碑记
一、松溪村
由松溪、桂林老寨、桂林新寨、金沟、西园5个自然村组成.清天聪年间(公元1627_1635)詹韩植从广东省饶平县上饶赴福建省松溪县任县令,后告老携其侄迁此创村.为纪念祖先任职地,故命今名.
二、和平村
由一、二、三、四、五5个自然村组成.明末清初(1628_1635)祖先从湖北省荣阳迁此创村.清顺治年间被九军(农民起义军)夷为平地,俗称平寨,别名彭寨.清康熙乙酉(1705)年村民潘淮城返故地重创家园.取平安幸在之意名平在.在1950年改称今名.有水果加工传统.
三、竹林村
由阳竹篮、横山、石溪、大坑、员坡老寨、员坡新寨、月林、福田、园坪9个自然村组成.明万历癸未(1583)祖先从福建省永定县迁此创村.周围翠竹蕞生苍绿,称阳竹篮.1952年改称今名.盛产水果,属革命红色游击区.村内“竹林书斋”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竹头
由竹头、八角楼、赤溪、兴仁里、新平里、泉水仔、陂头、树林、矮埔、新德里、瓦窑、楼前、下埔13个自然村组成.明末,有周、许两姓各一支分别从福建漳浦和漳州迁此,后有其他姓氏(黄)相继迁入.这里原先地势低洼,翠竹丛生,又在竹林前头,故名.
五、新松
由新埔、松柏围老寨、松柏围新寨3个自然村组成.明末,有郑、薛两姓各一支从福建漳浦迁此.因周围古松翠柏参天,故名.
六、富美村
由大寨、埔顶新寨(南门)、东楼、新营、大埕、西楼、下埔、湾池、书斋园、宫后园、园内、永安围12个自然村组成.明末,李氏一支从大埔迁此.因这里土肥水美,江岸竹林茂盛,故名.
七、新池内村
由新龙围、东门、西门、南门、西头寨5个自然村组成.1974年从新埔析出,自成行政村.村西面有隐陀寺(草庵),为里湖八景之一.
八、池美村
由新兴围、宫后、池美园3个自然村组成.原属冷水坑范围,俗名大围尾.清初(1686),陈、许两姓分别从福建莆田石狮桥头及惠来岐石等地相继迁此定居.因村前有一大池,又村土名大圉围,故名池尾,后雅称池美.除老寨外,又建宫后、许厝、竹脚窑三村.
九、冷美村
由李厝、顶沟、下沟、林厝寨、浮田、后油车、冷美老寨、冷美新寨、新美里9个自然村组成.由洪阳镇方氏分支移此创村.村西南有冷冽之泉水坑,故初名冷水坑,后于村东又创一寨,称为新寨.
十、田厝寨
清康熙年间(1662_1722)祖先从普宁县里湖池尾迁此创村,始祖姓田,故名.
十一、庵埔村
由公厅、双枧、老寨、新寨、内新厝5个自然村组成.清乾隆年间(1736_1795)祖先从普宁县里湖的乌石迁此创村.村附近有一小山埔,埔上有一古庵,故名庵埔.村民多从事建筑业,有“建筑之乡”之称.流馨亭记:庵埔乡地处里湖古镇西部,榕江之滨.明末清初,洪氏朴素祖自揭阳玉塔西迁,择居福地,建基立业.世代子孙,秉承祖训,德邻善本,勤奋创业,传继至今.
十二、田中村
由田心、普合、新村、大坪、圆头山5个自然村组成.清乾隆年间(1736_1795)祖先从普宁里湖的乌石迁此创村.处地原是一片沃野,中间稍低似莲花叶状,村建于沃野中间,故名曰:田心.1981年改称今名.地表深层土宜制作砖瓦,砖瓦业故发达.
普合:清同治年间(1862_1875)兰谱祖公从蓬石迁此创村.
十三、蓬和村
由乌石、后湖、九斗3个自然村组成.明末清初(1628_1635),祖先从福建省黎塘县迁此创蓬石、九斗、后湖三个村.当时蓬石、九斗属揭阳县,后湖属普宁县五和乡,再与蓬石九斗统为普宁五和乡,取蓬石的“蓬”字和五和乡的“和”字,故名蓬和.境内有清乾隆年间洪氏五世祖中昌在福建省为官,朝廷为其嫂年逾百岁赐建“百岁坊”一座.
十四、七贤村
由庵前、鹊巢、圆丰山、敦厚、安福寨、鲤鱼头、牛径头7个自然村组成.明正统壬戌(1442)祖先从福建省江西省迁此创村,聚居庵前、鹊巢、圆丰山、敦厚、黄山坑、鲤鱼头、牛径头等七个角落.清雍正年间(1723_1735)为抵御外犯,七个聚居角落各推荐一贤人共谋御外犯策略,遂成绩斐然,故名七贤.庵前:村落在一古庵之前,故名.
松溪村詹玉池收集编写
潮汕的建筑艺术颇具特色。
承袭历朝建筑形式,推陈出新,古朴典雅。
以巨木、贝灰、岩石、陶瓷等为材料,有防热、防风、防湿、防寇的功能,并突出南方木雕、石雕精致艺术品作为建筑物构件或装饰,美观巩固。
唐宋建筑历经改建,仅存基础或构件,明代以后,则有些保存整体。
第一节城寨桥道港关井泉
一、城寨
【潮州广济门城楼】在潮州市东城垣东门之上,面临韩江,直对广济桥。
明潮洪武三年(1370)建。
系宫殿式建筑,灰、沙、砖、石、木、瓦结构。
分三层,各层皆五开间。
鼓磴式柱础,抬梁式屋架,桁数较密。
底层檐下拱头有木雕装饰,屋面为歇山顶形式,四面重檐,铺琉璃瓦,顶层栋脊两端饰卷草图案。
原楼内雕栏画栋,因历代修葺改建,今佚。
全楼仍保留明代宫殿建筑形式。
【揭阳进贤门城楼】在揭阳榕城镇新兴路口。
进贤门是县城第五个城门,可通抵县学宫,故名。
城楼是全城更楼之一。
明天启三年(1623)六月落成。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重建。
民国26年(1937)建环城马路,城墙毁,残楼尤存。
解放后,人民政府拨款修复原貌。
城楼高20米,宽19米,门深8米。
1985年在城楼前置石狮2只,围以花圃。
【古巷象埔寨】在潮州古巷镇古一乡。
寨方形,宽162.4米,深154.4米。
总面积约1.9万平方米。
有“三街六巷七十二座厝,座座格局不相同”之说,寨内四通八达。
石拱寨门匾额“象埔寨”,上款:“壬戍之秋”,下款:“颖川群立”。
寨规模浩大,布局合理,保存宋、明、清年代建筑风格,其中陈氏大宗祠有宋代建筑特点。
【普宁县衙】在普宁洪阳镇。
明万历三年(1575)知县刘钝卜营建县城于厚屿,同时在此建衙署,后经多次修葺扩建,至民国时期还沿用为县政府。
县衙主体系三进九厅式建筑物,系清代所建,风格庄重朴素。
【三饶道韵楼古寨】在饶平三饶镇南联村。
始建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
系八角形古堡式楼寨,土木结构,周长328米,内围周长135米。
面积约1600平方米。
三进堂屋式,后进三层楼高11.5米。
寨内56屋门,门门不相对。
建筑规模壮观。
【惠来石寨】在惠来城东3.5公里处。
明万历年间建。
花岗岩巨石垒筑,墙围高3.5米,寨后有了望台,寨内一直街三横巷,有石井一口。
【尚书寨】在潮州铁铺镇尚书村。
明末清初建,寨内有清顺治九年(1652)石碑一块。
寨圆形,居民近百户。
建筑规整、匀称。
【葵潭葫芦寨】在惠来葵潭东1.5公里处。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建。
墙高一丈二尺,周一百二十丈。
【官塘长远楼】在潮州官塘镇象山村。
清康熙五十四年建(1715)系圆形楼寨,直径56米,房28间,二层楼式。
寨中心有族人公厅。
【磷溪世德寨】在潮州市磷溪镇溪口八村。
圆形,直径40米,墙高7.2米,房24间,大门有“世德寨”匾额,落款:“雍正十年岁次壬子仲秋谷旦”。
【隆都永宁寨】在澄海隆都镇前美村。
清雍正十年(1732)建。
寨正方形,墙高8米,寨外有沟渠,构成水乡特点。
寨保存完好。
【磷溪保定楼】在潮州磷溪镇岗湖乡。
清乾隆七年(1742)建。
寨圆形,直径56米,房8间。
【官塘仪凤楼】在潮州官塘镇奕东村。
清乾隆十三年(1748)建。
寨圆形,直径47米,墙高7米,房24间,二层楼式。
【三饶里秀楼】在饶平三饶镇。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建。
寨圆形,外周长183.6米,内周长73.5米,贝灰结构。
为二进三层楼,高崐10.75米,深18.5米,共有房32间。
【铁铺八角楼】在潮州铁铺镇八角楼村。
据寨居民称,建于清嘉庆年间。
系八角形,三进楼寨,共有房27间。
寨门处立有清光绪三年(1877)的寨规碑记。
【饶平东山墟】在饶平东山镇。
始创于明朝。
原有商店30多间,每日有来往运货的竹筏近百只。
逢一、四、七为墟日,有柴炭墟之称。
【葵潭牛皮寮墟】在惠来葵潭镇五十三坎桥处,也称葵潭墟。
明清时一、四、七为墟日,有布、米、缶、薪、菜等街。
二、桥道
【西胪乌岩石桥】在潮阳西胪镇乌岩寺前。
系石板筑成,基本完好。
明林大春《潮阳县志》载:“唐大颠曾居乌岩寺,筑石梁架两山之间,高数丈。
【贵屿桥】在潮阳贵屿镇华美村与南安村交界。
《潮阳县志》载:贵屿桥始建于北宋大观二年(1108),南宋隆兴二年(1164)重建。
现桥面扩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长10米,宽3.8米。
【和平桥】在潮阳练江下游和平镇。
始建于宋宣和二年(1120)。
相传宋大峰禅师首建桥16孔,乡人蔡贡续建2孔,全长30余丈。
原为石木结构,民国18年(1929)改建成公路桥。
1982年在北面加建的和平大桥,旧桥不再作公路桥用。
【潮州广济桥】在潮州市区东门外韩江上。
原名济川桥,相传韩湘子曾在桥畔书刻“洪水止此”石碑,故又称湘子桥。
宋乾道六年(1170)潮州知军州事曾汪倡建,历50多年而成,名济川桥。
系一座梁桥和浮桥并存的平桥,久圮。
明宣德十年(1435),知府王源集资重修,易名广济桥。
桥全长545.3米,分3段,东梁桥13墩,西梁桥19墩,中段造舟24只为浮梁,全桥面上立亭阁24座。
明弘治年间桥复圮于水,重修时增筑西梁1墩,减少浮桥6舟,重建亭阁20间,故有“十八梭船廿四洲”之称。
明崇祯十一年(1638),桥遭大火,石梁折,亭阁烬,梭船焚。
清雍正二年(1724)知州张自谦主持重修,铸?牛列镇浮桥东西两墩,该桥历代较大修葺活动有24次以上。
1958年4月因交通需要进行改建,加固旧桥墩,新架19孔预制钢筋混凝土丁形梁,改去浮桥,增建3孔钢桁架及2个高桩承台式桥墩,作为公路桥。
1976年12月将桥面7米拓宽为11米。
【凤塘万里桥】在潮州市凤塘镇东龙村前。
旧名李浦桥。
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清光绪六年(1880)重建。
桥有4墩5孔,长42米,宽2.5米。
【莲下雕刀桥】在澄海莲下镇槐泽村与槐东村交界处。
南宋年间建。
系5米长0.5米宽的花岗岩石桥,因形似雕刀,故名。
【彩塘仙济桥】在潮州市彩塘镇乐村王公宫前。
元至大二年(1309)建,明万历四十年(1612)重修。
桥4墩3孔,长26.4米,宽1.5米。
【惠来武宁石桥】在惠来县周田镇东武宁村附近。
元至元五年(1339)僧竹林建。
桥长19.5米,宽2.9米,由花岗岩石板筑成。
【惠来公墟石桥】在惠来华湖镇东福村南,明成化十三年(1477)建。
桥13墩,长82米,宽1.6米。
【惠来虎头山石桥】在惠来虎头山之东。
明成化十三年(1477)建。
桥长16.7米,宽1.31米,花岗岩石板构筑。
石桥为古道通衢,从潮州经潮阳出葵阳门至广州,正走此道。
【金石神仙桥】在潮州金石镇辜厝村鸟巢铺。
明嘉靖十一年(1532)建。
石桥长约13米,宽1.7米。
有“神仙桥”碑记,可辨“嘉靖壬辰春三月……”字样。
【登塘永平桥】在潮州市登塘镇枫树员村神头宫前。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建。
碑记刻“乾隆三十二年岁次丁亥十二月吉旦立”。
石桥长约6.2米,宽1.7米。
【冠山跃龙桥】在澄海上华镇冠山村北。
明崇祯十一年(1638)建。
为5拱石桥,长80米。
桥西有“接龙桥”碑刻。
桥东有碑亭,碑记末刻“大明崇贞十一年辛已谷旦立”(碑有误,辛已为崇祯十四年)。
【华湖市上下桥】又名马溪桥。
在惠来华湖镇堡内村东,上下桥相距50米,长各16米,明崇祯年间建。
【文祠婆姐岭古道】在潮州市文祠镇下赤村婆姐岭上,岭腰古道上有永安门,系清光绪十三年(1887)建,岭下有石阶170多级,阶面刻许多神态各异、优美生动人物、动物、花卉图案。
建道年代佚。
三、港关
【凤岭港遗址】又名岐岭港、旗岭港。
在澄海莲下镇西北,在凤岭之南。
宋代是约5000米长的弧形港湾。
现淤积为良田。
《潮州府志》载:“凡来往客舟多泊于此”。
港岸有北宋的“永兴街”集市遗址,街上石匾刻“兴国丁丑”4字。
民国35年(1946)、1955年、1958年和1975年4次在港湾及附近发现大船桅。
1960年在港湾附近建炎大道出土1吨多重的生锚。
1982年发现宋瓷片。
【澄海仙美溪】在澄海莲下镇虎丘山北,是一段古运河。
北宋哲宗年间
(1086—1100)开凿。
【樟林港遗址】又称南社港。
在澄海东里镇。
明天启三年(1613)辟为商埠。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弛海禁,樟林港逐步兴盛。
雍正七年(1729)设樟林巡检司。
船只来往频繁,航通福建、台湾、杭州、宁波、上海、山东、天津、日本、广州、雷州、琼州、越南、暹逻、马来亚、婆罗州和印尼等地,海船载重约150—200吨,樟林港是清代粤东商贸的最大港口,华侨多从这里出国。
樟林港全盛时有“八街六社”,面积约1平方公里。
清代建的藏资楼、观海楼(永定楼)、天后庙、风伯庙、巡检司等遗址及樟林扩埠的碑记石刻,至今仍在,1971—1972年在樟林港旧址的南洲、和
洲河床出土2艘双桅红头船,一艘长39米5层,另一艘残长28米,舷旁刻“广东省潮州府领□双桅一百四十五号蔡万利商船”等字样。
【樟林藏资楼遗址】在澄海樟林河尾仙桥街蔡厝内。
是明清时期樟林古港红头船停泊区。
【潮阳龙津港遗址】也称前溪港口。
在潮阳棉城镇南端。
沿岸长约600米,包括新、老码头和龙进渡头3处遗址。
明代就有大船通往各地。
1968年围海造田,原港址废,港口外移。
【饶平龙须港遗址】在饶平上浮山与紫云两乡交界。
明清时期港口水运货物进出甚多。
1957年围海造田,港口遂废。
【妈屿潮海关遗址】在汕头港口妈屿岛。
清咸丰十年(1860)设址于现在妈屿宾馆,现存潮海关碑。
四、井泉
【开元寺四界古井】在潮州市区开元寺附近。
昔开元寺占地近百亩,四界有井为记。
四井为:开元古井(在开元寺街口)、新街头井(在新街头市场内)、弥勒佛井(在弥勒佛井巷)、广源街井(在广源街口)。
【开元寺内古井】有二。
一在开元寺大宝殿东侧。
花岗岩石砌成,圆形,刻“道光癸已年(1833)重修”。
二在观音阁北侧后方。
圆形,经修葺原结构被复盖。
【磷溪宋井】在潮州市磷溪镇。
井为石圈八角形,阴刻“至和三年丙申正月二日题”,北宋至和三年即公元1056年。
【东门大井】在潮州东门街。
宋熙宁八年(1075)、元至正甲戍年(石碑记载)、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清乾隆四十八(1783)、清同治六年(1867)、清光绪十一年(1885)多次重修,皆有碑记。
原石井栏内圆外八角形,后加水泥盖板成三目井。
(考证,元至正没有甲戍年,元至元才有甲戍年)。
【义井】在潮州市太平路义井巷口。
明永乐元年(1403)建。
井内圆外八角形,现加盖4孔水泥板。
井栏阴刻“义井第一泉”5字,井边有嘉庆二十三年(1818)立碑,刻“海阳县正堂禁止军人等在义井之旁污洗严示”。
【目镜井】在潮州市太平路梁厝港口。
井栏六边形,有双孔石板盖,又称二目井。
【古莲花井】在潮州市西马路与西平路空叉处。
圆形,井栏镌“古莲花井”,井旁墙上石刻“光绪二年莲花井重修”。
《海阳县志》记该井“水涨时映崐日,俯瞰有莲花影”,故“莲井浮影”列为潮州内八景之一。
【柘林七夕井】在饶平柘林镇海湾新围海滩上。
《饶平县志》载:“七眼石,在柘林海中,有泉七眼,潮大则弥漫不可见。
潮退则泉涌出,其味绝甘”。
今日夜喷泉,实为温泉眼。
水温达100℃。
河溪十八古井】在潮阳河溪镇牛田洋西南岸畔的峡谷间。
建于宋代,清乾隆十一年(1751)重修。
为地下引水渠道的18口竖井,现存地下渠道110米,竖井8口。
【龙泉古井】在澄海塔山寺。
宋绍兴二年(1132)建塔山寺时已有。
井内宽1.42米,井旁有“龙泉古迹”石刻。
【饮马井】在饶平下浮山乡南侧山下。
宋景炎二年(1277)许夫人率义军与元兵大战于百丈埔,此井为义军饮马处。
井宽0.8米,呈梭形。
【饶平饶洋八角井】在饶平饶洋镇石井村前。
井呈八角形,井栏8块石板有浮雕8幅,井旁石碑刻“一鉴清泉”4字。
【棉城九龙吐水井】在潮阳棉城镇。
据隆庆《潮阳县志》载:“城中旧有古井九口,号九龙吐水”。
九井名衙前井、水门井、桃花仙井、东门井、塔馆井、旧街井、双忠井、甘泉庙井、市内井,均为元朝至明朝年间建。
除东门井现埋于中山路基下面外,余尚存。
【西岩问潮泉(井)】在潮阳棉城镇西郊西岩寺内。
井脉通潮,潮
涨泉升,潮落泉降,因得名,今尚存。
【神泉通溪古井】在惠来神泉镇内,原盐知事衙署旁。
人们传说“古井通海”,即指此井。
【神泉海角甘泉】在惠来神泉镇东南角。
系宋代海滩泉眼,明时为三面环海的陇滩泉井,水淡而甘,秋冬不竭。
环井有台阶18级,旁建碑亭。
【小神泉】在惠来岐石镇南鸡仔山,孤立海上。
泉与海水只一小?之隔,海水位又高于泉水,而泉淡且甘。
【玉峰古井】在揭西玉峰顶南侧。
古井泉水终年不绝,午时尤盛。
【西湖处女泉】在潮州市西湖公园内。
原井旁摩崖石刻“处女泉”三字,“文化大革命”时被毁,后于原处改刻“凤栖泉”。
井现保留。
【子母泉】在潮州市环城西路桥头。
井面复八孔水泥盖板成八孔井,井面壁嵌石刻“永龙泉”。
为潮城制腐的最佳泉水。
【君子泉】又名瞰南泉。
在惠来靖海镇北瞰南山麓。
泉从石缝溢出,秋冬不竭。
水清甘润滑,久煮无锅垢。
【龙井甘泉】在饶平井洲镇井东海龙宫前。
为沙滩上泉眼喷出之水,清冽甘甜。
【涑玉泉】在饶平县黄岗镇北郊栖云山的天然石洞内。
清泉从石缝冒出,象卧龙吐水,四季清澈,洞顶有明嘉靖年间石刻“涑玉泉”和清乾隆、同治年间赞涑玉泉的石刻诗文。
【灵汇泉】又称雨堂古井。
在普宁洪阳镇雨堂村。
井方形,边长4米。
井旁有清乾隆普宁知县萧麟趾撰并书的“灵汇碑记”和“灵汇泉”石碑。
【河婆东心埔温泉】在揭西河婆镇东心埔村中心,周围系温泉区。
村寨外坑旁有大汤泉,用石铺盖成2米宽3米长的汤井,温高达摄氏83℃。
里湖风景詹玉池一、里湖古八景里湖八景是榕江,上社书院,龙门桥,关帝庙。
隐陀寺,大圣妈,下柴桥,妈祖宫。
《八景颂》白云翠竹榕水蓝,金鲤上下飞梭忙。
上社书院溪边画,帝君圣显龙门旁。
钟声远处隐陀寺,圣妈出游未回还。
柴桥无桥姑母笑,湖地有福悦天颜。
(林半斤)新池内隐陀寺里湖风景新池内隐陀寺记曰:五峰之巅,榕江之滨,隐陀禅寺,胜地源长。
五峰名山,重峦叠峰,九十九峰逶迤东延,宛似苍龙摆尾,聚于里湖新池内村西部小丘,遂建斯寺,名曰:隐陀,俗曰:草庵。
乃天造地设,堪称圣地也。
宝刹得天独厚,座南朝北,古时候风景幽美,东临双池,西眺金山,前有清溪,汇流榕江,后有绿竹,参天成荫,乃高僧潜心参禅净刹,隐陀之称意境雅谐。
斯寺于明崇祯年间(1627-1644),郡人布政使黄琮、僧大项倡建。
清顺治己亥(1659),僧通晓募化重修,距今三百七十余载,历史悠久,构造独特,内分二进四厅八房十五天井,正殿神威浩荡佑黎庶,西殿佛光普照渡众生,东殿玄师弘善广济世,宝刹名闻遐迩,香火鼎盛,钟磬梵音,荡涤麈气,禅宗文化,弘扬光明;前厅东侧有“伏虎井”,石虎,石雕浮屏八幅:独坐翰林、锦堂富贵、威振三星、福鸣高歌等;西侧有清乾隆年间普宁县令萧麟趾撰书“伏虎井说”碑记,文书隽秀,饱含哲理,传承文明,方便教化,浓缩里湖地方文化,独具风骚,隐陀寺遂成名胜古迹,载入清代普宁县志。
二零零六年成为普宁文化保护单位。
普宁里湖隐陀寺内的“伏虎井”,建造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该井为八角井框,径约1米,高约0.8米;用井盖盖牢,井盖上面雕一老虎,作踞立状,虎眼圆睁,神色怆惶;井栏雕刻精美人物字画;井旁边有一石板,上刻“自罹厥咎”,旁边一块石碑,碑文由清乾隆年间普宁县令萧麟趾所作。
以前,这个地方叫隐陀寺,(今称草庵)。
古井就在隐陀寺寺门外,泉清水甜,是寺中僧人的食用水井。
清朝康熙年间,里湖南部山村,经常有一猛虎出没,伤害人畜,闹得村民不得安宁,常有猎人遍掘陷阱而不获,康熙辛亥年(1671年)八月十二日夜,这只猛虎又下山寻食,由于村庄关门闭户,猛虎寻无人畜,来到隐陀寺水井边。
这时皓月当空,泉清见底,饿虎伸长脖子,想下去吸水,不料重心一移,前脚一滑,跌下井中。
平时逞威恃强,残害人畜的猛兽,在这跬步之井内,无法张其爪牙,活活淹死。
隔天,隐陀寺之小僧晨起汲水,发现井中有只死虎,大惊失色,报告老僧,老僧叫村民打捞上来。
人问其虎死缘由,老僧为迷惑村民,使人们信其“法力”,答道:“只因吾灵寺之内,五百阿罗汉,有降龙伏虎之法力也。
”自此,小井被取名为“伏虎井”。
乾隆年间,普宁县令肖麟趾曾至此游览,写下《伏虎井说》、立石刻文,树于蟛旁,肖认为“伏虎非神功法力,乃是虎自为也……井之间,跬步之内,已隐有无限坎险之地,皆足以制其命,虎特蠢然耳。
若谓吾言不然,请视此井。
”今石刻碑文完好无损,伏虎井已填没,只剩下井栏石,上面雕刻有古代人物塑像。
二、乌石拦河闸普宁榕江乌石拦河闸原榕江乌石拦河闸始建于1959年12月,翌年2月竣工,然闸简陋,日久老化,险象环生,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中共普宁县委县人民政府(今中共普宁市委、市人民政府)决定重建新闸,并于1992年7月成立工程指挥部,9月13日举行开工典礼,1993年5月落成。
新闸位于老闸下游100米处,上游集雨面积1134平方公里,按20年一遇设计和50年一遇校核,洪水流量分别为2660秒立方米和3500秒立方米。
洪水位分别为20.355米和21.413米,引水流量12.5秒立方米,蓄水位17米(黄海高程),配套电脑控制室,增建2台机组的水电站一座,装机容量400千瓦,年发电量80万千瓦时。
新建乌石拦河闸是普宁水电建设规模较大,准度较高的工程项目。
工程总投入人民币2500.6万元,劳动工日25.2万个,水泥3900吨,钢材6725吨,木材550立方米,完成砂土22.1万立方米,石方4.4万立方米,混凝土15万立方米。
筑闸引榕,效益显著,受益引榕灌区11.3万亩农田,解决30万余人口及工、副业的用电和用水,并将对全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起着重大且深远的作用。
三、封源伯公封源伯公位于普宁市里湖镇东南方向二公里的长美大肚篮山。
封源伯公原名浮桃庵伯公,始建于宋朝仁宗宝元(1038)年间,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
其改名与宋朝左翼将军杨文广带兵清剿浮桃庵野和尚有关,这其中有着一段动人的历史故事。
相传北宋仁宗宝元年间,有一祖师云游至此,发现黄坑都长美村大肚篮山青山绿水,峻美灵气。
因此在大肚篮山南侧坡地兴建一庵寺,取名“浮桃庵”,并任住持。
为增加浮桃庵地气、灵气,住持还募资在浮桃庵山的出水口处兴建一伯公宫,取名“浮桃庵伯公”。
由于浮桃庵住持诚心奉佛念经,引来了大批香客。
善男信女还诚心给伯公上香祈祷。
据说,第一任住持三年后就年老去世,寺内和尚争当主持吵架,各不服气而散伙。
庆历2年(1042年),不知从何方来了一伙野和尚,足足有三十多人。
住持者年方三十,肥头大耳,贪色好酒。
一众野僧白天假正经,夜晚就喝酒吃肉。
见有单身而来的年轻女香客,
就强行掳入禅房幽禁,日夜轮奸。
更有甚者,对母亲带年轻女儿来上香的,经常用花言巧语,骗取母亲相信女儿被鬼魂缠身,任其带女儿到暗房“念咒驱魔”,实施禽兽行为。
还有的经常外出寻花问柳。
如民间流传的有一年中秋夜,一野僧从浮桃庵外出,想到榕江北畔金坑乡一相好寡妇家共度良宵。
上金坑渡船时,刚好渡船上已有二位乘船人,一是在里湖书院读书要夜归回家的秀才,一是奉母命要送油粿、月饼到金坑外婆家的妙龄少女。
划船渡伯见上来一个野和尚,双眼色迷迷看着少女。
为转移其注意力,心生一计,说道:“诸位难得中秋夜上我渡船,老汉要以中秋夜为题,请各位吟诗一首,然后众人评议,最差者出渡船钱。
”三人应诺。
只见秀才捷才先吟:“三人同一舟,坐船过中秋,中秋月明亮,俭油。
”野和尚皮笑肉不笑地思考一下,想用下流语言调戏少女,吟道:“三人同一船,风吹娘子裙,裙被风吹起,裂纹。
”少女为回击野和尚的非礼之言,吟道:“秀才赞月真有理,秃驴胡言真该死,寺中经书不去读,无耻。
”众人评议,野和尚口出脏话,应出过渡钱,野和尚只好悻悻付了渡船钱。
刚从渡船上岸后,和尚跟上少女,准备动手动脚。
只见年轻时习拳弄武的渡伯拿着撑船长竹竿,摆开架势冲野和尚说:“她是我远房亲戚,你敢非礼她,我一竿将你捅死。
”野和尚吓得钻入竹林中,落荒而逃。
浮桃庵野和尚的无耻行为,激怒了附近民众,也惊动了官府。
庆历3年,左翼将军杨文广带兵平南时,专门来到大肚篮山,包围了庵寺,抓捕了住持为首的三十多个野和尚,仔细搜查,从住持房隔壁发现一挂佛像的墙后有一机关暗门,从暗门进入另一密室,救出七名被野和尚囚禁摧残的少女。
铁证如山,野和尚们全部抓走,浮桃庵院墙被推倒(至19世纪80年代还残存一些断墙及折断门柱石)。
因为浮桃庵伯公是附近乡民祈祷之地,加上乡民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婚姻顺遂等很为灵验,所以,黎民百姓祈求杨文广将军把伯公宫保留下来。
杨文广应民众要求,将伯公宫保留。
上京后奏报仁宗皇帝,为伯公宫赐名“封源伯公”。
从北宋至今,封源伯公历经960多年,先后多次修建。
1979年,里湖镇新地内村民陈万先生牵头,善男信女捐资修建封源伯公宫,并新建一个供过往行人遮风避雨的雨亭,名称“群乐亭”。
门前有一副对联“群谋集惠营胜地,乐助宏兴利行人。
” 2008年4月,由梅塘镇长美村赖两溪先生带头捐资、并组织,动员梅塘、里湖及附近乡镇五百多位乡贤、村民捐资60多万元,修建伯公宫,新建天地亭和二个凉亭,并平整山地三十亩作为大广场和活动场地,中间设有篮球场,朝西和朝北各开一个大门。
至今,封源伯公修葺一新,天地亭和凉亭等建筑物都是绿色琉璃瓦顶,粉红色大柱,橙黄色雕花窗,莲花柱栏杆,气势非凡。
长安亭、美乐亭如封源伯公的两名卫士,屹立于正东两侧。
封源伯公宫周围山上,松柏、万年青等树木郁郁苍苍。
千年古迹今胜昔,万人慕名上山来。
如今,封源伯公香火甚旺,普宁市的里湖、梅塘、流沙、池尾、燎原、大坝、大南山以及揭西县的钱坑、金和、大溪等地的善男信女,还有不少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均慕名前来上香祈祷。
封源伯公所在的长美大肚篮山,也成为里湖、梅塘附近人民晨练散步、节假日旅游、观光的休闲胜地,有诗为证:封源伯公香火旺,大肚篮山风景美。
浮桃庵寺存野史,后人传诵明是非。
善男信女诚心至,求签许愿平安遂。
春游夏赏秋冬览,欢歌笑语满山飞。
四、石牌花古岩素有潮汕八景之一的名胜古迹——花古岩。
花鼓岩又名“花古岩”,坐落在揭阳市普宁华侨管理区后寮村后麒麟山峰西侧,这里四面群山环绕,绿树成荫,鸟语花香,风光秀丽。
数十年来佛光辉映,香火连绵不绝。
该庙庙顶有一天然巨石盖顶、连接着望天石,如剑插天,其雄姿昂扬,俨然麒麟﹙独﹚角,庙后连接着嶙峋的怪石群,随山脉延伸至十八罗汉山,状似麒麟,故有“独角麒麟”之称。
花古岩庵是一座天然形成、人工修筑泥灰沙墙的建筑物,整座庙宇上下分四殿,分别供奉如来、四大金刚、十八罗汉、观世音菩萨、注生娘娘、元天上帝、开山祖师、花公花妈等数十尊塑像。
殿内神像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或慈祥豪放,或庄严肃穆,宗教文化氛围十分浓厚。
庙内有一岩洞﹙可容数十人﹚,岩洞交错、曲折深邃,兼之泉流石缝,绿树成荫,虫鸣鸟语,胜似桃源。
每日游人如织,香客盈门。
在上中庙自然生成夹石通道的南侧,二石重叠,称之仙人刻石。
上石下端刻有“龙宝寺”,下石前端刻有“福禄岩”字样,传说皆仙人所刻。
独角石麒麟雄踞庙侧,势成伏九泉之象。
庙西有鼎钟木鱼,而四周遍布形状独特,极富神奇故事的仙公石、面盆石、秦广石、避雨石、仙人下棋石等,尤其仙人下棋石,原来其上部甚为平坦,并刻有棋盘和仙人足印。
据说八仙曾常临此石弈棋。
庙顶石下东侧有一小石孔,传说能出白米供庙僧及游客享用,据此得名:“出米石岩”,后因庙僧嫌其出米慢,执凿加大孔口,却不想洞口阻塞,从此不再出米,只有遗迹犹存。
后人借此赋诗一首,赞此天机奥妙,并警告世人知足常乐,切记莫贪。
诗曰:山色苍茫水色清,灵山风景胜天成。
岩崖高峰竖巨石,雄伟独角现麒麟。
大石洞口出油米,相传满足众尼僧。
蓬莱胜景历遗处,午庙钟声警耳鸣。
花古岩始建于明末清初,历史悠久,宗教文化源远流长。
曾是革命游击战争时期的重要活动地点。
著名革命家许士杰曾二度重游此寺,并于上庙南天门西北侧石壁书刻“天下太平“四字,体现了许先生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伟大胸怀,也寄托着他对祖国国泰民安、安定团结的良好祝愿。
据汕头文物资料一九七九年第六期刊载:“花鼓岩”乃潮汕八景之一,是各地居民朝神拜佛,观光健身的绝佳胜地。
一九八八年十月二十日,普宁县人民政府立大理石匾于庙,从此列入政府文物保护景点名单。
据考证,花鼓岩始建于明末清初。
在上中庙自然生成夹石通道的南侧,二石重叠,称之仙人刻石。
上石下端刻有“龙宝寺”,下石前端刻有“福禄岩”字样,传说皆仙人所刻。
独角石麒麟雄踞庙侧,势成伏九泉之象。
庙西有鼎钟木鱼,而四周遍布形状独特,极富神奇故事的仙公石、面盆石、秦广石、避雨石、仙人下棋石等,尤其仙人下棋石,原来其上部甚为平坦,并刻有棋盘和仙人足印。
据说八仙曾常临此石弈棋。
相传曾有金花、银花二位仙姑在此居住,是谓“花姑岩”。
后仙姑云游四方,便时有男僧至此主持香火,故去“姑”字女旁而成“古”,人称“花古岩”。
清嘉庆元年,花古岩得以重建,庙宇翻新,香火更胜。
民国丁卯年间,再次得到重修,从此延续至今。
一九七九年普宁、揭西二县的信男善女在民间自发组织捐款,建寺庙4间,并重塑神佛金身。
花鼓岩这一百年胜地得以旧貌换新颜,但因资金不足,部分遭受破坏的名石、古木尚难以复原,留下数十年遗憾。
花鼓岩历史悠久,宗教文化源远流长。
上庙殿内设有灵签,求者如云。
据说签签灵验,奇准无比。
是故,自建寺以来,烧香拜佛者络绎不绝,四境之内甚至连老汕头地区不少群众也闻讯而至。
久而久之,成为方圆一带信男善女心中最虔诚的朝拜圣地。
各地游客也纷纷涌入,除了品味先人奇事、逸事,体会花鼓岩悠久宗教文化外,登上山顶鸟瞰天下是花鼓岩奉献给世人的又一奇观,试想,站在天地交会之处,耳边划过呼呼风声,普侨、石牌、里湖三镇风光尽收眼底,数十里山川、河流尽在视野之中,岂有不令人心胸豁然开朗,顿生“山高人为峰”的得意之感?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为八景之一的花古岩庵,颇足赏味。
双峰晚钟,当夕阳西下,飞鸟归巢之际,漫步庵寺中,香烟袅袅、木鱼笃笃、钟鼓声声,令人闲逸出尘,陶然忘机。
自开放以来,欧美东南亚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港澳台同胞前来观光,游览者络绎不绝,每年接待游客数十万人次以上,成为粤东旅游胜地之一。
五、里湖镇竹头八景普宁市里湖镇竹头村山明水秀,人杰地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