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_【课堂微课】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汽化和液化》学科物理
所在学校
授课教师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汽化和液化》是科学技术出版社(鲁科版)
九年级第十八章《物态变化》第三节的内容,通过两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知道了自然界的物质通常存在单位三种状态及什么是熔化和凝固。

这些知识都为这一节课的学习作了充足的准备。

本节讲述汽化和液化的方法及条件,这些内容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2、教法:本节课采用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各小组相互交流的教学方法,体
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科学探究精神,使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体验自然科学的魅力。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分析: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知道了自然界的物质通常存在的三种状态及什么是熔化、什么是凝固。

这些知识都为这一节课的学习作了充分的准备。

本节讲述汽化和液化的方法及条件,这些内容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有趣又联系生活实际的实验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们都有很浓厚的学习和动手实验的兴趣。

2、学法指导: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并根据本节内容,将采用以学生观察、猜想、思考、实验、交流、分析、归纳等为主要学习方法。

在整节课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会学”的方法达到“学会”的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沸腾的条件。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的温度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实际连接操作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和表达能力。

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述,总结出沸腾的特点,并对生活中蒸发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五、教学策略
本节内容是讲述汽化和液化的方法及条件,鉴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设计本节内容为教师引导下的探究性学习。

通过猜想、讨论、解惑,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知识提高能力;通过分组实验、合作交流,学生自己动手亲身体验,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六、教学资源
水槽、塑料口袋、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杯、玻璃板。

七、教学过程
学情分析
课程名称《汽化和液化》学科物理
所在学校
授课教师
《汽化和液化》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是第十八章第三节,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知道了自然界的物质通常存在的三种状态及什么是熔化、什么是凝固。

这些知识都为这一节课的学习作了充分的准备。

本节讲述汽化和液化的方法及条件,这些内容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有趣又联系生活实际的实验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们都有很浓厚的学习和动手实验的兴趣。

生活经验:学生在生活中能够发现很多关于物态变化的例子,这为本节课学习过程中举例、分析、总结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也为物理和生活实际更好地联系起来提供了条件。

心理特点:九年级的学生好奇心、积极性较强,面对一些常见的且自己不能合理解释的现象,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合作参与意识。

认知困难:学生对不同物质间的物态变化问题只可能是定性地了解,基本上处在记忆的层次,还不能够更深层次地了解汽化和液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问题。

对策: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分析归纳能力,使物理知识从生活中来,再还原到生活中去。

学法指导: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并根据本节内容,将采用以学生观察、猜想、思考、实验、交流、分析、归纳等为主要学习方法。

在整节课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会学”的方法达到“学会”的目标。

效果分析
课程名称《汽化和液化》
学科物理
所在学校
授课教师
《汽化和液化》效果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前二节的基础上,学生在物态变化的第二次探究,为今后探究升华和凝华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将本节内容设计为教师引导下的探究性课堂。

通过情景设问、讨论、解疑,循序渐进,学生学会了知识,提高了能力;通过分组实验、合作交流,学生体会到一些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通过一定程度地放开课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设计简单实际电路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学习成就感。

本节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以实验为基础,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物理情境,始终以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体验、浓厚兴趣去感知,去认知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很好地实践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重要学习方式。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积极地创设出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

例如:通过创设一些有趣的场景(如火箭发射、家里及水沸腾的实验等),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

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完成了引导学生汽化和液化探究的教学。

本节教学中教师注意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

同时,针对学生的个性素质存在差异,教学中,教师既面向全体,也注意个体,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实现有差异发展,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让他们都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创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条件。

如:在水沸腾实验时,及时对困难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使他们也能通过亲自实验探究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整节课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深入探究,学习积极性甚高,思维活跃。

既为学生主动参与创造了条件,又培养了学生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整个教学活动体现了新课标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体现了“在学习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的现代教学思想。

在情景中去发现问题,在问题中去探索,在探索中去认知,在认知中去归纳,在归纳中去提升。

同学们在主动参与、积极体验的基础上,
使获得的知识真正得到消化吸收,并转化为经验。

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既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增强了他们交流合作的能力,同学们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得到了加强。

教材分析
课程名称《汽化和液化》
学科物理
所在学校
授课教师
《汽化和液化》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汽化和液化》是科学技术出版社(鲁科版)九年级第十八章《物态变化》第三节的内容,通过两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知道了自然界的物质通常存在单位三种状态及什么是熔化和凝固。

这些知识都为这一节课的学习作了充足的准备。

本节讲述汽化和液化的方法及条件,这些内容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教材特点:教材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充分结合身边的事例,接着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探究了汽化和液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引导探究熟悉的沸腾(烧开水)现象,研究水在沸腾时的特征,进而推广到其他液体。

重、难点:本节的重点放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实际连接操作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是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述,总结出沸腾的特点,并对生活中蒸发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教法: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将本节内容设计为教师引导下的探究性课堂。

通过设问、讨论、解疑,循序渐进,让学生达到一定的知识和能力目标;通过分组实验、合作交流,让学生体会一些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通过一定程度地放开课堂,让学生自主学习、设计简单实际电路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学习成就感。

测评练习
课程名称《汽化和液化》
学科物理
所在学校
授课教师
《汽化和液化》测评练习
一、必做:
1、冬天,可以看到户外的人嘴里呼出“白气”,这“白气”是()
A.水蒸气
B.热空气C小水滴D二氧化碳
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液化的是()
A.寒冷的冬天,人在呼吸时口中呼出“白气”B.深秋的早晨出现大雾
C.夏天自来水管壁上常有水珠D.春天来了,冰冻的河面开始“解冻”
3、如图所示,正确描述水沸腾的是()
A. B. C. D.
4、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比被的100℃水烫伤更严重,是因为( )
A.水蒸气液化要放出大量的热
B.水蒸气温度比水高
C.水蒸气液化要吸收大量的热
D.水蒸气比水传热快
5、如图所示,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使杯内的水不断地沸腾,则插在烧杯中试管里的水将()
A.不能达到沸点,不能沸腾
B.能达到沸点,可以沸腾
C.能达到沸点,但不能沸腾
D.将酒精灯火焰加大,多加热一些时间,可以沸腾
6、如图所示,烧瓶中的水正在沸腾,若往烧瓶中打气,会看到水停止沸腾,
这是由于()
A.气压升高,水沸点升高
B.气压降低,水温升高
C.气压降低,水的沸点降低
D.气压升高,水的沸点降低
7、吹气和哈气都是口中出来的气,对开水吹气,使其较快冷却是利用使水温下降:对手哈气使手变暖是因为水蒸气遇冷使手表面温度升高。

二、布置作业:
4、列表比较蒸发和沸腾的区别。

5、完成课后练习。

6、回家收集材料完成课后“想想做做”
测评分析
一、试题情况分析
1.试题难易适中,知识点考查较为全面,能反映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区分度;比
如选择题5、6,联系实际题7,其余的都是基本知识的考察。

2.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联系较为密切。

汽化和液化知识在生活中学生是很容易接触到的,所以大部分试题与生产生活联系都较为密切。

3.侧重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应用,大部分题都很简单,能很好的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有利于考查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从测试卷来看,一半左右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较好,并能很好地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解决生活问题。

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以后还需多关注后进生。

2.从测试卷来看,学生在实验题中分析能力不足,语言表达能力欠缺,以后还需多加训练。

三、对今后教学的规划
1.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科学方法的教学,
2.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良好习惯。

勤观察、勤动手、勤思考、重理解。

规范物理用语,语言表述要准确、简明。

审题要仔细、认真,规范,卷面书写要条理、整洁等。

3.要加强知识与实际情景的联系,在平时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生产及科技的实际。

4.要注重实验教学,能做的实验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做的不好的反复做,并做好实验的总结和评估,进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5.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给学生表达、表现的机会,让学生不仅仅想说、敢说、还要会说、善说,不仅仅想做、敢做,还要会做、善做,把基本技能的训练落到实处。

6.要重视学生作业的批改和试卷的讲评,要有针对性地指出问题,要让学生的纠错真正落实到位。

既培养了学生做题的好习惯,又关注了后进生。

课后反思
课程名称《汽化和液化》
学科物理
所在学校
授课教师
《汽化和液化》课后反思
本节课按照教学思路:
首先提出设疑,为什么高山上煮饭煮不熟,烧开的热水不烫人?利用生活疑问激发学生好奇心,引起学生思考,引入新课。

这一环节大约用时2分钟。

然后利用实验乙醚的消失和再现,引出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汽化和液化现象都有哪些,并利用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发现汽化吸热和液化放热的特点。

这一环节用了大约5分钟。

此环节问题的提出,从学生的反应和设计结果来看,一是少数学生未能例举生活实例,反映了学生对生活常识的欠缺;二是汽化吸热和液化放热的规律总结,反映了学生开阔性思维的缺失。

第三环节是探究蒸发和沸腾的特点及区别。

分小组进行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探究水沸腾实验,看到沸腾现象,体验成功的喜悦。

进而引导学生提出进一步探究问题,认识沸腾的特点。

这一环节大约用时20分钟。

本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现象明显,学生印象很深。

学生组装器材时易出错,造成实验探究时间不足。

因此先用课件演示实验器材组装顺序。

学生连接好后,探究沸腾的特点。

第四个环节是液化现象:课件展示生活案例露珠,加深液化概念的思考,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界中和露珠一样的液化现象,利用车窗玻璃的水珠和酒精的出现,引导学生发现并归纳液化的两种途径,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得来的结论,印象深。

此环节用时8分钟第五个环节是总结。

以表格形式总结本节知识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巩固提高。

此环节用时3分钟。

第六个环节是练习与检测,当堂检测,发现不足。

从学生反馈情况看,大部分同学掌握本节所学,少数同学仍需巩固加强。

此环节用时6分钟。

最后布置作业。

探究性作业让学生联系生活之际设计电路,用新学的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结合学生实际又布置适当的必做和选做作业,巩固提高。

综观整节课,本节课的教学流程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与指导者的理念。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处在一种积极活动的状态中,充分地让学生亲自去思考,去动手。

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思想。

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时间安排仍有不合理之处;二是课堂容量过大,学生对沸腾的特点只是简单了解,理解认识不深刻也不全面,本节课后将加强练习讲解,以求更深入的理解。

课标分析
课程名称《汽化和液化》学科物理
所在学校
授课教师
《汽化和液化》课标分析
《汽化和液化》是学生在学习了温度的基础上,由于温度变化而产生的物态变化现象。

通过生活实例,发现汽化和液化现象,会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知道物质的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体会学习的成就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物理来源于生活,用物理指导生活的良好思维品质,让学生在小学科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并联系学生生活,体会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本节内容是通过两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了解了自然界的物质通常存在三种状态,鉴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设计本节内容为教师引导下的探究性学习。

通过猜想、讨论、解惑,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知识提高能力;通过分组实验、合作交流,学生自己动手亲身体验,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