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21年中国新能源产业深度调查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第二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EGAL STATEMENT
The Information contained within the Service is either licensed from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providers or is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 EMIS. This information –including the document to be made available to you- is therefo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laws, database rights, trademarks and/or patents owned by the relevant party.
Except as otherwise permitted in the agreement (if any) between the Subscriber and EMIS, or as otherwise expressly approved in writing by EMIS, any reproduction, publishing, redistribution, sell, broadcast or circul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to any third party is strictly prohibited. No rights are granted to the Subscriber except the limited use rights. The Subscriber may not store in electronic form any shared library or archive of Information which could be used as a research application nor remove, conceal or alter any copyright notices contained in the Service or in this document.
第二章中国能源行业消费结构及替代趋势
第一节国际能源行业市场情况
一、国际能源储量总量
2014 年,全球已探明石油储量1.70 万亿桶,天然气探明储量187.1 万亿立方米,煤炭储量8915.31 亿吨。

图表 1 2012-2015 年全球能源储量统计
数据来源:BP、中商产业研究院
二、国际能源生产总量
2014 年,全球石油产量达4220.6 百万吨,天然气产量达3.46 万亿立方米,煤炭产量达39.34 亿吨油当量。

图表 2 2010-2015 年全球能源产量统计
数据来源:BP、中商产业研究院
三、国际能源消费总量
2014 年,全球石油消费量42.11 亿吨,天然气消费量3.39 万亿立方米,煤炭消费量38.82 亿吨油当量。

图表 3 2010-2015 年全球能源消费量统计
数据来源:BP、中商产业研究院
第二节国内能源行业市场情况
一、国内能源行业生产结构
(一)国内能源生产总量
2015 年,我国一次能源产量36.2 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0.56%。

图表 4 2009-2015 年中国能源产量与增长率统计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
2015 年,全国原煤产量为37.5 亿吨,原油产量为21455.6 万吨,天然气产量为1346.4 亿立方米。

2015 年全国共发电量5.81 万亿千瓦小时,其中火电发电量占73.01%,水电发电量占19.39%,核电发电量占2.94%。

图表 5 2015 年中国能源分产品生产情况统计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
二、能源行业消费总量
(一)国内能源消费总量
2015 年,我国能源消费量为43 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0.94%。

图表 6 2009-2015 年中国能源消费量及增长率统计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
2015 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43.0 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0.94%。

煤炭消费量下降 3.7%,原油消费量增长5.6%,天然气消费量增长3.3%,电力消费量增长0.5%。

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4.0%,水电、风电、核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 17.9%。

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6%。

工业企业吨粗铜综合能耗下降0.79%,吨钢综合能耗下降0.56%,单位烧碱综合能耗下降1.41%,吨水泥综合能耗下降0.49%,每千瓦时火力发电标准煤耗下降0.95%。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能源消耗巨大。

而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特征决定了煤炭在我国的一次能源结构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

2015 年我国煤炭消费量下降3.7%,煤炭在我国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占比近64.36%。

图表7 2015 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结构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
第三节国内能源行业替代趋势一、石油
消费替代
国务院发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 年)》,明确提出能源结构发展相关规划。

持煤基替代、生物质替代和交通替代并举的方针,科学发展石油替代。


2020 年,形成石油替代能力4000 万吨以上。

稳妥实施煤制油、煤制气示范工程。

按照清洁高效、量水而行、科学布局、突出示范、自主创新的原则,以新疆、内蒙古、陕西、山西等地为重点,稳妥推进煤制油、煤制气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升级示范工程,掌握核心技术,严格控制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形成适度规模的煤基燃料替代能力。

积极发展交通燃油替代。

加强先进生物质能技术攻关和示范,重点发展新
一代非粮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超前部署微藻制油技术研发和示范。

加快发展
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船舶、天然气汽车和船舶,扩大交通燃油替代规
模。

二、煤炭消费替代
加快清洁能源供应,控制重点地区、重点领域煤炭消费总量,推进减量替
代,压减煤炭消费,到2020 年,全国煤炭消费比重降至62%以内。

削减京津冀鲁、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区域煤炭消费总量。

加大高耗能产业落
后产能淘汰力度,扩大外来电、天然气及非化石能源供应规模,耗煤项目实现
煤炭减量替代。

到2020 年,京津冀鲁四省市煤炭消费比2012 年净削减1 亿吨,
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

控制重点用煤领域煤炭消费。

以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为重点,有序推
进重点用煤领域“煤改气”工程,加强余热、余压利用,加快淘汰分散燃煤小
锅炉,到 2017 年,基本完成重点地区燃煤锅炉、工业窑炉等天然气替代改造任
务。

结合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棚户区改造,扩大城市无煤区范围,逐步由城
市建成区扩展到近郊,大幅减少城市煤炭分散使用。

三、安全发展核电
在采用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适时在东部沿海地区启动
新的核电项目建设,研究论证内陆核电建设。

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
推进 AP1000、CAP1400、高温气冷堆、快堆及后处理技术攻关。

加快国内自主
技术工程验证,重点建设大型先进压水堆、高温气冷堆重大专项示范工程。


极推进核电基础理论研究、核安全技术研究开发设计和工程建设,完善核燃料
循环体系。

积极推进核电“走出去”。

加强核电科普和核安全知识宣传。

到 2020
年,核电装机容量达到5800 万千瓦,在建容量达到3000 万千瓦以上。

四、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按照输出与就地消纳利用并重、集中式与分布式发展并举的原则,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

到2020 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

积极开发水电。

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以西南地区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澜沧江等河流为重点,积极有序推进大型水电基地建设。

因地制宜发展中小型电站,开展抽水蓄能电站规划和建设,加强水资源综合利用。

到2020 年,力争常规水电装机达到3.5 亿千瓦左右。

大力发展风电。

重点规划建设酒泉、内蒙古西部、内蒙古东部、冀北、吉林、黑龙江、山东、哈密、江苏等9 个大型现代风电基地以及配套送出工程。

以南方和中东部地区为重点,大力发展分散式风电,稳步发展海上风电。

到2020 年,风电装机达到2 亿千瓦,风电与煤电上网电价相当。

加快发展太阳能发电。

有序推进光伏基地建设,同步做好就地消纳利用和集中送出通道建设。

加快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稳步实施太阳能热发电示范工程。

加强太阳能发电并网服务。

鼓励大型公共建筑及公用设施、工业园区等建设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

到2020 年,光伏装机达到1 亿千瓦左右,光伏发电与电网销售电价相当。

积极发展地热能、生物质能和海洋能。

坚持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多元发展的方针,有序开展地热能、海洋能资源普查,制定生物质能和地热能开发利用规划,积极推动地热能、生物质和海洋能清洁高效利用,推广生物质能和地热供热,开展地热发电和海洋能发电示范工程。

到 2020 年,地热能利用规模达到5000 万吨标准煤。

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

加强电源与电网统筹规划,科学安排调峰、调频、储能配套能力,切实解决弃风、弃水、弃光问题。

第四节新能源产业园区建设情况
一、新能源产业园区百强排名
中国新能源产业园区百强名单如下:
图表8 中国新能源产业园区百强统计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二、新能源产业园区建设规划
(一)光伏产业建设规划
按照集中开发与分布式利用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推进太阳能的多元化利用,鼓励在太阳能资源优良、无其它经济利用价值土地多的地区建设大型光伏电站,同时支持建设以“自发自用”为主要方式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积极支持利用光伏发电解决偏远地区用电和缺电问题,开展太阳能热发电产业化示范。

加快普及太阳能热水器,扩大太阳能热水器在城市和乡镇、民用和公共建筑上的应用,在农村地区推广太阳房和太阳灶。

到2020 年,太阳能发电装机达到5000 万千瓦,太阳能热利用累计集热面
积达到8 亿平方米。

太阳能利用布
局和建设重点是: 1、太阳能发

按照就近上网、当地消纳、积极稳妥、有序发展的原则,在太阳能资源丰
富、具有荒漠化等闲置土地资源的地区,建设一批大型光伏电站;结合水电开
发和电网接入运行条件,在青海、甘肃、新疆等地区建设太阳能发电基地,探
索水光互补、风光互补的太阳能发电建设模式。

积极推广与建筑结合的分布式并网光伏发电系统,鼓励在有条件的城镇公共设施、商业建筑及产业园区的建筑、工业厂房屋顶等安装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发挥北极星电力分布式光伏发电可直接为终端用户供电的优势,推动光伏发电在经济性相对较好的领域优先得到发展。

支持在太阳能资源较好的城镇地区,建设分布式太阳能光伏系统,并与生物质能等其它新能源和储能技术结合,建设多能互补的新能源微电网系统。

支持在偏远的无电或缺电地区,推广户用光伏发电系统或建设小型光伏电
站,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提高缺电地区的供电能力。

鼓励在通信、交通、
照明等领域采用分散式光伏电源,扩大光伏发电应用规模。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地沿黄河平坦荒漠、甘肃河西走廊平坦荒漠、新疆吐
哈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地区、西藏拉萨、青海、宁夏等地选择适宜地点,开展太
阳能热发电示范项目建设,提高高温集热管、聚光镜等关键技术的系统集成和
装备制造能力。

2、太阳能热利用将太阳能热利用产品纳入国家有关惠民工程支持范围,
支持农村和小城镇
居民安装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灶、太阳房等设施。

积极推进太阳能示范
村建设,加大农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实施力度,推行农村太阳能浴室,扩
大太阳能热水器在农村的应用规模,每年支持农村公益性太阳能热水器及供热
系统建设200 万平方米。

在大中城市推广普及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物的结合应用,建设太阳能集中
供热水工程。

在公共建筑、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太阳能热水工程,每年支
持建设1000 万平方米。

进行太阳能海水淡化以及太阳能采暖、制冷试点示范,为利用可再生能源
解决沿海城市缺水问题和大规模中高温工业应用摸索经验。

(二)风电产业建设规划
按照集中与分散开发并重的原则,继续推进风电的规模化发展,统筹风能
资源分布、电力输送和市场消纳,优化开发布局,建立适应风电发展的电力调
度和运行机制,提高风电利用效率,增强风电装备制造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
竞争力,完善风电标准及产业服务体系,使风电获得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

到2020 年,累计并网风电装机达到2 亿千瓦,年发电量超过3900 亿千瓦
时,其中海上风电装机达到3000 万千瓦,风电成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电源。

风电开发布局和建设重点是:
1、有序推进大型风电基地建设。

结合电力市场、区域电网和电力外送条件,积极
有序推进“三北”和沿海地区大型风电基地建设。

形成酒泉、张家口、乌兰察布、
锡林郭勒、通辽、赤峰、白城等数个 500 万千瓦以上风电集中开发区域,以及承德、巴彦淖尔、包头、兴安盟、松原、唐山、民勤和大庆、齐齐哈尔等一批200 万千瓦
以上的风电集中开发区域。

2、加快内陆资源丰富区风电开发。

加强“三北”以外内陆地区的风能资源
评价和开发建设,加快资源较丰富、电网接入条件好的山西、辽宁、宁夏、云
南等地区的风电开发,鼓励因地制宜建设中小型风电项目,就近接入电网,立
足本地消纳,使本地区风能资源尽快得到有效利用。

3、鼓励分散式并网风电开发建设。

利用 110 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变电站分
布广、离用电负荷近的优势,就近按变电站用电负荷水平接入适当容量的风电
机组,并探索与其它分布式能源相结合的发展方式,实现分散的风能资源就近
分散利用,使我国中部地区和南方遍布各地的风能资源都能得以利用,为风电
发展创造新的市场空间。

4、积极稳妥推进海上风电开发建设。

发挥沿海风能资源丰富、电力市场广阔的
优势,积极稳妥推进海上风电发展,加快示范项目建设,促进海上风电技术和装备
进步。

加快开展海上风能资源评价、地质勘察、建设施工等准备工作,积极协调海上
风电建设与海域使用、海洋环保、港口交通需要等关系,统筹规划,重点在江苏、
上海、河北、山东、辽宁、广东、福建、浙江、广西、海南等沿海省份,因地制宜
建设海上风电项目。

探索在较深水域、离岸较远海域开展海上风电示范。

(三)生物质能产业基地建设规划
统筹各类生物质资源,按照因地制宜、综合利用、清洁高效、经济实用的原则,结合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合理选择利用方式,推动各类生物质能的市场
化和规模化利用,加快生物质能产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生物质能的发展布局和建设重点是: 1、生物质发电。

在粮棉主产区,以农作物
秸秆、粮食加工剩余物和蔗渣等
为燃料,优化布局建设生物质发电项目;在重点林区,结合林业生态建设,利
用采伐剩余物、造材剩余物、加工剩余物和抚育间伐资源及速生林资源,有序
发展林业生物质直燃发电。

结合县域供暖或工业园区用热需要,建设生物质热
电联产项目;鼓励对生物质进行梯级利用,建设包括燃气、液体燃料、化工产
品及发电、供热的多联产生物质综合利用项目。

加快发展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
沼气发电;推动发展城市垃圾焚烧和填埋气发电,以及造纸、酿酒、印染、皮
革等工业有机废水治理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沼气发电。

2、生物质燃气。

充分利用农村秸秆、生活垃圾、林业剩余物及畜禽养殖废
弃物,在适宜地区继续发展户用沼气,积极推动小型沼气工程、大中型沼气工
程和生物质气化供气工程建设。

鼓励沼气等生物质气体净化提纯压缩,实现生
物质燃气商品化和产业化发展。

促进生物质气化技术进步,提高设备效率和燃
气品质,掌握兆瓦级内燃机组的技术和设备制造能力,完善生物质供气管网和
服务体系建设。

3、生物质成型燃料。

鼓励因地制宜建设生物质成型燃料生产基地,在城市
推广生物质成型燃料集中供热,在农村推广将生物质成型燃料作为清洁炊事燃
料和采暖燃料应用。

建成覆盖城乡的生物质成型燃料生产供应、储运和使用体
系。

4、生物质液体燃料。

合理开发盐碱地、荒草地、山坡地等边际性土地,建
设非粮生物质资源供应基地,稳步发展生物液体燃料。

支持建设具备条件的木
薯乙醇、甜高粱茎秆乙醇、纤维素乙醇等项目。

继续推进以小桐子为代表的木
本油料植物果实生物柴油产业化示范,科学引导和规范以餐饮和废弃动植物油
脂为原料的生物柴油产业发展。

积极开展新一代生物液体燃料技术研发和示范,
推进以农林剩余物为主要原料的纤维素乙醇和生物质热化学转化制备液体燃料
示范工程,开展以藻类为原料的千吨级生物柴油中试研发。

(四)地热能产业基地建设规划
发挥地热能分布广的优势,加快地热资源勘察,加强地热开发利用规划管
理,提高地热能开发利用技术水平和开发利用规模,统筹规划和有序开展地热
直接利用,加快浅层地温能资源开发,适度发展各类地热能发电。

地热能的发展布局和建设重点是: 1、地热发电。

综合考虑地质条件、资源潜力
及应用方式,在青藏铁路沿线、
滇西南等高温资源分布地区,在保护好生态旅游资源前提下,启动建设若干“兆
瓦级”地热能电站,满足西部大开发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在东部沿海及
天山北麓等中低温地热资源富集地区,因地制宜发展中小型分布式中低温地热
发电项目。

开展深层高温干热岩发电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和项目示范。

2、浅层地温能利用。

在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前提下,鼓励在东北、西北等冬季严
寒地区,加快推进浅层地温能供暖;在黄淮海流域、汾河流域、渭河流域等冬季寒冷以及长江中下游、成渝等夏热冬冷地区,鼓励开展浅层地温能供暖和制冷;在两广、闽东南、海南岛等夏热冬暖和云贵高原气候温和地区,鼓励推进浅层地温能夏季制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