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试卷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试卷附答案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诗中的女子,为何会让君子“寤寐思服”?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本诗起句运用“兴”的手法托物寄意。
请从学过的其它诗文中选取一例,并加以简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杰。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陈与义:宋代爱国词人。
这首词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流寓在湖南、湖北一带时所作。
(1)请赏析这首词的思路。
(2)试分析下阕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划线句中“悠悠”一词有何妙处?
(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1)上片写景,写登台时所见________、楼台、________、________、等________时节的郊外景色。
(2)结合整首词,请分析下片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
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篱下黄花开遍”化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B.“俗子胸襟谁识我”运用反问修辞,强调了自己不被“俗子”理解的处境以及知音难觅的无奈与苦闷。
C.“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运用典故,抒发了词人因不被丈夫理解,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
D.全词塑造了一位关心国家命运,不愿为女子身份束缚,情愿忍受世人的不理解,也要奋发做出一番事业的女英雄的形象。
(2)请简要赏析词中加线的句子。
6.诗歌鉴赏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该诗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
端居:闲居。
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
请赏析“悠悠”二字的妙处。
(2)本诗三、四两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7.阅读《行路难》和《过零丁洋》,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古诗词往往运用恰当的写作手法增强情感表达。
《行路难》中借用姜太公垂钓和伊尹梦日的典故,抒写了诗人________;《过零丁洋》中则运用“双关”,巧借战败之地、被囚之境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个词,写出了诗人身陷敌手、孤立无援的感受。
(2)《行路难》和《过零丁洋》这两首诗都体现出诗人在遭遇困苦时的广阔襟怀。
请在
(A)(B)两个画线句中任选其一
....,结合诗句内容的理解,说说你从中获得的感受或启示。
8.阅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回答问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①且徐行。
竹杖芒鞋②轻胜马,谁怕?一蓑③烟雨任平生。
料峭④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⑤萧瑟处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①吟啸:吟诗、长啸。
②芒鞋:草鞋。
③蓑: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④料峭:形容春寒。
⑤向来:方才。
⑥萧瑟处:指遇雨的处所。
萧瑟,风雨吹打树林的声音。
这首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从这首词中你感受到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妲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时在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作者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下片中作者想乘风直上长空,俯瞰壮丽山河,内心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壮志。
D.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E.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2)词中有对“白发欺人”的感叹,有“俯瞰山河”“斫去桂树”的宏愿,请对其寓意作简要分析。
(3)“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4)作者是如何通过浪漫主义手法抒写自己的情感的?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1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的颔联用“________”和“________”六个字形象生动地揭示出国家和个人的命运。
(2)这首诗叙述了诗人什么经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1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词中描写了哪两个情景?
(2)这首词景、理、情水乳交融,历来为词家所称道。
说说你的理解。
1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作答。
晚次乐乡县
唐·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
噭噭夜猿呜。
【注释】①乐乡县:地名,唐时属山南道襄州,故城在今湖北荆门北九十里。
②野成:指野外驻防之处。
③断:断绝,消散。
④平:此处指景象模糊一片。
⑤噭噭(jiào):号叫声,这里指猿啼声。
(1)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颈联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2)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在抒情方式上,与他的《登幽州台歌》有何不同? 13.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山坡·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请自选角度品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句中的加点字。
1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展现的画面。
(2)赏析“北风吹断马嘶声”一句的表达效果。
(3)谈谈你对这首词末句“古今幽恨几时平”的理解。
1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无题①
陈毅
生为革命死不哭,莽莽神州叹沉陆。
魂兮归来大地红,小住人间三十六②。
【注】①此诗为陈毅同志在梅山所作。
②三十六:指36年(即36岁),因为陈毅1901年
生,1936年被围梅山,他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1)联系全诗,解释“大地红”的意思。
(2)这首诗表现出陈毅同志怎样的革命精神?
(3)这首诗与《梅岭三章》中哪首诗所表达的信念一致?是什么信念?
1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1)上片写景,写登台时所见________、楼台、________、________、等________时节的郊外景色。
(2)结合整首词,请分析下片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
17.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这首词结尾长叹“青衫湿”。
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请自选角度赏析“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18.诗歌鉴赏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该诗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
端居:闲居。
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
请赏析“悠悠”二字的妙处。
(2)本诗三、四两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19.阅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回答问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①且徐行。
竹杖芒鞋②轻胜马,谁怕?一蓑③烟雨任平生。
料峭④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⑤萧瑟处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①吟啸:吟诗、长啸。
②芒鞋:草鞋。
③蓑: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④料峭:形容春寒。
⑤向来:方才。
⑥萧瑟处:指遇雨的处所。
萧瑟,风雨吹打树林的声音。
这首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从这首词中你感受到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简要分析。
2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词中描写了哪两个情景?
(2)这首词景、理、情水乳交融,历来为词家所称道。
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1)她文静、美好,善良;劳作姿态优美。
(2)【示例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以芦苇、霜露起兴,引出下文写主人公追寻伊人而不得。
【示例2】“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先说山上的物产,以引起下句“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2.(1)上阕以“忆”字领起,申发题中的“忆洛中旧游”之意(“点题”亦可),回忆当年豪酣欢乐的生活画面:下阕折回现实,叙“闲登小阁”时所见所闻,抒发二十多年无限国事沧桑之感。
(2)下阕“二十余年”两句,表达了作者经国家及自身沧桑变化之沉郁伤感;“闲登小阁”三句写雨后新晴时的月色及渔唱樵歌,“古今多少事”两句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洞达世事淡看烟云的旷达之情。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思路。
由题目可知本词是作者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作的。
上片对已经沦落敌国之手的家乡和早年自在快乐的生活的回顾。
下片宕开笔墨回到现在,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结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
据此作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下片诗句的内容进行分析。
下片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诗人在1113年做官后,曾遭谪贬,靖康之变,北宋灭亡,诗人逃到南方,饱尝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急剧变化。
“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表达了作者经国家及自身沧桑变化之沉郁伤感;“闲登小阁”三句写雨后新晴时的月色及渔唱樵歌,“古今多少事”两句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洞达世事淡看烟云的旷达之情。
故答案为:⑴上阕以“忆”字领起,申发题中的“忆洛中旧游”之意(“点题”亦可),回忆当年豪酣欢乐的生活画面:下阕折回现实,叙“闲登小阁”时所见所闻,抒发二十多年无限国事沧桑之感。
⑵下阕“二十余年”两句,表达了作者经国家及自身沧桑变化之沉郁伤感;“闲登小阁”三句写雨后新晴时的月色及渔唱樵歌,“古今多少事”两句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洞达世事淡
看烟云的旷达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写作思路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逐句进行分析,注意把握诗人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注意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读ISR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准确把握诗人情感表达的诗句,在结合诗人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抓抒情的句子进行感悟。
3.(1)运用叠词,形容时空之漫长、久远,也表现出诗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
(2)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
含蓄地表达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希望能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
)
【解析】【分析】(1)“千古兴亡多少事?”世人们可知道,千年来在这块土地上经历了多少朝代的兴亡更替?这句问语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
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是非成败已成陈迹,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悠悠”形容漫长、久远。
这里,叠词的运用,不仅暗示了时间之慢,而且也表现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不尽长江滚滚流”不但写出了江水奔腾而去的雄壮气势,还把由此而产生的空间感、历史感都形象地表达出来。
(2)《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作为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作者称赞孙权是借古讽今,借孙权的英雄事迹来讽刺统治者节节败退,不求收复山河的行为,也表达了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带领大家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故答案为:(1) 运用叠词,形容时空之漫长、久远,也表现出诗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
(2) 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
含蓄地表达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希望能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
)
【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词语的赏析。
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主旨的能力。
本词采用借古讽今写法的作用,明确借所借内容及讽喻内容即可。
4.(1)斜柳;春水;城花;暮春(春天)
(2)上片写景,”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或超然"的人生态度。
(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同时表达了作者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首句以景物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一" 风细柳斜斜" ,点明当时的季节:春已暮而未老“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城花" ,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
所以作者写了斜柳、春水、春
花、楼台等暮春时节的景物。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的赏析。
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
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
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表达出作者超脱豁达的人生态度。
“年华” ,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
故答案为:⑴ 1、斜柳 1、斜柳 3、城花 4、暮春(春天)
⑵上片写景,”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或超然"的人生态度。
(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同时表达了作者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题干的提示找准答案进行作答。
本题难度不大,找到意象进行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诗人的性情特点,抓住关键语进行分析理解,注意对诗人隐含的思想情感的感悟。
5.C
解析:(1)C
(2)示例1 :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表现了秋瑾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
示例2:运用对比,将女儿身和男儿心进行对比,表现自己的巾帼英雄情怀。
示例3:"身"与"心"音近,“列"与"烈"音同,起到了音律和谐、反复唱叹的效果。
【解析】【分析】⑴C."青衫湿"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抒发了词人难觅知音的苦闷心情。
理解有误。
故选C。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先理解词句,"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这四句是深入浅出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是秋瑾的自我写照。
再确定赏析的角度。
1.解析关键词列"与烈"。
2.写法,对比。
3.句式特点。
示例一:关键词。
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表达了词人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音韵和谐。
示例二:对比的写法。
将“女儿身"和"男儿心”进行对比,强烈地表达了自己的巾帼英雄情怀。
示例三:句式特点。
短句,节奏明快,读起来气势高昂,表现了词人的豪迈之情。
故答案为:⑴C
⑵示例1 :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表现了秋瑾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
示例2:运用对比,将女儿身和男儿心进行对比,表现自己的巾帼英雄情怀。
示例3:"身"与"心"音近,“列"与"烈"音同,起到了音律和谐、反复唱叹的效果。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注意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的理解,要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求考生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对诗句语言特点的把握,注意选取好赏析的角度进行赏析。
6.(1)“悠悠"二字既形象地显示出远书的查无和归梦的渺茫传神地表现出诗人因此而怅然若失的心情,同时,隐含夫妻别后经年时空远隔之意。
(三点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第三四句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 如从其他角度回答,如互文手法,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分析】⑴"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
“悠悠"一字,既形象地显示出远书、归梦的杳邈难期,也传神地表现出希望两皆落空时怅然若失的意态。
而双方山川阻隔、别后经年的时间、空间远隔,也隐见于言外。
据此理解作答。
⑵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赏析。
三、四两句从室内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红树",移情入景,使客观景物对象化,带上浓厚的主观色彩。
这两句中”青苔”与"红树”,“雨中"与"月中","寥落"与"愁"都是互文,把眼前的实景与记忆的景色交织在一起,无形中将时间的内涵扩展延伸了,暗示出像这样夜不能寐、思念远人已非一夕。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悠悠"二字既形象地显示出远书的查无和归梦的渺茫传神地表现出诗人因此而怅然若失的心情,同时,隐含夫妻别后经年时空远隔之意。
⑵第三四句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 "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炼字效果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诗句内容,结合全诗的意境,同时注意修辞手法的使用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表现手法的及其作用的理解能力。
要求考生掌握常见的表现手法如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等,结合诗句,联系诗歌的主旨具体分析理解。
【参考译文】
盼望妻子远书不至,寻觅归梦慰藉不成,两者皆悠悠,只有那空荡荡的床榻与那寂寥清冷的素秋默默相对。
台阶下的青苔和庭中被秋霜染红的树叶,在迷濠的秋雨以及冷冷的清月笼置下,越发勾起我那悠长的愁绪。
7.A
解析:(1)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心;惶恐;零丁
(2)示例一: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句中,我看到诗人在困境中依然有远大的抱负,想要渡过沧海,抵达理想的彼岸,这让我深受触动。
在生活中,我也应胸怀大志,直面困难,不轻言放弃。
示例二: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句中,我看到诗人视死如归,决心舍生取义,留下一颗赤诚之心照耀古今,这让我深感敬佩。
自古以来有许多像文天祥这样的人,心中澎湃着大义与大爱,他们的精神因此彪炳千秋。
【解析】【分析】(1)《行路难》运用两个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