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货殖列传序》古文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殖列传序》古文赏析
【作品介绍】
《货殖列传》是论述春秋末年到汉武帝年间的社会经济史的专章。
在序文中,作者驳斥了老子的“小国寡民”的历史倒退论,肯定了人们追求物质财富的合理欲望,并试图以此来说明
社会问题和社会意识问题。
他认为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必然推
动社会生产的分工和社会各经济部门的发展,而人的道德行为
又是受他占有财富的多少制约的,从而谴责了汉武帝时期的经
济垄断政策,抨击了当时以神意解释社会问题的唯心主义观
点。
【原文】
货殖列传序
出处:《史记》
老子曰①:“至治之极②,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
各甘其食③,美其服④,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必用此为务⑤,挽近世涂民耳目⑥,则几无行矣⑦。
【注释】
①引文见《老子》下篇第八十章,文字略有不同。
②至治:治理得极好的社会,指政治清明之世。
至:极。
治:治世,与“乱世”相对。
③甘其食:以其食为甘美。
即认为自家的饮食
甘美。
甘:美。
④美其服:以其服饰为美。
即认为自己穿著的
衣服漂亮。
⑤必:如果,假若。
用:以。
务:要求得到、追求。
⑥挽近世:亦作“挽近”。
挽,通“晚”。
离现在最近的时代。
涂:堵塞。
⑦几:差一点儿,几乎。
无行矣:不可行了。
【原文】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至若《诗》①、《书》所述虞夏以来②,耳目欲极声色之好③,口欲穷刍豢之味④,
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⑤。
俗之渐民久矣⑥,虽户说
以眇论⑦,终不能化。
故善者因之⑧,其次利道之⑨,其次教
诲之,其次整齐之⑩,最下者与之争。
【注释】
①《诗》:即《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计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②《书》:即《尚书》,儒家经典之一。
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
著作的汇编。
③极:尽头、极点。
此处意为“享尽”。
声:音乐。
色:女色。
④穷:穷尽。
刍豢:泛指各种牲畜的肉。
刍:
吃草的牲畜,如牛羊。
豢:吃粮食的牲畜,如猪狗。
⑤夸矜
(jīn,今):夸耀。
矜:骄傲、夸耀。
势能:权势和才能。
⑥渐:浸,浸染。
⑦户说:挨家挨户地劝说。
眇论:微妙的理论。
眇,通“妙”。
美,好。
⑧善者:好的办法。
因:循,依照,
顺着。
⑨利道之:以利引导它。
道,同“导”。
⑩整齐之:用
规章制度约束他们的行动,使之规规矩矩。
(11)与之争:与民
争利。
【原文】
夫山西饶材①、竹、穀②、③、旄④、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⑤、声色⑥;江南出楠⑦、梓⑧、姜、桂⑨、金、锡、连⑩、丹沙(11)、犀(12)、玳瑁(13)、珠玑(14)、齿革(15);龙门、碣石北多马(16)、牛、羊、旃裘(17)、筋角(18);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19):此其大较也(20)。
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21)。
故待农而食之(22),虞而
出之(23),工而成之(24),商而通之(25)。
此宁有政教发征期
会哉(26)?人各任其能(27),竭其力,以得所欲。
故物*之征贵(28),贵之征*(29),各劝其业(30),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岂非道之所符(31),
而自然之验邪(32)?
【注释】
①饶:富有。
材:木材。
②穀(gǔ,谷):木名,即楮木,
树皮可以造纸。
③(lú,卢):野麻,可以织布。
④旄:牦牛尾。
尾上的长毛可作舞蹈道具和旌旗的装饰。
⑤丝:蚕丝。
⑥
声色:音乐和女色。
当时统治者将此看做供享乐用的商品,故
也列入货物中。
⑦楠:楠木,是贵重的建筑和造船材料。
⑧梓:梓树,木材可以制作器具。
⑨桂:也叫木犀,是珍贵的芳香植物。
⑩连:通“链”,铅矿石。
(11)丹沙:矿物名。
即丹砂,
俗称朱砂。
(12)犀:指犀牛角。
(13)玳瑁:爬行动物,跟龟相似。
甲壳可作珍贵的装饰品。
(14)珠玑:泛指珠子。
珠:珍珠。
玑:不圆的珠子。
(15)齿革:指某些兽类的牙齿和皮革,如象牙、虎皮。
(16)龙门:即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陕西
韩城县东北。
碣石:即碣石山,在今河北昌黎县北。
(17)旃裘:毡子和皮衣。
旃,通“毡”。
(18)筋角:兽筋、兽角,用作制
造弓弩。
(19)棋置:好像棋子那样密布。
(20)大较:大略、大概。
(21)谣俗:民间习俗。
因歌谣能反映民间习俗,故以谣俗
代指。
奉生:养生。
奉:供养。
具:器具、用品。
(22)待:依*。
(23)虞:掌管山林水泽的官员,包括开发山泽资源的人。
(24)工:工匠,手工业者。
成之:制造出来。
(25)商:商人。
通之:流通货物。
(26)宁(nìng,佞):难道。
政教:政令。
发征:征发。
征:求取。
期会:约期会集。
(27)任其能:尽其所能。
指
发挥自己的特长与技能。
(28)物*之征贵:意思是物*极必贵,
所以*是贵的征兆。
征,征兆。
(29)贵之征*:意思是物贵极必*,所以贵是*的征兆。
(30)劝:劝勉、努力。
(31)道:客观规律。
此处指经济法则。
符:符合。
(32)自然:指自然法则。
验:证明。
【原文】
《周书》①曰:“农不出则乏其食②,工不出则乏其事③,商不出则三宝绝④,虞不出则财匮少⑤。
”匮少而山泽不辟矣⑥。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⑦。
原大则饶⑧,原小则鲜⑨。
上则富国,下则富家。
贫富之道,莫之夺予⑩,而巧者有余,
拙者不足(11)。
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12),人民寡(13),
于是太公劝其女功(14),极技巧(15),通鱼盐(16),则人物归
之(17),繦至而辐凑(18)。
故齐冠带衣履天下(19),海岱之间
敛袂而往朝焉(20)。
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21),设轻重九
府(23),则桓公以霸(24),九合诸侯(24),一匡天下(25);而管氏亦有三归(26),位在陪臣(27),富于列国之君。
是以齐富强
至于威、宣也(28)。
【注释】
①《周书》:《尚书》组成部分之一。
相传是记载周代史事之书。
②出:生产、种田。
③事:事物、器物。
④三宝:指粮食、器物、财富。
绝:断绝,无。
⑤匮:缺乏。
⑥辟:开辟。
⑦原:本源、源泉。
⑧饶:富足,东西多。
⑨鲜:贫困,东西少。
⑩莫:无人,没有谁。
予:通“与”,给与。
(11)拙者:
愚笨的人。
不足:不富裕,穷困。
(12)潟(xì,戏)卤(lǔ,鲁):不适宜耕种的盐碱地。
(13)寡:少。
(14)女功:亦作“女工”、“女红”。
指妇女所作的纺织、刺绣、缝纫等事。
(15)
极技巧:极尽其技巧。
即使其技巧达到极高的水平。
(16)通:
交流、贬运。
(17)人物:指人和物。
归:归附,归聚。
(18)繦至:像绳索相连一样接连而来。
繦,用绳索穿好的钱串。
辐凑:形容四方人物来归,象辐之集中于毂一般。
辐:车轮中间的直木。
凑,聚集。
(19)冠带衣履天下:以冠带衣履供给天下。
意
为天下的冠带衣履多为齐所制作。
(20)海岱之间:今山东半岛。
海:指今渤海。
岱:指泰山。
敛袂:整理衣袖。
袂:衣袖。
朝:
朝见,朝拜。
(21):修治、整顿。
(22)轻重:中国历史上关于
调节商品、货币流通和控制物价的理论。
以《管子·轻重》论述最为详细。
此处意为调节物价,掌管财政。
九府:周代掌管财
政的九个官府。
(23)霸:称霸。
(24)九合:多次会合。
(25)匡:正,纠正。
(26)三归:台观名。
相传为管仲修筑,作游赏用。
说明其财势超过一般大臣。
(27)陪臣:春秋时期诸侯的大夫对
周天子自称陪臣。
(28)威:指齐威王田因齐。
宣:指齐宣王田
辟疆。
【原文】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①。
”礼生于
有而废于无②。
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③。
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④。
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⑤,以而不乐⑥,夷狄益甚⑦。
谚曰:
“千金之子⑧,不死于市⑨。
”此非空言也。
故曰:“天下熙
熙⑩,皆为利来;天下壤壤(11),皆为利往。
”夫千乘之王(12),万家之侯(13),百室之君(14),尚犹患贫(15),而况匹夫编户
之民乎(16)!
【注释】
①“仓廪实……知荣辱”:此二句引文见《管子·牧民》篇。
廪:粮仓。
②礼:我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
与此相适应的一整套礼节仪式。
有:富有。
无:匮乏,贫穷。
③适其力:适当地用自己的劳力。
适:适宜、适当。
④附:附
着,增益。
⑤客:门客,食客。
无所之:无处去,无处容身。
⑥以而:因而。
⑦夷狄:泛指少数民族。
益甚:更为严重,更
加厉害。
⑧千金之子:千金之家的子弟。
指富家子弟。
⑨不死
于市:不会因犯法而在市上处死。
古代常在闹市处决犯人,并
暴尸街头。
⑩熙熙:形容拥挤、热闹的样子。
(11)壤壤:通
“攘攘”,纷乱的样子,与“熙熙”同义。
(12)千乘之王:拥
有千辆兵车的国君。
(13)万家之侯:享有食邑万户的封侯。
指
诸侯。
(14)百室之君:享有食邑几百户的封君。
指大夫。
(15)
尚犹:尚且还。
患:忧虑,担心。
(16)编户之民:编入户口册
的老百姓。
【译文】
老子说:“太平盛世到了极盛时期,虽然邻近的国家互相
望得见,鸡鸣狗吠之声互相听得到,而各国人民却都以自家的
饮食最甘美,自己的服装最漂亮,习惯于本地的习俗,喜爱自
己所事行业,以至于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到了近世,如果还
要按这一套去办事,那就等于堵塞人民的耳目,几乎是无法行
得通。
太史公说:神农氏以前的情况,我不了解。
至于像《诗》、《书》所述虞舜、夏朝以来的情况则是人们耳目总要听到最好听,看到最好看的,口胃总想尝遍各种肉类的美味,身体安于舒适
快乐的环境,心中又夸耀有权势、有才干的光荣。
统治者让这
种风气浸染百姓,已经很久了,即使用老子的这些妙论挨门逐
户地去劝说开导,终不能感化谁。
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听其自然,其次是随势引导,其次是加以教诲,再次是制定规章制度
加以约束,最坏的做法是与民争利。
太行山以西盛产木材、竹子、楮木、野麻、旄牛尾、玉石;太行山以东多有鱼、盐、漆、丝、美女;江南出产楠木、梓树、生姜、桂花、金、锡、铅、朱砂、犀牛、玳瑁、珠子、象牙兽皮;龙门、碣石山以北地区盛产马、牛、羊、毡裘、兽筋兽角;
铜和铁则分布在周围千里远近,山中到处都是,有如棋子满布。
这是关于各地物产分布的大致情况。
这些都是中国人民所喜好的,习用的穿着、饮食、养生、送死之物。
所以,人们要靠农
民耕种,取得食物,要靠虞人进山开采、渔夫下水捕捉,获得
物品,要靠工匠制造,取得器具,要靠商人贸易,流通货物。
这难道还需要官府发布政令,征发百姓,限期会集吗?人们都凭自己的才能,竭尽自己的力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所以,低
价的货物能够高价出售,高价的货物能够低价购进。
人们各自
努力经营自己的本业,乐于从事自己的工作,就像水从高处流
向低处那样,日日夜夜没有休止的时候,不用招唤便会自动前来,不用请求便会生产出来。
这难道不是符合规律而得以自然
发展的证明吗?
《周书》里说:“农民不种田,粮食就会缺乏;工匠不做工生产,器具就会缺少;商人不做买卖,吃的、用的和钱财这三种宝物就会断绝来路;虞人不开发山泽,资源就会短缺,资源匮乏
了,山泽就不能进一步开发。
”农、工、商、虞这四个方面,
是人民衣食的来源。
来源大则富裕,来源小则贫困;来源大了,上可以富国,下可以富家。
或贫或富,没有谁能剥夺或施予,
但机敏的人总是财富有余,而愚笨的人却往往衣食不足。
所以,姜太公被封在营丘时,那里本来多是盐碱地,人烟稀少,于是
姜太公便鼓励妇女致力于纺织刺绣,极力提倡工艺技巧,又让
人们把鱼类、海盐返运到其他地区去,结果别国的人和财物纷
纷流归于齐国,就像钱串那样,络绎不绝,就像车辐那样,聚
集于此。
所以,齐国因能制造冠带衣履供应天下所用,东海、
泰山之间的诸侯们便都整理衣袖去朝拜齐国。
后来,齐国中途
衰落,管仲重新修治姜太公的事业,设立管理财政的九个官府,使齐桓公得以称霸,多次以霸主身份会合诸侯,使天下政治得
到匡正;而管仲本人也有了三归台,官位虽只是陪臣,却比各国的君主还要富有。
从此,齐国富强,一直延续到威王、宣王之时。
所以说:“粮仓充实了,百姓就会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
百姓就会知道荣辱。
”礼产生于富有,而废弃于贫穷。
因此,
君子富有了,就喜好去做仁德之事;小人富有了,就会随心所欲地做他能做的事。
江河深,鱼就在那里生存;山林深,野兽就在那里藏身;人富有了,仁义就会依附于他。
富有者得了势越发显赫,失了势,依附于他的宾客也便无处容身,因而心情不快。
夷狄那里,这种情况更为突出。
谚语说:“家有千金的人,不
会犯法受刑死于闹事。
”这不是空话。
所以说:“天下之人,
熙熙攘攘,都是为利而来,为利而往。
”那些拥有千辆兵车的
天子,享有万户封地的诸侯,占有百室封邑的大夫。
尚且担心
贫穷,何况编入户口册内的普通老百姓呢!
【解析】
本文是《史记·货殖列传》的序言。
货殖,就是靠贸易来生财求富的意思。
司马迁在《货殖列传》里,详细介绍了有关货殖的各种情况,以及各地货物、人民生活和社会风气等,是关于
古代社会经济的重要文献。
如果以现在的市场经济学说来读本文将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社会分工有农、虞、工、商,并且是明确的:“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司马迁
清晰地说明组织这种分工的不会是“政教发征期会”,没有政
府的行政干涉,也没有家族势力的操纵,却能够有效地保证社
会的运转,是什么力量?司马迁说“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这便是典型的看不见的手在操纵一切,“以得所欲”,更说明为了自己的需要利润,参与到了社会经济组织中来,主
观为了自己,在客观上保证了自己对社会的贡献,而且追求利
润务必“任其能,竭其力”。
如果说司马迁对社会经济组织的
认识有独到之处的话,那么他说“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就伟
大得多了,这里说明的是市场经济怎样调节社会产品的供需。
由此我们思考,贱怎么是贵的征兆?由此而有怎样的结果?顺着
这个思路下去,发现的是一个完整的市场经济理论,那看不见
的手的作用“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功行是资本主义的基础,没想到他的
思想在他一千年前的中国就有明确的表述。
为什么汉以后的中
国会有一个全盛的唐朝?也许是政府在经济上的无为吧。
为什么明清的停止不前?也许是政府的干涉太多了。
货殖是物资的生产和产品的交换两个方面的统称。
司马迁
对此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在《史记》中设专篇记载,从而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反映古代社会经济的资料。
在这篇序言中,司马
迁首先摆出老子的言论作为批判的对象,然后用发展的眼光来
剖析他的“老死不相往来”的观点,使人顺理成章地感到老子
的言论已经过时,从而得出应该积极发展货殖的结论。
虽然是
一篇论说文章,却畅达生动,毫无枯燥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