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利息利率理论及对中国的启示-最新文档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利息利率理论及对中国的启示
关于利息利率的理论,经济学中学说纷呈,其中,马克思关于利息利率的论述始终闪耀着真理的光辉,其有关科学论述与思想,在当今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实践主要遵循的是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路径,然而与西方其他有关利息利率指导理论相比,马克思关于利息利率的理论思想在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上有着本质的区别,毫无疑问,对其研究将能对中国当前利率政策实践提供另一种视角的启示。
一、马克思利息利率理论的思想源起
马克思的利息利率理论思想并不是自己完全独创。
马克思在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批判地吸收时,首先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含于剩余价值理论之中的利息利率理论思想,由此也源于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批判。
马克思关于利息利率的论述从借贷资本及其运动形式入手,但抛弃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孤立地研究借贷资本运动形式(G一G’)的方法,把借贷资本及其运动与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联系起来进行科学考察。
关于利息来源及其本质问题,古典政治经济学从没有把剩余价值和利润区别开来,也没有在形式上对利润本身各个相互独立的组成部分——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利息、地租——区别开来进行说明。
马克思首先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
学在这个问题上提出的有价值见解,并就剩余价值的纯粹形式展开研究,然后一步步返回到剩余价值赖以表现的各种特殊形式的基础上,充分揭示了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平均利润分解为产业纯利润和商业利润,从而得出利息只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的科学论断。
经过马克思的透彻分析,古典政治经济学提出的有关利息及其源泉的有价值见解,呈现出了崭新面貌。
关于利息率的决定问题,古典政治经济学正确地揭示并认为利息率“部分地取决于总利润率,部分地取决于总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profits of enterprise)的比例。
这个比例取决于资本的贷出者和借入者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受预期的总利润率的影响,但不是完全由它调节。
”①这个见解是完全正确的,并被引用于马克思的《资本论》中,但马克思更为透彻地阐析了利息决定于利润,从而利息率决定于利润率的根源。
关于利息率的变动趋势问题,古典政治经济学虽然通过观察资本积累和利润率下降现象发现了利息率
的下降问题,但是古典政治经济学没有真正理解和解释其原因,而马克思提出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则科学解释了资本积累过程中利润率下降,从而利息率随之下降的原因。
通过运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作为研究的科学工具,马克思的利息利率理论思想为后来马克思主义者的利息利率研究
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因此,马克思的利息利率理论思想不仅是其科学政治经济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在人类利息利率理论
研究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马克思关于利息利率的主要论述
马克思关于利息利率的论述主要发表在《资本论》第三卷之中,其中,关于利息的来源与本质、利率决定与作用、利率与经济周期关系的科学论述以及对利率宏观调控功能的思想是其理论精要。
不过关于利息的来源与本质,我们在马克思利息利率的理论思想产生中已经清楚地阐述它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是资本所有权产生的剩余价值。
因此下面主要解释利率决定与作用以及相关利率政策的思想。
1、利息到利率的转换
首先,我们要解释一下为什么要从利息转换到利率(利息率的简称)。
从质上看利息源自于剩余价值,从量上看利息表现为借贷资本的绝对价格。
而利率从质上看是作为职能资本家与借贷资本家分割利润的比率,从量上看与利息有如下关系:利率=利息/借贷资本。
除了利息与利率所反映的不同资本以及与劳动间的社会关系外,两者主要是绝对量和相对量之区别。
利息到利率的转换,主要是基于实际应用和研究的需要。
由于利息为借贷资本的绝对价格,在借贷资本无法确定、市场供求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其规模大小难以确定,此时借贷资本的成本必须通过利率这种相对价格来衡量。
此外,现实经济政策的实证研究需要利率这种相对量,比如在分析货币需求以及投资同利息变化的相对弹性时,就必须用利率。
因此货币政策研究的重点应
是马克思的利率理论。
2、长短期利率的决定
利率作为职能资本家与借贷资本家分割利润的比率,其大小主要是两者在分割利润或剩余价值时竞争的结果。
因此,利率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首先是取决于利润率,因为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利息就必然受制于利润,利率也就必然受制于利润率;其次是取决于总利润在贷款人和借款人之间进行分割的比例。
基于此,马克思把利率区分为一般利率和市场利率。
其中,市场利率是任一时刻在货币市场上表现出来的货币的价格,它随市场状况而不断变化,其决定和商品的市场价格一样,由借贷资本间的供需关系来决定。
而一般利率,作为平均利息率或中等利息率,马克思认为是市场利率平均的结果。
依据马克思的分析,一般利率主要着眼于利率长期的变化,更多的是同资本主义生产的平均利润率紧密相联,并由一般利润率决定。
由于只限于借贷资本家与职能资本家之间的借贷关系,马克思认为“利息率总是由一般利润率决定,而不是由可能在某个特殊产业部门内占统治地位的特殊利润率决定,更不是由某个资本家可能在某个特殊营业部门内获得额外利润决定”。
②尽管各个部门和单位的个别利润率与社会一般利润率有差异,但社会一般利润率反映了大部分部门和单位的个别利润率。
因此,长期利率是由一般利润率调节的,并且平均利润率是其最高界限。
由于利息不可以为零,否则借贷资本家就不会把资本贷出。
因此,
一般利率的变化范围总是在零与平均利润率之间。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一般利率必然也有下降的趋势。
由此,一般利润率规定了一般利率波动的范围区间和变动趋势。
与一般利率长期内由平均利润率所决定不同,市场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短期内主要由市场供求决定。
马克思认为“那些决定有待分割的利润的量即无酬劳动所生产的
价值的量的事情,和那些决定利润在这两类资本家之间的分割的事情,是极不相同的,并且往往按相反的方向发生作用。
”③事实上,经济繁荣时期的平均利润率相对较高,利息率却往往较低;危机时期利润率低,但利息率则往往较高。
由于平均利润率在较长时期内是个相对稳定的量,受其制约的一般利率在一定时期内,也是个相对稳定的量,因此在短期内平均利润量既定的情况下,利息和企业利润各自所占的比重或利率的确定,是由资金提供者(借贷资本家)和资金使用者(职能资本家)的竞争决定的。
同时,市场利率不断随着资本供求关系的变动而变动,并表现为:当借贷资本的供给增加而需求不变时,市场利率就会下降;反之,如果对借贷资本的需求增大而供给不变,市场利率就会提高。
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马克思的一般利率可视为经济中的长期均衡利率,它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量,内生于实体经济部门的平均利润率。
而马克思关于市场利率决定的论述与当前主流经济学有着共通之处。
因为如果把马克思当时简单的借贷资本关系扩展到当今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借贷资本的供需就直接表现为货
币的供需,借贷资本供需对利率的决定也就直接表现为货币供需对利率的决定。
因此,马克思利率理论的思想透析出:借贷资本可以成为央行加以调控的变量,使中央银行不管是直接调控信贷规模还是间接公开市场操作,均可改变利率水平,由此调节经济运行就成为可能。
3、利率的作用及政策效应
由于一般利率是经济中的长期均衡利率,具有内生性,其波动由实际产业的发展状况决定,因此,利率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马克思关于市场利率的调节功能论述上。
首先,从微观上看,马克思考察利润分割时指出企业主的收入等于利润减去利息。
因此,利率的波动会导致企业的经营成本变动,并由此调节职能资本家和借贷资本家之间的收益分配。
这也正是利率调控微观企业经济决策从而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的重要因素。
但宏观上马克思并没有把利率视作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因,只是论述了利率波动与经济周期运行相关。
马克思指出:“低利息率多数与繁荣时期或有额外利润的时期相适应,利息的提高与繁荣到周期的下一阶段的过渡相适应,而达到高利贷极限程度的最高利息则与危机相适应。
”④同时,马克思也指出低利息可能和停滞结合在一起,而稳步提高的利息可能和逐渐活跃结合在一起。
正是由于宏观经济的繁荣与萧条影响了社会对借贷资本的供求,进而使利率或高或低,使得利率的变化成为经济发展的结果,而非相反。
对利率之于宏观经济的作用以及利率政策的效应,由于当时
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的关系,马克思没有辟出专门章节进行论述,但是对于利率作为逆周期调控的重要作用,马克思并非完全忽视。
事实上,马克思以英格兰银行为例,指出“英格兰银行的权力,在它对市场利息率的调节上显示出来。
”⑤由于在营业正常进行的时候,社会对支付手段的需要可以从私人银行、股份银行和票据经纪人那里得到满足,英格兰银行可以不用也无须通过提高贴现率的办法,来防止金从它的金属贮藏中适度流出,但是当国内货币非常紧迫的时候,私人银行或经纪人的贴现业务此时将受到较大限制,这种业务就会落到英格兰银行身上,于是马克思分析认为英格兰银行此时就有了确定市场利息率的权力。
这实质上对中央银行以利率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做出了说明,即在通货并不短缺的时期,由于人们对支付手段等货币的需求可以不必通过中央银行货币供给的增加,此时对利率的调节是弱有效和不必要的;而在货币紧缺时期,由于私人银行或经纪人的资本权力大大减弱,此时中央银行对利率调节的能力大大加强,可以直接对经济发生作用。
三、马克思利息利率理论对中国的启示
从马克思有关利息利率论述中,我们可得到关于中国利率政策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要坚持以马克思利息利率理论作指导。
马克思有关利息利率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丰富、寓意深邃,有关利息来源与本质、利率决定、利率市场化和宏观调
控等论述与思想,虽然是以资本主义经济为分析背景,但对今天我们如何认识与研究货币利率,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及解决利率调控运用中的问题都具有现实的理论指导意义。
其中,马克思利息利率理论所揭示的利率决定与调节功能及变动规律,至今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依然存在。
可以说,马克思有关利息利率理论并没有过时,其理论本身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保证其在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因此,在当前我国利率政策调控实践中,我们不能一味趋向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实际上,我们应该从中国国情出发,以马克思有关利息利率理论来作为我国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
第二,货币政策要用市场利率作为政策工具进行适度调控。
在马克思有关利息利率的论述中,由于一般利率从长期来看是经济中受平均利润率制约的稳定均衡利率,可以说具有一定的内生性,而市场利率则是短期内由借贷资本供求决定的,这对央行来讲有一定的可控性,因此,央行的货币政策如果转为以利率调控为主,则应该考虑以市场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操作工具。
马克思关于利息利率的论述表明市场利率的变动是有一定的幅度和范围的,因为市场利率作为资金价格,它要以内生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一般利率为中心,并围绕其上下波动。
如果市场利率水平超过一般利率太高,投资收益就会低于企业平均利润,那企业就不会投资;反之,如果市场利率水平太低,储蓄者就会减少储蓄,借贷资本供给就会下降。
因此,市场利率水平的设定要考虑到投资
与储蓄的均衡关系,对其调控要做到合理适度。
第三,要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
市场利率作为货币这种特殊商品的价格,它是由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均衡所决定,同样遵循着商品的价值规律。
马克思关于短期利率的这种市场性理论表明,市场利率应市场作主。
这意味着,央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应放松对商业银行利率的直接控制,把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而央行对市场利率的影响应通过制定和调整再贴现率、再贷款率以及公开市场业务等调控手段,间接影响货币供给,从而引致新的市场资金利率形成来达到,并使之反映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
唯有这样,才能既充分体现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又能反映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图。
目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尚未彻底完成,利率政策还未能完全形成与宏观调控目标相协调的决策机制与市场传导机制,特别是在中央银行利率、货币市场利率和商业银行利率构成的利率体系中,还存在着市场利率与管制利率并存的二元特征,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还没有完全放开,利率的制定权还主要掌握在中央银行手中。
同时,在货币市场上,由于Shibor 推出的时间较短,非同业客户对Shibor的认识不够,基于Shibor 开发的产品也较少,目前还缺乏基准的市场利率。
因此,未来利率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的发挥,还有赖于其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第四,以利率作为工具的货币政策要进行非对称的周期调控。
马克思通过英格兰银行能否直接影响社会
的借贷资本供求关系来佐证,认为只有在货币紧缺时中央银行对利率的调节才是比较有效的,而货币充足时对利率的调节作用是弱有效的。
这实质上说明了央行的利率政策效果具有某种程度的非对称性。
由于在经济繁荣时期,投资需求旺盛,货币相对紧缺,此时央行利率政策的调控效果相对有效;而在经济衰退时期,由于消费的有效需求不足,意愿投资自然下降,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也随之下降,鉴于投资风险,银行对企业的贷款也下降,市场上货币相对充足,此时央行的利率政策调控难以见效。
由此,央行的货币政策运用要根据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进行相应的非对称
操作,在经济过热的通胀时期可以利率政策工具为主进行调控,但在经济衰退的通货紧缩时期,应注意利率政策要达到同样的效果,必须对物价和经济增长的反应要比经济处于通胀时期更积极进取,同时应考虑与多种政策工具,如货币供给、信贷规模以及财政政策等协同配合。
注释:
①、②、③、④、⑤: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第405页、第409页、第403页、第404页、第6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