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生态学考试重点总结(精简准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园林⽣态学考试重点总结(精简准确)
个体⽣态学
⼀、名词解释
1、⽣态因⼦:指环境中对⽣物⽣长、发育、⽣殖、⾏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2、限制因⼦:⽣物的⽣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态因⼦的综合作⽤,其中限制⽣物的⽣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就是限制因⼦。

如氧⽓对陆⽣动物和⽔⽣动物的作⽤。

3、光周期现象:植物和动物对昼夜长短⽇变化和年变化的反应。

4、趋同适应(⽣活型):趋同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物,由于长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形态、⽣理、发育以及适应⽅式和途径等⽅⾯表现出相似性的现象。

趋异适应(⽣态型):趋异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物,长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形态结构、⽣理特性、适应⽅式和途径等。

5、因⼦的补偿作⽤:某⼀因⼦的数量不⾜,有时可以由其他因⼦来补偿。

但只能是在⼀定范围内作部分补偿。

6、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在⽣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阶段的发育,⽽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个常数。

7、物候:是指⽣物长期适应于⼀年中温度的节律性变化,形成的与此相适应的发育节律。

8、休眠:⽣物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是抵御不利环境的⼀种有效的⽣理机制。

9、⼲灼:指当幼嫩苗⽊的根茎部位与⾼温表⼟相接触时,苗⽊根茎部的输导组织和形成层即被灼伤,严重时导致苗⽊死亡的现象。

根茎灼伤的部位在⼟表上下2mm之间,形成环状“卡脖”伤害。

10、⽪烧:强烈的太阳辐射和⾼温能促使细胞原⽣质凝固,破坏新陈代谢功能,造成树⽊形成层和树⽪组织局部活组织死亡的现象。

11、⽣态幅:每⼀个种对环境因⼦适应范围的⼤⼩即⽣态幅。

12、⼴温植物:不少陆⽣维管束植物能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活,即能适应较⼤的温度变幅,这类植物称为⼴温植物.如松、桦、栎等能在-5~55℃温度范围内⽣活。

窄温植物:植物只能⽣活在很窄的温度范围内,不能适应温度的较⼤变化,称为窄温植物。

13、⼤⽓污染:是指⼤⽓中的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及⽣态系统的⾃净能⼒,破坏了⽣物和⽣态系统的正常⽣存和发展的条件,对⽣物和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14、临界剂量:⼤⽓污染物对园林植物造成的伤害取决于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和持续的时间,也称之为剂量,刚好使园林植物受害的剂量称为临界剂量。

⼆、简答
1、光与植物密切有关的⼏种⽣物节律,并简述其⽣态适应⽅式。

(质、量、时间)
2、简答最⼩因⼦定律及谢尔福德耐受定律。

最⼩因⼦定律:1840年,德国农业化学家J. Liebig在研究营养元素与植物⽣长的关系时发现,植物⽣长并⾮经常受到⼤量需要的⾃然界中丰富的营养物质如⽔和CO2的限制,⽽是受到⼀些需要量⼩的微量元素的影响。

因此他提出“植物的⽣长取决于处在最⼩量状况的⾷物的量”,后⼈称之为Liebig最⼩因⼦定律。

谢尔福德耐受定律:⽣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的存在,只要其中⼀项因⼦的量(或质)不⾜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物的耐受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存,甚⾄灭绝。

⽣物对每⼀种⽣态因⼦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是⽣物对这种⽣态因⼦的耐受范围。

3、简答城市中太阳辐射的特点及其对园林植物的影响。

城市中太阳辐射的特点:
(1)城市中太阳辐射直射辐射减少,散射辐射增多。

(2)城市太阳辐射的不均匀性。

(3)城市充分的太阳辐射时间减少。

(4)城市内部⽇照地区差异明显。

对园林植物的影响:
(1)城市中太阳辐射不均匀性,造成了树⽊的偏冠现象。

偏冠会给树⽊整形修剪带来困难,影响树⽊功能作⽤的发挥。

(2)城市太阳辐射的减少和⽇照不⾜常造成⼀些喜光树种萌动期和开花期推迟,开花减少,落叶期提前,枝长叶稀,严重时树⽊⽆花⽆果,整株枯死。

(3)城市⼈为光照影响部分植物的物候期。

4、低温对园林植物的伤害有哪⼏种?
直接伤害:在临界温度以下,温度越低⽣物受害越重。

低温对⽣物的伤害可分为寒害和冻害两种。

间接伤害:分为冻拔和冻裂两种
5、为什么昼夜温差⼤对⼀些植物的⽣长有良好的影响?
(1)⼤多数植物在变温下发芽较好;
(2)植物⽣长往往要求温度因⼦有规律的昼夜变化的配合。

(3)植物的开花结实与变温有关。

变温利于植物开花结实。

(4)变温与⼲物质积累:⽩天适当⾼温有利于光合作⽤,夜间适当低温使呼吸作⽤减弱,光合产物消耗减少,净积累增多。

6、热岛效应产⽣的原因。

(1)城市的下垫⾯的反射率较⼩;
(2)⾼层建筑物增加了接受太阳辐射的表⾯积;
(3)⼈为活动;
(4)植被占据⾯积较⼩,不透⽔⾯积较⼤;
(5)⼤量的污染物的存在。

7、简答温度因⼦与园林植物布局之间的关系。

(1)⾼温限制⽣物分布的原因主要是破坏⽣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和光合呼吸平衡;并且植物因得不到必要的低温刺激⽽不能完成发育阶段。

(2)低温对⽣物分布的限制作⽤更为明显,对植物和变温动物来说,决定其⽔平分布北界和垂直分布上限的主要因素就是低温。

如:苹果不能在热带栽培,由于⾼温的限制不能开花结实;可可、椰⼦只能在热带分布,因为是受低温的限制;垂直分布:长江流域马尾松分布在海拔1000-1200⽶以下,这个界限的上部为黄⼭松,是因为在海拔1000-1200⽶是马尾松的低温界限,⼜是黄⼭松的⾼温界限。

园林植物的遮荫作⽤
园林植物的凉爽效应
园林植物群落对营造局部⼩⽓候的作⽤
园林植物对热岛效应的消除作⽤
园林植物的覆盖⾯积效应
8、⽔⽣植物类型:
沉⽔植物,如⾦鱼藻、⿊藻。

浮⽔植物,如浮萍。

挺⽔植物,如荷花、芦苇。

旱⽣植物适应特点:
(1)形态结构上:有⼀类植物其根系发达,如沙漠地区的骆驼刺地⾯部分只有⼏公分,⽽地下部分可深达15⽶,扩展范围623m2,可吸收更多⽔分。

有的旱⽣植物的叶⽚特化成刺状、针状或鳞⽚状,且⽓孔下陷,如仙⼈掌科和松柏科植物。

还有⼀类植物能够贮备⼤量⽔分,适应⼲旱条件下的⽣活。

储⽔组织发达,如南美的瓶⼦树
(2)⽣理特征:有⼀类植物是从⽣理上去适应。

表现在它们的原⽣质渗透压较⾼(渗透势低),⾼渗透压使植物根系能够从⼲旱的⼟壤中吸收⽔分,同时不⾄于发⽣反渗透现象使植物失⽔。

(3)⽣活史⽅式上避开⼲旱期
9、植物对⽔污染的净化作⽤。

(1)植物将污染物进⾏体内新陈代谢⽽利⽤掉
(2)植物的富集作⽤:即植物将吸收的物质存储在植物体内。

(3)植物将其吸收的物质进⾏转化或转移
10、污⽔湿地处理技术的原理是什么?
污⽔湿地处理技术,是将污⽔有控制的投配到⼟壤经常处于⽔饱和状态,⽣长有芦苇⾹蒲等沼⽣植物的⼟地上,污⽔在沿着⼀定⽅向流动的过程中,在植物和⼟壤(还包括其中的微⽣物等⽣物)的联合作⽤下,得到净化的⼀种污⽔⼟地处理系统。

在该系统中,废⽔⽔平地通过介质流动,在与介质表⾯和植物根区表⾯进⾏接触时,被微⽣物降解和物理或化学过程所净化;⾄于挺⽔植物的直接吸收和分解污染物的作⽤,则是第⼆位的,它主要是提供了微⽣物栖息场所.维管束植物向根茎周围充氧,同时⼜有均匀⽔流衰减风速,抑制底泥卷起和避免光照,防治藻类⽣长等多种作⽤,依靠整个湿地⽣态系统,综合发挥净化功效.
11、城市⽤⽔⾯临两个严峻的问题是什么?
城市⽤⽔⾯临两个严峻的问题:⽔源缺乏和⽔污染严重.要合理利⽤⽔资源,解决城市缺⽔与园林绿化的⽭盾.同时,在选择园林绿化类型时也要考虑⽔污染状况,尽可能选择⼀些耐⽔污染,并具有净化⽔污染的植物.
12、根据盐⼟植物对过量盐类的适应特点,可分为⼏类?各⾃的特点是什么?
(1)聚盐性植物:从⼟壤⾥吸收盐,并把这些盐积聚在体内⽽不受伤害,如碱蓬,滨藜,盐⾓草等
(2)泌盐性植物:植物⽽是通过茎、叶表⾯上密布的分泌腺,把吸收的过多盐分排出体外,如红树,柽柳等
(3)不透盐性植物:根细胞对盐类的透过性⾮常⼩,⼏乎不或很少吸收⼟壤中的盐类。

蒿属,盐地凤⽑菊等
13、⼤⽓污染类型
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划分:还原型⼤⽓污染和氧化型⼤⽓污染
根据燃料性质和⼤⽓污染物的组成划分:煤烟型污染、⽯油型污染、混合型污染和特殊型污染。

14、什么是植物检测?其优点什么?
植物监测是指利⽤对环境中的有害⽓体特别敏感的植物的受害症状来检测有害⽓体的浓度和种类,并指⽰环境被污染的程度。

该类植物称为监测植物或指⽰植物。

优点是:植物监测⽅法简单,使⽤⽅便,成本低廉,适合⼤⾯积推⼴。

反映⼤⽓污染类型和各污染物的复合效应.
植物监测具有长期、连续监测的特点。

可记录该地区的污染历史和污染造成的累积受害等情况。

15、滞尘作⽤的原理是什么?
①减少出现和移动;
②通过降低风速,使⼤颗粒灰尘下降到地⾯或叶⽚上;
③吸附⼤量的降尘和飘尘;
④吸收⼀部分包含⼀些重⾦属的粉尘。

16、提⾼园林植物减噪效应的途径
(1)适当的密植.特别是常绿树的密植能有效地减弱噪声。

(2)较好的配植⽅案是:既要有观赏效果,针叶树之外要有落叶树,但以常绿树为主;乔⽊之外要有灌⽊,但以乔⽊为主。

(3)⼈⼯整枝修剪使枝叶密茂形成绿⾊的墙,其减噪效果较好,⽬前最常见、效果较佳的是利⽤⼈⼯修剪的⾼篱来防⽌噪声。

17、常见的防风林结构
(1)紧密(不透风)结构 (2)稀疏(疏透)结构 (3)透风(通风)结构
种群⽣态学
⼀、名词解释
1、种内关系:存在于各个⽣物种群内部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2、种间关系:⽣活于同⼀⽣境中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3、他感作⽤:⼀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作⽤。

4、⾼斯假说:不存在他感作⽤的两种相似物种,因⽣长速度的快慢,⼀种使另⼀种趋于灭亡的竞争现象。

5、竞争: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争夺空间和资源⽽产⽣的⼀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的现象。

6、⽣态位:⾃然⽣态系统中⼀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7、协同进化:⼀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物种性状的反应⽽进化,⽽后⼀物种的性状本⾝⼜作为前⼀物种性状的反应⽽进化的现象。

8、寄⽣:⼀个种(寄⽣者)寄居于另⼀个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从⽽摄取寄主养分以维持⽣活的现象。

9、⽣态⼊侵:由于⼈类有意识或⽆意识的把某种⽣物带⼊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物种群不断扩⼤,分布区逐步稳定的扩展,这种过程称为⽣态⼊侵。

⼆、简答
1、种群年龄结构的基本类型的⽣态学意义:种群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例和配置情况。

2、什么是内禀增长率?
⽣物在理想条件下所能发挥的潜在增长率。

其⽣态学意义是什么?
是⾃然现象的抽象,它能作为⼀个模型,可以与⾃然界观察到的实际增长率进⾏⽐较;可以敏感地反应出环境的细微变化,是特定种群对于环境质量反应的⼀个优良指标。

3、⽣物密度效应的两个基本规律?
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3/2⾃疏法则
解释⼀下最后产理恒值法则产⽣的原因。

在⾼密度情况下,植株彼此之间对光、⽔、营养物等资源的竞争激烈,在有限的资源中,植株的⽣长率降低,个体变⼩。

4、指数型增长与逻辑斯谛型增长之间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逻辑斯谛增长的数学模型就是在指数式增长模型上,增加⼀个描述种群增长率随密度上升⽽降低的修正项(1-N/K)。

5、简答R.K对策的特点?
R对策者适应于不可预测的多变环境(如⼲旱地区和寒带)
K对策者适应于可预测的稳定环境
6、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有哪⼏种?
均匀、随机、集团
7、简答园林植物种群动态?
(1)园林植物种群增长为逻辑斯谛增长曲线,即种群增长受到环境容量的影响。

(2)当⼈为管理较为精细时,种群的波动较⼩;但当环境变化较⼤时,种群易受到伤害。

(3)种群平衡性较弱
(4)种群的空间分布包括均匀、随机和聚集分布。

(5)种群调节以遗传调节为主。

群落⽣态学
⼀、名词解释
1、群落:在特定空间或特定⽣境下,具有⼀定的⽣物种类组成,它们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具有⼀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功能的⽣物集合体。

也可以说,⼀个⽣态系统中具⽣命的部分即⽣物群落。

2、群落最⼩⾯积:就是说⾄少要求这样⼤的空间,才能包括组成群落的⼤多数物种。

3、优势种:群落中能有效控制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对群落的结构和环境具有明显控制作⽤的树种。

4、建群种:⽣物群落中,优势层⽚中的优势种。

森林群落中,乔⽊层中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

5、多度:是表⽰⼀个种在群落中的个体数⽬。

多度只能在同⼀⽣活型的物种间进⾏⽐较。

6、密度:单位⾯积内的植物株数。

7、投影盖度:是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积占样地⾯积的百分⽐。

⼜称郁闭度。

8、频度: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

常按包含该样⽅占全部样⽅数的百分⽐计算:频度=某物种出现样⽅数 / 样⽅总数× 100%
9、重要值:⽤来表⽰某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的综合数量指标。

10、⽣活型:⽣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

11、层⽚:同⼀⽣活型的不同植物的组合;
12、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

13、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及⼀些种的密度增⼤的趋势被称为边缘效应。

14、群落的季相:随着季节性交替,群落呈现不同的外貌,即群落的季相。

15、波动:群落内部的短期可逆的变化,不产⽣群落的更替现象。

其逐年的变化⽅向常常不同,⼀般不发⽣新种的定向代替。

16、演替:是某⼀地段上⼀种⽣物群落被另⼀种⽣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它是群落动态的⼀个最重要的特征。

⼆、简答
1、群落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1)具有⼀定的外貌
(2)具有⼀定的种类组成
(3)具有⼀定的群落结构
(4)形成群落环境
(5)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
(6)⼀定的动态特征
(7)⼀定的分布范围
(8)群落的边界特征
2 、简述群落垂直分层的意义?
群落分层的意义:
(1)显著提⾼了植物利⽤环境资源的能⼒
(2)减缓了竞争
动物分层现象:主要与⾷物有关。

如森林中的鸟类,往往有不同的栖息空间,如森林的中层栖息着⼭雀、啄⽊鸟等,⽽林冠层则栖息着柳莺、交嘴和戴菊等。

3、群落交错区的主要特点
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

群落交错区种的数⽬及⼀些种的密度增⼤的趋势被称为边缘效应。

产⽣原因:群落交错区的环境条件⽐较复杂,使不同⽣态类型的植物定居,从⽽为更多的动物提供⾷物、营巢和隐蔽条件。

4、简述演替与波动的区别
演替:朝⼀个⽅向连续变化的过程,其结果是⼀个群落代替另⼀个群落;
波动:短期的可逆变化,且变化⽅向经常改变,⼀般不发⽣定向替代
顶极—格局假说
由Whittaker(1953)提出,认为在任何⼀个区域内,环境因⼦都是连续不断地变化的。

随着环境梯度的变化,各种类型的顶极群落,不是截然呈离散状态,⽽是连续变化的,因⽽形成连续的顶极类型。

特点:将单元顶级论和多元顶级论结合在⼀起
其中的顶级群落相当于单元论中的⽓候顶级
其中的顶级类型相当于多元论中的其它顶级或复合顶级
6、了解单元顶级学说中前顶级的各种类型
亚顶极指⽓候顶极阶段以前的⼀个相当稳定的演替阶段。

如内蒙古⾼原的⽺草草原是⼤针茅草原的亚顶极阶段。

偏途顶极也称⼲扰顶极。

由强烈⽽频繁的⼲扰因素所引起的相对稳定的群落。

如在美国东部因常遭⽕烧⽽长期保留的松林阶段。

预顶极也称先顶极。

由于局部⽓候⽐较适宜⽽产⽣的⼀种稳定群落。

如草原⽓候区内出现的森林群落。

超顶极也称后顶极。

由于局部⽓候条件较差⽽产⽣的稳定群落,如草原区内出现的荒漠植被⽚段。

7、了解群落演替及其类型
演替:是某⼀地段上⼀种⽣物群落被另⼀种⽣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它是群落动态的⼀个最重要的特征。

1、按照演替时间
(1)世纪演替(2)长期演替(3)快速演替
2、按照演替的起始条件
(1)原⽣演替(2)次⽣演替
3、按照演替基质的性质
(1)⽔⽣演替 (2)旱⽣演替
4、按照演替的⽅向
(1)进展演替(2)逆⾏演替
⽣态系统⽣态学
⼀、名词解释
1、原⽣裸地:指以前完全没有植物的地段,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甚⾄植被下的⼟壤条件也不复存在。

例如:⽕⼭喷发熔岩破坏植被形成的裸地、湖泊等。

2、次⽣裸地:是植物现已被消灭,⼟壤中仍保留原来群落中的植物繁殖体。

例如森林采伐后的皆伐迹地、开垦草原、⽕灾和毁灭性的病⾍害,都能造成次⽣裸地。

3、⾷物⽹:⽣物之间的捕⾷和被⾷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条链,⽽是错综复杂的相互依赖的⽹状结构,即⾷物⽹。

4、营养级:⼀个营养级是指处于⾷物链某⼀环节上的所有⽣物种的总和。

5、⽣物地球化学循环:⽣态系统从⼤⽓、⽔体和⼟壤等环境中获得营养物质,通过绿⾊植物吸收,进⼊⽣态系统,被其他⽣物重复利⽤,最后再归还于环境中的过程。

这⼀过程包括⽣物与⾮⽣物⼆者的参与, 同时也包含⼀些地质与地理作⽤在內, 因此称为⽣物地球化学循环。

6、⽣物⼩循环:环境中元素经⽣物吸收,在⽣态系统中被相继利⽤,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再为⽣产者吸收、利⽤。

7、⽣物放⼤作⽤(⾷物链富集效应):某些物质当他们沿⾷物链移动时,既不被呼吸消耗,⼜不容易被排泄,⽽是浓集在有机体的组织中,这⼀现象称为⽣物放⼤作⽤。

⼆、简答
1、什么是⽣态系统?⽣态系统有哪些主要组成成分,它们是如何构成⽣态系统的?
⽣态系统:在⼀定空间范围内,各⽣物成分(包括⼈类在内)和⾮⽣物成分(环境中物理和化学因⼦)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相互作⽤、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个功能单位。

主要组成成分有:
⾮⽣物成分:⽆机物、有机化合物、⽓候因素
⽣物成分:⽣产者(⾃养⽣物,主要是各种绿⾊植物,也包括蓝绿藻和⼀些能进⾏光合作⽤的细菌);消费者(异养⽣物,主要指以其他⽣物为⾷的各种动物,包括植⾷动物(⼀级)、⾁⾷动物(⼆~四级)、杂⾷动物和寄⽣动物等);分解者(异养⽣物,把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机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动物等)
构成:各⽣物成分(包括⼈类在内)和⾮⽣物成分(环境中物理和化学因⼦)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相互作⽤、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个功能单位。

主要形式为,⾷物链和⾷物⽹。

2、什么是负反馈调节?
负反馈:使⽣态系统达到或保持平衡或稳态,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

3、举例说明⾷物⽹对⽣态系统稳定的作⽤
⽣物之间的捕⾷和被⾷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条链,⽽是错综复杂的相互依赖的⽹络结构,即⾷物⽹。

⾷物⽹越复杂,⽣态系统的稳定性越强。

⾃⾏举例:如草原⽣态系统中,狼、兔⼦、⽺、草之间的关系。

4、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其原因:
(1)⽣态系统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
能量以光能的状态进⼊⽣态系统后,就只能以热的形式不断地逸散于环境中。

(2)从太阳辐射能到被⽣产者固定,再经植⾷动物,到⾁⾷动物,能量是逐级递减的过程:各营养级消费者不能百分之百地利⽤前⼀营养级的⽣物量
各营养级的同化作⽤也不是百分之百的
⽣物的新陈代谢要消耗⼀部分能量
5、碳循环途径:
从⼤⽓中的CO2储库开始,绿⾊植物(⽣产者)在光合作⽤时,把碳从⼤⽓中取出,结合到碳⽔化合物中的分⼦中,然后,经过消费者和分解者,在呼吸和残体腐烂分解时,再回到⼤⽓。

主要循环过程:
⽣物的同化和异化过程
⼤⽓和海洋间的CO2交换
碳酸盐的沉淀作⽤
⼈类活动对碳循环造成严重影响(引起⽓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