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简版201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发展心理学的概论(对象、方法、发展历史)
发展心理学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历史观
皮亚杰的发展理论
理论问题
各个不同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
胎儿、婴儿、幼儿、小学儿童、中学儿童、青年心理、中年心理以及老年心理
第一章、绪论
1. 研究对象
2. 研究任务: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3.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横断研究
定义: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年级)或几个年龄(年级)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的研究过程
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发展研究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道德认知发展情况研究
优点:持续时间短,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不同年龄儿童心理的发展水平
缺点:看不到同一个个体发展的连续性、代际效应和年龄因素混淆
纵向研究
定义: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对同一样本被试的心理发展进行系统的定期的研究,也叫追踪研究
同样的青少年民族认同发展,可以用同一批被试,连续测多次。

优点:能反复观察和测量同一组个体,能系统、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变质变规律
缺点:被试流失、反复测量(年龄和练习效应)
聚合交叉研究
定义:将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综合在一起的研究方法,在纵向研究图式中分段进行横向研究。

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可以了解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从纵向发展的角度了解儿童随年龄增长的心理变化以及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
双生子研究
对不同抚养条件下(一起抚养或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的心理发展进行比较研究,得出遗传和环境在个体发展中作用的结论的研究
4. 发展心理学的历史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1882年德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普莱尔出版《儿童心理》,公认为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标志儿童心理学正式诞生
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从儿童发展到个体毕生全程发展的研究
1. 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

《青少年心理学》意味着儿童
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确定,最早正式研究老年心理的心理学家
2. 荣格最早对成年期心理开展发展理论研究的心理学家,发展观包括:前半生与后
半生分期,25-40是界限,向外到向内;重视中年危机,大约40岁;论述老年心理,阐述临终心理等
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从儿童发展到个体毕生全程发展的研究
3. 发展心理学问世。

何林渥斯1930《发展心理学概论》,第一部发展心理学命名的
著作
第二章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精神分析的发展观
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核心思想: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人格理论与发展观: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
心理发展阶段说:口唇期、肛门期、前生殖期、潜伏期和青春期的五阶段
人格的发展阶段一:口腔期
(0-1岁)
前口腔期(0-6个月):性快感来自吸吮和吞咽活动,唇和舌成为重要的性感带
后口腔期(6-12月):性感带集中于牙、牙龈和咽部,性快感来自于咀嚼和咬等活动
不良的人格发展:
人格发展阶段二:肛门期(1-3)
这一阶段儿童开始接受入厕训练
肛门期人格:过分爱整洁、固执或过于吝啬是严格便盆训练的结果(喜欢积累便秘型)、过分邋遢、放肆浪费(排泄型)
人格发展阶段三:生殖器期(3-6 )
恋父情结和恋母情结,儿童通过可以形成性别角色以及超我的内容(对异性父母的认同模仿)个性发展问题:性别角色问题、性器型特征、女性往往由于嫉妒和自卑,想进行补偿,扮演女
强人角色,超越男人
阉割恐惧与阉割已经发生,影响男女情结的解决与人格发展
人格发展阶段四:潜伏期(6-11)
性的发展几乎停滞,相当平静。

男孩和女孩子彼此没有兴趣。

性兴趣被其他兴趣取代如探索自然、文艺体育等,自我和超我得到更大发展。

人格发展阶段五:青春期或生殖期(11-13)
性器官的成熟带来性冲动的再次萌发,对异性感兴趣,异性恋稳定下来。

最重要的任务是从父母那里摆脱自己,建立自己的生活,寻找同龄伙伴建立长期性关系
弗洛伊德心理发展理论简评
人格发展理论特别强调人格形成与儿童早期经验、与父母的教养态度有关,让人们看到动机、情绪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同时改变了传统心理学重理念轻意欲、重意识轻无意识的倾向。

本能决定,过分强调性的作用有谬误,同时将人看得过分消极;缺乏科学依据,难以重复验证2.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弗洛伊德强调人的生物性,埃里克森既考虑生物学影响也考虑文化和社会因素
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提出的人生发展8个阶段
婴儿期(出生-2岁)信任对不信任
儿童早期(2-4岁)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
学前期(4-7岁)主动性对内疚
学龄期(7-12岁)勤奋对自卑
青年期(12-18岁)认同感对角色混乱
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
成年中期(25-50岁)繁殖对停滞
老年期(50-死亡)自我完善对失望
艾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简评
强调社会影响和教育方式对儿童成长的意义,抛弃性本能中心
仍带有本能论色彩,每一阶段的社会要求与自我的冲突是否具有普遍性,各个阶段间的关系是否明确确定?
行为主义的发展观
1.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2.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3.班杜拉的理论
华生的行为主义发展观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宣称心理学应把人的行为当作研究的对象
行为就是有机体用来适应环境的反应系统。

它的构成单位是反射,而反射就是刺激(stimulus)与反应(response)的联结。

(S-R)
根据这样的定义,华生把心理学简化为研究S-R的科学,任何复杂的行为,都是刺激与反应的关系,心理学就是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
华生的行为主义发展观
1.否认遗传。

华生否认遗传的原因
行为取决于刺激,而刺激是客观的不是遗传的
生理的遗传并不引起机能的遗传
华生理论以控制为目的,而遗传是不可控的
2.夸大环境和教育
早期的差异引起后来行为差异
教育万能
学习理论:用外部刺激塑造行为S-R
3.儿童情绪发展研究
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斯金纳区分出应答性和操作性行为,更强调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作用
1.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
强化是塑造行为的基础
强化在行为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强调及时强化
强化:正强化和负强化(区别与共同点?曾经的错误)
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2.儿童行为的控制
1.育婴箱的作用
2.行为矫正
3.教学机器和教学程序
机器教学原则:小步子呈现、及时反馈、学生主动参加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指出:“如果人只能从尝试的后果中进行学习,如果没有人教给孩子怎样游泳,没人教青少年怎样开车,如果学医的学生只能凭借从成功和失败的后果掌握必需技能来做手术,那么人类生存的希望会很小。


(一)观察学习及其过程
班杜拉认为:学习不仅仅发生在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中,我们也能通过看、读或听说别人怎样行为来学习。

例如:不能通过强化训练飞行员的驾驶行为,如果对孩子每个正确发音都强化那么孩子不能学会说话。

(一)观察学习及其过程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

刺激反应学习:通过学习者的实际行动,同时接受直接反馈而完成的学习。

观察学习是一种间接学习,不必亲自去做出行为,也不用直接接受行为带来的强化。

例子:拾金不昧的观察学习
(一)观察学习及其过程
班杜拉认为行为的强化可以分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理解、区分)
直接强化:通过外界因素对学习者的行为直接进行强化。

替代强化:学习者如果看到他人成功和赞扬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倾向;如果看到失败或受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控制发生行为的倾向。

自我强化:学习者以自我评价的个人标准来强化自己的行为,符合个人标准的行为受到自我肯定,凡不符合个人标准的行为受到自我批评。

(内化了成人的标准变成了自己的标准)(一)观察学习及其过程
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动机过程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
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1.阐明人类心理发展的标志和原因
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三大标志
心理活动的随机机能
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
心理机能之间关系变化组合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心理机能向高级发展的原因:社会文化历史发展、以语言符号为中介工具、不断内化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2.提出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
“最近发展区”思想: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和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别人帮助所达
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有一个差距,这个差距就是--。

动态的
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
学习的最佳期限问题
3.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化学说:儿童将人类的文化经验内化为自己的财富,言语起重要作用,借助言语符号实现
维果斯基的理论思考
认为儿童发展的驱动力在于文化,对于儿童思维的发展解释与皮亚杰的发现不同
认识到文化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性,维果茨基关于社会文化对儿童心理的影响的观点,打破了在西方人心目中长期占统治地位的个人主义的思想,使他们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而且也解决了用他们固有的观念所难以解释的一些实际问题,使西方对维果茨基的兴趣越来越浓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心理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及在相互作用中量变与质变的过程
儿童认知发展的实质是认知结构的改进
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发展的本质
适应的本质是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同化、顺应是适应的基本形式、途径
2.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到2岁):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成动作图式,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
(2)前运算时期(2-7岁):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可以在头脑中进行表象性思维。

又分前概念思维阶段和直觉思维阶段特点是不守恒(感知局限,关注显著方面)与自我中心等
(3)具体运算阶段(7-12)
特点:获得守恒性、群集结构(分类系统)形成
(4)形式运算阶段(12-15)
特点:思维可以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将内容与形式区分,进行推理。

具体运
算阶段只能联系具体事物时才能解决问题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3.儿童认知发展的机制理论
同化:不改变认知结构接纳外部信息
顺应:调整认知结构与外界信息适应
平衡:作用于儿童的信息不能与认知结构匹配,引发不平衡,克服不平衡,建立平衡的
过程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问题
2.心理发展连续性与阶段性问题
3.儿童主动性与被动性问题
4.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
关键期源于动物习性学研究,又称“敏感期”,儿童在心理发展某个时期对某些刺激最敏感,也是发展技能、能力最佳的时期,错过了将带来不可逆影响,不是“快速期”
第三章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与胎儿发育
遗传疾病
发展障碍
精神障碍:精神分裂、抑郁症、亨廷顿氏舞蹈症
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
母亲年龄与身体:高龄引起唐氏综合症
药物、酒精、尼古丁
病毒疾病
Rh因子
母亲情绪对胎儿影响
第四章婴儿心理发展
一、婴儿心理发展的特征
婴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婴儿期(0-3岁)是儿童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包含两个重要的子阶段:新生儿阶段和乳儿阶段
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学会独立行走、言语能力很大发展、开始最初游戏活动、各种心理活动带有明显的直觉行动性
二、婴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大脑按基因结构的顺序发展,遵循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

皮质抑制功能继续发展。

第二信号系统开始发展。

三、婴儿动作和活动的发展
1.婴儿动作发展规律
头尾原则: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
远近原则
精细原则: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
2.动作发展的训练
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及结论:成熟与学习的作用。

四、婴儿言语的发展
四种言语发展理论
1.强化说
代表人物:巴甫洛夫和斯金纳:言语的获得就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可能包含经典的条件反射和操作的条件反射。

强化起重要作用,斯金纳强调及时强化
2.模仿说:代表人物阿尔波特,言语获得是对成人语言的模仿,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

班杜拉、怀特赫斯特“选择性模仿”
3.转换生成说:乔姆斯基
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
语法是生成的,婴儿先天具有普遍语法,由普遍到个别的过程由语言获得装置实现
句子都有深层和表层结构,被感知和传达是通过将深层结构向表层结构转化实现
4.认知说
皮亚杰:强调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对言语产生和发展的影响,阐述语言与思维、语言与智力成长的关系,认知起因于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在相互作用过程中,由于动作的发展与协调才产生了逻辑,由此导致语言产生
五、婴儿心理过程的发展
婴儿的知觉发展
图形知觉
空间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
吉卜森视崖实验——深度知觉发展的研究及结论
基本的听觉定向是方位知觉的主导形式
六、婴儿的气质的发展
婴儿的气质类型学说
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托马斯——切斯三类型说:容易型、困难型和迟缓型,三种类型的特点
巴斯的分类:活动型、情绪型、社交型和冲动型
卡根分类:抑制型和非抑制型
布雷泽尔顿:活泼型、安静型、一般型
七、婴儿社会性的发展
1.情绪发展
婴儿早期情绪反应大多为先天性反应,与儿童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直接相关
婴儿微笑的发展:内源性微笑、无区别社会性微笑、有区别社会性微笑
2.婴儿的依恋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
鲍尔比、艾斯沃斯依恋发展的阶段为无差别的社会反应(出生-3个月)、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特殊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3岁)
陌生情境研究法,婴儿依恋的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无依恋的儿童)、反抗型依恋(矛盾型依恋),后两者又称不安全依恋
母亲的行为:对婴儿发出信号的敏感性和是否关心婴儿
3.早期同伴交往
婴儿早期的同伴交往有以下三个过程:
“以客体为中心”阶段;简单交往时期;互补性交往
第五章、幼儿心理发展
幼儿期:3岁到6、7岁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要活动形式
幼儿的心理过程带有明显的形象性和不随意性
幼儿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二、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1.儿童大脑各区成熟的程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2.皮质抑制机能发展:兴奋和抑制机能都发展,但抑制机能还比较弱,自控不高,不能提过高的要求
三、幼儿的游戏
1.游戏理论
(1)精神分析: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弗洛伊德)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健康发泄,可以重复快乐和疗伤(埃里克森)
(2)认知动力理论:游戏由认知发展的内在动力决定(皮亚杰)由认知发展水平决定,同时游戏又可以发展新的认知结构
(3)学习理论:游戏是学习的行为,受社会文化和教育要求影响(桑代克)
2.游戏的种类
认知发展的角度
社会化程度
四、幼儿言语的发展
词汇:增加最快的时期
句子:
口头表达(发展的两大标志是独白言语与连贯言语)
对话言语到独白言语(早期的一问一答到后来自己讲述)
情境言语到连贯言语(早期缺乏条理性和连贯性,想到什么说什么,到后来连贯)
五、幼儿认知发展
1.记忆的发展
记忆容量(6个单位)、无意识识记到有意识记、记忆策略发展阶段
2.幼儿思维的发展
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
具体形象性,思维主要凭借事物具体形象或表象来进行
抽象性开始萌芽:大一点孩子能在词的水平上解决
言语在思维发展中作用逐渐增强
六、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1.心理理论
定义: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自身和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并据此对行为作出因果性解释、预测和控制的能力。

错误信念任务
2.幼儿道德认知发展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三阶段
(1)前道德阶段;(2)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自律道德或道德相对论阶段幼儿处在他律道德阶段
3.道德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行为或行为倾向(社会行为、利他行为)
攻击行为:侵犯行为,敌视、伤害、破坏行为,表现为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和权利侵犯幼儿攻击行为的发展:身体攻击4岁顶点,以后身体攻击减少言语攻击增多。

影响攻击行为的社会因素:父母教养、家庭情绪氛围、大众传媒等
控制儿童攻击方法:消除关注和奖励、榜样和认知训练策略、移情训练等
4.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幼儿的性别认同(性别同一性与性别恒常性)和性别角色认同
5.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的作用
满足儿童归属和爱以及尊重的需要;提供学习他人反应的机会;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情感支持的来源。

第六章、童年期心理发展
一.年龄阶段与一般特征
6、7岁到11、12岁,一般特征:
学习是主导活动
掌握书面言语并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开始有意识参加集体活动
二.童年期的学习
童年期学习的特点
学习障碍:没有明显的智力迟滞
四个特征:差异性、缺陷性、集中性、排除性
预防和矫治
三.童年期儿童言语发展
书面言语发展:阅读发展、写作的阶段
内部言语发展:不用出声言语来指导思维(出声思维、过渡阶段、无声思维)
四.童年期认知发展
1.童年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基本特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
2.元认知的发展
元认知: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包括对当前正在发生的认知过程和自我认知能力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认知。

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
五、童年期儿童的个性社会性发展
1.自我意识发展
自我概念:从具体外部特征到抽象的心理特征过渡
自我评价:顺从别人评价到独立评价;笼统评价到具体评价;开始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从评价的具体性到抽象性、外显行为向内部过渡;稳定性提高
自我体验:自我意识的情感方面
2.社会认知与交往技能
观点采择能力发展:弗拉维尔的4阶段、塞尔曼的5阶段发展阶段(两难故事法)观点采择:儿童能采取别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思想和情感的必需认知技能
对“友谊”的认知变化:(1)早期只根据表面行为和关系,后来视为抽象的相互关心、分享情感思想的内在关系;(2)早期集中在“我”的感受的单向关系到后来发展互相的双向关系(3)暂时到经受时间和冲突考验
社会交往的发展
父母、同伴关系(塞尔曼友谊发展阶段、同伴团体与班集体的作用,稍加注意)、师生关系3.童年期品德发展特点
过渡性品德:从后习俗水平向原则水平过渡、从依附性向自觉性过渡、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过渡、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记主要词,缩小记忆量。


第七章、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一、青少年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年龄段:11、12——17、18岁
少年期(11、12-14、15)与青年初期(14、15-18)
少年期:心理成长落后于生理发展带来身心矛盾,出现心理危机
青年初期:生理、心理基本成熟,考虑未来选择
该阶段是生理与心理的基本成熟期
二、生理发育
少年期是个体生理生长的第二个高峰,与心理发展不平衡,性成熟
其他的不需看太多
三、认知发展
形式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是抽象逻辑思维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它们的成熟是青少年思维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
1.形式逻辑思维发展
概念发展、推理发展、运用逻辑法则能力发展
2.辨证思维发展
标志:运用全面、运动的、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趋势:初一掌握各种形式,初三快速发展是转折期,高中开始辨证思维占优势
四、自我发展
自我意识发展两个飞跃期:1-3岁(婴儿期区分出“我”),少年期(初中,生理的变化促使儿童更多关注自己)
一般特征:
少年期自我意识发展迅速,过于关心自我;自我意识高涨,从而表现出普遍的反抗心理、情绪矛盾及消极心境等
青年初期自我意识的特点:独立意向、成分分化(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关心个
性成长、自我评价成熟、自尊心强、道德意识高度发展
自我同一性问题:艾里克森
五、社会性发展
1.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三水平六阶段,两难故事法,海因茨偷药故事,根据被试提供理由中隐含的内在认知结构划分
前习俗水平
习俗水平
后习俗水平
2.反社会行为
侵犯行为发展到青少年时期的高级别体现,违背社会规范,损害社会和公众利益。

理论解释:社会生物学:种群利益(族内适宜性);社会学习理论
青少年犯罪
六、青少年情绪
1.青少年情绪发展的一般特点
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性特点:
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
可变性与固执性共存
内向性与表现性共存
2.常见情绪困扰
身心和谐包括两个环节:持续性环节和统一性环节。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持续性和统一性都出现暂时混乱,因而表现出消极心境:孤独、压抑、异性交往情感等
年龄增长,生理、心理产生多方面要求,但大多数因为各种原因得不到满足,争强好胜和自尊易受打击的性格,导致青少年常处于压抑的心境。

第八章、成年期心理发展
一、成人期发展任务理论
埃里克森(亲密对孤独、繁衍对停滞、完善对失望);
莱文森:成人发展由一系列交替出现的稳定期和转折期构成,稳定与转折的区别是生活结构(社会角色和职业角色综合)是否变化
哈维格斯特的观点:个体对社会影响最大,社会向个体提要求最多的时期;
二、认知发展
1.成人认知发展主要理论
老年丧失期观:
传统的观点,消极悲观的。

一生获得的丧失期,老年没有发展,只有老化衰
退。

主要根据有(1)人生是一个生物有机体,心理活动随机体的发展而发
展,随其衰老而衰退;(2)心理发展是单向前进、不可逆的;(3)年龄是
心理发展或衰退的根据,而且普遍适用。

毕生发展观:巴尔特斯为代表,基本观点
(1)发展贯穿一生,不仅仅限于儿童和青少年
(2)发展形式多样,发展方向因心理和行为的种类不同而有差异
(3)任何一种心理和行为的发展都是复杂的,整个发展总是由获得和丧失结合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