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碑刻发展史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碑刻的发展史
先秦 中国碑刻的萌芽期,数量不多,文字短少,内容简单,形制 不定。“石鼓文”、“监囿守丘刻石”为其代表。石鼓文形 制似鼓,共10件,战国秦献公时作。内容反映了周天子使臣至 秦与献公一起出游,在吴阳射鹿捕鱼,高原行猎, 地大 ,后经 水而归的情况。形式为韵文,十首为一组,格调似“诗经”, 可视为诗经续篇之一。唐时出土,现存故宫博物院。 秦和西汉 处于品种单一、文字短少阶段。秦刻石共有 7 种,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五次出巡省视河北、山东、浙江等 地时所刻,名为“峄山”、“泰山”、“琅 ”、“之罘”、 “东观”、“碣石”、“会稽”刻石。内容皆是颂秦德,但 各有其侧重点。原石现存者有泰山、琅 2种,还有唐李阳冰 重写后翻刻的《峄山刻石》册(明拓长安本),其余均佚。西 汉石刻,已知的约10余种,均文字短少、内容单调。鲁孝王 刻石只有“五凤二年鲁卅四年六月四日成”13字。莱子侯刻 石字最多,也只有35字。
二碑刻的发展史
• 隋唐 这一时期石刻形制高大,内容广泛,
分布地区辽阔,种类齐全,文种大增,尤其 讲究碑刻的书法艺术,撰人、书丹者皆具其 名,呈现出石刻碑版的百花盛开局面。《龙 藏寺碑》,隋开皇六年十二月 (587)五日刻 于河北正定隆兴寺。记述恒州刺史鄂国公为 国劝造龙藏寺情况,向称隋碑第一。《等慈 寺碑》,唐贞观年间刻于河南荥阳县,记述 唐太宗败王世充、窦建德后,在当时交战地 建寺以为阵亡将士荐福事,反映了当时农民 起义的情况,史料价值很高。
2摩崖 石刻的一种,指刻在天然崖壁上的石刻文字,秦 代已启其端,以汉唐时期为盛。 3墓志 指置于墓中,专为记述死者姓名、籍贯、生卒年 月和事迹的石刻。它起源于秦、西汉,经东汉与魏晋,成 熟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初期既无固定的形制,也无 一致的称谓,到成熟期后才形成统一的格式。形制多呈方 形,盖多 顶,志、盖各一,谓之一合,盖刻名称,身刻 志文。多数是首叙姓名籍贯、家谱世系,次叙生平事迹、 官职履历并颂扬其政绩德行,再记卒葬年月和茔地位置, 最后为韵铭。南北朝和隋代墓志均不署撰书人姓名。唐代 以后始有标撰书人名和官衔者,自撰墓志者则属个别。代 表作品中年代最早的如东汉延平元年 (106)贾武仲妻马姜 墓志,最早自称“墓志铭”的如刘宋大明八年 (464)《刘 怀民墓志铭》,自撰志铭的如明彭泽墓志等。释氏塔铭也 属此类
二碑刻的发展史
• 东汉 种类增多,文字加长,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在种类上已
发展为刻石、摩崖、碑、石经等多类并存;其数量至少有 300种以上;在字数上,上千字的丰碑巨碣屡见不鲜,一部 “熹平石经”达万言以上;内容上更是异彩纷呈,如《裴岑 纪功碑》刻于东汉顺帝永和二年(137),记述敦煌太守裴岑 战胜匈奴呼衍王的事迹;《曹全碑》刻于东汉中平二年 (185),记述 阳令曹全的家世和事迹,碑阴还刻立碑故吏 等姓名及资助钱数;《张迁碑》刻于东汉中平三年 (186), 记述张迁祖先及张迁任毂城长时的政绩,碑阴亦刻立碑官 吏姓名及出资钱数;《乙瑛碑》刻于东汉永兴元年 (153), 记述汉鲁国相乙瑛请求于孔庙置百石卒史执掌祭祀的往返 公文以及对乙瑛的赞词;《鲜于璜碑》刻于东汉延熹八年 (165),阳文记雁门太守鲜于璜生平简历,碑阴述其家族世 系;《汉侍廷里父老 买田约束石券》,记述建初二年(公元 77年)侍廷里父老 25人集钱买田事;《熹平石经》始刻于 东汉灵帝熹平四年 (175),共刻46碑,立于洛阳太学东侧。
中国碑刻发展史
一、碑刻
• 在地面立石作为永刻。一般还认为圜首且上小下大的是 碣,竖长方形的是碑;但有些横长方形的刻石如开成石经 等,或直接刻在山崖上的摩崖刻石等,也常归入碑刻一类。 中国最早的碑刻为战国时代的秦石鼓及中山国监囿守丘刻 石等。清及前代的石刻皆可列入中国古代碑刻的范围。 中国古代碑刻历经2000余年的发展变化,分布地域辽 阔,形式多样,数量巨大,内容涉及哲学、宗教、历史、 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艺术、教育、科学、技 术、民族等许多方面。因此,有人认为它可与中国古代 《廿四史》相媲美。
二碑刻的发展史
• 魏晋南北朝 此时,屡颁禁碑之令,刻碑受到限制,数量锐减,但仍
形成了独特风格,“魏碑”是其典型代表。《谷朗碑》,孙吴凤凰 元年 (272)之后刻于湖南耒阳县,内容记谷府君生平及后刻的谷氏族 人题名。《上尊号碑》刻于曹魏黄初元年 (220),内容是华歆等人效 忠曹丕,一致拥护曹受禅位,上尊号为天子的奏表,石在河南临颍。 《禅国山碑》,孙吴天玺元年 (276) 刻,记述孙皓天玺元年封禅国 山事,石在江苏宜兴,其碑形状怪异,俗称“囤碑”。《孙夫人 碑》,刻于西晋泰始八年 (273),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江凤 于山 东新泰县新甫山下访得,现存泰山岱庙,是中国石刻史上较早记载 妇人身世之碑。《 龙颜碑》,立于刘宋孝武帝太明二年(458),记 氏 家世及本人生平事绩,碑阴职官题名,反映了当时边疆地区政治、 军事机构的详细情况。《张猛龙碑》,刻于北魏正光二年(522),记 述张猛龙兴学事宜,书法与《贾思伯碑》酷似,是临池魏碑典范,为北 魏名碑之一。《嵩高灵庙碑》,刻于北魏太延年间(435~440),与华 岳庙碑同,均记述寇谦修祀中岳庙并宣扬道教事。其书法透露了隶 变楷的信息,石在河南登封嵩山。《西门豹祠堂碑》,刻于北齐天 保五年 (554),叙述西门豹治邺,齐献武、文襄时祠宇兴废及清河王 岳立碑始末等事,石在河南安阳。马衡据出土残石推断,该经有28 碑。
二碑刻的发展史
• 宋元 碑刻数量比之隋唐时虽有减少,但某些方面还有突
出表现, 如刻帖的兴起, 集中国书法艺术之大成。有助于这 种艺术的继承与发展,题名、题记显著增加,反映了当时文 人墨客游山玩水 消闲度日的思想情感 “针炙图经刻石” 元 党籍碑 两刻,一为宋庆元四年(1198)饶祖尧刻,一为宋 嘉定四年(1211)刻,记录了丞相蔡京两次迫害其反对派 “党人”的名单,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泉州宗教石 刻》,包括用汉文、阿拉伯文、波斯文、叙利亚文等刻成 的碑和题记,时间均在宋、元时期。 明清 此时碑刻虽然品种数量都不少,形制也很壮观,内 容也有时代气息,如出现了一些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情况的 碑刻等,但无突出的、新的创造。
三碑刻
(一)碑的形制
• 由三部分组成:上部为碑首,首中有额,
主要用以书写碑名或装饰,又有圭首、圆 首、晕首、螭首、方首之别。中部为碑身, 主要刻碑文或题名。正面为碑阳,背面称 碑阴,左右为碑侧,早期碑身上部与碑首 之间还有碑穿。下部为碑座,主要为承重 和装饰,其形制依其性质和时代有方座、 长方座、龟跌座 (又称 座 )等
(二)碑刻的类型
1石 经 指将经典刻之于石以保存流传者。形制有 碑式 板式 经幢和摩崖等。内容包括儒家石经和佛教、道 教石经 儒家石经始于东汉的熹平石经,继为魏之《正 始》、唐之《开成》、蜀之《广政》、北宋之《嘉 》、 南宋之《二体》、清之《乾隆》石经,共7种。佛教刻经始 于北魏末年,继于北齐、北周,盛于唐和辽金。山东泰山、 河北响堂山有北朝名品,北京房山云居寺现存大量唐、辽 和金刻经。道教刻经始于唐中期,盛于宋、元,刻得最多的 为《道德经》,另外还有《阴符经》、《常清静经》等。 泽墓志等。释氏塔铭也属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