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节日习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岁时节日习俗
篇一:第六讲岁时节日民俗
第六讲岁时节日民俗
【教学目的】
掌握岁时节日民俗形成的原因,掌握我国岁时民俗节日的分类及特征;了解汉族及我国主要少数民族岁时节日及其民俗。

相关知识。

【教学内容】
一、岁时节日民俗概述
二、中国汉族岁时节日民俗
三、中国少数民族岁时节日民俗
一、岁时节日民俗概述
岁时节日民俗实际上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一是岁时民俗,一是节日民俗。

这两个部分是有紧密联系的。

岁时民俗,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

一般是指一年之中,随着季节、时序的变化,在人们生活中所形成的不同的民俗事象
和传承。

而节日民俗是岁时民俗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

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岁时节日。

在不同的岁时节日中,同样传承下来的是不同的民俗事象。

据此,我们认为,岁时节日民俗是指在一年之中的某个相对阶段或特定的日子,它在人们的生活中形成了具有纪念意义或民俗意义的社会性活动,并由此所传承下来的各种民俗事象。

一般有周期性,有特定的主题,有群众的广泛参与。

(一)岁时节日民俗的形成和发展
岁时节日民俗在精神民俗内容中是最丰富的一种民俗。

它的最初形成,是和古代科学技术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特别是古代天文、历法知识,直接导致了岁时节日民俗的形成。

人们对天文知识的认识,是来源于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观察。

另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水平和人们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历法产生了。

有了历法,人们从事各种生产和安排生活就方便多了。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正是根据天文、历法知识来划定一年中的时序节令,将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纳入自然规律之中,逐步形成不同的风俗。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为感谢上天的恩赐,人们在特定的日子里(一般在农闲时候)举行祭祀仪式,开展各种文娱活动,这样,节日就产生了。

不过,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节日,就是相同的节日在不同的地
方、不同的民族其内容也不尽相同。

因此,节日及其民俗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累积的过程。

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1、历法节气
中国自古农为本、以农立国,而农业生产有着很强季节特点。

从远古时代起,中国先民就已掌握了反映农业生产特点的历法知识。

有些节日(如立春、冬至等)就是由节气直接发展而来的。

2、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以生产性节俗来说,从事农业生产的民族的节日习俗受农事活动的影响,如春季有迎接春耕的节日典礼,秋季有庆贺丰收的节日典礼。

社会生活对节日民俗形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在我国古代社会,鬼神迷信思想盛行,求神拜佛、问卜占卦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因而在我国传统节日中有大量这方面的习俗。

另外,我国长期以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重视人际交往,每当逢年过节都会走亲访友,登门贺岁,这些都显示了社会生活在节日民俗形成中的重要影响。

3、历史事件与传说的影响
历史事件与传说也是影响节日民俗形成的因素之一。

如端午节的来历,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青说、纪念东汉孝女曹娥说。

种种传说多数是后人添加上去的,可是在民间流传最广的却是纪念成原的说法;于是在端午节就形成了祭祖屈
原、赛龙舟的风俗,它显然受到历史传说的影响。

4、宗教信仰的影响
中国是个多神信仰的国家,如原始宗教、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甚至有些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也被奉为神灵加以崇拜,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民俗节日。

总的来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是祭祀、禁忌节日,如春节、寒食节、七月初七七夕节、中秋节、腊月二十三祭灶神节等。

春节起源于原始腊祭,后来增加了祭祖、供神、驱鬼、团圆、娱乐等内容。

第二大类是人为宗教节日习俗,如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节日习俗。

属于道教的节日有:正月十五上元节、三月初三蟠桃节(王母娘娘寿诞)、七月十五中元节、发九月初九重阳节、十月十五下元节等。

属于佛教的节日有:四月初八浴佛节(佛祖释迦牟尼诞辰)、七月十五盂兰盆节、七月三十地藏节、八月初八转法轮日(释迦牟尼说法日)、腊月初八腊八节(佛祖成道日)。

第三大类是多神崇拜节日习俗。

如二月二龙抬头日,又为土地神诞辰;五月十三关帝诞辰,又称关公单刀赴会日。

(二)岁时节日民俗的分类
岁时节日及其民俗分为以下几类。

1、宗教性节日及民俗宗教性节日包括两类:一类是原始宗教节日;一类是现代宗教节日。

这两类节日都是宗教性质的,但它们的产生时代及民俗表现形式却是不同的。

2、生产性节日与民俗生产性节日,一般是指在农业、林业、牧业、饲养业、渔业、手工业等生产中,伴随岁时变换和生产习俗所传承的群众性活动。

首先,它有固定的时间(也有的日期不确定);其次,生产性节日是在生产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并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再次,它带有祭祀、纪念等意义。

其中与农事生产节日及民俗最有特色。

农事节日的最初形成,大约是和农业生产中的祭祀活动有关。

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和民族,农事节日的原始信仰成分逐渐减少,变为庆祝丰收、祈求丰年。

有些节日还成了农忙季节的生产动员。

如藏族的“望果节”,是藏族人民预祝农业丰收的节日。

“新果节”,又叫“吃新节”或“尝新节”,是许多民族中流行的庆祝农业丰收的节日。

日期各地不一,一般都在谷子成熟的时
候举行。

3、年节及其民俗年节,在各民族中普遍受到重视,其形成一方面有祈求来年丰收的含义,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迎接新的一年的来临。

春节是我国绝大多数民族通行的节日,时间是在正月初一。

春节,最重视的是除夕。

在除夕之夜,合家团圆,共庆佳节。

4、文娱性节日及民俗文娱性节日,大都具有联欢性质,目的在于加强个人和社会团体的社交和友好往来,有时还加入民间的竞技活动。

在文娱性活动中,较有特色的是各民族
的歌会、歌节。

在这些活动中除娱乐内容外,还为未婚青年男女提供社交场所和物资交流场所,深受各民族人民的欢迎。

(三)我国岁时节日民俗的特征
长期以来,农业就在我国占据主要地位,大量的岁时节日都是为祈求或庆祝农业丰收而形成的;同样,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因而儒家思想在岁时节日中也有大量的表现。

据此,岁时节日民俗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

许多节期的选择,便是农业社会生产、生活规律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与春种、夏伏、秋收、冬藏的生产性节律相应,民间节日中,也就有了春祈、秋收、夏伏、冬腊的岁时性生活节律。

所有节日,井然有序地分布在一年四季,顺应岁时节候的变化,应和着农业生产的节奏,张弛有度、自然和谐。

2、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我国是一个贵人伦、重亲情的国度。

有许多节日都是为祭祀祖先而设的,如除夕之夜祭祖、清明节上坟、中元节烧纸钱等。

可以说岁节祭祖,几乎是所有节日不可或缺的内容。

另外,我国是一个非常重视团圆、讲亲情的国家。

每当节日来临时,一家之主都希望家人能和和气气地、团团圆圆地坐在一起吃饭、聊天。

只有在这个时候,天伦之乐表现的格外充分。

千百年来,传统节日也
成为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重要的感情纽带。

3、节俗的内容与功能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发展节日风俗的缘起,与各种原始信仰有关。

最早的节俗活动,意在敬天、祈年、驱灾、避邪。

后来,节日逐渐从避忌、防范的神秘气氛中解脱出来,而成为人神共欢的日子。

随着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盛,节日风俗也以极快的速度向娱乐方向发展。

大量的体育活动也出现在节日里。

每逢重大节日,城乡还多有盛大的社火、庙会活动。

这样,传统节日就集信仰、经济、社交、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身,成为中国广大民众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二、中国汉族岁时节日民俗
(一)汉族岁时民俗
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部分,其文化水平相对于少数民族来说略高一些,这
一点从岁时民俗的影响也可看出。

如大多数民族使用汉族的历法。

因此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研究汉族的岁时民俗就很有必要。

汉族岁时民俗的最初来源是与古代天文、历法知识有紧密联系。

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就传承着仰视天象以观测寒暑季节并为衣食住行作准备的习俗。

如农谚所说:“天河朝东西,收拾穿冬衣;天河朝南北,收拾把麦割”。

由此可见季节时序,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极为重大。

人们对天文、历法的认识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殷周时代,历法尚疏,农事活动,主要靠观察日月星辰来进行。

到了春秋时代,用土圭测日影以定冬、夏至,置闰月以定四时成岁的制度逐渐完善,农事活动有了更可靠的依据。

另外,我国古代关于天象的记述,有七政、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之说。

而识别天象,根据天象推算时序节令的变化是一种古老的习俗。

有些古俗一直延续至今。

如根据北斗辨方向、定季节。

人们常根据斗抽所指的方向来确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随老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水平和人们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历法产生了。

有了历法,人们从事各种生产和安排生活就方便多了。

历法的产生与人们对天象的观测有关系,太阳的出没,月亮的盈亏规律,最早被人们作为制定历法的依据。

如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以寒暑交往,禾谷成熟为周期,则称为“年”。

至今.我国使用的历法(现在通用阴历和阳历)可以说是来源于古代的历法。

由于季节变换和气候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为了反映四季、气温、降雨(雪)、物候变化,我国古代将一年分为四季十二个月、并把每年365日分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等二十四节气,它对于农业生产习俗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许多农业谚语反映了这方面的内容。

从以上的叙述中,我们知道我国岁时和岁时民俗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时期,它实际上世人们生产和生活经验的体现,也是民族文化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汉族传统节日
1、春节春节又称过年,是汉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至十五日结束。

古代的春节叫元旦、元日、新年。

新中国成立后,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各地民间过年有守岁、吃年饭、贴灶公、贴“福” 字、贴对联、贴年画、拜年、放鞭炮、放焰火、走亲戚、点蜡烛、包饺子、点旺火、剪纸、赠送贺年片、耍社火、游春等习俗。

人们以此来驱邪消灾,祈望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2、元宵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节、灯节,是汉族传统的节
篇二:岁时节日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是各民族民众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文化财富。

那里保存着民间信仰、民间文学、民间艺术以及天文历法等各类民俗文化遗产。

它不仅在人民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而且具有民俗学的研究价值。

怎样看待岁时节日民俗在旅游中的地位?民间风俗是一个极富魅力的迷人世界,它广泛地存在于民间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劳作山林、织造畜牧。

岁时节日,信奉崇拜之中,
民间风俗本身蕴含着深刻的异质文化内涵。

而旅游的最本质特征就是旅游者变换原有的文化环境,谈起求知,改变生活节律,吸取其他地方的地域文化。

地区民间风俗中蕴涵着许多有助于激发游客旅游好奇心和旅游兴趣的成分,对吸引游客起着积极的作用。

另外,民间风俗中许多行为活动成分本身就是特色的旅游吸引物。

民间风俗是祖先创造和积累下的文化财富,它对群众的行为方式、旅游观念、景区建设、旅游讲解内容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影响。

因此,我们要规划开发民间风俗文化,充分发挥其潜在的旅游文化价值,改变原有的部分迷信成分,引导民俗文化发展,使其为地域旅游经济发展服务。

岁时节日是民俗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

岁时节日,主要指与天时、物侯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点时日。

目前关于岁时节日最重要的一本书是南朝梁代宗懔撰写的《荆楚岁时记》,它记载荆楚岁时节日习俗的著作,也是保存到现在的我国最早的一部专门记载古代岁时节令的专著,北京师范大学的萧放对此书深有研究,其博士论文《荆楚岁时记》研究兼论传统中国民众生活中的时间观念。

你可以参考岁时节日主要与岁时节日民俗联系在一起。

岁时节日民俗是一种内容宽泛,涵盖面较广的社会文化现象。

既而可以分为农时祭祀节日、宗教节日、民族传统节日等。

民俗活动内容分单一性和综合性两类。

单一性指节日活动目的的单
纯;综合性节日指节日目的的多样化,包含了诸多民俗活动。

岁时节日民俗,是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它是我们历代祖先在长期社会活动过程中,适应生活的,生产的各种需要和欲求而创制出来,修增过来和传承下来的。

它凭借着现实的各种条件,发挥着众人的智慧、能力和想象为人们的生存、安宁、健康等要求服务。

由于随着人们能力、智力等的发达和经历时间的长久,这种传统文化越来越显得丰富多姿。

它不仅满足了人们一定的生活要求,也推进和巩固了社会秩序。

检视一下我国的岁时节日系列,不难发现,节期的最初选择与确立,是以天文、历法的知识为基础的。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生活的国家之一。

在距今约六七千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原始农业已经出现。

农业生产要求掌握准确的农事季节。

而在上古时代,人们还没有完善的历法与计时工具,只能依靠对天气和物象的观察来决定农时、指导生产、安排生活,即所谓的观象授时。

所以,我国古代天文知识发达甚早。

在对天象的观测中,最早引起关注的是与人的生产、生活关系最密切的“二十八宿”。

在现存的最早的古文文献殷墟甲骨卜辞和商代金文中,已有不少对二十八宿中部分星宿的叙述和记载。

《尚书·尧典》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但其中所记载的天象,据研究反映的是三代以前的情况,由此说明,在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已懂得利用二
十八宿中的某些星座来定时了。

对天象的观测及记录,使人对天象周期性变华的规律有了认识。

日月运行的规律,形成了人们对时间的量度观念;日出日落,是为一天;月圆月缺,是为一月;日远日近,寒来暑往,谷物由播种到成熟,是为一年。

经过长期的观察,人们发现,年月日三者之间,呈现一种大致相通相属的运行规律,但年月又都不是日的整倍数。

于是,殷周时已开始置闰。

历法发明以后,人们继续以天象,物侯来检验历法的准确度,不断地充实、完善它。

为了更精确地反映司机、气温、降雨、物侯等方面的变化,以指导农业生产,古人把黄道附近的一周天分为二十四等分。

根据太阳在黄道上这二十四个不同的视位置—实际上是解气:即立春、雨水惊 蓬勃范文网:岁时节日习俗)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它客观上反映了四季中天象、物侯的变化,成了古代农业社会安排生产活动的主要依据。

节气虽然并不等于“节日”,但节气使一批“常日”被特别地突出出来,为节日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如立春、清明雨后来形成的有关节日关系至为密切,特别是“清明”,后来演变为“清明节”。

岁时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

在考察各种节俗活动的成
因时,不能离开这个视点。

传统的节俗活动可以说是五彩缤纷、难以尽述。

虽然在它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后续的内涵融入期间,然而,深究各种节俗活动产生的最初根源,却不难发现一个简单而永恒的推动力:即人们期望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岁岁平安。

从某种意义来说,节日风俗的产生,与人类早期的原始信仰观念直接相关。

一是自然崇拜。

早期的人类,总是不能把自己和大自然分离开来,冰因无法驾驭它而把所有的自然力都当作一种超凡的神力加以崇拜。

二是灵魂崇拜。

第三,各种节日风俗还与迷信、禁忌、巫术观念密切相关。

为了消灾远祸,防患于未然,古人有很浓的禁忌观念,体现在节日中,便形成许多禁忌习俗。

诸如初一忌杀鸡、寒食禁火、二月“龙抬头”日闰中忌动针线、四月八忌住娘家,年节忌打碎器物、忌说不吉利语??为保平安,人们处处设防。

与此同时还伴以各种禳灾、祛邪、厌胜等巫术手段,以希望达到求吉免灾的目的。

所以迷信、禁忌、巫术既是传统节俗产生的土壤,也是传统节俗内容的组成部分。

由此可见,岁时风俗源自上古。

如果说原始信仰是节日风俗产生的土壤和温床;那么,祈祷人寿年丰则是岁时节日的人生寄托,是节俗形成的原发性动因。

岁时节日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先秦时期,是我国传统节日的萌芽期。

原始农业出现以后,出现有关节
日的民俗。

汉代是我国节日风俗的定型期。

节日风俗的发展与演变,是一个历史文化积淀的过程。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都在起作用。

其一是神话传说的嵌入。

节俗的起源,是古代的原始信仰崇拜。

随着人们对自然认识的不断发展,原始信仰逐渐削弱。

对民所的“所以然”必须重新给予解释,才有可能在新的条件下继续存在和发展。

汉代是一个历史传说相当活跃的时代,各种上古神话传说广泛流传,给民俗的重新解释带来了新的机遇,例如中秋节。

其二是上层统治者的参与和提倡,一般而言,节日风俗多由民间约定俗成。

但在特殊情况下,对民俗的发展演变可以起直接的促进作用,例如元宵节。

其三是民众历史情感在节日风俗中的积淀。

历史人物传说,常常是广大民众历史观的一种艺术表现。

现代节日,指的是近现代才产生的节日。

从根本意义上来说,现代节日,不能算是传统岁时节日。

因为大多数现代节日的形成与农业生产几乎没有任何关系。

这些新节日多是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或是在某种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一些纪
念日或社会公共活动日。

只是因为它们也是一年为周期,循环往复,且各有特定的活动内容,因而也称节日,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节日的功能。

如植树节、教师节、国庆节等等。

岁时节日民俗可以让人们在忙碌工作之后,休息假日之余
放松自己的心情,带着家人及朋友出去游玩,感受节日的快乐,同时也能把中国的传统节日继续发扬下去。

可见研究岁时节日民俗的重要性。

篇三:岁时习俗
( 八)岁时节日习俗
春节俗称“过年”。

在城乡居民中,“过年”这个节日,历久不衰,相沿至今,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
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