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中特主观题重点内容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试题型:单选(20个),辨析,问答,论述。
所有章节都会涉及,但大部分分值在第7章以后的后半段(第二学期所学内容)。
后半段中考试的重点章节是第7至11章。
辨析:
1、“以人为本”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完全—致的
这种说法正确。
(1)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都要全心全意依靠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满足最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句话,就是以人民为本,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2)以人为本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完全一致的。
第一,因为要比较充分地实现以人为本,满足人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有相应的物质基础。
第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唯一的目的就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且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第三,以人为本,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不可能一次性完成。
2、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解放思想。
不正确
(1)邓小平的一大理论贡献,就是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统一起来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内容。
(2)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都是要从客观的实际情况出发,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并用这种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去指导实践。
就是说,两者在目的和归宿上是完全一致的。
(3)但是我们看到,由于人们的思想观念长期受到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
如果不解放思想,不破除这些严重的思想束缚,就不能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
这是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所以。
3、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是对资本主义采取保护政策的同时,也对其采取限制政策。
不正确
(1)中国资本主义分为官僚主义资本主义个民族资本主义,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采取了不同的政策。
对官僚资本主义采取没收政策,对民族资本主义采取保护政策。
(2)党在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同时,不能对其采取限制政策。
因为保护民族工商业是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前夕及胜利之后党对民族资本主义采取的政策。
4、“发展才是硬道理。
”这里所说的“发展”是指经济发展
不正确
(1)“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邓小平同志在总结了社会主义事业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所得出的科学论断,是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
(2)发展必须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
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并发挥其优越性,实现民富国强,说到底都必须以经济实力为基础。
国际竞争说到底是经济实力的竞争。
经济发展是整个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和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3)“发展才是硬道理”,不仅仅是指经济发展,而是包括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包括了理论观念的创新和人的全面发展。
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质上就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不正确
(1)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处于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属于社会主义体系。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两者既有历史的联系,也有本质的区别。
(2)两者的区别主要有: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所有制占了绝对的优势;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被消灭;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主要矛盾已不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而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中心任务也相应的从阶级斗争转变为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6、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第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改革,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改革而言的。
第二,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改革,是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而言的。
第三,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改革,是从改革引起的社会变革、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我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也是旧体制和旧观念的根本转变。
7、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辨证统一的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我们要始终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
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积极实行对外开放,都是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8、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这说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公有制和多种所有制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这种说法不正确。
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性质不同。
把非公有制纳入到基本经济制度之中,只是表明它们同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一样,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容,但并不意味着它们就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兼有社会主义和非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经济。
我们既不能因为公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而将它们排除在基本经济制度以外,也不能因为它们属于基本经济制度而认为它们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9、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应当多样化
这种说法正确
所有制与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公有制反映的是生产资料的公有性质,公有制实现形式反映的是公有资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同一种所有制可以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不同的所有制可以采取同样的实现形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10、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就是发展民主,淡化专政
这种说法不正确。
(1)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国家政权。
(2)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坚持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护人民的利益。
(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还必须充分履行国家政权的专政只能,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统一与稳定。
因此,要在充分发挥人民民主的基础上,加强国家政权的专政力量。
11、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
这种说法正确。
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民民主专政同无产阶级专政一样,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都是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权利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新型民主、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
第二,人民民主专政同无产阶级专政一样,都承担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领导和组织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职能。
第三,人民民主专政同无产阶级专政一样,都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逐步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社会不平等,为未来过度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12、我们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就是不再以经济建没为中心.而把社会建设放在首位。
这种说法不正确。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核心。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是经济建设,这是在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和主要矛盾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最重要结论,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多年,正是因为我们党毫不动摇地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带来了今天中国的巨大变化。
(2)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变,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将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决定了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整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3)当前解决我们面临的诸多矛盾和困难,促进社会和谐,关键还是靠经济发展。
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使国家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蛏实的物质基础。
13、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之间有机统一,不可分割。
这种说法正确。
(I)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之间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
(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之间,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提供重要条件
(3)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14、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在我国,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已被消灭,这意味着我国就没有民族问题了。
15、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的绝大多数来自农民,因而它不是工人阶级政党。
错误。
(1)民主革命时期,农民党员占绝大多数,大量非无产阶级思想侵入党内,给党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带来严峻的挑战。
(2)决定党的性质的主要是它的理论和纲领。
党的理论和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3)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全体党员,不仅要求党员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求党员首先在思想上入党,为实现党的纲领和任务而奋斗,因而保持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
16、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
问答题
1、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因为:
(1)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离不开发展。
(2)振兴中华民族,使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离不开发展。
(3)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离不开发展。
(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离不开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离不开发展;坚持“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离不开发展。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3)“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4)“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3、试述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发展是目的。
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决定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
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改革和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
既要加快改革和发展,同时又要做到稳定,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4、如何理解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1)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
(2)“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不仅坚持了生产力标准,而且进一步把发展生产力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以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对生产力标准的深化和发展。
(3)“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最基本的是生产力标准,没有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是不可能的。
(4)“三个有利于”标准,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不问姓资姓社,而是反对离开这三个标准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迈不开改革开放的步子。
(5)“三个有利于”标准对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5、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有何丰富和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并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主要内容有: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确立的依据何在?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2)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到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7、为什么说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最根本的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同时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是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在调动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公有制经济的改革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8、试述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具体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首先,邓小平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属性做出来新的解释。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具有制度属性,因而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它们是资源配置的两种不同方式。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起实质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更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这一新的认识,从根本上打破了把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等同起来的传统观念,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本前提。
其次,市场经济在总体上比计划经济更有利于发展生产力。
所以,按照“三个有利于”到标准,必须抛弃计划经济模式,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
最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内容。
9、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中必须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的性质和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决定的。
(1)社会主义公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是同社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的。
(2)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3)公有制经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
(4)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根本保证。
(5)公有制经济是按劳分配的经济基础,是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和共同富裕的保证。
10、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11、怎样理解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依法治国同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完全一致的。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
民主与法制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密不可分。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需然要求具有比较完备的法制。
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12、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第一“有法可依”要建立统一、完备、科学的法律体系和制度,立法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及时对各种社会关系进行规范。
第二“有法必依”保证法律效力的普遍性和有效性,排除和杜绝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监督中的随意性和偶然性和腐败现象,坚持法律目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第三“执法必严”要确保严格公正的执法和司法
第四“违法必究”对一切违法犯罪行为都要按照“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给予惩处。
13、简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
(l)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证。
(2)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们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
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提供更充分的物质保证。
(3)在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这为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并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人人心,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
这些都是有利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14、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
(2)作为社会建设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这一要求的进一步展开和丰富。
(3)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现实的重大任务。
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继续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和谐社会长期奋斗。
15、如何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1)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这六个方面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这六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总体特征,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
16、试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沦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研究并做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二,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三,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