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普通高校职教师资班和高职班对口招生统一考试高考语文模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普通高校职教师资班和高职班对口招生统一考试
语文模拟试卷 9
一、(15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僭.越(jiàn) 谙.习(ān) 馥.郁(fù) 讷.言(nè)奴颜婢.膝(bēi)
B. 瞅.见(chǒu) 溃.脓(kuì) 辟.易(bì)整饬.(chì) 杲.杲日出(ɡǎo)
C. 踱.步(duó) 蹩.脚(bié) 发酵.(jiào) 盥.洗(ɡuàn) 力能扛鼎(ɡānɡ)
D.缧绁.(xiè) 汲.取(jí) 拂.晓(fú) 粗犷.(kuànɡ) 戛.然而止(ji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浸渍徇道通情达礼事无巨细
B.膜拜尘芥沸反盈天日薄西山
C.废弛葱茏平心而论委屈求全
D.脉博喋血皓首穷经殒身不恤
3.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 广州恒大足球队在中超联赛中取得的辉煌战绩与俱乐部的高额资金投入息息相关,恒大俱乐部雄厚的财力令其他俱乐部。
(2) 该产品的试用效果非常好,相信它大量投产后将,公司一定会凭借产品的优异品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骄人业绩。
(3) 贪官锒铛入狱后,无所事事之余,玩起了出书,但从他们已经出版的书籍内容看,很多人都是在藉此回忆昔日人生的辉煌,真正悔过自新的却是。
A.望其项背不负众望微乎其微 B. 望其项背不孚众望凤毛麟角
C.望尘莫及不孚众望凤毛麟角 D. 望尘莫及不负众望微乎其微
4. 下面是一位记者对接受采访的某影星之子说的一段开场白的主要内容,加横线的词语全部
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大家知道①家父是一位著名的影星,作品广为流传,在娱乐圈②很有影响。
我在读书的时候就看过他的不少电影,至今还能想起那些经典对白。
您是他老人家的③儿子,能在百忙之中④有幸接受我的采访,我对此表示感谢。
A.①③ B. ②③
C.①④ D. ②④
5. 将下列句子按照最合理的顺序排列,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看完极顶我们步行缓缓下山,沉醉在山谷之中。
如果说刚才泰山是以拔地而起的气概来向人们讲解历史的沧桑,现在则以秀丽深幽的风光掩映着悠久的文明。
①万年古山自然有千年老树,名声最大的是迎客松和秦松。
②怪石也不时地或卧或立横出路旁。
好水好石又少不了精美的刻字来画龙点睛。
③泉水顺着山势随人而下,欢快地一跌再跌,形成一个瀑布,一条小溪,清亮地漫过石板,清音悦耳,水汽蒸腾。
④两边全是遮天的峰峦和翠绿的松柏。
⑤前者因其状如伸手迎客而得名,后者因秦王登山避雨于树下而得名
⑥刚才泰山还把我们豪爽地托在云外,现在又温柔地揽在怀中了。
A.④⑥③②①⑤ B. ④⑥②③⑤①
C.③②⑤①④⑥ D. ③②①⑤⑥④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马与龙的文化缘庞进
龙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界中的诸多动物和天象经过多元融合而创造的一种神物,其实质是先民对自然力的神化和升华。
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文化标志、信仰载体和情感纽带。
在龙的诸多“模特儿”中,就有马的身影。
从形象上看,马头给龙头以取材参照。
甲骨文中的某些龙字,头部窄长,就比较像马的头。
汉代王充《论衡·龙虚》篇,言“世俗画龙之像,马首蛇尾”。
并由此推断,龙乃“马、蛇之类”。
宋代罗愿《尔雅翼·释龙》称龙“头似驼”——驼头近似于马头。
还有龙形似马形的说法。
如《太平广记》四二五引《录异记·王宗郎》:“有群龙出水上,行入汉江,大者数丈,小者丈余,如五方之色,有如马、驴之形。
”
在古人心目中,马是具有龙性的,龙和马是可以相互变化的。
反映在古籍中,如:《周礼·夏官·司马》:“马八尺以上为龙。
”《吴承恩诗文集·送我入门来》:“马有三分龙性。
”柳宗元《龙马图赞》:“明皇时,灵昌郡得异马于河,其状龙鳞、虺尾……后帝西幸,马至咸阳西入渭水化为龙,泳游去,不知所终。
”
看来,形象上,马是把高扬的头颅、飘逸的身姿等贡献给了龙;内涵上,马是把刚毅、坚强、友好、善良、奔放、洒脱等品质贡献给了龙。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内蒙古赛沁塔拉村,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被意外发现。
有专家据玉龙“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鼻孔二”的造型,判断其取材于猪。
另有专家则将其推断为“马龙”,或“马型原龙”。
一是该龙头不是近似猪头的三角形,而是近似马头的长方形;二是该龙头上无猪耳那样的大耳朵;三是该龙脖后颈与脊梁上有几乎占到全身三分之一的飞掠而起的饰物,这饰物近似马鬃而不是猪鬃。
但“马龙”说因缺乏考古发现的支持而遭到质疑,因为,原始居民饲养马是比较晚的事情,中国北方新石器遗址中普遍不见家马骨骼出土。
红山文化遗址中经常发现牛、羊、猪等家畜的骨骼和鹿、獐等兽骨,但一直未发现家马或野马的骨骼。
在青海省都兰县诺木洪塔里他里哈遗址,发现的年代最早先民养马的痕迹,推断在公元前两千二百年左右。
鉴于赤峰地区史前文化遗存发现的野生动物种群最多的是野猪和马鹿的情况,有学者认为赛沁塔拉玉龙的头部主要取材马鹿。
马鹿因体形似骏马而得名。
《尔雅翼·释兽》:“……荆楚之地,其鹿绝似马,当解角时,望之无辨。
”马鹿还像马一样体格强健,性情机警,奔跑迅速。
马与龙的文化缘,也表现在成语“龙马精神”上。
辞典把“龙马”解释为“骏马”。
说“龙马精神”,就是像骏马一样的精神。
“龙马”还可有一解,就是龙和马。
“龙马精神”,就是喻指人身体好、体质强、魂魄健——精神得像龙和马一样。
龙的精神是融合、福生、谐天、奋进的精神,而其中的“奋进”和“福生”,就很适合马。
这样,龙马精神就可以理解为龙与马精神的结合,是以强健的姿态奋发进取,造福众生的精神。
(《中国文化报》2014年02月07日,有删改)
6.下列关于马是龙的“模特儿”依据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甲骨文,龙字的头部窄长,和马头的形状相似,说明在最初创造“龙”字时就参考了马的形象特征。
B. 《论衡·龙虚》《尔雅翼·释龙》《录异记·王宗郎》三则材料中的文字都说明马头给龙头以取材参照。
C. 由于龙也和马一样具有头颅高扬、身姿飘逸、刚毅坚强、友好善良等特征,所以说创造龙这一神物时模仿了马。
D.《周礼》《吴承恩诗文集》《龙马图赞》中关于龙和马的描述,都表明“马有龙性”“龙马可以相互变化”。
7.关于赛沁塔拉玉龙取材对象的争议,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马龙”说遭到质疑,原因是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先民养马的痕迹,在公元前两千二百年左右,即距今四千二百年左右。
B. 玉龙的造型,龙头不是近似于猪头的三角形,而是近似于马头的长方形,专家则将其推断为“马龙”,或“马型原龙”。
C.赛沁塔拉玉龙取材于猪,因红山文化遗址中经常发现牛、羊、猪等家畜的骨骼和鹿、獐等兽骨,而一直未发现家马或野马的骨骼。
D. 赛沁塔拉玉龙的头部应是主要取材于马鹿,因赤峰地区史前文化遗存发现的野生动物种群最多的是野猪和马鹿。
8.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人融合自然界的诸多动物和天象创造出的龙,是古代各民族共同的图腾,是先民对自然力的神化和升华。
B. 辞典上对“龙马精神”有另一解释就是,“龙马”就是龙和马,“龙马精神”就是喻指人的精神得像龙和马一样。
C.在对红山文化“玉龙”研究的三种观点中,显然,前两者都是据外形而得出的结论,而后者更重考古发现和史料。
D. “龙马精神”是像骏马一样的精神,是融合、福生、谐天、奋进的精神,是以强健的姿态奋发进取,从而造福众生的精神。
三、(6分,每题3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假:借助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泳
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善:善行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生命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
..的一项是
A.(1)风雨兴焉.(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B.(1)锲而.舍之(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1)车柔使之.然也(2)渺沧海之.一粟
D.(1)用心躁也.(2)声之宏也.类有能
四、(共20分)
11.翻译下面的文段。
(6分)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
翻译:
12.(选作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l)(2)题。
(8分)
采桑子
欧阳修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
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
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1)第一句中“月白风清”是不是仅仅写晚上天色很好?为什么?从整体看,上片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4分)
(2)下片首句“鬓华虽改心无改”一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结合全词,说说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4分)
(选作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
夜渡江
[唐]柳中庸①
夜渚带浮烟,苍茫晦远天。
舟轻不觉动,缆急始知牵。
听笛遥寻岸,闻香暗识莲。
唯看孤帆影,常似客心悬。
【注】①作者:有的版本写作姚崇。
(1)诗歌颈联是如何表现夜渡的?请简要分析。
(4分)
(2)最后一句的“悬”字是全诗的“诗眼”。
请结合全诗对“悬”字作简要赏析。
(4分)
13.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6分)
(1)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
(2)人生得意须尽欢,。
(3),此时无声胜有声。
五、(共34分)
消逝的钟声
史铁生
①站在台阶上张望那条小街的时候,我大约两岁多。
②终于有一天奶奶领我走下台阶,走向小街的东端。
我一直猜想那儿就是地的尽头,世界将在那儿陷落、消失——因为太阳从那儿爬上来的时候,它的背后好象什么也没有。
谁料,那儿更像是一个喧闹的世界的开端。
那儿交叉着另一条小街,那街上有酒馆,有杂货铺,有油坊、粮店和小吃摊;因为有小吃摊,那儿成为我多年之中最向往的去处。
那儿还有从城外走来的骆驼队。
“什么呀,奶奶?”“啊,骆驼。
”“干嘛呢,它们?”“驮煤。
”“驮到哪儿去呀?”“驮进城里。
”驼铃一路丁零当啷地响,骆驼的大脚趟起尘土,昂首挺胸目空一切,七八头骆驼不紧不慢招摇过市,行人和车马都给它让路。
我望着骆驼来的方向问:“那儿是哪儿?”奶奶说:“再往北就出城啦。
”“出城了是哪儿呀?”“是城外。
”“城外什
么样儿?”“行了,别问啦!”我很想去看看城外,可奶奶领我朝另一个方向走。
我说“不,我想去城外”,我说“奶奶我想去城外看看”,我不走了,蹲在地上不起来。
奶奶拉起我往前走,我就哭。
“带你去个更好玩儿的地方不好吗?那儿有好些小朋友……”我不听,一路哭。
③越走越有些荒疏了,房屋零乱,住户也渐渐稀少。
沿一道灰色的砖墙走了好一会儿,进了一个大门。
啊,大门里豁然开朗,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大片大片的寂静树林,碎石小路蜿蜒其间;满地的落叶在风中滚动,踩上去吱吱作响;麻雀和灰喜鹊在林中草地上蹦蹦跳跳,坦然觅食。
我止住哭声。
我平生第一次看见了教堂,细密如烟的树枝后面,夕阳正染红了它的尖顶。
④我跟着奶奶进了一座拱门,穿过长廊,走进一间宽大的房子。
那儿有很多孩子,他们坐在高大的桌子后面只能露出脸。
他们在唱歌。
一个穿长袍的大胡子老头儿弹响风琴,琴声飘荡,满屋子里的阳光好像也随之飞扬起来。
奶奶拉着我退出去,退到门口。
唱歌的孩子里面有我的堂兄,他看见了我们但不走过来,唯努力地唱歌。
那样的琴声和歌声我从未听过,宁静又欢欣,一排排古旧的桌椅、沉暗的墙壁、高阔的屋顶也似都活泼起来,与窗外的晴空和树林连成一气。
那一刻,无数的音符浸没了我,最后它们一下子钻进我的心中。
后来奶奶常对别人说:“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地不哭也不闹了。
”我多么羡慕我的堂兄,羡慕所有那些孩子,羡慕那一刻的光线与声音,有形与无形。
我呆呆地站着,徒然地睁大眼睛,其实不能听也不能看了,有个懵懂的东西第一次被惊动了——那也许就是灵魂吧。
后来的事都记不大清了,好象那个大胡子的老头儿走过来摸了摸我的头,然后光线就暗下去,屋子里的孩子都没有了,再后来我和奶奶又走在那片树林里了,还有我的堂兄。
堂兄把一个纸袋撕开,掏出一个彩蛋和几颗糖果,说是幼儿园给的圣诞礼物。
⑤这时候,晚祈的钟声敲响了——唔,就是这声音,就是它!这就是我曾听到过的那种缥缥缈缈响在天空里的声音啊!
⑥“它在哪儿呀,奶奶?”
⑦“什么,你说什么?”
⑧“这声音啊,奶奶,这声音我听见过。
”
⑨“钟声吗?啊,就在那钟楼的尖顶下面。
”
⑩这时我才知道,我一来到世上就听到的那种声音就是这教堂的钟声,就是从那尖顶下发出的。
暮色浓重了,钟楼的尖顶上已经没有了阳光。
风吹过树林,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
钟声沉稳、悠扬、飘飘荡荡,连接起晚霞与初月,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
⑾不知奶奶那天为什么要带我到那儿去,以及后来为什么再也没去过。
⑿不知何时,天空中的钟声已经停止,并且在这块土地上长久地消逝了。
⒀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教堂和幼儿园在我们去过之后不久便都被拆除了。
我想,奶奶当年带我到那儿去,必是想在那幼儿园也给我报个名,但未如愿。
⒁再次听见那样的钟声是在40年以后了。
那年,我和妻子坐了八九个小时飞机,到了地球另一面,到了一座美丽的城市,一走进那座城市我就听见了它。
在清洁的空气里,在透澈的阳光中和涌动的海浪上面,在安静的小街,在那座城市的所有地方,随时都听见它在自由地飘荡。
我和妻子在那钟声中慢慢地走,认真地听它,我好象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个世界都好象回到了童年。
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14.第②段中划线句中运用了拟人手法,请简要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6分)
15.第④段“无数的音符浸没了我,最后它们一下子钻进我的心中”的含义是什么?(6分)
16.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第⑩段画线句。
(6分)
17. 文章题目为“消逝的钟声”,但作者却详写了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请加以简析。
(6分)
18.最后一段中,作者认为“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
在《想北平》中,老舍认为伦敦、罗马、巴黎都比不上故土北平。
这两者的看法你认为矛盾吗,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不少于80字)(6分)
19.下列对散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头用“张望”“终于”“一直”猜想”等词,流露出作者幼时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也为下文写自己到了外面世界目不暇接的情形作了铺垫。
B.文章第②段写我与奶奶的对话很是简洁,朴实而有趣,也更加形象地突出了幼时的作者来到外边世界时不听奶奶话的一面。
C. 第③段中教堂外的景色描写中,传递出教堂带给史铁生的凄凉落寞的心理感受。
D.第④段中“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地不哭也不闹了。
”这句话侧面印证了幼时的“我”听到琴声痴迷的情态。
E.本文围绕听到钟声的几次感受,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更将这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上升到对故乡新的理解的高度。
六、(6分)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6分)
有志于学习写作的人,。
感知敏锐的人,善于洞察前景,见微知著,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相反感知迟钝的人,则过于拘泥和死板,,;只看到过去,看不到未来。
写作者要学会感知,善于透视,从平淡的事件中洞察其深刻的意义,,从细小事物中得出人生哲理。
七、(60分)
21.应用文写作(10分)
中学生李阳写了一首诗,想向一位久已慕名的王编辑请教,恰巧王编辑不在家,就给王编辑写了个便条。
便条中有五处不得体的,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王编辑:
您好!
我到寒舍拜访您,您不在。
我把大作《诗经情思》放在您家,望拜读。
本人有吟诗雅趣,学习之余,凑成几句,错处颇多。
但自己不能斧正,您是大手笔,望工作之暇给予修改,不吝赐教。
此致
编安!
李阳
2015年5月20日
22、(任选其一)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50分)
(1)有位哲人说过:向后看才懂得生活,向前看才能生活。
读了这句话,你有何感想?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800字左右的作文。
(2)林清玄对窗子和镜子有过精彩的比喻:“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
”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1.答案:选C A婢.bēi应读bì,B溃.kuì应读huì,D犷.kuànɡ应读ɡuǎnɡ
2、B 3.答案:选D望其项背:指能够看到别人的颈项和脊背,比喻有能力赶得上,一般用于否定。
望尘莫及: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形容远远落后。
不负众望:没有辜负大家的愿望,指符合众人的愿望。
不孚众望:不能使众人信服,不能达到众人所期望的那样。
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少或非常小。
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
4.答案:选B “家父”应改为“您父亲(或令尊)”,“有幸”应该为“应邀”。
5. 答案:选A 衔接点:④的“两边……”、⑥的“刚才……托在云外,现在又……揽在怀中了”和上文的“下山”“山谷”衔接;③的“泉水……”、②的“怪石”和②中的“好水好石”呼应;①的“迎客松和秦松”与⑤的“前者……,后者……”呼应,并与下文的“以秀丽深幽的风光掩映着悠久的文明”照应。
6. C
7. C 8.C
9.D 10.A
11
12(一)(1)(1)“月白风清”既象征处境的顺利,也反映心情的愉悦。
(2分)上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以十年前和现在的境况进行对比。
(2分)
(2)承上启下(过渡)。
(1分)上阕通过对比写出了词人因世事凋零而忧患,年华老去而惊叹,下片词人以“心无改”引起下文,表达了词人要重拾当年快乐时光的豪迈之情。
(3分)
(二)(1)(2分)诗歌颈联从听觉、嗅觉两方面表现夜渡。
(1分)诗人在夜色中,凭笛声探寻彼岸的方向,由幽香辨识近岸的莲花。
(1分)(意思对即可。
)
(2)(4分)①“悬”是卒章点睛之笔,写出了诗人的“客心”如帆影悬挂在空中,无法安然。
(2分)②“悬”还有挂念的意思,与前面夜渡情景的描写中所表现的夜渡盼归(盼至)的心情相照应。
(2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
13.
14、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骆驼行走时的神气和从容,传达出幼小的作者看到骆驼队时的新奇之感以及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15、我沉浸在琴声与歌声中,内心受到洗礼,灵魂受到震动。
16、这段文字描绘了一幅暮色教堂鸣钟图(2分),渲染了沉稳与宁静的氛围(2分),表现了“我”因为纯净钟声的洗礼而心灵受到震撼,从而进入了忘我境界的状态。
(2分)
17. ①详写童年生活,交代出听到钟声的过程,突出幼时聆听“晚祈的钟声”受到震撼等特殊的感受。
(2分)②为后文在异地听到钟声感到“好像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个世界都好像回到了童年”作铺垫,使“我”对“童年”的感受更加真切。
(2分)③更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新的理解。
(2分)
18. (给分要点:观点明确,结合两篇文章内容,矛盾不矛盾皆可,自圆其说,字数要求。
参考:我认为不矛盾。
史铁生认为“故乡”也是一种不受时空限制的辽阔无比的心情。
本文写到当久逝的钟声在异地突然响起,童年的生活印记一下就涌现于作者脑海,从而产生了对童年、故乡的怀念。
这是一种心理感受。
老舍到过其它城市,但其它地方给老舍的心理感受不如北平,比如舒适感、安全感方面。
所以他认为北平才是故乡。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两者并不矛盾。
19、B C(4分)(B错在突出作者不听话的一面,C错在凄凉落寞的心理感受)
20.要感知敏锐的感知力只看到现象,看不到本质从偶然的事件中发现必然规律(此空所填内容意思类似前后两句的句意即可,但句式错误,0分。
)
21.(1)“寒舍”改为“贵府”或“您家”;(2)“大作”改为“拙作”(3)“拜读”改为“费心一读”;(4)“雅趣”改为“爱好”;(5)“斧正”改为“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