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
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DLASO)是糖尿病常见的大血管并发症。

文献报导糖尿病的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为非糖尿病的11倍,虽没有微血管病变的特异性强,但诸如患糖尿病的年龄、病程、血脂血压水平、血糖控制程度、有无并发微血管病变及周围神经损害等许多因素均可能成为非糖尿病人所没有的动脉样硬化的促发因素。

其主要病理改变为动脉粥样硬化,管壁增厚,管腔狭窄以及血栓形成,最终导致动脉闭塞,局部组织缺血。

本病早期仅感下肢困倦、无力,感觉异常,麻木,膝以下发凉。

至动脉闭塞期出现间歇性跛行,静息痛,严重时发生下肢溃疡、坏疽。

本病早期发现与诊治可延缓其进展,降低截肢率。

1 诊断
1.1 临床表现:DLASO的临床表现与病变部位、范围和程度有关。

除动脉粥样硬化、闭塞引起肢体缺血的临床表现外,尚可并发缺血性周围神经病变、皮肤微血管病,使临床表现更为复杂化。

也可引起肢端坏疽的发生。

1.1.1 症状:初期常感小腿、足部发凉、软弱、困倦。

动脉病变影响所供血的神经干时出现麻木、蚁走感、针刺感。

行路不能持久,小腿乏力加重,休息2~3MIN后即消失,常为DLASO最早症状。

逐渐发展,动脉管腔狭窄并闭塞时出现间歇性跛行。

站立货稍事休息后疼痛能缓解。

在闭塞早期稍微变更体位就会引起疼痛;如已有疼痛,体位改变时也可减轻。

患肢对温度的变化也较敏感,对热的耐受行降低。

病变发展至中期闭塞阶段,出现静息痛,为肢体进行性缺血并缺血性神经退行性变所致。

肢体疼痛常在安静休息时出现,持续性或间歇性加重,从近端向远侧端放射,并有蚁走感、麻木、烧灼感、针刺感,肢端发凉,夜间尤甚。

严重时昼夜疼痛与感觉异常。

1.1.2 体征
1.1.
2.1 皮色:患肢小腿和足趾变细,皮肤光滑、发亮,毳毛脱落或消失,趾甲生长缓慢,易脆,增厚,有平行嵴形成。

下肢皮肤常有片块状色素沉着。

1.1.
2.2 动脉搏动:动脉搏动消失常为DLASO重要体征。

蝈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最常出现搏动减弱或消失。

1.1.
2.3 检查下肢动脉的通畅性:借助简便实用的临床查体,如踝压指数、趾压指数、测定静脉充盈时间,反应性充血试验、测定跛行时间和距离等。

1.2 辅助检查:了解糖尿病病情及控制情况,了解脂代谢、血液流变血改变、心电图、眼底及微循环状态、尿常规、24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等。

1.3 诊断标准:DLASO常为2型糖尿病患者全身性AS的一部分。

多数患者曾经或并存有脑动脉硬化、脑血栓形成、冠心病、心肌梗塞等并发症。

1.3.1 诊断要点
a)背景诊断:有糖尿病且多为中老年(40~70岁)2型糖尿病。

常伴有高血脂、高血压、及胰岛素抵抗、高粘血症、高凝血症。

生活上常有长期吸烟史;
b)充分利用超声声像诊断进行筛查亚临床阶段的病例进行及时干预;
c)彩色多普勒B超对本症诊断的标准(见后)
d)其他如血流变学、糖化蛋白水平,过氧化水平抗氧化水平、血脂血凝状态等诸多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尤其是糖尿病人特有的如:AGES、糖化~LDL、氧化LDL、AR水平等测定可以参与DLASO易发风险的评估,并可在治疗随访中做为疗效和预后判定的综合指标。

e)根据临床体检、超声多普勒显像、动脉造影等综合结果,对每位患者必须做出病期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以便指导治疗方案的制订。

早期诊断:a)应注意询问病史,除血糖控制情况外,更重要的是要注意相关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史及现状,多数的DLASO患者曾经或现存有脑动脉硬化、脑血栓形成、冠心病、心肌梗塞等。

可以伴有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等。

且长期治疗不达标。

b)彩色多普勒声像显示仪对DLASO的早期诊断价值,用于诊断下肢动脉硬化,彩色多普勒显像法的敏感性为91%,特异性为85%,总准确率达89~96.6%。

在糖尿病患者群体中进行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常规检查,以期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虽然目前诊断标准尚未完全统一,但已显示有很大的临床价值。

尤其是无创、简便、快捷、高效、准确等优
1.4 分期分型
根据动脉供血不足的程度可分为三级
I级严重的间歇性跛行,影响生活及工作
Ⅱ级中度或重度静息痛,一般对症或药物治疗后不能缓解
Ⅲ级下肢、足、足趾溃疡和坏疽
根据动脉彩色多谱勒结果也可分为三级
Ⅰ级早期病变,血流轻度受阻;出现湍流,使频谱增宽;
Ⅱ级轻度病变,血管弹性尚存,反向血流可测得,但波幅减少;
Ⅲ级中度病变,以反向血流消失为特点;
Ⅳ级重度病变,血流量明显减少甚至消失。

1.5 鉴别诊断
1.5.1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后果最严重的病变,早期诊断的意义较其他病变更重大。

有时二者鉴别起来并非轻而易举。

1.5.2 下肢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广义的说下肢周围神经病变也属于下肢微血管病变的一部分,但由于本症是大血管合并症,首先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做出膝踝之间动脉样硬化的诊断。

下肢周围神经病变
的发生常常伴其他神经损害的表现,如:体位性低血压、泌汗异常,便秘腹泻交替等自主神经紊乱,且发生较早,而继发于DLASO的缺血性神经炎常出现较晚。

与其他自主神经病变平行的下肢周围神经病变早期可通过肌电图测量感觉和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来确诊,且常是糖尿病足形成的诱因,而较晚出现的继发于DLASO的缺血性神经炎,可以通过DLASO的改善而改善。

1.5.3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起病较轻,多小于40岁。

常有吸烟史。

以游走性浅静脉血栓形成,手指溃疡为特征。

血脂正常,受累血管为中小型动静脉,常无体内其他部位动脉硬化表现。

下肢动脉影像学可鉴别。

X线摄片受累动脉常无钙化。

1.5.4 多发性大动脉炎:大多发生于21~30岁女性患者,上肢血压增高,可达到180~240/90~110mmg,由于头颈、上肢血压升高,可有头昏、头痛等症。

在剑突下,脐上或两肩甲骨间,腋部可听到收缩杂音。

病变活动期有发热,血沉增快等现象,患肢不发生溃疡、坏疽。

1.5.5 动脉栓塞:常继发于其他疾病,如结缔组织性疾病和红细胞增多症,也可发生于手术或动脉损伤后,肢体已聚然发生急剧性疼痛、皮肤呈死尸般苍白和冰冷,不能活动,没有感觉引起肢体坏疽、通常范围较广泛,发展迅速。

1.5.6 其他:腰骶神经因腰推间盘病变压迫而导致下肢动脉供血不足、下肢疼痛、感觉障碍;糖尿病性骨质疏松也可发生下肢骨痛症状,常有腰痛、身高变矮、驼背,或有骨折史,骨密度测定降低,X线显示腰椎骨质诉讼疏松征象;髋膝关节炎,严重低血钙等,但均可有明确的原发病因,且动脉供血常无异常证据。

2 辨证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DLASO)在中医学中属“痹证”、“恶脉”、“脱疽”等证。

糖尿病病程的早、中、晚期三个阶段,在中医辨证时常分为阴虚内热、气阴两虚及阴阳两虚三种类型。

DLASO多在糖尿病的中、晚期出现,即气阴两虚和阴阳两虚两种类型多见,在此基础上
致痰浊内生、瘀血阻滞、气血不畅,甚成脉络痹阻不通而发病。

初起时,肢冷麻木,后期趾节坏死脱落,黑腐溃烂,疮口经久不愈。

2.1 痰浊证
主证:患者肢冷发麻,足趾喜暖怕冷,肤色苍白冰凉,麻木疼痛,遇冷痛剧。

步履不利,多走时疼痛加剧,小腿酸胀,稍歇则痛缓(间歇性跛行)。

舌苔白腻,脉沉细,跌阳脉减弱或消失。

分析:患者消渴日久不愈,脾胃损伤,水谷精微不得正常输布,致水湿留滞中焦,若久而不复,痰浊由此而生。

湿性趋下,痰浊下注,浸淫下肢肌肉筋脉,血脉不畅,故见下肢酸、麻、胀痛,肤色苍白冰凉。

痰浊得温而化,遇寒而滞,故喜暖怕冷,遇冷痛剧。

行走过多,耗伤正气,气虚血运不畅,血脉瘀塞加重,故见步履不利,多走时则疼痛加剧,稍歇则痛缓,即间歇性跛行。

舌苔白腻,为痰浊内盛,趺阳脉减弱或消失,为瘀血之象。

本证属本虚标虚,故见脉沉细。

2.2 血瘀证
主证:肢体酸胀疼痛加重,步履沉重乏力,活动艰难。

患趾肤色由苍白转为暗红,下垂时更甚,抬高则见苍白。

小腿可有游走性红斑,结节或硬索,疼痛持续加重,彻夜不能入寐。

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苔白,脉弦或涩。

趺阳脉消失。

分析:糖尿病日久,阴虚热盛,灼津成痰,痰阻血脉,血行失畅;或则糖尿病日久,气阴亏虚,气为血帅,气虚,无以推动血脉;阴虚脉道涸涩,血运不畅,故见血脉痹阻,不通则痛,故见肢体酸胀疼痛;血脉凝滞,则步履沉重,活动艰难;血脉痹阻,心失所养,则夜寐不安;肌肤失养,则见苍白、麻木;瘀血不归正经,溢于肌肤则见瘀斑,舌质暗,或有瘀斑;肢体下垂时,血脉回流更加受阻,则见疼痛加剧;血行不畅则脉涩或弦。

综合上述,本症以气阴两虚为本,血脉痹阻为标,属本虚标实之证。

2.3 热毒淤阻
主证:肢体剧痛,日轻夜重,喜凉怕热。

局部皮色紫暗,肿胀,
渐变紫黑,浸润蔓延,溃破腐烂,气秽,创面肉色不鲜,甚则五趾相传,波及足背,或伴有发热等症。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分析:患者素体脾虚湿盛,日久化热,湿热内蕴,加之痰浊,血瘀日久,亦从热化,热毒瘀结,蚀骨消积,故见下肢溃破腐烂,湿热毒邪内盛,阻滞气机,血运不畅,络脉滞塞,不通则痛,加重痛感;血属阴,夜亦属阴,故疼痛日轻夜重;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则见皮色紫暗,渐变紫黑。

热盛肉腐,热邪炽盛,故见喜凉怕热,舌红为有热,舌苔黄腻,脉弦数亦为湿热之象。

2.4 阴阳两虚
症见咽干、便秘、腰酸、腿软、耳聋、面颊红,舌红降、少津,脉沉细等肾阴虚证。

患者并有肢冷、恶寒、便秘、阳痿、闭经多尿、尿失禁、面色苍白、舌质淡苔白、脉沉迟等肾阳虚证。

临床还可见其他一些证候或证候兼杂相见,根据临床情况选用。

3.2 西医治疗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治疗应采用综合性治疗措施,必须加强饮食管理,积极治疗糖尿病及早控制高血糖和脂代谢紊乱,改善循环功能,同时治疗并存的高血压,心脑血管病。

严重的DLASO患者可行血管重建手术,尽量降低截肢率。

饮食管理为糖尿病的基本疗法。

其目的是维持正常营养素供给,避免肥胖,
调整代谢紊乱,预防和治疗DLASO及其他并发症。

积极治疗糖尿病,纠正代谢紊乱,清除DLASO发病因素,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研究证明,对2型DM严格控制血糖到接近正常水平,能减少或延缓2型DM病人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所以现在强调DM治疗目标无论1型或2型,都要尽力将血糖控制在接近正常水平,即空腹80~
120mg/dl(4.44~6.7mmol/l)、餐后血糖120~160mg/dl(6.7~8.9mmol/l),HbA1C <7%,以DM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脂质运转的异常可导致各种疾病的代谢紊乱,如高脂蛋白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首要因素。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与脂代谢障碍有关。

根据1993年美国糖尿病学会推荐的方案,对于糖尿病并发高脂血症的患者,纠正脂代谢紊乱的目标为:血清TG<1.7mmol/l。

LDL-C<2.84mmol/l。

我国通常以TC水平计,如经饮食控制后血清TC>6.18mmol/l,TG>1.80mmol/l,LDL-C>4.11mmol/l,HDL-C<0.91mmol/l时用调脂药物治疗。

重视糖尿病高血压的防治,DCCT 和UKPDS明确证明了严格控制血压和严格控制血糖都能明显降低DM 的大、微血管并发症。

WHO/ISH(1999)和中国的高血压诊治指南(1999)均推荐DM患者的血压应维持在130/85mmltg以下。

DLASO患者改善循环功能是治疗本病的重要一环。

我国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疗法,其疗效远较单一西药为优。

手术治疗包括交感神经切除术、血管重建术、大网膜移位或移植术以及截肢术。

近年来还开展了血管内支架术。

抗凝治疗。

口服潘生丁、肠溶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等,对糖尿病人血管系统定期检查,及早发现隐在的血管病变,及时进行降脂、抗凝和抗动脉硬化治疗。

3.3 内科治疗
3.3.1 背景治疗:a)纠正糖代谢紊乱:严格控制血糖浓度使其接近正常,以防止血红蛋白及其他蛋白质过度非酶糖化,饮食的调节,适当的运动可改善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胰岛素的分泌和对葡萄糖的耐量。

有利于病情的控制。

b)控制危险因素:这样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速度、降低致残率,其措施包括:减肥、戒烟、控制血糖、降低血压、增加血浆HDL、降低LDL及VLDL水平,治疗高胰岛素血症,从而减少血管并发症的发展。

3.3.2 针对性药疗法
a)神经病变的治疗:目前各种治疗方法效果很难肯定。

根据糖尿病代
谢失调病因学说,已将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如Alrestation、Sarbinil、ONO2235(日本制)等用于临床,并收到一定疗效。

嘉门角田、松岗等用ONO2235 300~600mg口服分三次/日,共用2~4周,症状获得改善,并使红细胞内山梨醇降低。

肌醇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炎,可使神经症状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有好转,但是,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振动觉阈值无改善。

采用大剂量维生素B1100μg肌注,每日一次。

维生素B12250mg肌注,一日一次,维生素B610mg/次,一日三次内服。

神经生长因子(NGF)在减少糖尿病性神经病变中起一定作用,对改善神经症状,缓解肢体疼痛有一定疗效。

常用剂量100BU用生理盐水或注射用水1~2ml稀释后肌内注射,1次/d,20次为一疗程;钙拮剂:经动物实验证实,尼莫地平可增加神经内毛细血管密度,促进微血管生长,阻滞钙内流,故可促进神经血流量的增加,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改善神经缺血、缺氧。

常用剂量30~40mg,3~4次/d,一般不与其他钙拮抗剂及β受体阻断药同时应用。

b)改善下肢循环的方法
1)无效药
①血管扩张药:如扁桃酯、烟酸、罂粟碱。

②β受体激活剂:nylidrin、isoxsuprine
③干扰肾上腺神经――肌肉突触传递:利血平、胍乙啶,托拉唑林、盐酸
酚苄明及甲基多巴。

美国FDA已禁止使用以上药物治疗ASO,实际上扩血管药物并不能真正改善
缺血区肌肉的供血,因为缺血区由于无氧代谢产物堆积已使局部血管最大限度扩张,同时再用扩血管药,使正常区域的血管扩张后会造成“窃流”现象,反而加重缺血去供血量。

2)影响血流动力学药物:改善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是近年治疗
ASO的重
要环节。

a)已酮可可碱:可明显降低血黏度,增加RBC变形能力,有效改善微循环,欧美大量临床调查显示跛行的ASO患者服用已酮可可碱后,有1/3~2/3的人行走距离明显增加,已被美国FDA列为治疗ASO唯一有明确疗效的药物。

b)前列腺素E1 :日本S,Tanaka 应用前列腺素E1松弛血管平滑肌治疗糖尿病血管病变坏疽30例,病变有缩小但96%的病人并发静脉炎。

c)东菱克栓酶(DF~521):能平稳降纤,抑制血栓形成,增加纤溶系统活性,促进血栓溶解,显著改善微循环。

日本的古川钦一等应用东菱精纯克栓酶对104例患有Buerger病(TAO)闭塞性动脉硬化症(ASO)等引起的淤血性溃疡病患者。

本药对改善溃疡有很好疗效,而且副作用少,只要控制纤维蛋白原浓度在一定范围内,是安全有效的药物。

成人首次剂量通常为10BU,维持可视病人情况酌情给予,一般为5BU,隔日一次,药液应加入100ml以上的生理盐水中持续静点1小时以上,疗程通常为一周,必要时可增至2~3周。

禁忌症:具有出血史者或有出血可能性者,新近手术者,正在使用抗纤溶性制剂者;正在使用具有抗凝作用及抑制血小板机能药物(如阿司匹林)者;重度肝肾功能障碍及其他如乳头肌断裂、心室中隔穿孔、心源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者,对本制剂有过敏史者。

不良反应:几少数患者可出现轻度注射部位出血,创面出血。

中枢或周围神经症状如头痛,头重感及头晕。

偶见GOT、GPT 轻度升高。

d)低分子肝素:由于肝素具有增加纤溶活性和抗炎及抗血栓形成作用,因而可以促进糖尿病患者慢性足部溃疡的愈合过程,改善溃疡局部的微循环。

瑞典G.Jorneskog等应用小分子肝素(法安明)10位单脚出现溃疡平均8个月(4~12个月)的糖尿病患者。

结果显示:低分子肝素对糖尿病人皮肤微循环和慢性足部溃疡的愈合过程有积极的作用。

e)蝮蛇抗栓酶:具有抗凝溶栓去纤降低血小板及全血黏度有一定作用,北京空军总医院使用蝮蛇抗栓酶治疗糖尿病肢端坏疽,发现对大血管病变有一定作用。

3)改善代谢药物:使用影响缺血区域组织代谢的药物,如肉毒碱,能促进有氧代谢,使在同样氧量情况下产生更多的ATP供血组
织利用,此要可使患者腘静脉中的乳酸含量明显下降,跛行距离明显加强。

4)血小板药:典型代表药有阿司匹林和潘生丁,近年来用于临床的还有培达、抵克力得。

①培达(西洛他唑片):可明显抑制各种致聚剂引起的血小板聚集。

并可
解聚,其作用机制在于抑制磷酸二酯酶,使血小板内CAMP浓度上升。

具有抗栓作用。

此外,它也可舒张末梢血管,可改善由于慢性动脉闭塞症引起的溃疡、肢痛、发冷及间歇性跛行等缺血症状。

口服其片剂(每片50mg;100mg),每日2次,每次100mg。

有出血倾向、肝功能严重障碍者禁用。

副作用可有皮疹、瘙痒、头痛、失眠、困倦、皮下出血、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②抵克力得(盐酸噻氯匹定片):体内给药、体外试验的结果表明噻氯匹定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它对胶原、凝血酶、花生四烯酸、肾上腺素及血小板活化醇等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亦有抑制作用,但强弱不一。

与阿司匹林不同,它对ADP诱导的第I项和第II项聚集均有抑制作用;而且还有一定的解聚作用;也可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

它对各种实验性血栓形成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

它还可与红细胞膜结合,降低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产生溶血倾向,可改变红细胞的变形性及可滤性;可降低全血的黏滞度。

其抗血小板作用的机制尚不清楚。

临床上已试用于以血小板功能为主导的一些疾病,对慢性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及闭塞性动脉硬化患者,可使症状改善;一般口服其片剂,每日500mg,分2次服。

片剂:每片250mg,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消化道症状(如恶心、腹部不适及腹泻)皮疹,发生率约10%,饭后服用可减少其反应;其出血时间的延长对外科手术患者不利,应禁用;偶有粒细胞、中性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肝功能升高等报道。

5)其他:
①钙拮抗剂:氨氯地平等。

② 5~TH阻滞剂:retanserin
③L~精aa:是NO的底物。

(6)基因治疗:是热点。

①血管再生基因药物:应用在缺血区促进局部毛细血管再生成以形成侧支
循环。

PhVEGF165转基因治疗四周局部可见明显侧支循环形成,静息状态血流量和最大血流量分别增加了72%和82%。

②血管再狭窄基因治疗:术后再狭窄发生率约30~50%,有tk基因(胸腺
嘧啶激酶基因)、Gax基因、Antisense基因及Homotabox基因,其中tk基因研究较多,但尚缺乏临床应用资料及远期随访。

③抗血栓药物基因治疗:1997年Sugawara报道了转t~PA 基因的内皮细胞
预衬人工血管的研究,结果:实验已观察到,实验组t~PA活性是对照组的100~1000倍。

1、高压氧舱治疗坏疽:高压氧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患肢缺氧,对促进伤
口愈合有一定作用。

高压氧舱治疗每天1次,10次为一疗程,对慢性下肢溃疡有效率达86.4%,尤其对气性坏疽杆菌感染治疗效果较好。

4、下肢负压疗法
Coles报道局部减压至~6.67~33.3Kpa(~50~250mmHg)时,将有近90%的压力传至组织中去。

组织压力降低,血管透腔压增加。

Wolthuis谓局部减压,血管透腔压的强度超过局部动脉平滑肌收缩力时,动脉可持续性扩张,局部瘀血,乳酸等酸性代谢产物增多,血管更为扩张,毛细血管床开放,促进侧支循环,肢体供血增多。

胡绍文
报道应用西安产的XBP~20型肢体正负压四功能治疗机,肢体负压(上肢为~10.6Kpa,下肢为~13.3Kpa)15分钟,每日1次,10~15次为一疗程。

休息7天后再行第二疗程。

治疗中老年2~DM并下肢血管病47例,与口服复方丹参片治疗40例作疗效对比观察。

结果显示踝趾段血管弹性、阻力改善,血流量增加,有效率为85.5%;小腿段有效率为69.7%,明显优于口服药物组。

肢体局部负压疗法是无创伤、经济、方便的一种有效疗法。

5、光量子疗法
又称自血光量子疗法,简称“血疗”。

经紫外线辐射及充氧的血液能刺激胰岛素分泌,加强组织细胞内的代谢,加强糖的氧化与糖原合成。

能提高红细胞携氧能力,增加组织对氧的利用,改善血液粘稠度,提高白细胞活性,杀灭细菌等。

故国内外近几年广泛用于各种缺氧性疾病、感染等,疗效已较肯定,可作为糖尿病足有效的治疗辅助方法之一。

取患者静脉血200ml,经紫外线辐射及充氧12分钟,回输入患者静脉,3~5天1次,5~7次为1疗程。

能明显降低血糖,改善脂代谢和血液流变学异常。

4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预防
(一)积极治疗糖尿病,严格控制高血糖症;
(二)严格控制高脂血症。

少吃高胆固醇及高脂肪含量的食物;
(三)积极治疗高血压;
(四)坚持每日运动,维持正常体重,肥胖者设法减轻体重;
(五)绝对禁止吸烟;
(六)若有血管阻塞应设法祛除;
(七)对病人教育,宣传足部护理知识;
(八)每天检查足部情况,若发现水泡、皮裂、磨伤、鸡眼、胼胝、足癣、
甲沟炎等应及时处理及治疗;
(九)保持足部卫生,洗脚同洗脸一样重要,每晚用温水(不超过40℃)
及软皂洗脚,用柔软吸水力强的毛巾擦干脚趾缝间,涂上羊毛脂或植物油;
(十)应宽大、舒适、合脚,使足趾在鞋内完全伸直,并稍可活动,鞋
的透气性要好,以皮鞋布鞋为好;提倡穿棉线袜子,袜子要软、合脚,袜子尖部不要过紧,不穿松紧口袜子,不穿有洞或修补不平的袜子。

汗多者应在鞋里及袜中放少许滑石粉,袜子要勤换洗;
(十一)避免肢端皮肤受损,即使轻微损伤也可导致严重坏疽。

袜子不要过
小过紧,洗脚水不要过烫,不要赤脚行走,不要光脚穿鞋,不贴有损皮肤的胶布,严禁使用强烈的消毒药如碘酒、石炭酸等,剪脚趾甲不宜剪得太短,应与脚趾相齐;
(十二)轻轻按摩足部及小腿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