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然辩证法简答题(个人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辩证法简答题
4、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

答:当代自然观中的生态自然观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体现在重新认识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对地理环境决定论进行了再评价。

1. 经济与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生产部门的布局以及生产和生活方式。

2. 政治与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对国家的政体产生明显影响,影响了国家制度是向民主制度发展还是向专制制度发展。

地理环境对战争也存在一定影响。

3. 文化(文明)与地理环境:从历史长度看,地理环境影响了一个国家的文化、文明。

三种文明类型:海洋文明(蓝色文明)、大陆文明(黄色文明)和游牧文明(绿色文明)。

5、科学研究的起点。

答:科学研究的起点:
1. 经验论或归纳主义关于科
学研究起点的观点:通过归纳法从观察逐步上升为理论或先有观察后有理论或科学始于观察。

2. 唯理论或演绎主义关于科
学研究起点的观点:从某些公理或假设出发通过演绎法推出结论或科学始于理性(逻辑推理或直觉)。

3. 证伪主义或批判理性主义
关于科学研究起点的观点:科学始于问题
6、科学问题的来源。

答:1. 产生科学问题的客观因素:1)科学问题产生的内部因素——科学的内在矛盾:
●现有理论与实验事实的矛盾——科学发展的主要矛盾。

●科学理论内部的矛盾:理论中的逻辑矛盾或悖论。

●科学理论之间的矛盾:如关于光的本性的微粒说和波动说、关于燃烧本质的燃素说和氧化说、关于热的本质的热质说和热之唯动说(分子运动论)之间的矛盾。

2)科学问题产生的外部因素:社会生产和实际生活的需要。

2. 产生科学问题的主观因素
——科学问题产生的主观条件,即
科学家如何发现和提出一个科学问
题。

7、如何正确理解“观察渗透理
论” ?P118
答:在观察与理论的关系上,存在
着两种明显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归
纳主义者的观点,认为观察独立于
理论之外,只有经过纯粹的观察才
能进入理论形成的阶段。

另一种观
点则认为观察(事实)渗透理论,
认为观察的进行、观察结果的表述
和解释都离不开理论,否认存在有
纯粹的中性观察。

从科学研究的实
际进程来看,观察渗透理论是合理
的。

●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

●客观中渗透着主观。

●认识是主客观(主客体)的统一。

●认识是在客体基础上的主体建构
的产物。

●认识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观察渗透理论”的意义和后果:
●意义:打破了经验论的观察和理
论的简单二分,批判了认识论上的
绝对无误论(独断论)的观点,使
可误论(可错论、易谬论)成为哲
学家们的共识。

●后果:可能导致否定观察的客观
性、科学的可靠性与合理性的怀疑
论、相对主义和非理性主义。

8、科学假说的特征和作用。

答:1. 科学假说的基本特征:
1)猜测性、假定性、试探性:
假说中包含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
猜测,还可以对未知的或对未来的
事实作出推论。

(假说&理论)
2)科学性:假说是以一定的科
学事实为依据,以科学理论为前提
而提出来的。

(假说&纯粹的猜测、
思辨)
3)可检验性:假说预测的未知
事实应当可以检验。

(科学&非科学)
2. 科学假说的作用:
1)引导人们自觉进行新的观察
和实验,使之有目的性(指导观察
和实验)。

2)从经验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
(假说方法的使用体现了科学研究
的创造性)。

3)假说之间竞争有利于学术繁荣。

4)可用于保护其他假说或理论
(如亚当斯和勒维烈提出海王星假
说以解释天王星轨道的摄动现象。

但一般禁止提出特设性假说)。

9、科学理论评价的标准。

答:1. 认识论标准(影响理论评价
的科学因素、理性因素)
●理论是否与经验证据一致及一致
的程度即确证度或确认度。

●理论的功能即说明力和预见力。

●理论与背景知识的相容性。

●理论内在的逻辑完备性(自洽
性)。

●理论的简单性。

●理论的普遍性。

●理论的精确性。

2. 非认识论标准(影响理论评
价的非科学因素、非理性因素)
●价值论或社会学标准:是否与当
时的文化背景或占支配地位的本体
论或意识形态相容以及是否给社会
带来效用。

●心理学和美学标准:个人的爱好
或美学的考虑。

10、科学活动的特征。

答:作为认识活动和社会活动的科
学的特征—科学的社会规范或默顿
(美国)所谓科学的“精神气质”。

①普遍主义(普遍性、客观性):
放之四海而皆准,与阶级、党派、
民族、种族、宗教信仰等无关。

②公有主义(公有性):禁止保密。

③无私利性:科学是对真理的
追求,科学家不应以科学谋取私利。

④独创性和竞争性(科学优先
权的争夺):视独创性为最高价值,
并以承认优先权作为奖励制度的基
础。

⑤有根据的怀疑主义:批判、
怀疑但不盲目。

11、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

答:1. 逻辑实证主义的证实主义标
准:有意义的命题分为两类:分析
命题和综合命题。

形而上学命题既
非分析命题亦非综合命题,因此是
无意义的(既不真也不假),应予拒
斥。

命题的意义即命题的科学性在
于其证实方法即具有可证实性,即
可证实的就是科学的。

——可证实
性原则(可证实的=真的=有意义的=
科学的)
2.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标准:能
够被证伪的理论即具有可证伪性的
理论就是科学理论(科学≠正确或
真理)。

按此标准,形而上学虽非科
学,但仍是有意义(价值)的。

3. 库恩的历史主义的范式标
准:凡符合范式的就是科学的,否
则就是非科学的。

4. 费耶阿本德“怎么都行”
标准:否定划界标准及划界问题的
意义,否定科学与非科学(包括伪
科学)、理性与非理性的区别和界限
——认识论无政府主义或科学无政
府主义即非理性主义。

5. 更合理的标准:
1)必要条件:可检验性
①严格存在命题或单称命题(如
“有一只白天鹅”):可检验性具体
落实为可证实性。

②严格全称命题(如“凡天鹅皆
白”):可检验性就是可证伪性。

③非严格的全称陈述(如“北京动
物园所有天鹅皆白”)和局限的存
在陈述(如“今天北京动物园有一
只白天鹅”):可检验性包括可证实
性和可证伪性。

2)充分条件:该陈述必须提供超量
经验内容,即与过去同类陈述相比
有超过背景知识的内容。

12、科学的价值和局限性。

答:1. 科学的价值与功能:
1)经济功能:科技是生产力
●科技是间接形态、知识形态的生
产力:科技渗透到构成生产力的各
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
象)中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并
由此而导致整个社会的进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当代社会,
在所有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中科技是第一位的、决定性的因素。

2)社会文化功能:
●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加强各项事业的管理,可以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促进社会结构的合理化。

●有利于培养人客观、求实、重经验、有理性,敢于怀疑和批判的科学精神,从而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和进步。

●有利于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促进观念更新和思维方式变革。

●将科学的方法移植到其他学术领域中,可能使该领域的研究获得重大突破和进展。

2. 科学的负面效应和局限性——对科学主义的批判
1)科学的发展使一些传统的价值观念(如珍视自然和生命的价值和神圣性,重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情关系)受到冲击,给社会带来震动和混乱。

——科学与传统2)将自然科学的原则和思维模式:一元论(寻求确定性和宇宙之谜的唯一解答,竭力消除不确定性,否认其他解答存在的可能性与合理性,以及追求统一性、一致性等)扩展至整个社会,容易导致独断主义的盛行,有碍于建设一个以多元论为基础的自由、民主、宽容的现代社会。

——科学的一元论思维方式与非科学的多元论思维方式
3)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在某种程度和意义上发挥着意识形态的功能——通过它所发挥的“第一生产力”功能,客观上起到了巩固资本主义制度和为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的政策辩护的作用,从而可能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保守力量。

——科学与意识形态
4)科学不是万能的,它有其适用范围,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它只能解决经验问题而不能解决超经验的问题。

——科学问题与非科学问题
13、科学发展的社会条件。

答:1. 经济条件:①经济需要。


经济支持。

2. 政治条件:①社会制度:民
主与专制、自由与极权。

②科技政
策和科技体制。

③社会的政治行为
及其所造成的政治形势。

3. 教育条件:教育的普及程度和质
量。

(机制:教育→科技→生产力)
4、文化条件:①哲学(以自然
哲学、认识论为主还是以人生哲学、
伦理学为主)。

②民族的思维方式
(擅长整体思维还是分析和还原,
经验主义取向的还是理性主义取向
的)及价值观(视知识还是功利、
权力为最高价值)。

③宗教(注意:
分析宗教与科学的关系时,必须考
虑宗教对科学发生影响的社会和制
度背景——是政教合一的还是政教
分离的)。

14、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的三种科学
发展模式的主要思想。

答:1. 逻辑实证主义的累积式模
式:累积主义、支流汇成江河或中
国套箱。

评价:可以较好地说明科
学发展中的量变和常规状态,但难
以解释科学发展中的重大变革即科
学革命。

2.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P1
→TT→EE→P2……。

(试错法)评价:
●创立了理性主义的一种新形式,
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面临严重危机
的传统理性主义。

●提出了一种人性化的科学观。

●有严重的片面性,过于强调科学
发展中的质变和革命的一面,不能
解释常规科学的发展。

3. 库恩的历史主义的科学发
展模式:前科学(未形成范式)→
常规科学(某种范式形成并占支配
地位即“范式独裁)→反常→危机
→科学革命(以新范式代替旧范式)
→新的常规科学……。

评价:
●综合了逻辑实证主义与证伪主义
科学发展模式的合理之处,避免了
其片面性。

●从工具主义的意义上来看待科
学,割断了科学与真理和理性的传
统联系,提出了一种“大异其趣”
的科学发展模式和科学观,具有明
显的非理性主义、相对主义和怀疑
主义色彩。

15、以下科学理论的哲学意义:康
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能量守恒
与转化定律、非欧几何和相对论。

答: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科学背
景中的两项自然科学成就:
1. 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
第一个科学的关于太阳系起源的学
说,是从哥白尼以来天文学取得的
最大进步,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
开了第一个缺口,把辩证法带入了
天文学和自然科学。

2.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是
一个“伟大的运动基本定律”(恩
格斯),表明了运动不灭以及运动形
式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

相对时空观的两个科学证据:
3. 非欧几何: 为辩证唯物主
义关于空间性质与物质存在形态相
联系的思想提供了科学根据。

4. 相对论: 是关于时空(与物
质运动的相互关系的)的理论。


实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时间、空间
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空间的特
性由物质存在形式所决定的观点。

16、如何理解自然与社会、人的能
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P74
答:1.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统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类生
存与发展所依赖的外部环境,包括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即自然界和人
类社会两个组成部分。

由于“我们
不仅生活在自然界中,而且生活在
人类社会中”,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
“自然和历史——这是我们在其中
生存、活动并表现自己的那个环境
的两个组成部分”。

这两个部分是相
互关联的、统一的。

自然是社会赖
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社
会则是自然进化论的产物,社会本
身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是人同自然
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
界的真正复活”。

2. 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
一:马克思说:“人作为自然存在物,
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
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
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
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
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
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
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
限制的存在物”。

人是具有自然力的
社会存在物,为改造自然界提供了
现实的可能性和内在动力。

从这个
意义上来说,人是“能动的存在物”,
具有能动性。

但是,人作为自然界
的组成部分,是有形的、感性的存
在物,由于它的血肉之躯和头脑都
是属于自然界的,它永远不可能完
全摆脱外部自然和自身自然的制
约;在任何时候,人的能动性的发
挥都不是不受制约的,不是无限的、
绝对的,“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
并不因为人的活动而消失;人说,
人又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即具有
受动性。

这样,人在认识和改造自
然的实践活动中,就表现出“人的
能动和人的受动”。

17、如何理解观察和实验是主观与
客观相统一的过程?
18、耗散结构理论如何解决生物进
化论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矛盾?
答:由普里高津(比利时)创立的
“耗散结构理论”不仅原则上回答
了生物进化论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
矛盾,表明了孤立系统中的退化与
开放系统在一定条件下的进化可以
在同一理论模式中解释,而且还对
如何一般的理解进化的条件和根据
提供了有益启示。

系统进化的条件和依据(自然
界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①系统从从无序走向有序,必须
处于远离热平衡的状态。

②产生有序结构的系统,必须是
一个开放的系统,即系统内外环境
之间要有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与流通,并且必须使系统从外部流
入的负熵绝对值大于系统内部的熵
的产生,从而使系统的熵逐步减少。

③形成有序结构的各要素之间
存在非线性的相互作用。

④正反馈推动系统走向有序,负反馈使系统变化衰减。

⑤涨落和突变是产生有序状态
的条件。

耗散结构理论可以用以下的式子表示:dS(系统熵)=diS(系统内部熵的产生)+deS(系统与外部环境交换的熵流)
其中:diS表示系统内部熵的产生,总>0;deS表示系统与外部环境交换的熵流,可为正或负;dS表示系统熵,当≤0,系统有序,当>0,系统无序。

如果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和能量,从环境中获得负熵来抵消系统内部熵的产生,在开放系统中,由于总有diS>0,当满足<0, 使到
dS=diS+deS≤0,系统就稳定。

封闭的系统,由于总有diS>0, deS=0,所以总有dS=diS+deS>0, 系统必然无序。

19、如何正确理解“科学事实”或观察的客观性这一概念?
答: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题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

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的最初成果,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其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科学事实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现象和事件的个别陈述,而不是理性抽象和结果。

坚持观察的客观性要求实事求是地对事物进行周密的系统得观察和分析。

列宁说过:考察的客观性不是实例,不是枝节之论,而是自在之物本身。

科学观察能够反映观察对象的本来面貌,是客观与主观能动的统一。

观察的客观性是由观察对象--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所决定的。

尽管观察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它的客观性仍然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得到保证:一,在标准的条件下,观察者所得到的感觉图象或
是观察数据是能够重演的,当然要
排除观察者主观意识的歪曲;第二,
观察中渗透的理论要经受实践的检
验,第三观察中使用的仪器设备和
方法手段,是符合科学原理的。

20、试对下列名言进行分析:
①罗素:“数学是这样一门学科,
这门学科我们既不知道它说的是什
么,也不知道它说的是否正确。


自然科学是经验科学或实证科
学、或然真理,其逻辑形式为综合
命题;数学是形式、必然真理,其
逻辑形式为分析命题。

因此自然科
学的结论必须经实验检验才能最终
确定,而数学的结论往往只需通过
逻辑来断定。

他认为数学不针对具
体对象,其对象是抽象的。

研究的
是可能世界而不是现实世界。

因此
不能用现实世界的物质现象来推
理,只能通过逻辑推理证明,而且
证明的结果不一定正确。

②亚里士多德:“我爱我师,
我更爱真理。


西方哲学史上最著名的师徒关
系: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
士多德,这句话体现了一种科学精
神。

以追求科学为最高价值的科学
精神。

③亚里士多德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强调整体不等于它的各构成部分之
和,整体除了它的部分之外,还加
上它的形式,由于系统的整体必然
出现新的特性,以及一个要素和结
构合理的人工或复合系统的整体功
能或整体效应总是大于它的各组成
部分之和,所以要从事物的关系中,
相互作用中去了解系统的整体的规
律性。

④爱因斯坦:“是理论决定我们能
观察到什么。

”P118
这句话说明了科学观察过程并
非单纯的感性活动,观察的进行、
观察结果的表述和解释都离不开理
论,否认存在有纯粹的中性观察,
体现了一种“观察渗透理论”观点。

⑤恩格斯:“社会一旦有技
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
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它揭示了社会对科学发展有决定性
的影响;科学问题产生的外部因素
是社会生产和实际生活的需要。

⑥爱因斯坦:上帝从来不掷骰子。


认为自然界没有偶然性,都是
服从一定规律的。

说明他是一个决
定论者。

⑦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跨进
同一条河流。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人
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形象
地体现了万物流转、无物常住、永
恒变化。

他是第一个把自然的本质
了解为过程的人。

列宁称他为辩证
法的奠基人。

⑧玻尔:“在生存的戏剧中,我们
既是观众又是演员。


量子力学测不准原理(1927):
表明由于微观客体与仪器的相互作
用而导致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
相互作用、不可分离——非决定论
和事物存在的系统性。

玻尔是量子
论的创立者、量子力学哥本哈根学
派的首领。

⑨巴斯德:“在观察的领域里,
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机遇观察的合理性在于客观世
界本身就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对立
统一.因此,观察者能否抓住这些新
现象,在很大的程度上就取决于他
对这种辨证关系的理解和自觉性的
高低,能否在注意预期现象的同时
又保持对意外现象的警觉性,能否
有开放的思路、好奇善疑和穷追不
舍的探索精神。

此外还要求观察者
要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

⑩爱因斯坦:“世界上最不可思议
的事情便是这世界是可以思的。


揭露了一种“宇宙宗教”。


学不能回答自身的研究对象——自
然规律为什么会如此存在的问题:
这就为宗教的存在留下了地盘。

这是爱因斯坦的宇宙宗教信仰感
情,其说明的哲学意义就是:科学
不是万能的,它有其适用范围,不
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它只能解决
经验问题(“可以思议的)”而不能
解决超经验的问题(像哲学问题、
信仰问题、人生观问题)。

中医的科学划界问题
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
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 通
过长期的医疗实践, 不断积累, 反
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独具风格的传
统医学科学, 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
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
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 是中国传
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在传
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处于两难尴尬境
地: “兴, 中医不能被标准化, 过
多的充满不可实证的因素; 废, 中
医是中国传统文化成果, 是国人的
骄傲, 并且确实存在的神奇效”。

要判断中医的科学和非科学, 首先
看一下科学的定义, 但是直到现在
还没有一个最终的定义, 这是因为
科学是一个历史的概念, 在不同的
时期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假如按
照我们目前的理解科学是一种知识
体系的话, 中医也是一种理论和实
践的技术知识体系,所以说中医是
科学; 逻辑实用主义认为: 所谓科
学, 就是能够得到证实的知识。


医理论中的金木水火土虽然不能够
证实, 但是它的经验能够被证实:
巴豆可以引起腹泻, 可以作为泻药,
不管是美国人, 还是中国人、非洲
人吃了都会引起腹泻。

所以说按照
逻辑实用主义的经验理论观点中医
是科学的。

按照波谱尔的观点: 可
证伪性是科学的标志。

既然中医的
有些东西可以被证伪, 例如有些中
医理论和治疗方法是错误, 所以说
中医也是科学。

库恩把范式看作是
科学的标志。

在这里中医理论就是
一个范式, 因为它是所有的中医医
生的共同的信念, 同时库恩又指出:
范式规定了科学, 但是范式自身并
不具有合理性。

中医理论和一些实
践经验虽然不具有正确性、合理性,
但是, 它还是一个范式, 因此, 中
医是一门科学。

1.各历史时期自然观的典型特征(重点掌握)
人类自然观演变的四大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当代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特点:朴素性、直观性;猜测性;神秘性(数的神秘主义);思辨性(speculation,从概念推出存在);整体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非对象性(人与自然的关系);数理(数学化的)自然观;重视心智(Mind)的力量。

)主要内容:万物本原论代表人物: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米尼、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

(2)中世纪宗教自然观
人类思想史中的停滞和倒退。

特点:认为存在“创造世界、主宰世界的万能的主”;老百姓用来团结人民起来反抗当时被压迫的手段
(3)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特点: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认为一切都必须是经验过的;一切自然现象都被归结为机械运动;把自然界的现象都看成是孤立和静止的。

主要内容:
①机械自然观或机械论(mechanism):对自然的机械化理解(动物和人都是机器)。

②还原论(reductionism):一切运动均可还原为机械运动,
③严格的(机械)决定论(determinism):拉普拉斯——把上帝彻底清除出自然界
(4)现代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特点: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5)当代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
核心思想:人与自然的和谐
2.近代自然科学革命的社会历史背

(1)十字军东征:三股促成
的力量:城市经济和商人、贵族和骑
士、教会
旗号是保卫圣地,实质是侵略
(2)地理大发现:哥伦布发
现新大陆,达伽马到达印度,麦哲
伦环球航行。

(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
兴打开了欧洲人的视野,形成了现
代科学赖以产生。

与发展的一整套
先行观念:人的主体性、自然的数
学化、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人
类世俗生活的先决性等。

宗教改革
促进教会分裂,动摇传统神学的权
威地位,促进了自由思考;促进新
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的形成。

(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
现与生产力的发展
3.近代自然科学革命中代表性的科
学家及其主要成果
(1)哥白尼:揭开近代自然科学的
序幕,引发自然观的革命性变革科
学著作是哥白尼1543年的《天体运
行论》。

这是近代革命的先声。

(2)开普勒:星空的立法者;狂热
的毕达哥拉斯主义;行星运动三定
律;数学和逻辑相结合的科学方法
的创立者。

(3)伽利略:近代物理学之父哥
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伽利略发现了
新宇宙
(4)哈维:血液循环理论
(5)维萨留斯:《人体结构》
(6)波义尔:近代化学的诞生;元
素说
(7)牛顿:总结了天体力学和地面
力学的成就,为经典力学规定了一
套基本概念,提出了运动三定律和
万有引力定律,从而使经典力学成
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实现了自
然科学的第一次大综合。

4.机械论自然观产生的背景和特点
背景:(1)新兴科学的哺育早
期的机械论自然观蕴含在科学研究
过程之中;近代前期自然科学主要
是力学得到充分发展,力学的辉煌
成就引导人们用力学的观点来解释
客观世界(2)机械的广泛使用由
于钟表机械技术的发展及其流行,
使人们倾向用力学的或机械论的观
念看待一切,甚至把整个宇宙也看
成一只硕大的机械中。

(3)新哲学
体系的提炼
特点:唯物主义、形而上学、
机械论、决定论、还原论
主要观点:物质观(原子论自
然观,是经典力学世界图景的理论
基础),时空观(时间是延续的和空
间是永远相同的不动的),运动观
(匀速直线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
性,惯性运动),因果观,相互作用
观,人类统治自然
历史局限:静止片面,孤立,绝对
5.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三大
背景
(1)社会历史背景:产业革命。


国在1760-1830年的产业革命,法、
德、美紧随其后,最后成为全球人
类发展的必然阶段。

(2)科学基础:18世纪后期及整个
19世纪,在产业革命的推动下,在
牛顿力学和其他学科积累的大量资
料的基础上,出现了许多划时代的
科学发现,突破了原有的经典自然
科学关于自然界存在的图景。

星云
假说,地质渐变论,生物进化论
“证明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为辩
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提供了自然史
的基础,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揭
示了自然界的普遍联系性与统一
性,阐明了物质的永恒运动,将自
然哲学直觉转变为精确的定律,细
胞学说
,原子论与元素周期律道尔顿的
原子论,门捷列夫(近代化学的奠
基者)的元素周期律,同样揭示自
然界的普遍联系与统一性
(3)哲学基础:德国古典哲学,其
辩证思维的思想,为辩证唯物主义
自然观的创立提供了理论资源。


德→近代最伟大的哲学家谢林
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
精神辩证发展的动力在于概念自身
的内在矛盾
6.科学事实与观察、实验
(1)科学事实:通过一定的科学方
法和手段获得的不依赖认得主观意
识而存在的客观事实
基本特征包括:个别存在陈述;可
复核、可重现;精确、系统
作用:科学事实是形成新概念、
新理论的基础;是对科学家说和
科学理论进行评价的基本手段
(2)观察: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
知和描述客观事物,获取感性资料
的基本手段。

包括直接观察和间接
观察。

实验: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科学
研究目的,运动一定的物质手
段,在人为控制或变革客观事
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
方法。

实验的作用包括:简化,
纯化,强化,重复,模拟,经
济可靠。

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干
预实验对象。

(3)观察实验的认识论问题
有纯粹的客观观察吗?→观察与理
论的相互关系
如何理解观察的客观性?
实验可以认识自然真相吗?→实验
对对象的干扰
实验的可重复性问题
观察实验中的机遇问题
(4)观察中渗透着理论
1.观察不仅是接受信息的过程,同
时也是加工信息的过程。

2.观察陈述是用科学语言表
述的,而科学语言总是与特定的科
学理论联系着的。

因此,理论在观
察中发挥着定向作用;理论在观察
中发挥着加工改造作用。

(5)如何理解观察的客观性
1.主观性和客观性是对立统一的,
而非此消彼长。

越是发挥主观能动
性,越能实验客观性。

2.科学观察的客观性意味着标准条
件下的可重复性、主体间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