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家庭咨询基础知识重点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婚姻家庭咨询基础知识重点笔记
第一章职业道德
一、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它能够调节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从业人员之间、从业人员与职业之间的关系。

它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二、职业道德的6个特点:
1、鲜明的行业性;
2、适用的有限性;
3、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4、严格的纪律性;
5、相对继承性;
6、利益相关性。

它具有导向、规范、整合、激励四个基本功能。

它具有有利于提高从业者的社会道德水平和有利于完善从业者人格的社会功能。

三、婚姻家庭咨询师的职业道德守则包括6方面:
1、尊重服务对象、满足服务需求;
2、保护个人隐私、严守咨询秘密;
3、坚持诚实守信、禁止滥用信用;
4、语言举止文明、素质能力相宜;
5、遵循公序良俗、遵守法律法规;
6、弘扬家庭美德、促进社会和谐。

四、社会主义家庭美德建设的基本规范:
1、尊老爱幼;
2、男女平等;
3、夫妻和睦;
4、邻里互助;
5、勤俭持家。

第二章中国婚姻家庭制度的历史演变
一、婚姻是为当时社会制度所认可的,男女两性互为配偶的结合。

重点强调两性、配偶身份、婚姻是家庭产生的前提。

二、家庭:是以婚姻、血缘关系和共同经济为纽带而组成的亲属团体。

社会性是婚姻家庭的本质属性。

对婚姻家庭应该做狭义的了解:婚姻家庭是一夫一妻制形成以来的个体婚姻和个体家庭。

三、婚姻家庭的三个社会功能:
1、实现人口再生产;
2、组织经济生活;
3、教育。

△四、我国当代婚姻家庭生活的7个主流特征:
1、婚姻自由程度越来越高;
2、择偶观念越来越个性或多样化;
3、正确评价离婚率的不断上升;
4、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大大提高;
5、家庭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6、物质生活的提高与结婚消费的上升;
7、丰富多彩的家庭建设活动形成规模。

△五、我国当代婚姻家庭生活中的6个主要问题
1、不健康的择偶观依然存在;
2、婚前和婚外性行为呈上升趋势;
3、婚姻质量有待提高;
4、离婚带来某些社会问题;
5、非婚生子女相应增加;
6、独生子女问题。

备注:
A、当代中国婚姻价值观念的七大特征:
1、婚姻更加自主;
2、男女地位较为平等;
3、强调婚姻是个人私事;
4、对离婚的负面评价减少;
5、对婚前性行为更加宽容;
6、对婚外性关系的认识多元化;
7、独身主义者增多。

B、近代中国夫妻关系的共同特征:
1、以公认的形式结合为两性关系;
2、在社会经济和生活中夫妻一体;
3、养育后代生儿育女。

C、健康夫妻关系的七个特征:
1、尊重宠爱和友谊;
2、紧密的情感联结;
3、高质量的沟通;
4、共同有效的沟通处理方式;
5、接纳包容的心态;
6、明确长期的承诺;
7、一致的价值观和目标。

D、健康夫妻关系的6重点:
1、信任;
2、承诺;
3、技能;4关心;5尊重和感激;6努力。

第三章性别平等理论
一、性别是指男女或雌雄的特质。

二、生理性别,又称自然性别,是指男性和女性在生理上的差异。

三、社会性别(针对于生理性别而言)。

通常指作为一个男人或者一个女人的社会含义,泛指社会对男女两性或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

即由特定的文化环境规定的被认为是适合其性别身份的性别特征和行为举止。

四、社会性别角色(相当于社会性别行为):是指在某一既定社会社区或人群中,被人们所认可的女性或男性的行为。

不同的社会形
态都给男性和女性分配了不同的角色和机会,人们的角色已被社会化。

五、社会性别角色定型(相当于社会性别行为标准):社会性别角色在每个社会中往往被固定和强化,变成人们的意志、社会期待、规范和评价。

社会期待一种性别的人只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就是社会性别角色定型。

六、社会性别在社会制度中的传承和巩固过程(即社会性别动力关系)
1、社会性别观念影响社会对男女两性的社会、家庭的角色和责任分配和要求;
2、不同的社会、社会角色和责任,导致男女所享受的社会资源不同;
3、由于对男女两性的期望、要求和社会资源不同,于是形成不同的、传统的社
会性别所期望的能力、专长,并导致不同的社会评价;
4、不同的能力、专长和社会评价又导致了他们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利的不同;
5、权利分配模式又强化了男性和女性的身份不同以及支配和服从的关系,这些不同又被法律或习俗规范化;
6、这种规范化体制化又进一步强化了社会性别观念,从而不断循环。

▲简化为:性别观念—角色和责任分配---资源分配--能力专长--地位权利--规范化--强化观念
七、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内涵:
也称性别观点主流化、性别平等主流化、性别主流化、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全称是“把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纳入社会发展和决策的主流”。

八、我国妇女发展中存在的4个主要问题:
1、受教育不平等;
2、妇女参政比例偏低;
3、妇女就业严峻;
4、社会丑恶现象损害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九、我国妇女发展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法制观念问题);
2、市场化转型和经济全球化的挤压(计划经济向市场转轨导致女性地位回落、市场转型时期政府职能不能一步到位导致性别问题突出、经济全球化引发的劳动力成本降低导致女性利益受损)。

第四章婚姻家庭伦理的基本理论
一、社会主义婚姻家庭的5个特征:
1、从目的和性质上看是两性结合;
2、从本质上看是社会的细胞,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3、从发展规律上看是复杂的社会关系;
4、从家庭和社会的关系上看是家庭利益和国家利益一致;
5、从内部关系上看是平等;权利义务也是统一的。

▲婚姻家庭的本质和职能取决于它的社会属性,自然属性只是婚姻家庭的前提条件。

■■二、恋爱伦理的3个基本要求:1、爱情应该是恋人的内在逻辑和道义基础;
2、要处理爱情、事业和友谊的关系;
3、严肃对待婚前性行为。

■■参考:
恋爱中的道德标准:
1、情爱和性爱的统一;
2、道德情感和道德义务的统一。

恋爱中的道德责任:
1、向恋人奉献爱心;
2、理解恋人的向往和追求;
3、尊重恋人的人格和感情;
4、恋爱过程中要有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交往方式。

如何走出恋爱误区:
1、防止爱情至上论;
2、防止爱情庸俗化;
3、防止爱情理想化。

三、婚姻伦理的5个基本要求:
1、把爱情作为婚姻的基础(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
2、婚姻自由;
3、一夫一妻制;
4、男女双方权利和义务平等;
5、遵守两性道德。

四、家庭伦理的基本规范(和社会主义家庭美德建设基本规范相同):
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邻里平等(应为“互助”)、勤俭持家。

五、婚姻家庭伦理的基本体征:
1、是一个历史范畴;
2、有明显的地域性;
3、具有一定的阶级性;
4、有一定的继承和相对独立性;
5、全球性和普遍性。

六、婚姻家庭伦理的主要功能:
1、调节家庭关系;
2、影响个人道德;
3、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七、正确对待恋爱挫折:
1、端正恋爱动机,恰当表达爱意;
2、正视恋爱现实,做到失恋不失德、失恋不失志;
3、调整恋爱心态,做到失恋不失态。

八、人类性行为的基本属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社会属性是人类性行为的本质。

九、社会属性是人类性行为的本质:
1、人类性行为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满足性要求的途径反映出文
化发展程度和文明程度);
2、人类性行为的目的取决于人的社会需要(生育目的、政治目的或者经济目的);
3、人类性行为能够改变社会关系影响社会原有的秩序(可以扰乱社会结构,所以不是私欲范畴)。

十、离婚自由实质的2个方面:
1、是结婚自由的必要补充;
2、是婚姻关系的本质所决定的(婚姻既然是爱情和义务的统一,无爱情就可以解除义务)。

十一、良好家风的内涵:
1、健康向上的思想氛围;
2、积极的情感氛围;
3、较好的智力氛围;
4、良好的道德氛围。

家风又叫门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繁衍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作风、生活方式、传统习惯、道德规范和为人处世之道的总和。

家风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生产关系的一种特殊形态。

第五章家庭社会学
一、家庭的定义:
是以婚姻、血缘关系和共同经济为纽带
而组成的亲属团体
二、家庭社会学研究的7个主要问题:
1、家庭结构和家庭规模变迁;
2、家庭关系变迁;
3、婚姻问题;
4、代际关系问题;
5、性别问题;
6、老龄化问题;
7、家庭制度的比较。

■三、社会家庭学的主要理论:
1、功能分析论(主要强调功能的协调一致性和关联性,代表人物帕森斯和默顿。

帕森斯和贝尔斯在合著的《家庭社会化和互动过程》中,最不可以缺少的功能为儿童早期社会化和成年人人格的形成。

);
2、社会冲突论(个人自由导致家长无法控制);
3、社会交换论(缘于行为心理学和微观经济学,霍曼斯创建,核心是互惠);
4、家庭发展论(家庭生命周期理论);
5、符号互动论(布鲁默创建,通过解释自身所遇到的事物,形成自己认为的意义。

本理论主要用于社会化和人格形成);
6、性别理论(性别平等理论)。

四、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的组成情况,即家庭中的代际结构和人口结构的组合情况。

▲家庭结构不同,其家庭功能、家庭关系以及家庭生活的管理也不相同。

▲五、家庭结构的七种类型:
1、单身家庭;
2、核心家庭(一对夫妇和未婚子女);
3、主干家庭(两代以上成员但每代最多只有一对夫妇。

包括完整型、残缺型、非直系型);
4、扩大(联合)家庭(含有三代以上成员且每代有两对夫妇);
5、夫妻家庭;
6单亲家庭;
7、隔代家庭。

六、家庭生命周期:杜瓦尔的8阶段说法和贝尔的5阶段说法。

1、杜瓦尔的8个阶段:
a婚后尚无子女阶段
b生儿育女阶段
c家有学龄前儿童
c家有学龄儿童
d孩子进入青春期阶段
f孩子另立门户阶段
g中年父母生活阶段
h老年家庭生活阶段。

2、贝尔的5个阶段:
a建立家庭阶段
b初为父母阶段、
c学龄家庭阶段
d子女成年家庭阶段
f老人家庭阶段
3、本书第十章所述的家庭发展周期的6个阶段(此论述不合理):
a单身青年脱离家庭、
b通过婚姻联结家庭
c孩子诞生进入家庭、
d家有青春期的孩子
f孩子长大后离开家
g晚年的家庭生活。

七、我国改革开放前后择偶标准的变化:政治标准---文化标准---经济标准。

八、5种婚姻类型(婚姻状态):
1、习惯冲突型;
2、失去活力型(满足+不稳定);
3、消极迎合型(自始至终没有激情);
4、充满活力型;
5、整体型(有活力、有民主、有沟通、有共享)。

十、粗离婚率:是指某一年离婚总数除以该年中包括男女老少总人口数。

十一、离婚率上升的原因:
1、宏观因素:与法律相关因素、经济因素(繁荣时上升)。

2、微观因素:个体思想观念的转变、双方性格无法调和、家庭暴力引发离婚、生理障碍、婚外恋。

3、其他因素:家庭聚合力减弱、离婚手续简化。

■十二、离婚后果:
1、对当事人的影响;
2、对子女的影响
a. 孩子心理反应的三阶段:
初期阶段,震惊和生气;
过渡阶段,逐渐适应父母离婚的现实;回忆阶段,适应单亲家庭生活;b. 孩子心理反应有性别与年龄方面的差异:离婚对男孩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小男孩和大女孩负面影响较大;
3、在经济上的影响;
4、对社交方面的影响。

十三、再婚遇到的主要问题:
1、经济纠纷引起的矛盾;
2、心理距离引起的问题;
3、别人的孩子引起的问题;
4、性不和谐出现的问题。

■十四、幸福再婚的必要条件:
1、再婚前的自我调试(心态平衡,不和
过去配偶比较);
2、扮演好继父继母角色(包括不奢望取
代生父生母地位、不刻意营造和谐假象、
不希望立即改变继亲子关系、不要急于
表现自己在家庭中的权威)。

十五、家庭暴力的基本特征:
1、对象的特定性;
2、行为的隐蔽性;
3、主观的故意性;
4、行为的违法性;
5、发作的反复性;
6、后果的严重性。

根据家庭暴力侵害目标的不同,可以分
为针对生理的、针对心理的、针对性的。

十六、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5点建议:
1、重视婚后第一次家庭暴力;
2、充分利用110报警电话;
3、积极寻求帮助;
4、树立证据意识;
5、对婚姻做理智选择。

十七、我国老龄化的特征:
1、老龄化速度快;
2、东部比西部先老;
3、农村比城市先老;
4、老年人口女性多于男性;
5、未富先老。

十八、我国现有的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
社会养老、
社区养老。

第六章婚姻和家庭心理
一、爱情的定义:是人际吸引的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具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

▲鲁宾认为爱情有3个主要成分:依恋(如想念)、关怀(如利他)、亲密(如敞开心扉)。

二、爱情的5个特点:
相异性、成熟性(身心)、高级性(包括情绪、认知和行为)、生理性、利他性。

爱情和喜欢的不同:利他还是为我、幻想还是现实、矛盾还是快乐、渐消还是稳定(主要是指激情之爱中的激情消退)。

■三、爱情的产生理论:
1、情绪二因素:情绪认知理论认为“情绪=生理唤起×认知标记”。

2、异性吸引:外貌吸引、邻近吸引(地理位置相近)、相似吸引、互补吸引。

四、爱情的形式(相当于爱情的种类):激情之爱(动荡)、同伴之爱(稳定)、游戏之爱、占有之爱、合理之爱、无私之爱。

▲激情之爱、同伴之爱两者是哈特菲尔德的分类。

■五、爱情三角形理论:
斯腾伯格认为:每个爱情都包括亲密、激情和承诺三种成分,不同的成分组合就会形成七种类型:
3种单一爱情:喜欢之爱(只有亲密)、醉心之爱(只有激情)、空洞之爱(只有承诺);
3种两项爱情:浪漫之爱(无承诺)、同伴之爱(无激情)、发昏之爱(无亲密);换一种表达方式:浪漫之爱=亲密+激情;同伴之爱=亲密+承诺;发昏之爱=激情+承诺
1种理想爱情:完美之爱(三者齐备)。

玩笑算法:喜欢之爱(只有亲密)+醉心之爱(只有激情)=浪漫之爱
斯腾伯格认为,这三种成分将随着时间的持续出现变化。

首先是激情消退,然后是亲密程度提高(自我暴露水平提高),最后是承诺使爱情长久。

六、爱情的心理效应:
1、一见钟情(内心幻像);
2、晕轮效应(情人眼里出西施);
3、罗密欧与朱丽叶(逆反抗阻---因外
界阻力而关系加强)。

■七、两个重要的择偶理论:
▲三阶段理论:1、刺激;2、价值;3、角色(逐渐深化,类似个人社会化的进程-----服从、认同和内化)。

▲交换理论:1、取样和评估;2、互惠;
3、承诺;
4、制度化。

补充:技能教材中的8个择偶相关理论▲:
1、父母偶像理论(弗洛伊德);
2、需求互补理论(温奇);
3、刺激、价值、角色理论(默斯坦);刺激阶段是感官信息,价值阶段是是价值观是否相容,角色阶段指的是是否深度兼容问题。

4、进化心理学理论,它包括亲本投资理论(投资多的一方更挑剔—比如女性)、性策略理论(以生育成功为最终目的)、好基因模型(好的基因往往具备好的吸引力)、二元模型(含亲本投资和遗传基因二因素)。

5、社会学习理论(海斯):正好和进化心理学理论相反。

6、社会交换理论:包括取样和评估、互惠、承诺、制度化四个环节。

7、择偶坡度理论:男高女低(女找高男找低)。

8、相似性或一致性理论:表现在三个层面,完全先赋的因素(种族民族)、价值观(宗教和文化)、个人层面(反映人的社会属性,如教育程度)。

■八、择偶过程中的自我调控:1、是一个选择的过程,要控制自己的感情;
2、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建立;
3、求大同存小异,发现重大分歧不凑合;
4、不追求感情表面的强烈。

九、青年男女择偶类型:
1、精神满足型;
2、感官满足型;
3、功利满足型。

十、夫妻类型:
1、从动机上分:爱情型和功利型。

爱情型有两种:(1)美貌和吸引力结合;(2)人格的相似性或互补性结合两种。

2、从生活方式上分:平等合作型、分工型、一方依赖型(家庭财产管理与支配类型分为各自为政型、一主一辅型、完全依赖型)。

3、从生活存续方式上分:建设型、维持型、失望型、一体型。

■■十一、影响婚姻幸福的7个主要因素:
1、身体条件;
2、心理条件:对配偶的认知能力、情绪稳定(自我控制)、意志品质(决策能力)、独立性(如果一方过度依恋父母则不适应);
3、经济条件(包括收入的绝对量、对这一绝对量的判断双方是否乐观或较高、经济支出的安排方式双方是否一致);
4、职业;
5、受教育程度;
6、结婚前和父母的关系;
7、父母的婚姻状态。

参考:家庭社会学中的婚姻类型(属于状态上分类,但也可以归入类似存续方式分类)。

1、习惯冲突型;
2、失去活力型(满足+不稳定);
3、消极迎合型(自始至终没有激情);
4、充满活力型;
5、整体型(有活力、有民主、有沟通、有共享)。

■十二、婚姻适应的5个基本因素(实际上是指婚姻适应包括的5个方面内容):
1、对配偶的适应;
2、性的适应;
3、家庭经济状况的适应;
4、姻亲的适应;
5、为人父母的适应。

包括:⑴生育动机;
⑵对孩子性别的态度;⑶角色变化能力;
⑷对孩子的期望;⑸没有能力当好父母的感觉;⑹女性对职业的态度------职业女性有更多的不适应)。

■■十三、影响婚姻适应的6个因素(相当影响婚姻适应的6个问题):
1、婚前准备不足;
2、早婚;
3、夫妻角色期待:夫妻是一种双边关系,如果双方对夫妻角色的认识一致则容易适应,如果有不同看法,则容易引起冲突和矛盾。

4、背景不同(门当户对有一定科学性,印度学者古普塔有所研究);
5、恋爱时间(不要短于六个月);
6、浪漫程度(越浪漫越难以适应)。

■参考:幸福婚姻的6个调适原则:
1、降低过高期望值;
2、建立一定的夫妻默契;
3、相互满足双方独立人格的需要;
4、共同承担家庭事务;
5、协调夫妻性生活;
6、呵护感情。

■十四、如何对夫妻冲突进行处理:
1、认识到冲突不一定是坏事;
2、采纳在夫妻冲突对抗中具有建设性的几个普遍原则:⑴妥协双赢;⑵就事论事;⑶换位思考。

3、认识到良好的沟通在解决夫妻冲突中的作用:⑴不要过高估计互相理解的程度;⑵养成聆听的习惯;⑶新婚夫妻更需要沟通。

十五、与离婚有关的因素(了解):
1、与早婚有关;
2、与婚前性关系有关;
3、与未婚先孕有关;
4、与婚前彼此不了解有关;
5、与家庭背景不同有关;
6、与太早为人父母有关;
7、与儿童期在家庭中的地位有关;
8、与父母的榜样作用有关;
9、与家中孩子的数目有关;
10、与当事人的社会阶层有关;
11、与生活环境有关。

■■十六、婚姻失败的心理原因:
1、需求不满足(自我价值得不到承认、情感得不到满足、爱好差异过大);
2、价值观念不一致;
3、二人的“自我”不相容(表现为:
⑴只顾自己目标不顾他人目标;
⑵动机利己只顾索取;
⑶遇到分歧互不相让;
⑷婚姻适应过程缓慢。

十七、离婚后的心理:
1、解脱感;
2、孤独与心理震荡;
3、社会压力;
4、对前配偶态度(准备复婚的71%)。

■■十八、再婚心理的两个适应:
1、再婚夫妻的心理适应;
2、继家庭的亲子关系心理适应。

■■参考:再婚遇到的主要问题:
1、经济纠纷引起的矛盾;
2、心理距离引起的问题;
3、别人的孩子引起的问题;
4、性不和谐出现的问题。

十九、个体社会化:
是指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和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个体社会化是人一生的任务,但早期社会化最为关键。

二十、个体社会化的任务:
1、掌握作为社会成员应具备的社会知识和技能,学会独立自理;
2、掌握有关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3、培养个人的社会责任;
4、树立面向未来的生活目标。

二十一、个体社会化的5个特点:
1、有一个遗传素质基础(生物条件,如精神病遗传导致个体社会化障碍);
2、是在社会环境中形成的(社会条件);
3、个体社会化发展具有关键期(早年);
4、具有社会强制性;
5、具有能动性。

二十二、个体社会化的心理机制包括:服从、认同、内化(由浅入深)▲
二十三、个体社会化的两个结果:
1、形成自己个性;
2、获得社会角色。

■■二十四、社会化不良:是指个体再社会化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了不良的人格,表现出问题行为,包括社会化不足(如不遵守社会规范)和过度社会化(如丧失独特性和创造性)。

注意:不要和行为矫正中的“问题行为”混淆。

■■参考:行为与问题行为:
1、行为既包含了外显的行为变化,也包含了内隐的心理过程。

2、需要矫正的行为称为“问题行为”,包括:行为不足(期待的行为没有发生,如四岁不会说话)、行为过度(不良行为太多,如一直不遵守记录)和行为不当(期待行为在不适宜的情境下发生—如5岁儿童把玩具扔入垃圾桶)。

二十五、家庭对0-6岁儿童的社会化起着垄断作用,对7-12岁儿童的社会化也
有着重要作用。

影响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家庭客观因素包括:
首先是家庭生活环境;
其次是大家庭比核心家庭社会化程度高;
最后是家庭经济地位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主要是父母对家庭经济现状的态度所决定).
二十六、父母影响个体社会化的主要途径:
1、父母的教养方式(喂奶、陪睡、管教方式);
2、父母的榜样作用;
3、亲子关系。

■■二十七、父母影响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内容(相当于儿童社会化过程):1、对性别角色的认同(先是被动地被父母指定或安排,然后是儿童对性别楷模的主动模仿和认同);本条内容是从父母角度阐述子女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对应着影响对象的服从、认同和内化过程。

2、自我概念的形成;
3、道德观念的建立。

第七章婚姻中的性学
一、关于性学:
性学囊括了性研究、性教育和性治疗领域。

性学的三大支柱是性医学、性心理学和性社会学。

二、性生理:
1、男性正常的性功能包括性兴奋、阴茎勃起、性交、射精和性高潮等过程。

2、女性正常的性功能包括性唤起、阴道润滑、性交和性高潮等过程。

三、紧急避孕的方法:
1、药物(72小时内服用);
2、放置带铜IUD(5天内)。

四、女性不孕的原因:
1、阴道因素;
2、宫颈因素;
3、子宫因素;
4、输卵管因素;
5、卵巢因素;
6、其他因素
五、性反应周期可划分为:
1、性欲期;
2、兴奋期;
3、高潮期;
4、消退期。

六、性心理障碍的形式:
性认同障碍;性偏好障碍;性取向障碍。

七、性取向的评定方法:
1、性取向连续谱(分布在绝对异性恋位置上的人数最多,完全同性恋的人数则最少。

);
2、性取向的自我判断方法。

八、男性性功能障碍的分类:
勃起功能障碍(ED);早泄;不射精症及逆行射精。

九、女性性功能障碍的分类?
性欲低下;性厌恶;性欲亢进;性唤起障碍;女性性高潮障碍;阴道痉挛;性交疼痛。

十、性咨询的定义:
性咨询是由从事这项工作的专业人员向求助者提供某种方式的服务,帮助他们应付在性方面遇到的种种困难。

十一、性咨询和性治疗的区别:
咨询主要解决正常人面临的性不和谐的问题,是心理冲突或性困惑;而治疗主要解决求助者的问题,处理的是性障碍或有关疾病。

十一、性咨询与性治疗的实施:
性咨询与性治疗和其他治疗一样,咨询师或治疗师首先要采集病史,详尽地占有第一手资料。

首先对夫妻双方同时进行性知识、性功能的再教育。

其次,加强夫妻之间、救助者与咨询师之间的交流,要及时交换治疗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新的不协调或某些意外情况。

再者,要找出焦虑与畏惧的原因,并加以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