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题型归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型大致可以归为几类:语言修辞、布局谋篇、艺术手法、归纳要点、人物形象、文本探究等。
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语言
1、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2、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
3、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描绘类(考查关键词句)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或:句子含义的解答。
技巧点拨:
1.用了什么方法。
要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
2.表达了什么内容。
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
此外要注意不同的表达方式的作用:
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
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
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3.有何效果或作用。
要清楚此种修辞、表现手法或表达方式的一般表达效果,并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说明。
对“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的题,多用原文或整合原文语句作答。
答题模式: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
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
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
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考查关键词句)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解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
(节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
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修辞类(考查修辞语句)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拟人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
反复
象。
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考查方式:针对一些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命题。
技巧点拨:(1)确认所用修辞方法。
这类题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方法,在答题时点明所用修辞方法。
(2)明确答题方向。
答题时,要明确每一种修辞方法的作用。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方法作用是为了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方法作用是为了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方法作用是为了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3)结合语句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解题示例: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 ?你更喜爱哪一段 ?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
附原文开头两段:
一眼看见那幅大地上的水墨小品,我还真有些忘情:烟雨中一头灰黑的水牛孤零零地站在路边,脚下是无边无际待耕的田野。
黝黑的身影像一具活体雕塑,身后的木犁是另一件静物,犁把翘翘直指云天,晶亮的犁铧斜插进泥土。
耕作像是在不该停下的时候骤然停下——高黎贡山西麓的雨来去无定,说下就下说停就停,农事却不能等待。
阵雨初停自不必说,稍小些就要抓紧犁田耙地。
农人大约
直到雨下得太大才去躲躲——不知是躲在某棵大树下眼巴巴地等着雨停,还是蹲在自家老屋屋檐下抽着旱烟?只有那头老牛留在那里,忠实而又无奈。
人有时真是太粗心,为什么就让牛站在雨里的泥水之中 ?其实旁边就是一道弯弯的田埂,只几步就能让它站到干一些的地方。
现在它只能一动不动。
一任烟雨把它淋得透湿,浑身的短毛紧贴在身上,看上去倒比裸体更像裸体。
雨顺着老牛的脊背直往下淌,头,角,嘴,穿着牛绳的鼻子,无望的眼睛,牛轭,滚圆的牛肚子,都在滴水,耷拉着的尾巴竞像一根水管。
水流成线。
一群白鹭就在那时飞来,从荫绿模糊的背景划过,银白的身影如同闪电,在老牛四周上下翻飞盘旋。
一动不动的老牛连眼都不眨。
白鹭越飞越低了,通红细长的脚爪伸出来,像飞机降落前放下了起落架。
老牛“哞”地叫了一声,给老朋友打着招呼:地我刚犁过,有的是虫子!白鹭叽叽喳喳地齐声欢呼,盘旋俯冲终至落定,一如几页湿透的情书,撒在老牛的四周。
那只胆大些的竞在牛背落下,单腿而立,引颈而望,活像个临时风向标。
然后它开始走动,好似淑女优雅的碎步,在牛背上从尾部踱到双角之间,然后再次返回——或许它眼里的牛背根本不是牛背,怎么走都是一条宽敞的步行街。
(汤世杰《一幅烟雨牛鹭图》)
[答]第一段侧重对牛作静态描写;第二段侧重对鹭作动态描写。
第一段: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传神地写出了老牛雨中的状态。
举例。
第二段: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方法增加了画面的动感,营造了和谐的氛围。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谋篇布局类(考查关键段句)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结构严谨(议论文、记叙文、小说);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记叙文、小说)。
技巧点拨:
(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人手)。
比如开头段统摄全篇。
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过渡段承上启下;结尾段呼应前文,深化主旨,卒章显志。
(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
布局谋篇的技巧
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
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
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记叙文(散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
②按观察点的变换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楼阁》。
③按场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内蒙访古》。
④按材料性质归类安排结构,如《琐忆》。
⑤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安排材料。
如《荔枝蜜》。
⑥按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为行文线索安排材料。
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逻辑思维分,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
②按篇章结构分,常见的结构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
答题示例1: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
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
问: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答题示例2: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
附原文首尾两段:
世纪之星陨落了,陨落在世纪终结的前夜。
她的使命已经完成,她整整燃烧了一百年!她以不竭的热情在自己拥有的一角天空,默默地放射自己的光和热,温暖着、滋润着人们的心灵,教他们如何爱、如何为弱小者和善良者献出心力,既不高调,亦不卑微,一百年不间断,以一以贯之的从容和平淡,燃烧自己,烛照世间。
这样的人,在这一百年中。
即使不是仅见,恐怕也是极为罕见的。
斗转星移,岁月不居,冰心走完她的百年人生长途,离我们远去了。
但她在我们的心目中始终是一颗不倦地燃烧着的星。
这颗星已燃烧了一百年!她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值得整个民族永远珍惜。
[答]首尾呼应,末段是首段的延伸和升华;感情真挚,集中抒发了作者对冰心的崇敬之情;以诗意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冰心对后代的影响和作用。
三、有关艺术手法的题型
艺术类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答题示例: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
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
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
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节选自《乡土情结》)
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 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
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 用和好处。
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 义。
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 色。
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表达方式类
考查方式:一般针对段落或篇章中具体的表达方式命题。
技巧点拨:(1)确认表达方式。
(2)明确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描写、 抒情)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
(3)确认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具 体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叙述方式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顺叙
倒叙 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
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插叙 补叙 平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
绪清楚,照应得体。
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
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描写人物的方法: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语言、动作、神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
觉、味觉、触觉
态、心理、外貌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人物肖像、动作描
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写、心理描写
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
景物描写
想。
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环境、场面描写
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人物对话描写、心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理描写、细节描写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正面描写、侧面描
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写
议论文论证方法
议论文三要论据分类为:论证方式:立论、驳论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素:论点、事实论据、道(可反驳论点、论据、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
论据、论证理论据论证)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比喻论证其作用是将抽象的道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使道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容易被人接受。
通过讲故事、打比方的办法将相类似的两件事进行比较,从而由此
及彼,自然地得出新结论的论证方法。
它以浅寓深,以近比远,形
象鲜明,有很强的说服力。
类比论证
举例论证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事实胜于雄辩,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或道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鲜明
的对比,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对比论证
引用论证引申论证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通过对事理原因或结果的周密分析,层层剖析,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合理性,精彩深刻。
说明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
状貌、引用
说明方法
表现手法类
考查方式:考查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能力。
技巧点拨:(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
(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
如对比的作用是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衬托的作用是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渲染的
作用是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等。
(3)明确所用表现手法的作用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
表现手法
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象
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征
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衬
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托
抑
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扬
托
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
物
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言
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志
借
景
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抒
情
虚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实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结
合
动
静 相
衬
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以
小 见
大
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 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 题的一种表现手法。
烘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 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
这种写法除了利 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比较 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 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 式的描写;烘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 用。
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 作用;对用来烘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渲 染 烘 托
联 想 想 象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 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 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解题示例:作者说“我这个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 ”,对“村落”也“模糊得 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 ”,联系上下文说明这样写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什么好 处?
附原文:
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
人们把村落、村庄、乡村等而视之,笼统解释为农民们聚居的地方。
但若仔细辨认,村落、村庄、乡村似乎应该有些什么差别,比如说乡村必然是在偏僻的乡下,而村庄就有可能独立出现在繁闹城市。
许多大都市里至今还有村庄的存在,但那村庄里的主人却已不是农民了。
然而,这些好像都不重要,人们都不会去刨根问底,重要的是农民聚居的地方和那个地方的人。
你走在山脉上,阳光斜斜地照着,山梁上除了嘎嘎不止的乌鸦就是徐徐晃动的树,这时候口也渴了,而回答你的是荒凉无垠的黄褐褐干裂的田地。
恰就在这时你听到了井上辘轳的叽咕声,水淋淋的,明亮而又清丽,心中一震,转身看到一凹山腰上有几间、几十间草房,掩映在树木间。
仿佛卧在树荫下疲累的牛——这个时候,你心里叫出了村落二字,开始对村落有了一些真正的了解。
再或,你走在南方稻田的埂上,沉浸在一种诗意里。
唐人的诗句、宋人的词句如春风一样掠过你的心头。
放眼良田万亩,正为“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的夸张感到贴切时,一阵乌云先自来了。
于是,你惊了手脚,在田埂上跑得东倒西歪。
也就这个当儿,从哪儿划出一条小船,先递你一张荷叶顶在头上,赶着雨水到来之前,把你栽到了一丛草房的檐下。
这个时刻,你心里哐咚一声,忽然更加明了村落的含义。
实际说,村落的真正意义,并不仅仅就是农民居住的地方这一点。
村落应该还有一种精神,一种温馨,一种微微的甘甜。
村落是和城市相对应的存在。
对于农民,它给予他们居住、生活的必需,而对于都市,它给予温暖和诗意。
它既是一种物质存在,又是一种精神存在。
我们可以从村落中找到农民、房舍、树木、耕牛和鸡羊,同时也应该找到农民自身生存的艰辛和对外人所付出的温馨。
古文人怕是最能体味村落的含义的,无论是李、杜、白还是“八大家”,他们对村落的理解。
都浓含了“愁滋味”。
可轮到我们,却偏颇得很,不仅没有了对农民的“愁味儿”。
连诗境也剩下不多了。
单单地写出愁苦来,那不是村落,而是村落中的人。
单单地写出温馨来,那也不是村落,那是村落表面的诗境。
到了今天。
村落剩下的就是一个符号,就是聚居农民的某个地方。
所看到和理解的是新楼瓦舍,
而农民那千古以来一成不变的生存形式和给别人的温馨、对自己的麻木和忍耐,却被人们从村落中删去了。
连我自己,做小说的时候,对于乡村的描绘,也是不断重复着抄袭别人的说。
法:“站在山梁上望去,村落、沟壑、林地、河流清晰得如在眼前”,或说“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
而实际上,村落真正是个什么,沟壑的意义又是什么,河流在今天到底是什么样儿,我这个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是果真地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
我不敢说别人什么,而我自己,或多或少。
总是感到一种内疚的。
我们对村落意义的删节,并不单单是因为社会发展所致,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农民的背叛。
只有在大都市住腻的当儿,我们才会想到村落,而想到的那个村落,除了田园的诗情,对农民的愁情是决然不会有的。
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
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
(阎连科《说村落》)
【答】表现手法:( 1)表现手法:①对比。
②反讽。
( 2)好处:深化主题。
(结合句子具体作答)
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考查方式: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
技巧点拨:(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
如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第二人称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3)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