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江大安村 安化黑茶“渠江薄片”原产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渠江大安村
安化黑茶“渠江薄片”原产地QuJiang
DaAnCun
湖南:经久不衰安化茶
大安村位于湖南省安化县渠江镇,地处渠江中游段,是万里茶道中安化黑茶始祖“渠江薄片”的故乡,也是安化的核心茶区之一。

该村落约始建于明嘉靖年间。

渠江大安村及茶园是万里茶道生产路段种植、加工类遗存,位于梅山产茶区的文献所载黑茶始祖“渠江薄片”出产地渠江镇。

现存村落和茶园反映了安化黑茶的生长地理环境和种植、加工的全过程,见证了安化茶业兴盛于明清时期的历史进程。

唐代古籍所记载的“渠江薄片”曾运销湖北江陵、襄阳一带。

明清时期晋商沿资水于古茶市进行茶叶贸易,再经洞庭湖一路北上出境。

在雪峰山脉中段南麓山窝,大安村依山而建,村中林木葱郁,水绕村流,向东入海。

村子里有大安组和黄茶溪组两个自然村落,均保持原始状态,绝大多数为传统木结构民居,造于小溪两侧,沿山麓圆周排布。

石构延龄桥建于清光绪年间,桥端茶亭供客渴饮。

大安组处于高山盆地中,四周状如莲花;山茂水丰,土地肥沃。

大部分民居分布在盆地四周的山脚下,房屋因地制宜,依山就势,以垒石砌堤整地为基,一律青瓦黛色,形成了错落有致的整体风貌。

村庄四周树木葱茏;盆地底部是稻田和菜园,春绿秋黄。

四季轮回的变化中,古村落早已与自然和谐相融。

大安村主要遗存有村落建筑群、古道、桥梁、茶园,及一定数量与茶相关的不可移动文物。

村中有建成时间为50年左右的传统木建筑群三处:大安溪桥边、钟鼓坪和老屋院子,总数约50栋。

最早的古建筑为木结构楼房,距今约90年。

房屋或三五成片,或单门独户,散布于地势开阔的
盆地四周及溪沟两侧。

传统木建筑群均为穿斗式木结构,以垒石平地为基,以较为成熟的“十一檩十一柱五穿”为基本形制,面阔三、五、七、八间不等,同时糅合其他几种结构,造型独特。

其房屋均为两层,空间较高,就地取材,屋顶辅以杉树皮,基础采用石砌,整体依山就势,悬山顶,小青瓦屋面,多设檐廊,左右设横屋及杂屋,平面多为“凹”“ L”形。

大安村房前屋后多有稻田、菜地相间其中,村周围古树相衬;茶园、水果园多散布于屋后的高山上,有古道通往山上或山外。

另有民国桥梁1处,为石砌单拱桥,横跨渠江支流上,连接大安村与通往渠江边的道路。

自西向东的资江,万里茶道时代称资水。

它是当年安化茶叶外运的主要通道。

古时,运茶人将做成茶砖的黑茶和红茶,通过青石古道运输至资水,经资水进入鄱阳湖,然后入长江到汉口,全程需二十天左右。

传统木建筑群错落有致
“渠江薄片”的故乡
陕西官茶票
道光二年湖南巡抚校定茶砝十二斤秤砣
1951年安化黄沙坪晋安茶厂与湖南省联合社压制的“安化黑茶砖”
湖南:经久不衰安化茶
搜寻历史资料,对汉唐时期的安化茶叶只能大致获如下印
象:安化远古人类活动遗址所在,历史上都是产茶最多的地方;
汉、唐时起,茶叶尤有较长种植历史,并首见于西晋史载。

唐代(856年)杨晔《膳夫经手录》是最早记录安化黑茶的
历史古籍,其记载的“渠江薄片”曾运销湖北江陵、襄阳一带。

五代(935年)毛文锡所著《茶谱》云:“潭邵之间有渠江,
中有茶……渠江薄片,其色如铁,且芳香异常,烹之无滓也。


又云:“ 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

”而大安村的“黄茶溪”就
是古时称的“皇茶溪”,相传曾是生产贡茶的地方。

唐代以前,
大安村人在此开荒种树植茶,安居乐业。

黄茶溪近2000亩茶
园是历代村民在原有古茶园的基础上不断改造扩建而來。

明清
时期,安化一度成为世界黑茶中心,黑茶产量世界第一。

有史料记载,唐至五代十国时期的“渠江薄片”茶是迄今大安村是安化的核心茶区之一
所发现的最早的黑茶产品,至今已享誉千年,被视为是黑茶中
最古老尊贵的茶品。

编制茶篓(阮传菊 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