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脑叶病变综合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额叶病变综合征
1.运动体征:病变侵及运动区时,产生病灶对侧的面部和肢体麻痹。

因脑病变引起的偏瘫,病变多广泛地涉及4区及6区或其传出纤维。

病变如靠近皮层,症状主要在下肢者,表示病变位于中央前回上部,在上肢则表示病灶在中央前回中部,在颜面及舌则病变在下部。

2.强握现象:患侧上肢在空中不自觉的摸索。

病人在侧卧位时,上侧的肢体最容易出现。

不仅上肢有,下肢也可出现。

用叩诊锤接触一下手掌或足掌,常诱出此种现象。

这是运动前区皮层病变的表现。

如以物接触患肢手掌,病人常紧握接触物而不能放松,谓之“强握反射”。

3.运动性失语:见于优势半球44区病变时,是一种言语肌的失用。

此时,病人丧失了说话的能力,但基本上还保留着理解言语的能力。

这与因舌肌麻痹造成的构音困难不同,病人能自由运动口唇和舌,但丧失了言语运动的技巧。

病人说出的某些词音可能是正确的,但构不成句,因而不能表达思维。

构音困难者其词音不正常。

运动性失语也多伴有书写不能。

因而既不能用口语,又不能用书面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而构音困难者则可以用书面表达。

再不完全的运动性失语症(运动言语中枢区部分病变,或在机能恢复期)时,病人可以讲话,但词汇异常贫乏,讲得很慢而困难,常讲错(没有文法或词不达意),但讲错后可立即发觉。

在更轻的病例,病人能运用较多的词汇,但说话时常断断续续,似为口吃,较难诊断。

4.书写机能:书写虽然也是额叶的机能,但孤立的书写不能(失写症)则很少见。

书写机能是在各种言语机能中发展最晚的,它受到各方面的密切影响。

书写,实际上是言语机能的一种晚发的伴随机能。

书写不能既可发生于额叶书写中枢区病变时,也可发生于其他语言中枢尤其是运动性语言中枢病变时,要根据其他伴发症做定位诊断。

5.刺激性运动体征:包括局部运动性癫痫发作,头、眼旋转发作、麻痹发作和全身发作。

(1)局部运动性癫痫发作:多是一侧性的,不伴有意识丧失。

一般是按着皮层代表点的配置,从身体一个局部开始(从拇趾或拇指;从口角或从眼睛),之后再向整个肢体扩延,直至扩延到半身。

局部运动性发作表示4区有病灶,而且,发作的起始点常指明病灶的具体部位。

(2)头、眼旋转发作:发作时头、眼转向病灶对侧,不伴意识丧失。

单纯头、眼旋转发作几乎总是8区或6区病变的结果。

头、眼旋转发作也可以发生于其他侧视皮层代表区如枕叶和颞叶,但同时必伴有其他症状如枕叶伴有视野缺损,颞叶伴有沟回发作等,得以鉴别。

(3)全身发作:额叶病变引起的全身发作者常有提示性局灶先兆。

如发作起始于头眼旋转者,表示病灶在6区及/或8区。

发作起始于头和身体向同侧扭转者,提示病灶在6区。

头,眼旋转开始的全身发作继之以意识丧失,表示病灶在额叶的前部。

全身发作后可以没有局灶体征。

(4)麻痹发作;少见。

为身体的一个局部暂时性麻痹。

据推测,这种发作是假定的抑制区病变的结果。

44区病变时,有时表现为一过性运动性失语,是麻痹发作的一个特殊类型。

Penfield等在刺激44区、中央回表面和顶叶皮层时,发现过言语暂时停止。

6.精神症状;额叶病变时常常产生记忆丧失、计算能力低下,注意力不能集中,反应迟钝、智能低下,情感和个性变化。

尤其近记忆丧失严重。

病人缺乏自我批判能力,对病情的严重性估计不足。

甚至盲目欣快,作风轻浮,不拘礼貌。

病人小便时有特殊的行为障碍,是额叶病变非常可靠的症状。

病人有时从床上起来,向厕所走去,但未到厕所前,就小便到裤子里了,也有时,病人虽然走到了厕所,但仍尿到厕所的门上;有时不离床,尿在地板上。

只有障碍相当严重时,才尿在床上。

如果说这种病人缺乏计划,还不如说他是不能把计划执行到底。

7.额叶病变时之小脑体征:虽然额叶、顶叶和颞叶均有皮层与小脑联系,但以额叶与小脑之联系最大。

这种联系的性质不止是皮层小脑通路,而是皮层→小脑→皮层回路的一部分。

此回路从额叶到达桥核,发生触突,再通过桥横纤维及对侧小脑中脚到达小脑半球皮层,发生第二次触突,从小脑皮层细胞到齿状核也换细胞,再到达红核。

大部纤维终止于红核,但一部分通过红核继续走向丘脑外腹侧核,从这里再回到运动区皮层。

皮层→小脑→皮层回路的机能是调整运动的速度和范围。

临床上,额叶病变时小脑体征在病灶对侧。

一般说,不象小脑病变时那么严重。

(二)顶叶病变综合征
1.感觉障碍:病人多体会麻木、沉重、不灵活。

一般认为,顶叶病变并不引起身体对侧的知觉完全消失,只引起某些感觉异常。

实体觉丧失是顶叶中央后回及其稍后的区域(5及7区)病变的重要症状。

假使感觉投射区的机能未被损害,病人用病灶对侧手触拿一物时,可以感觉并描述此物的各种特性(重量、形状、大小、表面的特点和温度),但不能构成对此物的综合性感觉形象,不能“认识”该物。

但是,这样纯粹的实体觉消失比较少见,多数病例同时有中央后回损坏,此时完全不能认识所触摸的物体,甚至对物体的各个特性亦不能确定。

2.左顶叶病变综合征:又称失语—失用—失读综合征(或Bianchi综合征):表现为表达性失语,失用,失读,病灶对侧半身感觉障碍,相应的手、足触觉认识不能(实体觉消失),一过性偏轻瘫。

3.右顶叶(或次顶叶)综合征,又称失用失认症:表现为形体结构感觉障碍:左侧偏瘫失认症(可因患者认识不到其左侧偏瘫,自行下地而摔伤),半身失认症,运动性半身自发动作。

穿衣失用症:不能认识衣服与身体的关系,尤其是不能认识左右侧的关系。

图形构成不能:不能画三角形或复杂图形,可试令患者做简单图画而发现。

空间认识障碍:常为一侧空间认识不能,由于不能认识自身之一侧常有定向障碍,行进中常向右转。

计算力障碍,完不成100—1的连算试验。

视—前庭机能障碍;有眩晕感,可将垂直线与水平线均视为斜线。

4.失读症(alexia):可见于优势半球角回病变。

但阅读机能,涉及各个言中枢区的健全程度,它很少孤立出现,多为认识不能、失用症及其他言语障碍的表现之一或伴发现象。

5.Gerstmann综合征:包括手指认识不能,身体左右侧认识不能,书写不能和计算不能。

在此种情形下,令患者伸出左手第三指或用右手摸一下左耳朵即感团难,甚或不能完成。

原来,Gerstmann氏本人认为书写不能亦为手指认识不能之表现。

其实,此征既含视觉认识不能,又含失用症。

产生此征的病灶在优势半球39区,即与19区邻近之角回。

6.顶叶刺激征:顶叶如有刺激性病灶,则发生局部性或全身性感觉异常发作。

局部感觉异常发作或单独出现,或作为全身发作的先兆。

它表现为由身体某一部位开始的麻木或感觉迟钝(dysesthesia),并向邻近部位扩散。

象局部性运动发作一样,一般是从口角或眼,拇指或拇趾开始,可停止于身体的某一局部,或一个肢体,或扩及半身。

也常常在开始发作的部位伴有小抽动,构成局部性感觉运动发作。

如扩延及全身,则为全身性感觉发作;代表发作起始部位的皮层区即为病灶存在的部位。

(三)枕叶病变综合征
枕叶距状裂(17区)病变时,主要发生视野缺损。

表现为双眼对侧视野偏盲或象限性偏盲。

在17区周围的18及19区病变,引起视觉的认识不能。

枕叶刺激征:这在枕叶病变的患者中并不常见。

如17及18区有致癫痫病灶,可出现不定型光幻觉。

如病灶在19区,幻觉体验便可能形成人、动物或无生命物的形象,并常可移动。

如病灶比较广泛,破坏了17区或外膝状体至距状裂的通路时,便同时有双眼对侧视野偏盲,此时,视幻觉仅存在于残留的半侧视野之内。

视先兆开始的癫痫发作,也经常有头,眼向病灶对侧旋转痉挛。

这表示在顶、枕交界处也有一个头眼旋转的代表区。

(四)颞叶病变综合征
在习用右手者,右侧颞叶损害时可能在很长时间内无明显症状,但多数病例均有一定症状和体征。

1.象限偏盲:有时是颞叶损害的早期症状之一。

象限盲是由于马氏束损伤的结果,此束为视放射在侧脑室颞角内绕行的纤维。

在病变进行时逐渐转变为对侧视野完全的同侧偏盲。

(视放射是联系外侧膝状体与枕叶皮质的神经纤维结构。

视放射病变常见病因为脑部肿瘤,多见颞叶、顶叶及枕叶的各种胶质瘤、转移癌或附近的脑膜瘤等。


2.感觉性失语:优势半球颞叶病灶常引起感觉性失语,这是颞上回后部(42区)感觉性言语中枢区受损害的结果。

此时,病人丧失理解言语的能力,听到的词和句不能与相应的形象,概念或事物联系起来,病人完全不能理解言语,就好象用他不懂的语言同他说话一样。

用谈话来和这种病人联系异常困难。

同时,病人自己的言语也发生障碍。

与运动性失语病人不同,感觉性失语患者能讲话,甚至常常有多言饶舌的特点,但讲的不正确。

讲错词,音节安排也常不正确。

在严重的病例,病人的谈话完全不能为人理解,成为一连串毫无意义的词和音节(词杂烩)。

虽然运动言语中枢也许并无病变,但言语的正确性已被破坏,这是因为感觉性言语中枢区破坏后,病人已不能控制自己的言语。

感觉性失语病人,不仅不能理解别人的言语,而且也不能理解自己的言语,因而其言语有很多错误,称为言语错乱(paraphasia)。

病人不能察觉自己言语的缺陷。

假使说,运动性失语症患者苦恼于不能说话,那么,感觉性失语症患者更多地是因为别人不懂他的话而烦恼。

3.阅读和书写障碍:由于阅读和书写是在有声语言以后获得的机能,阅读和书写与基本的感觉言语机能有密切的依属关系。

所以,感觉性言语中枢区损害不仅引起上述的感觉性失语,而且必然要伴发阅读和书写障碍。

4.健忘性失语:又名命名性失语,这是优势侧颞叶后部,顶叶下部所谓言语形成区(37区)病变的结果。

不过,最近有些资料表明,中央沟前的大片损害,也可形成健忘性失语。

这可能是运动性失语者不能说出名称。

此类患者丧失了称呼“物品名称”的能力。

与病人交谈时,有时不能立即发现他的言语缺陷。

病人讲话相当自如,能正确构成词句,周围的人能懂他的话,但可以发现病人常常“忘”字,他的句子中很少用名词。

如果向病人询问物品名称时,则立刻可发现他不说物品的名称,而是描述物品的用途和特征。

例如,他不称呼“铅笔”,而说是“写字用的”;见了一块糖时他说是;“把它放在水里,搅拌后,就甜了,就可喝下”等等。

别人如把这个名称告诉他,病人能确定是正确的,或者,如果说得不对,、他也能否定。

病人自己解释这种错误时,说是忘记了物品的名称,因而称之为健忘性失语。

健忘性失语与感觉性失语在机能上有密切联系,它能作为感觉性失语症的一部分而出现。

在感觉性失语症恢复过程中,有时可长时间的遗留健忘性失语。

5.记忆障碍:特殊的器质性记忆障碍,即近记忆缺失,较久远的记忆保留,常被认为是额叶病变的体征。

但最近研究证明:如近记忆丧失并不伴有一般的智能低下,主要是见于颞叶内侧面破坏性手术之后,尤其是海马被破坏之后。

如对侧预先已有病变,则一侧手术损伤后也可引起近记忆丧失。

Penfield氏在颞叶癫痫发作或电刺激后,对记忆问题进行了研究。

他发现,记忆性体验可以成为癫痫发作的先兆:癫痫发作前病人可以突然非常逼真地重现已经忘记了的情景。

6.眩晕:用电刺激颞叶,特别是刺激22区(颞上回中、后部)病人发生眩晕。

这表明此处有前庭的皮层代表区,但其通路尚不明确。

但是,单靠眩晕作颞叶病变的定位症状不够,必须与其他体征连贯起来思考。

7.眼运动体征:用电刺激颞叶22区可发生双眼向对侧偏斜(凝视)。

这个眼运动区的机能可能是为了探查附近皮层区接受的音响刺激。

属于皮层的听觉认识的协同反应。

例如别人呼喊名字时,听懂后的探察反应。

8.运动反应:刺激颞叶皮层时,引起同侧面肌及下额肌运动,表现咂嘴或咀嚼动作。

尤其是刺激前颞极时发生这种运动。

9.颞叶刺激征:沟回发作是颞叶存在癫痫病灶的一个最特殊形式。

表现为一过性嗅幻觉。

症状往往十分奇特而且非常顽固。

沟回发作表示病灶已侵及颞叶沟回。

此征对定位诊断虽特殊,但不十分多见。

沟回发作也常常是全身发作的一个先兆,如在沟回发作后,紧接着发生头,眼旋转,说明病灶已扩及颞叶外侧面。

10.精神运动发作或称癫痫等位征:已往认为是“颞叶癫痫”的特殊表现。

其实,凡癫痫活动起始于颞叶者,均应归属于颞叶癫痫。

精神运动发作的临床表现是:以一种特殊的意识混乱状态突然发生,常持续数小时,有时长达数天,又突然消失,事后患者对发作的情况不复记忆。

发作时看来似乎神志清楚,实际上,其一举一动既无动机,又无目标,常有冲动性质。

因此,常作出与当前情况完全不相适应的事来,例如忽然出门旅行,并能作一切必要的准备,或者当众脱衣或在室中解小便等。

有的甚至可以发生意想不到的犯罪行为。

曾有人对这类病人睡眠中长时间记录脑电图,发现其发作放电,常常是起始于颞叶。

临床上,如精神运动发作有一定先兆,则对于定位诊断还可有进一步的参考价值。

例如,先有嗅幻觉,说明病灶在沟回;先有咀嚼运动或咳嗽先兆或上消化道先兆,表示病灶接近岛叶。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精神运动型发作全起源于颞叶。

Penfield氏相信,额叶病灶也可致此型发作。

如在颞叶,则无论在优势半球或非优势斗球均可引起。

颞叶病变时,还可出现其他型发作。

例如睡梦状态,半意识状态等均有报告。

也有的病人发作时对于本来熟习的环境突然感到陌生,或对于不熟习的环境突然感到非常熟习等等。

如在全身型癫痫发作前有听幻觉先兆,也表示颞叶有病灶。

也有部分病人之全身发作以眩晕,耳鸣开始。

近期心理学研究证明:优势侧颞叶病变发生听觉学习障碍,有听言语测试障碍,命名性失语或感觉性失语,而非优势侧颞叶病变,则发生空间定位鄣碍、精神异常、视觉学习障碍。

1.内囊病变综合征:
内囊部发生病变(如脑梗塞或出血)时,由内囊通过的各种传导束必然受损,因为内囊中的神经纤维排列很紧密,所以内囊病变的特点是半身性障碍。

病变破坏了内囊的全部时,出现“三偏”综合征。

即病变对侧半身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双眼对侧视野偏盲。

偏瘫:内囊病变时出现的半身瘫痪为上运动元瘫痪。

一般上、下肢肌力减退的程度相等。

同时伴有舌和下部颜面肌肉的上运动元轻瘫。

偏身感觉缺失:虽然是半身型,但以肢体远端最为明显。

由于病灶已在丘脑之上,一般仅有某几种感觉缺失。

如病灶累及丘脑,在给予较重的刺激时,可引起放散性的,部位不明确的、很不舒适的感觉,并且有后作用,这称之为感觉过度。

偏盲:由于视放射受损而起。

是单侧性的。

为双眼病灶对侧视野缺失。

内囊病变时,听觉纤维也会受到损伤,但病人一般并无听觉障碍。

因为从听神经核走向内侧膝状体的传导束是双侧性的,每耳来的冲动都传向两侧大脑半球。

如用精细的方法检查,则仍可查出病灶对侧耳的听力有所降低。

内囊所占部位并不大,但也可以不全部被破坏,尤其在血管性疾病时。

因为它受到几个小血管的供应,一支小动脉阻塞可能只引起内囊的一个部位病变。

病变位于膝部和后肢前部时,仅能见到偏瘫,感觉或仅有轻度障碍,或完全没有障碍。

如病变位于后肢后部,则主要有感觉障碍。

并且可能见到另外一种“三偏综合征”:偏身感觉缺失,偏盲和偏身共济失调(肌肉关节觉丧失的结果)。

在这些病例,锥体束障碍可能很轻,但多少均有存在。

内囊的位置与丘脑及锥体外系神经节接近,因而内囊病变时经常伴发丘脑性疼痛及锥体外系障碍。

2.大脑两半球之白质病变体征:
半卵圆中心病变综合征:与内囊病变时的很相似。

但是,在半卵圆中心,各种纤维均比较分散,已不象内囊处那样集中,因而,可以只有运动障碍或只有感觉障碍。

也可以是完全性的半身性症状,也可能上肢或下肢较重,等等。

在两侧大脑半球白质(半卵圆中心,内囊)病变时,由于损害两侧皮层脑干束,可引起假性球麻痹。

同时由于两侧皮层脊髓束受损,将引起双侧锥体束病变体征。

一个典型的大脑皮层下白质主要受累的疾病是弥散性硬化(一种脱髓鞘疾病)。

病变常起始于一侧或双侧枕叶白质。

患者常有同侧偏盲或皮层性失明(视力减退,但眼底及瞳孔对光反应正常),当病灶向前发展,蔓延至颞叶白质,又可出现双侧听力减退。

病灶再向前扩大,患者则发生肢体瘫痪及智力低下。

当然,病变刺激到皮层时,也可出现癫痫发作。

胼胝体病变体征;胼胝体病变时多发生记忆障碍或癫痫。

可有精神异常、肢体失用症。

如锥体束与胼胝体同时病变,则失用的肢体有单瘫或偏瘫。

实验证明,胼胝体膝部损伤引起左上肢失用;胼胝体前半部损伤则产生臂与大腿失用。

其后部损伤则仅有下肢失用。

如后部病变累及视放射则产生偏盲。

文献中曾报告过先天性胼胝体缺如。

大脑前动脉的某个分支阻塞,也可造成胼胝体的局限性损伤。

三、侧脑室病变的定位诊断
侧脑室占位病变比较少见。

侧脑室肿瘤大多数为神经外胚叶型,如脉络丛乳头状瘤、室管膜瘤;星形细胞瘤;脑膜瘤等,也偶见结核瘤、胆质瘤、脑囊虫。

据称,侧脑室前部胶质瘤较多,后部则脑膜瘤较多。

侧脑室肿瘤可见于任何年龄,但20岁以前者较多。

左侧似较右侧稍多。

侧脑室占位病变的最早症状是颅内压增高现象。

头痛最为突出,常为发作性头痛,在室间孔突然阻塞时头痛开始发作,因脑室急剧扩张,头痛可达到难以耐受的程度,甚者引起昏迷及突然死亡。

如因某种体位使室间孔突然开放,则剧烈的头痛可骤然停止。

如此种头痛多次发作,可能迫使病人取特殊体位,如俯卧位或屈膝俯卧位,以谋取室间孔不被闭塞。

偶有病人因撞击前额而缓解头痛,故每于头痛发作时屈膝俯卧并以前额撞地。

病人为减少头痛发作,常取俯卧姿势睡眠。

头痛剧烈发作时,常伴呕吐,甚者伴意识障碍及脑干压迫现象或因脑疝致死,而头痛发作间期,由于侧脑室尤其是三角区内有较大的空隙,如肿瘤尚未侵及周围脑组织,在没有阻塞室间孔的情况下可以不发生症状。

在颅内压增高发作时或肿瘤侵及周围脑组织时,可根据其病变的部位产生各种脑损害症状与体征:如前部病变可产生偏身型或单肢型感觉及运动障碍,后部病变可产生同侧偏盲,如侵及左颞、顶、枕交界处,则可能发生失用、失语、失认等症状。

这些脑室周围脑组织受累的症状常常程度较轻,在颅内压严重升高时比较明显,颅内压暂时缓解时又可暂时消失或减轻。

侧脑室肿瘤时,因颅内压增高,常有些一般性精神症状,如软弱无力、萎靡不振、记忆力减退、反映迟钝等。

体格检查,早期除可见程度不同的视乳头水肿外,一般无定位体征。

肿瘤侵犯脑室周围脑组织时可出现定位指征,因侵犯部位不同而异。

脑脊液检查除发现颅内压升高外,可见蛋白含量异常(增高),如为结核或寄生虫,也可有细胞数增多。

脑电图可见局灶性慢波或α节律减少或消失,但不恒定。

脑超声波检查可见中线波移位,此法无损伤而意义较大,应定期随诊。

放射线头颅平片只可见一般颅内压增高征,无定位价值。

电子计算机轴位断层扫描(CT扫描)对侧脑室之占位病变可提供重要诊断依据,因之可改变侧脑室肿瘤诊断困难的局面。

脑室穿刺Conray造影可提供精确的定位诊断依据,一般在开颅手术之前进行。

四、基底核的功能及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纹状体是锥体外系皮质下的一个重要结构。

在鸟类以下的动物,纹状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在这里进行着运动功能的最高级整合。

在哺乳动物,由于大脑皮质的高度发展,纹状体退居皮质下中枢的地位,但对运动仍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如与随意运动的稳定,肌张力的调节和躯体运动的协调都有密切关系。

逐级抑制被认为是纹状体表现的基本机制。

中等有棘神经元是纹体主要传出神经元,是GABA能的,抑制苍白球与黑质的传出神经元,后者也是GABA能抑制性的,这个逐级抑制的组成活动,能产生去抑制在丘脑、上丘与被盖神经元。

基底核(包括纹状体、黑质与底丘脑核)损害,根据临床观察,可产生两种不同的症状,一是肌张力增高与运动减少;另一种是肌张力降低与运动增多。

前者的典型病例为震颤麻痹(paralysis agitans)即帕金森病(Parkimson disease,PD)。

主要表现是静止性震颤,肌张力过高,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改变姿势困难,面部表情缺乏,联合运动也减少,如行走时手不摆动。

震颤是一个有节奏、交替的、不正常的不随意运动,有一个比较规则的频率与幅度,在静止时出现、情绪激动时增强,随意运动时停止或减少,睡眠与一般麻醉中未见。

震颤首先见于上肢尤其是手部,其次是下肢及头部。

肌张力降低常与不自主的动作增多相伴随,其实例是舞蹈病(chorea)、手足徐动症(athetosis)和半身舞蹈病又称半身投掷症(hemiballism)。

舞蹈病是一个快速、跳跃式和十分复杂多变的不随意运动,可侵犯面肌、躯干肌和四肢肌。

首先表现肢体远侧的动作,随之面部常有挤眉弄眼、扭嘴吐舌等动作。

风湿性舞蹈症发生在小孩,与风湿性心脏病有关系,有许多病人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可以自行恢复。

Huntington舞蹈病(HD)又称慢性进行性舞蹈病,是遗传性疾病,症状直到成年才出现,是渐进的,以面和手有舞蹈样动作为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