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诗词教学浅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语文诗词教学浅析
第一篇:中学语文诗词教学浅析
中学语文诗词教学浅析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的积淀。

但是在当前的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中却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灌输模式依旧存在,应付考试心理占比重等等。

诗词教学缺乏文学本位意识。

因此,新形势下,中学语文教师要发扬我国诗词文化传统,结合实际,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诗词,理解诗词的内涵。

文章分析了当前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中学语文;诗词;教学;浅析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诗词是我国历史文化发展中的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

语文教材中的诗词的占比也在逐年增加,入选的诗词都是经典作品中的精华内容。

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学习古诗词有助于帮助中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一、当前中学语文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需要与时俱进,有待创新
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与时俱进。

多数教师认为,诗词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理解诗词的意思,能掌握其中的生僻字即可。

按照教材要求,能背诵诗词,能应付考试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

完全不注重诗词本身的文化内涵,文化表达。

其中,还有的教师本身的文学素养不够,对诗词的阅读不多,没有诗词积累,缺乏深厚的驾驭诗词的文学功底,在诗词教学中,很难融入自己的情感在里面,无法激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

一篇好的诗词作品,其中的内涵不能很好的被表达出来,学生学的过程也就难免枯燥单调了。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教学方法传统,没有创新性。

当前中学语文诗词教学,注重的仍旧是应试性,以考试为主,诗词本身的艺术性、抒情明智的特点往往被忽视。

诗词的教学方法仍旧是分析文章的结构、
中心思想等,本来内涵十足的诗词和其它类型的文章没有了区别,诗词本身的趣味性被降低了。

(二)中学生在学习诗词时存在一定的困难
中学生在诗词学习方面的困难主要是两个方面原因一是,本身对诗词的兴趣不足。

诗词的特点就是以简洁著称,往往几行字就表达很多意境,不像有的文体叙事性很强,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因此,在诗词的学习过程中,多数的学生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很多学过的诗词考试一过,基本上也就忘了。

对于诗词的学习只是在浅层面,诗词的内涵基本掌握不了。

第二个原因就是,诗词阅读对于中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

尤其是古诗词,一首诗词里面会出现很多的生字,还有一些典故,对古文化了解不多的学生,学习起来会比较困难,这是从字面本身的角度来看。

如果从诗词表达的内涵角度来看,更难理解。

诗词的作者一般都是以诗言志,表达的情感有自己的抱负,有怀才不遇的苦闷,有对祖国河山的赞美,或者对世俗一些偏见进行抨击等等,作为中学生来说,人生阅历不够,古诗词知识积累比较少,是无法很好的理解诗词的内涵的。

二、解决当前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策略
为了提高中学生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诗词教学质量,一线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教师本身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对诗词的积累量,一些经典的、优秀的诗词要吃透。

这样在教学生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将诗词的魅力展现出来,才能提高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要创新,不能单纯的为了考试而学,一首诗词在学习之前,首先要了解写作的背景。

诗词的内容和背景都有很大的关系,只有了解了诗词的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诗词本身的内容。

不能只是知道了每句话的意思,了解了文章的意思,按照大纲的要求,能背诵就行。

2.激发学生要反复阅读,尽量在课外也阅读诗词。

诗词的掌握首先需要反复的阅读。

阅读之前,要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和多音字,这就需要借助工具书来完成。

通读几遍之后,熟悉了诗词的内容,再阅读的时候要掌握语速和语感。

诗词的阅读一般都讲究节奏分明,停顿
准确。

最后,有感情的阅读。

理解了诗词的大意,明白了作者的意图,要善于融入诗词中的境界,有感情的阅读。

例如宋词中婉约派的主要特征是侧重儿女情长,语言清丽,有柔婉之美,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李清照;豪放派则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激情澎湃,语言以豪放、大气为主,风格多变,想象力丰富。

阅读不同作品时,融入的感情也不同。

这样,才能与作者共鸣,才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境,体会到作者的喜怒哀乐,才能更好地掌握诗词。

3.反复阅读,推敲诗词中的句。

往往一首诗词中,包含了很多的事物和意境。

因为诗词本身的语言比较简洁,抒发情感就要靠表现手法来实现。

例如唐代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江南春景喻胡天雪景,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反映出唐朝边塞诗人内心的浪漫和英雄主义情怀。

因此,在诗词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会抓住诗词中的关键句、,并仔细推敲,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领会诗词的意境,把握全文的内涵。

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表达及其丰富。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

作为中学的语文教师,更有责任把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

当然,提高中学生诗词的鉴赏能力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长期的过程。

中学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合理运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有条件的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将传统的诗词文化内涵挖掘出来,增强诗词的鉴赏性,让学生真正理解诗词的内涵,提高中学生诗词的鉴赏能力。

[1]文可强.以趣为静――浅谈初中语文诗词教学分析[J].新课程(中旬),2018(10).[2]高伟.初中语文现代诗词教学方法探究分析[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8(19).[3]岳林水.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8(09).(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县第十中学)
第二篇:中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字音读法之浅谈
中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字音读法之浅谈
城关中学
张柳林
在小学语文教材里有唐人王维的《鹿柴》一诗: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在这里,题目中《鹿柴》的“柴”字,本字应为“砦”,通“寨”,按古音应读作“zhai”,而
不读“chai”。

另有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该诗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字,按古音,应该读作“xia”,而不读作“xie”。

在初中教材里面,选有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此诗中,“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应该读作“cui ”而不该读为“shuai”。

李白的《望天门山》诗: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在该诗里,“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回”字,应该读作“huai”而不是“hui”。

但是,在平时,却常常听见有人把《鹿柴》中的“柴”念为“ chai”;“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念作“xie”、“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衰”字念作“shuai”、“碧水东流至此回”中的“回”念作“hui”,严格说,其读法是不对的。

以上几首诗中的“柴”、“斜”、“衰”、“回”,它们都应保留古音的读法,如此,念起来才顺口、押韵、合乎平仄,如果按照今天的读音去念,是既不合辙也不押韵的。

对这一点,《鹿柴》、《山行》二诗在小学的《教学参考书》里边有明确的说明。

此外,在初中教材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高处不胜寒”的“胜”字读音,也应念作平声“sheng”,而不是念去声“sheng”。

有此一说是:根据古今音变,文言文和旧体诗词中的“斜”、“衰”、“回”、“胜”等字,应统统按照普通话的读音去读,方为正确。

此说差也。

在统编中学教材高一册《诵读的要领》知识短文中如是说:“一般说来,读音要以现代字典上的普通话标音为准,不是有特定要求的,不要再读古音。

至于一些异读字,则要根据具体情况处理。


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应该这样理解:只要是不影响文字的表达和含义的情况下,我们是可以按照普通话的读音去读的,但是,如果影响了其文字的意义和表达,那就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处理”了。

如像上面提及的诗词中的那些字词,就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处理”,也就是说应该照顾和考虑到古诗词的音韵和平仄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其读音。

高中教材里面,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柳永的《雨霖霖.寒蝉凄切》两词中,就有此情况。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早生华发”的“华”,柳永的《雨霖霖.寒蝉凄切》中“执手相看泪眼”的“看”和“更与何人说”的“说”,就应当按古音分别读作“华(hua)”、“看(kan)”、“说(yue)”,而不应读作“华(hua)”、“看(kan)”、“说(shuo)”。

“早生华发”句,根据《念奴娇》的平仄,此处应是“仄仄平平”,“华”在此应是平声,这方才合乎词牌格律。

如读为上声,就不合格律了。

同样,《雨霖霖》中“执手相看泪眼”句,其平仄为“仄仄平平仄”,“更与何人说”处,应为“仄仄平平仄”。

根据词牌格律,“相看” 处的“看”、“何人说” 处的“说”,自然应念“ 看kan)”和“说(yue)”。

确定相应诗词中的字音读法,关键问题是,一定要考虑这些字在诗词中的位置和作用。

如果仅片面地理解按照现代规范的普通话去确
定读音,那么这些诗词就既不合辙又不押韵了,而我们在阅读这些诗词的时候,就不会享受到原来诗词中音韵的曲折回环铿锵之美,这样,势必影响了我们对这些作品的认识与理解,也影响了我们对作品的欣赏、领悟,作品的审美价值也就大大地打了折扣。

怎样根据普通话的读音来确定其古诗文中的一些异读字呢?很简单,那就是在不影响文词的表达和文意的时候,就可以按照普通话的读音去念。

如在《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句,照古音“野”应读作“ya”,在此如果按照今音读作“ye”,并不影响其表达及意义,故完全可以从今音。

如《阿房宫赋》中的“阿房”二字,就可以不再按照古音读作“e pang ”,而取今天读音读作“a fang ”,因为在这里不论读作何音,既不影响其意义,也不影响音韵平仄。

又如“互文见义”中的“文”、“见”,本应读作“wei ”和“xian”,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都读作了“wen”和“jian”,约定俗成,大家都能理解,所以现在就都读为了“互文(wen)见(jian)义”。

我们在根据有关的规定对文言和古诗词进行阅读的时候,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处理”,而不是一味地生搬硬套。

宁信度,而不信脚,不亦惑乎!
第三篇:诗词教学
《畅游诗词长河》教学设计
西马池小学:刘红岩
设计理念:
学校开展诵读古诗词校本课程以来,学生们诵读了一部分诗词,所以这节课旨在让学生展示自己诵读诗词的能力。

同时教师把这些诗词串起来,让学生对我国的诗词发展有初步的了解。

而通过教师一些深入的讲解和启发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又有所收获。

激发学生诵读我国诗词文化的兴趣。

宗旨:以激发学生诵读诗词兴趣为主要宗旨。

形式:尽量避免深奥难懂的提问,以展示为主,轻松讲解为辅,学生有所收获为最终目的。

教学目标:
1、学生诵读诗词,展示诵读能力。

2、了解诗词发展历史,激发诵读诗词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自从我们开展诗词诵读活动以来,我们诵读了许多诗词,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追根溯源畅游诗词长河,感受我国诗词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一听到追根溯源许多同学肯定会产生疑问:那我国诗词它的跟它的源又在哪里呢?
二、展示中了解诗词发展历史
(一)诗经
1、出示有关《诗经》的投影片。

2、学生读了解《诗经》
3、学生诵读《关雎》《蒹葭》感受比兴手法。

(二)汉乐府
1、出示有关汉乐府的投影片
2、学生读了解汉乐府。

3、教师讲解汉乐府代表作《陌上桑》主要内容。

4、学生诵读汉乐府《长歌行》《江南》。

(三)三国——魏国
1、投影片出示曹操。

2、齐读如何评价曹操的——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

3、学生诵读《龟虽寿》
4、学生诵读曹植的《七步诗》
5、学生讲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
(四)晋——陶渊明
1、投影出示有关陶渊明的资料
2、学生读理解陶渊明,知道他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3、学生诵读《饮酒》
(五)北朝民歌
1、教师讲解《木兰辞》
2、学生诵读《敕勒歌》
(六)唐诗
1、投影出示诗人称号:诗佛——王维诗仙——李白
囚——孟郊
诗奴——贾岛诗豪——刘禹锡诗魔——白居易
2、学生读记忆
3、边讲解称号的来历学生边诵读这些诗人的诗。

(七)宋词——苏轼
1、投影出示有关苏轼资料
2、学生读了解苏轼
3、学生诵读《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
(八)元曲
1、投影出示元曲四大家。

2、学生诵读《天净沙秋》《天净沙秋思》
(九)清——龚自珍
学生诵读《己亥杂诗》
(十)现代诗人——毛泽东诗圣——杜甫诗
学生齐诵读《沁园春雪》
三、总结全课
第四篇: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郧西城北中学祝伟
在推进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语文教学的严重问题,也感到了自己在作为一个母语教师肩头责任的重大。

于是不断的进行探索和思考、总结,和大家共同交流。

对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做
一下小结。

一、教学方法要稳中求变
因为单一的教学模式轻易让学生厌倦,而太多变的教学又让学生琢磨不透,不能形成规律,无“法”可依,所以教学就成了一个需要不断思考和改进,既需要象做饭一样要变换花样,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要形成一定的格局和习惯,让学生觉得有规律可寻。

例如天天的预习,需要有一定的方法和规律,让学生知道应该做什么。

生字、词语以及有关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初次阅读课文,是必须把握的。

而有时也需要一些变化是我们需要潜心研究的,例如我在教学《变色龙》的时候要求学生把自己朗读的最好的段落录下来,让学生通过读体会人物的性格和思想。

二、教学主体要调动激活
要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聪明的火花。

有时我们总是为僵化的课堂气氛而很苦恼,其实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爱好不是一天可以培养的。

从新课程的角度来讲,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是被动的执行者。

尤其是现在的孩子他们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聪明指数绝对超过了我们小时候,假如要是用我们来衡量他们是不行的,因此我们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学生一个施展自己的平台。

例如:在学习《窗》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设想一下,这个没有看到他所希望看到的美景的病人,他会怎么样呢?同学们纷纷的去说。

有的说,他懊悔之极,后来自杀了;有的说,他也旧病复发,痛苦而死;有的说,他在一次次的噩梦中死去了;还有的说他后来碰到了一个好的医生来这个城市,于是很巧的治好了他的病,而他后来就用自己所有的钱,买下了对面的土地,把他建成了一个漂亮的公园……学生的想象能力是超出老师的想象的。

三、教学重点要突出体现
语文课堂要突出重点,体现亮点。

其实新课本每单元基本有一个重点,但是每课又有各自的特点。

例如: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主要是小说,《孔乙己》、《范进中举》、《口技》、《变色龙》、《窗》只有一篇是文言文,其余都是小说,而四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就是都运用了对比的方法,但是对比的角度又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把握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去学习。

让学生既看到知识的整体特征,又看到每一课的特点。

既要给学生知识又要让学生感受到快乐,营造快乐语文的氛围。

例如《孔乙己》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孔乙己的境遇而编写课本剧,并进行表演,或者可以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看已经制成光盘的课本剧来感受主人公的悲惨的命运。

《口技》则可以让班上有这方面特长的同学去施展自己的才能,在快乐的同时了解什么是口技。

《变色龙》则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分角色读,然后自己选出最佳搭档来展示给同学们。

四、教学情感要交流酝酿
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没有情感的教育是失败的,没有情感的课堂是痛苦的,让学生能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在课堂上能真情流露,与主人公共命运,与作者形成情感的交流与对话,以情来陶冶学生,以情来激励学生。

情感既是教育的目标,也是教育的手段。

比如,在学习《背影》一文时,我首先让学生听了《父亲》的歌曲,然后让学生谈自己的父亲,想想父亲给自己的关爱。

其实老师假如有能力,最好自己给学生唱,或者让有能力的学生唱,这样学生更有深刻的体会。

我在教学《白杨礼赞》的时候,给学生唱《小白杨》,尽管唱的没有歌星好,可是学生还是觉得我们老师真行,于是就更加强了学生对老师的崇拜,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爱好。

五、教学范围要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要走向生活社会。

假如就语文课本学习语文是永远无法学习好的,我们出色的课堂只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很小的一部分,只是能应付考试,而学生的能力和实践是无法真正得到锻炼和提高的。

学生的语文最终是要在社会中去检验的,所以必须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

尤其是新教材,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个性思考,不在要求统一答案,所以这就是说老师一定要把思维的空间真正还给学生,这样才真正有助于学生的提高。

要让学生更多的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去积累生活,去品位生活。

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才能真正的积极的去学习语文。

第五篇:中学语文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树立大作文的教学观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作文更是如此。

“现实生活是文学写作的唯一源泉”。

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之所以言之无物,内容空洞,苍白无力,没有时代感,其根本原因是学生远离了文章的源泉——生活,或更准确地说没有真正接触过生活。

其实校园无闲事,家庭有新闻,社会有热点,孩子间有生活,值得学生思考或者众说纷纭的话题应该是很多的。

把作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走作文生活化的道路,拓宽学生的视野,学生的写作素材自然会丰富起来,写作时也就会少些无奈。

2、减少束缚,引导自由表达
《新课程标准》强调,作文教学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本次习作打破传统的教学框框,没有统一命题,没有对习作要求做过多的分析,而是把习作指导渗透在作前谈话,交流和作后评议之中,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自然而然进入无拘无束,敢说敢写,自由奔放的习作状态。

3、诱发兴趣,引导真情流露
兴趣是写好文章的基础。

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的词语。

”习作也是一种情感得体验、流露、交流的需要。

注重在教学中通过,情景引发——闭目回忆——互谈发现(说与写)——品读交流等形式,引发学生情感兴奋,开启学生心扉,引吐内心真情,确实把课堂当作一种情感体验与交流的场所,把习作当作情感倾诉体验交流的需要,真正做到“为情而造文”,使“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作文宗旨得以实现。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童年趣事的追忆和写作实践,唤起孩子心灵深处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学会从平凡小事中感受生活,感悟人生,学习做人的道理。

2.进一步培养观察的全面性和顺序性,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能把一件事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结构表达清楚。

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懂得写事件要抓重点,写具体。

3.努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鼓励多角度表达。

[课前准备:]
1.学生回忆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做好发言准备。

2.学生网上搜集相关文章,好的开头、结尾及好词好句。

3、教师准备好例文以及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童年歌曲“我来听”
1、欣赏歌曲:《童年》。

同学们,有谁听过《童年》这首歌呢?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FLASH动画)。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也肯定会发生一些充满情趣,又很有意思的事情,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个主题上一节作文指导课。

2、出示习作要求,提问:你读懂了什么?
3、教师小结。

二、童年趣事“大搜捕”
4、课前,我已经要求同学们在课外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上找一找,收集一下别人的童年趣事,我也收集了不少,下面我先把我觉得比较好的一篇与同学们分享一下。

(课件出示文章《巧吃西瓜》)
5、我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之一是它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结构,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得很清楚。

你们知道它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是什么?结果又如何?
6、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出示课件:写作要求1)
7、我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之二是它很有趣。

你们觉得这个故事哪个地方最有趣?(我故意把西瓜推到地上,让它打破,我就吃上了西瓜)
8、为什么这个地方会让你觉得有趣呢?(所选的生活事例典型,突出趣字;表达出真情实感;有趣的地方具体、生动,体现在对人物进行了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描写)
9、从上面的分析里我们可以总结出这篇文章之所以吸引人主要有下面几点。

(出示课件:写作要求2、3、4)
10、当然这个“趣”字还包含着很多方面。

(课件出示对“趣”的理解。


(1)、意趣。

对大自然,对生活的探索、发现、刨根究底;从趣事中体会道理、得到启示与反思。

(2)、情趣。

表现对父母的亲情、对伙伴的友情,反应童心、童真。

(3)、乐趣。

贪玩、寻开心。

(4)、傻趣。

做傻事、蠢事,闹出种种笑话。

11、我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之三是它有一个好的开头和结尾。

(出示课件:写作要求5)。

(出示课件:巧吃西瓜的开头和结尾)。

12、齐读开头和结尾,大家知道这是哪一种方式的开头和结尾呢?(出示课件:首尾呼应式的开头和结尾)
13、老话说“题好一半文”,好的题目可以让人耳目一新,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能吸引人很快的进入阅读状态。

(出示课件:写作要求6)。

我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之四就是它有一个好的题目。

(出示课件:题目《巧吃西瓜》。

)谁说说这个题目好在哪?
14、教师小结。

(出示课件:写作六点要求)
15、刚才同学们分享了老师收集的一篇文章,接着就轮到同学们啦,下面哪一们同学能勇敢地站出来,把你收集到的最有趣的故事拿出来跟大家分享分享。

可以像老师一样从几个方面说说你喜欢它的原因。

16、小组互相交流收集到的童年趣事,学习别人的写作技巧。

17、堂上交流讨论。

三、童年趣事“集中营”
18、分享了别人的趣味故事之后,你是不是也想起自己生活中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