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血护士对献血者的心理护理对照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血护士对献血者的心理护理对照研究

范平

【摘要】目的:分析采血护士对献血者开展心理护理的作用及效果。方法选取200名无偿献血人员作为本文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心理护理组和对照组,各100名。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心理护理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心理护理,观察2组献血者的不良反应和满意度。结果对照组产生呕吐、头晕、脸色苍白等不良反应分别为18名,13名和14名,心理护理组分别为4名、5名和9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89.0%,心理护理组为9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献血者开展心理护理能够改善献血者对采血过程的恐惧心理,并通过心理护理降低献血者后期的不良症状,使献血者能够轻松面对献血过程。

【期刊名称】《当代医学》

【年(卷),期】2016(022)025

【总页数】2页(P77-78)

【关键词】采血护士;献血者;心理护理

【作者】范平

【作者单位】山东 272000 山东省济宁市中心血站

【正文语种】中文

随着我国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心理护理已逐渐成为当前医学临床护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护理内容[1]。在无偿献血中,献血者会因个人体质因素及不良反应症状产

生不良情绪,部分献血者在采血时会因个人情绪无法控制出现采血中断现象[2]。

因此,为了使献血者能够正确看待献血工作,采血护士的心理护理工作十分重要,这也是缓解献血者不良情绪的重要举措,对献血采集效率及献血者的情绪控制都有重要作用[3-4]。对此,为了进一步分析采血护士对献血者开展心理护理的作用,

本文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2015年8月选取的200名无偿献血人员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对其中100名献血者采用心理护理方式,取得满意成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2015年8月选取的200名无偿献血人员作为本文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心理护理组和对照组,各100名。其中对照组男65名,女35名;年龄22~41岁,平均年龄(31.25±4.36)岁;职业:学生36名,工人32名,教师15名,其他17名。心理护理组男62名,女38名;年龄23~41岁,平均年龄(3

2.58±4.41)岁;职业:学生38名,工人33名,教师11名,其他18名。2组献血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入选者年龄18~45岁;(2)体重指数符

合献血标准。排除标准:(1)入选者年龄<18或>45岁;(2)体重指数严重

不符合献血标准;(3)2年内做过重大手术;(4)血液疾病患者。

1.3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一般护理措施,心理护理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开展心理

护理,可从献血的不同阶段进行,主要护理内容如下。

(1)献血科普护理。部分献血者因初次献血,其会对献血的采血过程出现恐惧、紧张等不良心理,为了缓解献血者这一心理状况,采血忽视可预先对献血者开展献血知识科普,并告知献血者在献血前做到充足睡眠,切忌精神疲劳状态。在饮食上需在献血前24小时做到半饱状态,献血当天不可饮用牛奶等奶制品,并切忌不可进食肉类。使献血者在获知献血知识时,能够在采血阶段做到从容面对,排除对献血过程的种种顾虑,对献血者的恐惧心理有缓解作用。

(2)献血过程及献血后的心理护理。心理因素是影响献血者出现后期不良反应的

关键因素之一,初次献血者在面对即将采血过程时,普遍会出现紧张、慌乱、大脑缺血等症状,这些症状使得献血者在完成献血工作后会出现多种不良反应。其中,精神因素是献血后期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献血者在面对献血事业时主要呈现消极与积极两种相反情绪,消极情绪会使得采血工作无法正常进行,积极情绪则能够有效提高采血效率。

大部分献血者在采血环节的皮肤导管穿刺阶段,会担心出现血量过度采集而对身体带来损害,或担心采血针管存在感染现象,会给身体带来不良影响等,因此,献血事业实现顺利开展的前提需要从消除献血者不良心理开始着手,使献血者通过心理护积极参与至献血事业当中。其次,每位献血者的体质因素也是导致献血后期出现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若献血者在饥饿、疲劳状态下进行献血工作,其会使得献血者出现血管扩张、脑供血不足等现象,穿刺时会给献血者带来强烈的局部疼痛感,使得献血者因德尔神经过度紧张出现小血管扩张现象,

对此,为了避免献血者因献血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采血护士可分别从献血过程及献血后期开展心理护理工作。在献血过程中,当采血针管即将进入献血者血管当中时,献血者会出现表情扭曲、眼睛转移注意、冒虚汗等现象,这是由于患者过度紧张所引起,此时采血护士可对献血者开展心理护理工作,用亲切的语言与献血者进行交流,转移注意力,舒缓献血者的紧张情绪,使采血工作尽快完成。为了减少献血者在采血后出现头晕、脸色苍白等不良反应,采血护士可对其进行相应护理,帮助献血者快速度过不良反应阶段,并叮嘱献血者在献血4 h内不可进行剧烈运动。

1.4 观察项目观察献血者献血后的护理满意度和不良反应。

1.5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献血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心理护理组产生现呕吐、头晕、脸色苍白等不良

反应分别为4名,5名和9名,对照组分别为18名、13名和14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献血者满意度情况比较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89.0%,心理护理组为9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心理护理工作的核心是将常规护理工作与心理学进行结合实施,通过心理学知识来判断献血者在采血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心理状况[5]。而在献血事业的采血环节中融入心理护理则能够有效提高采血护士的采血效率,使采血护士能够立即通过献血者的职业、年龄等信息来掌握不同献血者的心理状态,从而使采血护士能够针对性的根据不同心理特征来采取心理护理措施,使献血者在献血时能够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这对献血者的血液质量有提升作用[6]。

另外,采血护士在进行采血工作时,需保障采血环境干净整洁,还可播放较为舒缓的音乐,使献血者在献血时能够转移注意力,通过音乐的旋律放松紧张情绪,以此减少献血者后期出现不良反应[7]。同时,采血护士需具备较高的专业性,对采血知识做到相应了解,并能够将采血的注意事项进行说明,与献血者进行充分交谈[8]。从交谈中观察献血者对采血工作的看法及理解,了解献血者的心理活动,从而给予更合适的心理护理方案,使献血者能够顺利完成献血工作[9-10]。

本研究中,对照组不良反应与心理护理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89.0%,心理护理组为9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通过开展心理护理能够改善献血者对采血过程的恐惧心理,并通过心理护理降低献血者后期的不良反应,使献血者能够轻松面对献血过程。

【相关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