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第一课时分类教案西师大版
《认识图形》教案(通用5篇)
《认识图形》教案(通用5篇)《认识图形》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认识图形》教案(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认识图形》教案1[教材简析]:《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二册《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本节教编排体现以下特点:1、以动手操作作为主线。
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材设计了大量操作的活动,以使学生在操作中逐步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2、在实际情境中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教材设计了一些活动,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图形,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发展应用意识。
[目标预设]:知识目标:通过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并结合相关的情境,让学生经历“摸一摸”、“描一描”等学习过程,体验“面在体上”、“面从体来”,感知“体、面”之间的关系,经历从“体”抽象出“面”的过程,体会“面在体上”;能力目标:1、让学生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及圆的特征,并通过猜一猜等活动,让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辨认出这三种图形。
2、渗透分类统计的思想;3、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情感目标:1、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处处有用,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通过摸一摸、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等操作活动,使学生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经历从“体”抽象出“面”的过程,体会“面在体上”;[教学难点:]从物体表面抽象成平面图形[设计理念]:本节课我主要以“让学生在快乐中求知,在操作中学习数学,在实践中应用数学”为指导思想,力求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八单元 图形分类 西师大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图形分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能够识别和描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能进行图形分类。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图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认识平面图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和椭圆形。
2. 图形的分类:按照边数、角数、对称性等特征进行分类。
3. 图形的组合与分解:能够将简单图形组合成复杂图形,将复杂图形分解为简单图形。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识别和描述图形的基本特征,进行图形分类。
2. 教学难点:图形的分类依据和图形的组合与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2. 利用教具、学具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和理解图形。
3.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图形?它们有什么特点?2. 新课学习(1)学习平面图形:教师出示各种平面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它们的特点。
(2)图形的分类:教师提出分类依据,引导学生按照边数、角数、对称性等特征进行分类。
(3)图形的组合与分解:教师展示图形组合与分解的实例,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巩固练习(1)教师设计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交流解题思路,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4.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图形分类的认识。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六、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生活中的图形,进行分类,并记录下来。
2. 设计一道图形组合与分解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一年级下数学教案-认识图形-西师大版
一年级下数学教案-认识图形-西师大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认识并掌握基础的几何图形,包括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
2. 学会正确地描述和区分这些图形。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点1. 掌握基础的几何图形及其特征。
2. 学会正确地描述和区分这些图形。
教学难点1. 对图形特征的深入理解。
2. 区分相似图形的能力。
教学方法1. 利用教具和实物进行直观教学。
2. 采用启发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发现。
3.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互动和交流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图形,如书本、桌子、车轮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形状。
2.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认识图形。
二、新课导入1. 利用教具展示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2. 引导学生总结出这些图形的特征,如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圆形的边缘是曲线等。
3.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相似的图形,如不同大小的正方形、不同长宽的长方形等,让学生进行区分。
三、巩固练习1. 让学生自己在纸上画出这些图形,并标出它们的特征。
2. 利用练习册或白板,让学生进行图形的识别和区分练习。
四、小组合作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我家的图形”、“学校的图形”等,让学生在校园或家里寻找这些图形,并记录下来。
2. 每组进行分享,让学生向大家展示他们找到的图形,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五、总结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包括图形的认识和区分。
2. 强调图形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练习和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和区分能力。
2. 通过学生的分享和总结,评价他们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2. 在练习和小组合作环节,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确保他们都能积极参与和学到知识。
小学数学教案《认识图形》
小学数学教案《认识图形》小学数学教案《认识图形》(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认识图形》,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认识图形》1教学目标: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4、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辨认和区别各种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生:(每个小组一份)鞋盒、牙膏盒、药盒、磁带盒子;易拉罐、铅笔、茶叶罐;魔方、骰子、小立方体10个;玻璃珠、小皮球、乒乓球。
师:课件、各种形状的实物若干、奖品、四种抽象出的图形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出示讲台上的一些实物: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朋友,你认识它们吗?(学生自由说各个实物名称,师指出:它们都是同学们生活中的好朋友。
师:同学们,你们都带来了哪些朋友啊?跟你的小伙伴们大声介绍一下?其他小朋友仔细听,看看你们组里有不同的吗?生分组活动:说出带来的东西的名称师:大家带的东西可真多啊!看看这些物体,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吗?(鼓励质疑)。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物体(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索1、学具分类,初步感知a、动手操作师:你们看一看这么多物品中,有没有形状相同的物品呢?你们能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块儿吗?请每个小组里的小朋友共同动手分一分。
学生分组操作,师巡视(2分钟)b、汇报反馈师: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说你们分了几类?是怎么分的?(3分钟)让学生边说边举起来让大家看。
师:他们小组是这样分的,和你们组是一样的吗?c、小结概念师:每种形状的物体它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你能给每类物体起个名字吗?指名生回答,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规范各种名称,并板书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2、动手操作,感知特点a、感知长方体师:(举起球)看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请你也举起一个球,互相看看拿对了吗?把你拿的球放回盒子里。
一年级下数学教案-认识图形 (2)-西师大版
一年级下数学教案-认识图形 (2)-西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识别和命名基本的几何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
2. 培养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
3. 培养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运用图形进行创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正确识别和命名基本的几何图形。
2. 学生能够理解图形的基本特征,如边、角等。
教学难点1. 学生对于图形的空间想象力和观察力。
2. 学生对于图形特征的深入理解。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图形的基本知识和特征。
2.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各种图形。
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如拼图、画画等,来加深对图形的理解。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1.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激发学生对图形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图形,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1. 讲解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如边、角等。
2. 通过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些图形。
3.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如拼图、画画等,来加深对图形的理解。
三、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对图形的认识。
2. 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和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总结1.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图形的基本特征和识别方法。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寻找图形,提高对图形的认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1. 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图形和其基本特征。
2.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如拼图、画画等,来加深对图形的理解。
二、新课1. 讲解图形的分类,如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2. 通过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些图形。
3.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如拼图、画画等,来加深对图形的理解。
三、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对图形的认识。
2. 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和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总结1.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图形的分类和识别方法。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寻找图形,提高对图形的认识。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案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拼摆等活动,认识和掌握平面图形的特征。
2.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动手操作和几何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认识平面图形: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2. 学习图形的名称和特征。
3. 学会用语言描述图形的形状。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和掌握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 教学难点:用语言描述图形的形状。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观察、操作、讨论、实践等教学方法。
2. 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注重个体差异,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合作精神。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各种图形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基本概念:介绍各种平面图形的名称和特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图形拼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 语言描述: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图形的形状,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几何思维能力。
教案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活动参与度等方面,评价学生在认识图形过程中的表现。
2. 注重培养学生用语言描述图形的能力,观察学生在描述时的准确性、完整性和逻辑性。
3. 定期进行小型测试,了解学生对图形特征的掌握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七、教学拓展:1. 结合美术、生活等学科,让学生运用所学图形进行创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组织学生进行图形拼摆比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
3. 开展家庭作业,让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图形相关任务,增进亲子关系。
八、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2.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效果。
3. 深入研究教材,挖掘图形的内在联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分类与整理 ︳西师大版
教案标题: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分类与整理︳西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类的含义,能够将物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能够发现物品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够将分类好的物品进行整理和摆放。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能够与同学一起进行分类和整理活动。
教学重点:1. 理解分类的含义,能够将物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能够发现物品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够将分类好的物品进行整理和摆放。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能够与同学一起进行分类和整理活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不同种类的物品,如水果、文具、玩具等。
2. 学生准备一张白纸和一支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不同种类的物品,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让学生发现物品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 引导学生理解分类的含义,即将物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组。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水果,如苹果、香蕉、橙子等,引导学生将这些水果按照颜色进行分类。
2. 教师出示一些文具,如铅笔、橡皮、尺子等,引导学生将这些文具按照用途进行分类。
3. 教师出示一些玩具,如汽车、娃娃、球等,引导学生将这些玩具按照大小进行分类。
三、实践操作(15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一张白纸和一支笔。
2. 每组学生需要将教师提供的物品进行分类,并将分类结果写在白纸上。
3. 学生完成分类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和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分类方法和结果。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分类的方法和步骤。
2.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分类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并给予指导和帮助。
教学延伸:1.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家庭作业,让学生在家中找出一些物品进行分类和整理。
2.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类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巩固和应用分类的知识。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第九单元 位置、认识图形 西师大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位置、认识图形西师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上下、前后、左右等基本方位词,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
2. 使学生能够辨别和描述物体的形状,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上下、前后、左右等基本方位词。
2. 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基本图形的认识。
3. 图形的分类和排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上下、前后、左右等基本方位词,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使学生能够辨别和描述物体的形状,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实物、图片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方位词和图形。
2. 采用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采用练习法,布置适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物体位置,引导学生复习上下、前后等基本方位词。
然后,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位置、认识图形。
2. 讲授新课(1)认识方位词通过展示实物、图片等,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上下、前后、左右等基本方位词。
然后,让学生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进行练习。
(2)认识图形通过展示各种图形,让学生辨别和描述这些图形的形状,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
然后,让学生进行图形的分类和排序练习。
3. 巩固练习布置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练习题包括方位词的描述、图形的辨别和描述等。
4. 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知识。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所学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5.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完成。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2分类与整理(二)西师大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2分类与整理(二)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分类的方法,能够根据物体的共同特征进行分类。
2.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分类的方法和原则。
2. 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分类的方法,能够根据物体的共同特征进行分类。
3.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分类的方法,能够根据物体的共同特征进行分类。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分类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过的分类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分类的方法和原则。
3. 案例分析(1)展示一组物体,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
(2)引导学生根据物体的共同特征进行分类。
(3)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分类结果,讨论分类的正确性。
4. 实践操作(1)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组物体进行分类。
(2)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找出物体的共同特征。
(3)让学生根据物体的共同特征进行分类,并分享分类结果。
5. 总结与反思(1)引导学生总结分类的方法和原则。
(2)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分类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尝试进行分类。
2. 让学生记录下自己的分类过程和结果,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后对学生的分类作业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分类方法和原则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能力。
3. 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分类过程中的思维发展,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案5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案5篇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进一步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和学习兴趣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认识四种图形的过程中,能用自己的话初步概括各种图形的本质特点;教学重点:1能用自己的话初步概括各图形的本质特点;2能利用所学知识拼摆图案。
学具准备:1积木各小组一套;2供折叠用的正方形长方形纸片每人一张;3供学生拼图用的色卡纸及各种图形每小组一张。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猜谜语(课前):让小朋友把自己带来的谜语给大家猜一猜,然后教师提出“今天我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猜一猜:小家伙,木脑袋,要说他的本领可不小,造房造桥样样行,小朋友们喜欢他。
”(积木)2导入:你们喜欢玩积木吗?喜欢的小朋友请举手?但是今天这节课我们不是来玩积木,而是看积木;现在请每个小朋友挑选你最喜欢的一块积木。
挑好的请举手?(设计意图:从学生比较喜欢的积木引入,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孩子们能较快的进入学习状态。
)二实践活动,激发兴趣1初步感知(摸一摸描一描)(1)活动:请你把手中积木的面摸一摸,你能把你摸的面用水彩笔描在这张白纸上吗?我们要听音乐来比一比,看哪个小朋友描得又快又好!(2)展示:你能把你描的图形给大家看一看吗?抽学生的作品帖在黑板上,然后问:“有没有和这些图形不一样的?”帖出不同形状的(3)认识揭题:请看这些图形都是我们小朋友们描下来的,你们看的清楚吗?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老师把他们放大到了屏幕上。
你认识吗?一边认识,一边出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些图形。
出示课题:认识图形(4)联系实际:请小朋友们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这些形状的?学生自由说。
2认识特点(1)观察交流:刚才小朋友们举了许多生活中的例子,现在请你仔细观察屏幕上的这些图形。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案5篇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案5篇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第一课时。
2教材简析《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教学重点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5教学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6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二教法学法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三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
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
(课件出示:平面图形)学生尝试说说认识的图形名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
(板书:认识图形)(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再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平面图形,丰富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1感知“面”在“体”上(1)观察操作。
提出要求: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赶快行动吧!(2)汇报交流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认识图形》 ︳西师大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认识图形》︳西师大版教学目标1.认识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并能正确地画出它们。
2.了解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的性质。
3.能够用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拼出简单的图形。
教学重点1.认识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并区分它们。
2.掌握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1.用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拼出简单的图形。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黑板、彩笔等工具。
2.学生准备几何工具、作业本等。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所学内容,如有需求,可以布置一些简单的练习题。
2.学生回答问题,互相讨论。
新课讲解(25分钟)1.教师引入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的概念,让学生画出这些图形。
2.对于画不出或者画错的学生,需要进行纠正并弄清楚区别。
3.掌握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的性质:如正方形的边长相等、直角、对角线相等;长方形的两组相等的边和四个直角;圆形的直径、半径和圆周。
4.进行例题的分析,如:一个图形由四个正方形组成,学生需要用图形拼接技巧找到这个图形。
训练与巩固(20分钟)1.明确学生的疑问,并解决问题。
2.学生练习进行识别图形并用这些图形拼成一个更大的图形。
3.进行练习,学生根据等提示或者规则画图或者标出图形的特点。
课堂总结(5分钟)1.教师进行总结并提出展望。
2.进行课后练习,并布置下节课预习任务。
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正确辨别正方形、长方形、圆形。
2.学生掌握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的基本性质。
3.学生能够用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拼成更大的图形。
扩展1.可以让学生通过手工制作模型、图形等,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意思维。
2.可以通过游戏等形式,增加学生的趣味性,更好地促进其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1.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
2.杨立方. 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一年级《认识图形》数学教案五篇
一年级《认识图形》数学教案五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做一份好的教案,可以让老师在教学中游刃有余,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认识图形》数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一年级《认识图形》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进一步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和学习兴趣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认识四种图形的过程中,能用自己的话初步概括各种图形的本质特点;教学重点:1、能用自己的话初步概括各图形的本质特点;2、能利用所学知识拼摆图案。
学具准备:1、积木各小组一套;2、供折叠用的正方形、长方形纸片每人一张;3、供学生拼图用的色卡纸及各种图形每小组一张。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猜谜语(课前):让小朋友把自己带来的谜语给大家猜一猜,然后教师提出“今天我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猜一猜:小家伙,木脑袋,要说他的本领可不小,造房、造桥样样行,小朋友们喜欢他。
”(积木)2、导入:你们喜欢玩积木吗?喜欢的小朋友请举手?但是今天这节课我们不是来玩积木,而是看积木;现在请每个小朋友挑选你最喜欢的一块积木。
挑好的请举手?(设计意图:从学生比较喜欢的积木引入,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孩子们能较快的进入学习状态。
)二、实践活动,激发兴趣1、初步感知(摸一摸、描一描)(1)活动:请你把手中积木的面摸一摸,你能把你摸的面用水彩笔描在这张白纸上吗?我们要听音乐来比一比,看哪个小朋友描得又快又好!(2)展示:你能把你描的图形给大家看一看吗?抽学生的作品帖在黑板上,然后问:“有没有和这些图形不一样的?”帖出不同形状的(3)认识揭题:请看这些图形都是我们小朋友们描下来的,你们看的清楚吗?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老师把他们放大到了屏幕上。
你认识吗?一边认识,一边出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些图形。
出示课题:认识图形(4)联系实际:请小朋友们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这些形状的?学生自由说。
第1课时 分类与整理(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西师大版
第1课时分类与整理(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西师大版本课时班级基本情况班级:一年级4班人数:40人教师:张老师教学目标:•能够正确进行分类和整理物品;•能够大概理解相似和不同之间的概念;•学会使用整理工具和分类器;•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学习自主性和探究精神。
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为“分类与整理”,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课前导入学生围坐在一起,教师展示一些混在一起的小球,要求学生辨认和描述小球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把这些小球进行分类和整理。
2. 观察分类教师提供不同的物品,如笔、书、铅笔等等,让学生根据它们的不同特征将它们分别分类,并解释分类的原则。
3. 模仿整理学生模仿教师将桌子上的乱糟糟的物品整理归类,如铅笔放在笔筒里,橡皮放在橡皮盒里,让学生理解整理工具的作用。
4. 认识相同和不同教师提供两个物品,让学生分别观察它们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如书和笔。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书和笔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如:书和笔都是用来学习的工具,但书要比笔大,可以看到页码,可以读到文字,而笔不能。
5. 制作分类器教师向学生展示几张不同颜色的纸片和剪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制作一个分类器,同时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
6. 教学总结教师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重点,强化学生对物品分类和整理的认识和方法。
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物品的分类和整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方法1.直观感受:通过提供物品观察和分类,让学生直观感受分类与整理的必要性和方法。
2.模仿实践:通过模仿教师、制作分类器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分类和整理的方法。
3.引导探究: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究和总结,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造力。
学生评价学生乐于参与本节课的各项活动,特别是制作分类器的环节吸引了学生的极大兴趣。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好地理解了分类和整理的方法,并在实践中掌握了这一技能。
同时,学生思维敏锐,能够比较清晰地区分物品的相似和不同之处。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1分类与整理(一)西师大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1分类与整理(一)西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分类的方法,能够对事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分类的方法,能够对事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1. 能够运用分类的方法对事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2.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物模型、卡片等。
2. 学生准备:铅笔、橡皮、尺子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些常见的物品,如水果、文具、动物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品的特点。
2. 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特点,教师总结并板书。
二、探究(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将展示的物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如按照形状、颜色、用途等。
2. 学生动手操作,将物品进行分类,并记录分类结果。
3.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分享分类的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分类的方法和规律。
三、巩固(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新的物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
2. 学生动手操作,将物品进行分类,并记录分类结果。
3.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分享分类的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分类的方法和规律。
四、拓展(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复杂的物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
2. 学生动手操作,将物品进行分类,并记录分类结果。
3.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分享分类的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分类的方法和规律。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分类的方法和规律。
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板书。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实物、动手操作、交流分享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分类的方法,并能够对事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分类 ︳西师大版
教案标题: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分类︳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类的含义,能够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的学习习惯,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分类的基本概念:分类的含义、分类的标准、分类的方法。
2. 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对身边的事物进行分类。
3. 案例分析:分析分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分类的含义,掌握分类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分类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事物,引导学生发现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引出分类的概念。
2. 讲解分类的含义和标准讲解分类的含义:根据一定的标准,将事物进行归纳和整理。
讲解分类的标准:分类的标准可以是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用途等。
3.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选择一个分类标准,对身边的事物进行分类。
活动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案例分析分析分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超市的商品摆放、图书馆的书籍分类等。
让学生了解分类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分类的方法和实际应用。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进行分类整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分类方法的掌握程度。
3. 学习效果:通过课堂提问、小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分类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分类的含义和标准,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分类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同时,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学教案
单元教学目标:1、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行和圆这些平面图形。
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七巧板拼组图形,能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第一课时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内容:认识平面图形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这些常见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了解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多种解决问题方法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小组合作开放型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敢于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从物体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建立平面图形的观念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1. 复习立体图形。
2. 启发学生动手操作,用学具摞出“体”。
二、以旧引新、导入新课1. 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观察书上第三、四幅例图,并仿照图用正方体、三棱柱体学具在纸上描出正方形、三角形。
问:(1)你刚才从书上第三、四幅图中学到了什么?你是怎么做的?(2)摸一摸描在纸上的正方形、三角形,感觉怎样?小组讨论:体与面的区别。
2.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哪几个新朋友?(根据学生回答,在图形下板书名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图形(板书课题),这四个图形都是平面图形。
三、多层练习、巩固提高1. 想象印证电脑演示:由体引出四个图形,让学生说出图形的名称。
2. 说一说生活中在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这几种图形?请你们去找一找,摸一摸。
(让学生分小组离开位置进行活动,再选代表汇报)3. 小组学习、引导探索四人小组共同合作、讨论,用小棒摆出几个图形。
讲一讲自己的发现、疑惑,再进行全班交流。
4. 分类:新老朋友欢聚一堂,你们能根据它们的特点,为它们分一分小组吗?(小组交流讨论,找出多种多样的分类方法)指明回答分类方法及理由。
5. 发明设计(1)请小小设计师们利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组合,设计出一幅美丽的作品(电脑演示:情景激发)。
一年级数学教案《认识图形》
一年级数学教案《认识图形》一年级数学教案《认识图形》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二册《认识图形》36页—37页教材分析:学生对图形已经有了大量的感性经验,联系生活中的实例开展教学,有助于孩子们更好地认识图形。
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常见的平面图形,体现“面在体上”的设计思路。
为了形象生动,通过物体给这些图形拍个照片,为学生创设了操作、探索和思考的情境,丰富学生对图形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理念:1、努力给学生现实的、有意义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2、数学活动中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3、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教具准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教学过程:(用不同颜色的图形纸贴出来的)哇,好漂亮!是不是给我们的奖品呀?探索新知1、师:今天,咱们班来了新朋友,大家想和它们交朋友吗?交新朋友时,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生:“我想知道新朋友叫什么名字?”“我想知道新朋友长得什么样?”“我想知道新朋友家住在哪儿?”“我想知道我的新朋友有什么爱好?”……那大家想和这里的图形交朋友吗?那你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吗?2、生说师把图形贴在黑板上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3、它们长什么样呢?“长方形是长长的;正方形是四条边一样长,方方的;三角形有三个角;圆没有角圆圆的。
”师奖励学生图形,说得真棒,这个奖品“长方形”送给你。
4、那它们住在什么地方呢?(生面面相觑)请大家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木块,用手摸摸它们的面。
“老师、老师,正方形住在这儿。
”(师点点头,奖给生一个正方形)“老师、老师,长方形住在我书的上面。
”(师奖给生一个长方形)……5、我们给这些新朋友拍拍照片好吗?“没相机,怎么拍呀?”师:有铅笔和白纸吗?(师示范了一个)生拿着积木,铅笔、白纸,描了起来,然后剪下来,师启发学生还用印泥印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
认识图形(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 西师大版
教案标题:认识图形课时:2课时年级:一年级学科:数学教材版本:西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能够识别这些图形。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基本特征。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认识图形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名称和特征。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识别图形。
教学准备:1. 教具: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模型或图片。
2. 学具:学生每人一份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卡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板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二、探究(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点,如边的数量、角的大小等。
2. 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基本特征。
3.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板书。
三、实践(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识别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四、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说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基本特征。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板书。
第二课时:一、复习(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识别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二、拓展(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实物,让学生找出其中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2. 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板书。
三、实践(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卡片拼出这些图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第一课时分类教案西师大版
第一课时分类
教学内容:教材P42——44
教学目的:1、能按照给定的含有两个因素的标准进行分类,并体会不同的方法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
步就养成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学习方法。
培养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体会在不同的方法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
教具准备:教学中所用的图形学具
教学过程:
新授
教学例1
师:同学们,在上学期,我们已初步学习了分类的有关知识,谁能说说,以前你是怎样分类的?
请同学门给你们桌上的图形分下类,看谁分得又块又好!(生分类)
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分的分成了几类?
同学们分得真不错现在按形状不同分类的同学举手。
按颜色分的同学有哪些?请你们将形状相同的分在意。
请你们看看你们所分的,每一组图形中,颜色怎样?形状呢?就是说我们把形状颜色都相同的图分贼了一起,这样的分发你会吗?
师:请同学们把桌上的图形分一下类
请听要求:把颜色、形状都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起,分完后说说你是怎样分的,下面小组合作分
(小组分类、师巡视,向有困难的组提示:刚才是怎样分的,先怎样分的饿,再怎样分)同学门,刚才我发现有一些小朋友分得又块又好,谁来说说你们是怎样分的?
(生到黑板展示,边分边说分的过程)
师:同学们真能干,能够通过动手,动脑,小组讨论的形式,掌握了分类的方法,下面老师考考大家
练习
P44课堂活动、1
读题,动手操作,抽生演示
P44课堂活动、2
理解题意,先找能飞的,再找有羽毛的
P44课堂活动、3
小组讨论怎样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