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学堂】中国父母育儿心态的误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母学堂】中国父母育儿心态的误区
“喜欢用孩子的成就来为自己脸上贴金,是中国父母的一个"陋习"。”一位有海外求
学经历的母亲和“好孩子育儿网”的专家讨论了育儿走入误区的一些话题。在海外留学期间,这位妈妈在帮老外看孩子的兼职工作中,开始对自己曾受到的教育和中国父母的心态
有了比较。
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而不是实现父母的期望
她说:“在美国,父母不会刻意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较,从不会说,你看别
人已经会什么什么了,而你怎么还不努力之类的话。在他们看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特点,他们只会跟孩子的过去比较,只要今天比昨天有进步就可以了。这一点,和中国父母非常
不同。”她坦言,从小自己就生活在父母不停的督促声中:“你看隔壁的孩子会自己读童
话书了;为什么你们班上的某某比你分数高?”
在如此强烈的竞争意识中,她早在幼儿园就认识了1000多个汉字。她4岁时开始拉
小提琴。她努力学习,强迫自己满足父母的要求。但在父母眼里,这位获得海外奖学金的
精英孩子一直都很不开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只是为了父母的面子活着。
出国后,她甚至一度认为已经完成了父母的要求,放纵自己。正是在美国留学期间,
她的思想有了巨大改变。她发现,美国的教育主张以个性为重,孩子们学习知识是为了充
实自我,而不是为实现父母的期待。
她说:“在中国社会,人们喜欢攀比和尊重。盲目的比较不仅会导致“军备竞
赛”“父母之间对孩子的期望不一致,给孩子的心灵留下阴影。如果孩子深受家庭文化的
影响,养成比较的习惯,他们将无法适应国际社会的主流文化。在美国学校,为考试成绩、排名、奖项等讨价还价的学生会被解雇。”向他人施压。有这种习惯的人在进入社会时也
会被孤立。“现在,她也有了一个女儿。由于经济条件好,她没有提前安排女儿参加各种
课程。她唯一坚持的就是和女儿一起玩游戏和讲故事。
孩子在承受成长的烦恼
“我在教儿子读书,但他一刻也坐不住。上次我开家长会时,班上的孩子们基本上都
在学习识字卡。”一个儿子刚上幼儿园
小班
我的母亲和其他孩子的父母在论坛上“感叹苦涩的经文”。为了防止孩子落后,父母
一方面亲自教育孩子,另一方面又在孩子的教育上花了很多钱。一位有着20年教学经验
的班主任表示,上海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素质较高的白领年轻家长对子女有“精英教育,
最好是培养神童”的心理,只注重智力发展(文化知识);它认为,教孩子们掌握一种乐
器和学习一种技能是智力发展;盲目提倡“天才型”教育。很少有清醒的父母。大多数家
长一听到其他孩子在学习什么,就会立即紧张地回去为孩子加班。白领父母受教育程度越
高,他们就越自信。他们有自己的“教育套餐”。他们3岁时学习绘画,4岁时弹钢琴,
阅读逻辑思维和创造力课程。。。让孩子承受无法忍受的“成长烦恼”。
自然、愉快地成长最重要
“我们不应该盲目追求极高的投资,而应该注重收获。游戏和快乐是儿童早期教育的
主要组成部分,生活是最好的内容;
幼儿
时期是儿童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促进和谐教育,让孩子们自然快乐地成长。“良好儿童保育网络的专家们这么说。”一个正在读书的孩子不能被认为是合格的。关键
在于他读什么。童年是一个人形象思维发展的最佳时期。彩色图片给孩子们带来的视觉、
精神感受和记忆是黑白文字无法替代的。如果一个孩子的早期阅读仅仅停留在文字或肤浅
的图片阅读水平上,这将对他一生的阅读记忆产生影响。“主线应该是培养有利于孩子终
身发展的素质。例如,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方法对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注意力非常重要,这远比让孩子学习英语更重要。”o跳舞、画画
和学习英语单词。
教育专家们提醒年轻父母,一定要摒弃教育攀比、急功近利的心态,培养孩子“全优”不太现实,不如多花些时间发现孩子的兴趣和特长,让他感受生活乐趣与亲情的温暖,培
养良好的性格和品格。
孩子不是生命的延续,也不是生命的简单重复,而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在最初给予
他生命后,他已经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我们不再有权控制或设计他的未来。他有自
己的特点,每个生命的遗传密码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尊重个体差异,弘扬个性,人生才
会有真正的成功,世界才会丰富多彩。
误区一: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强加给孩子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人生梦想,孩子们也应该有自己的人生梦想。孩子不是父母生
活道路的升级版。一些父母出于补偿心理,希望孩子在小时候实现自己的愿望。在这种思
想的控制下,许多人把孩子当作一种工具,来弥补他们生活中的遗憾,迫使他们这样那样做。有这种心态的父母应该扪心自问:我的孩子想做我想做的事吗?
误区二:希望孩子达到或超过自己的成就
一些成功的父母倾向于根据自己的标准规划孩子的未来,认为如果孩子不如自己,他
们就会失败。这也是一种误解。即使双胞胎智力相同,世界上也没有个体差异。为什么我
们要把自己的成功当作一种课程,让另一个生命的孩子完全继承它?
一位娶了中国太太的美国先生对我说:“以前,我总觉得中国人比我们聪明,现在我
才知道,原来中国父母永远在逼孩子读书,他们的职责是教育出学业最优秀的子女来,甚
至连孩子的暑假也不放过。
美国父母呢?他们的职责是让孩子们真正享受他们的童年,去运动,交朋友,去郊游,做他们喜欢做的事。当然,这样的教育不可避免地会让孩子变得自由放任。"
几个嫁了美国丈夫的中国太太也跟我从另外一个角度抱怨过这个问题:“我老公从不
帮助孩子做功课,但是,如果孩子出了错,他也不给孩子正确答案,他会让孩子再想想,
他认为,人哪有不犯错误的,不出错,怎么提高?而且,我如果是老师,孩子学校的老师
做什么?”
中国父母总是尊重孩子的学业成就
这与美国主流社会的价值理念有差异。美国父母之间谈孩子的学业不多,而体育、课
外活动,学科中遇到的老师的趣闻却是孩子妈妈之间言谈的主题。
许多受中国家庭教育的孩子有两面性。他们在父母和老师面前都一样,在背后也一样。在强烈的压制下,他们不得不以不同的方式发泄。例如,在上大学之前,他习惯于被家人
控制。进入大学后,他像一只失去控制的鸟。有些人会玩得很开心,而另一些人没有任何
人可以立即安排他们的日常生活,所以他们不知道该做什么。
一、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强化提高不是永久性的,即使初期超逾别人,但是当大家都起
步后,前者的优势就消失了。因为被强压后学习到的知识、思维、逻辑和推理,是被动的。
二、中国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如果他们的孩子受到太多的控制和指责,他们就会
变得脆弱。他们最害怕犯错误和失败。因此,为了避免错误,他们放弃了提问的机会和从
失败中学习的过程。当孩子们长大后,他们不仅会失去创造和想象的能力,还会担心得失。
三、中国父母不是爱孩子的真实,而是爱他们希望孩子所要成为的样子。没有给孩子
一个想成为自己的空间,而是别人怎么做,孩子也要怎么做的盲从产物。兴趣对于大人和
孩子同样重要,想做的事,别人不让做,他也想做;不想做的事,只会事倍功半。
四、尊重孩子,视他为平等的人,享有与你平等的发言权、批评权和反抗权。听话
的孩子不一定是好孩子,更不用说有前途了。
不是美国父母好,中国父母差,而是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我们的视野越来越广。彼此
借鉴,有益无害,美国父母还在向中国父母学习如何管教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