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市志(1991-2005)-资源与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篇自然资源与管理
北海市境内海岸线长、港湾多,滩涂、浅海宽广,海洋资源丰富,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其中,北海近海及海岸地区的主要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钛铁矿、石英砂矿、陶瓷黏土、石灰岩等多种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矿种。
北部湾鱼类、虾类分别有500多种和230多种,经济价值高的鱼类有30多种、虾类20多种。
全市有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1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
20世纪90年代初期,北海注重自然资源的利用保护与管理。
1991年起,北海市颁发实施《北海市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规定》,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制,激活房地产市场,实现了供地方式由划拨单轨制向划拨、出让双轨制的转变。
1994~2001年,北海市加强土地遗留问题清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处置闲置土地,盘整盘活土地资源,贯彻落实《土地管理法》,实现土地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开展土地招标、拍卖,促进土地市场发展;加强建设用地审批,保障全市建设;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切实保护耕地。
2002年初成立集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等自然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开发与合理利用等职能一体的北海市国土资源局(海洋局)。
2001~2004年,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健全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严格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规范土地有形市场;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实施土地开发整理,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建立健全土地储备制度,整合开发土地资源,增强政府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能力;处置停缓建工程,开展“城中村”建设用地整理,推进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施海洋开发战略,保护海洋环境,促进海洋合理开发利用;建立采矿权一级市场,实现采矿权出让从无偿到有偿、从单一行政审批到以市场竞争为主的根本性转变;全面整治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矿业经济步入高速增长轨道,矿产资源开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2004年,国土资源部门实行管理体制改革,省以下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实行垂直管理。
2005年底,市国土资源局对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领导干部实行双重管理。
水资源管理,实行取水许可制度,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同时抓好重点河流的排污工作,对主要污染排放实行总量控制。
加强对森林
资源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一方面做好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一方面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及湿地保护与管理。
【第一章海洋资源和管理】
第一节海洋资源
北海市海岸带地处广西海岸带的东南段,南濒北部湾,东和雷州半岛相邻,南与海南岛隔海相望,西与钦州市相接。
面向东南亚,是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之一。
在军事、经济上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海岸线
北海市海岸线自东起合浦县山口镇的英罗港口,经沙田、白沙、公馆、闸口、南康、兴港、营盘、福成、西塘、高德、靖海、廉州、党江、沙岗至西北的西场等16个镇。
全市海岸线总长一直沿用1985年统计的500.13公里,占广西海岸线长度的31.36%,其中合浦县海岸线长306.15公里,市区海岸线长193.98公里。
海域岸线类型主要有:沙质海岸,沙坝—泻湖海岸,三角洲海岸,海蚀岸线以及珊瑚礁海岸等。
沙质海岸主要分布在地角、北海港、高德—垌尾等岸段。
其特征是:岸线平直、沙堤广泛发育,沙堤后缘与海蚀崖接触成海积平原。
沙坝—泻湖海岸分布在北海外沙和高德外沙。
其特征是:由滨外坝或沙咀封闭的泻湖范围较小,几乎无溪流注入,泻湖仅以狭窄的潮汐汊道与海相通。
三角洲海岸分布在南流江口两侧。
主要特征是:发育在河口湾内,受两侧发展限制,汊道河床密布,岸线切割零碎,潮滩宽度大,岸线向海域推进明显。
海蚀岸线分布在冠头岭至南澫附近。
岸线曲折,多岬角。
珊瑚礁海岸仅出现在涠洲岛。
分布有局限性,在海水清澈、温度适宜、有一定营养物质的岛屿周围发育,构成岸礁。
滩涂
北海市沿岸滩涂面积4.87万公顷,已开发利用2.27万公顷。
滩涂类型分为岩滩、沙滩、沙砾滩、沙泥滩、淤泥滩、红树林滩、珊瑚滩等。
沙滩、沙泥滩、淤泥滩分布广,面积较大,其中沙滩面积3.82万公顷;沙泥滩、淤泥滩面积1.04万公顷,岩滩、沙砾滩、珊瑚滩面积较小,累计不足1000公顷。
另有红树林滩
3300公顷。
沙滩和红树林滩可供旅游观光。
滩涂底质肥沃,海水营养盐和各种浮游生物丰富,为海水养殖提供丰富的天然饲料,成为珍珠、文蛤、牡蛎、对虾、海参、鲍鱼、青蟹等海洋生物的良好繁育之地。
海岸沉积物
北海市海岸沉积物可分为10种类型,即沙砾、粗砂、中粗砂、粗中砂、细中砂、细砂、砂、黏土质砂、砂~粉砂~黏土、粉砂质黏土。
沙砾分布于北海与涠洲岛之间的海域。
沉积物呈灰褐色、褐色、棕色和棕褐色。
砾石多为次圆、次棱角状,为火山岩,含贝壳碎屑和碎片,砾石含量一般在30%~70%之间,砂含量占25%~75%。
粗砂分布于北海港西南5米~15米水深处,其他湾口深糟内也有零星分布。
粗者呈灰黄色,磨圆度次圆棱角状。
含有少量中砂和贝壳碎片。
中粗砂分布于北海港西南5米~20米水深处,成带状平行海岸连续分布至铁山港以外,由西往东水深逐渐变浅与潮间带相连,为海岸带连续分布面积最广的沉积类型。
颜色呈灰黄、黄灰、灰绿、棕黄等。
粗中砂分布于北海港西南和北海港东南海区5米~15米水深处,其他海区也有零星分布。
颜色为棕黄、浅灰、灰浅蓝色。
细中砂分布于各港口,其周围被细沙所包围,多为灰黄、浅黄色。
细砂多分布于5米水深的浅海和各海湾区域,面积较广,以黄色和浅灰黄为主,其次是浅灰、黄褐、灰绿等色。
砂仅见于大风江口东侧,可见粒度成分复杂,砂的各粒级含量都超过20%,颜色以灰黄色、灰色为主。
黏土质砂分布于北海港深槽周围15米~20米等深线之间,以细沙为主,含量占43%~66%,黏土含量为20%~38%,以灰黄、黄灰色为主。
砂~粉砂~黏土分布广,自北海港以西成条带状沿5~15米等深线之间一直延伸到大风江口,涠洲、斜阳之间成大面积沿15米~20米等深线向东北延伸至铁山港口,颜色黄灰、灰黄、青灰色。
粉砂质黏土分布面积广,见于涠洲岛周围、北海港深槽底部。
呈黄灰色、灰黄色、灰色,粉砂含量在28%~45%之间,黏土含量51%~69%,砂含量多在1%~6%,不超过15%。
北海市海湾自东向西有英罗港湾、铁山港湾、营盘港湾、白龙港湾、西村港湾、沙虫寮港湾、电白寮港湾、南澫港湾、北海港湾、廉州湾等10多个港湾。
廉州湾位于北部湾北缘,北海市区之北部,包括北海半岛冠头岭至南流江口连线与陆岸所围绕的半圆形水域,海岸线长约128公里,湾口向西南,宽约17.7公里,面积215平方公里。
是南流江、大风江口组成部分;广西五大海湾之一。
南流江和大风江是常年性流入廉州湾的河流,对廉州湾及邻近海域的泥沙来源、航道、污染以及水文环境等有重要的影响。
南流江年平均径流量68亿立方米,大风江年平均径流量为18.3亿立方米。
南流江年输沙量150万立方米,大风江年输沙量为36万立方米。
南流江携带的泥沙,不断沉积,在潮汐和河流的作用下,塑造成河口冲积平原,河汊密布,成为“网河”区,使三角洲每年以1.6米的速度向海推进。
廉州湾海域地势北高南低,其水深范围为0米~10米,等深线的走向基本上与海岸线平行,呈纬向分布,北部为一片浅滩,潮间带十分宽广,散布许多南北走向的槽沟,从地角镇至冠头岭一带,有一条长约14.6公里的天然深槽,水深6米~10米,宽600米~1000米,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可建成万吨级的深水泊位20多个,是广西沿海重要的天然良港。
铁山港湾位于北部湾北部、北海市区东部,范围包括北海市的营盘至合浦县英罗港附近连线与陆岸包围的水域,该湾为一狭长的台地溺谷型海湾、内湾呈鹿角状,湾口为喇叭形,口门宽32公里,水域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平均宽度为4公里,全湾岸线长170公里。
海湾面积340平方公里,其中滩涂面积173
平方公里。
海域范围北起公馆镇、西至闸口、南康、兴港镇,东达合浦县白沙、山口、沙田镇,南面与大海相通。
铁山港湾为半封闭性陆架海湾,其地势北高南低。
海底坡度平缓,其水深0米~23米。
湾北部和西东两侧有发育良好的大面积浅滩。
湾口中央有小沙洲堆积,将主水道分成东西两条水道。
东水道顺直宽阔,为落潮冲刷糟;西水道较弯曲,底部地势较为复杂,上有沙坝、下有栏门沙,属涨潮冲刷槽。
两条水道由南向北伸向港内,形成两条天然航道。
湾西岸是铁山港区,按规划,该海岸线可建5万~20万吨级泊位10个和1万~3万吨级泊位60个。
东、西两岸线总长约52公里,可建1万~20万吨级泊位200个以上。
北海市的沿海10米等深线到底潮线之间的浅海面积15万公顷,至2005年已开发利用面积8666.67公顷,主要养殖象鼻螺、大蚝和文蛤。
浅滩
主要有岩滩、沙滩、沙砾滩、红树林滩、珊瑚滩。
其中岩滩面积为1.12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涠洲岛、冠头岭一带。
沙滩面积为362.56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大风江口东侧及5米等深线浅海湾区域。
沙砾滩面积4.26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北海与涠洲岛之间的海域。
红树林滩面积为35.8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英罗港、丹兜海及铁山港沿岸。
珊瑚滩面积2.46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涠洲岛沿岸。
水道(航道)
北海市沿海水道主要有廉州湾水道、铁山港湾水道和南湾水道。
廉州湾水道湾内有一条天然深槽。
航道顺直,无暗礁。
铁山港湾水道湾内有东西两条天然深槽,水域长约3公里,东水道宽1500米,平均水深18.7米;西水道宽700米,平均水深16.5米,5米等深线距岸200米左右,水域宽阔,浪静;陆域宽阔,水源丰富,具有建万吨级以上码头的良好条件。
南湾水道水道水深一般为4米~10米,5米等深线距岸边300米~500米,具有一定的建港条件。
根据以上水道,截至2005年,已在《北海市海洋功能区划》划定并使用的有11条航道。
北海港航道位于北海港检疫锚地到装卸停泊锚地,航道长18公里,宽500公里,起点为北纬21°21′20″东经109°00′12″,终点为北纬21°29′14″东经109°04′14″。
沿航道建有9座灯标。
沙冲航道在廉州湾内,即从北海港至党江沙冲(北海恒通海轮集团公司)航道,全长10公里,宽150米。
合浦船厂航道在廉州湾内,即从北海港至合浦船厂航道,全长20公里,宽200米。
大风江港航道在廉州湾内,即从北海港至大风江,直达西场官井码头,全长20公里,宽300米。
铁山港航道在铁山港湾内,全长40公里。
从铁山港湾门口至石头埠航道,宽600米,从石头埠至公馆港航道宽200米。
铁山港西航道在铁山港湾内,从铁山港湾门口至与铁山港航道相接,全长20公里,宽500米。
铁山港湾外航道从铁山港检疫锚地向西南伸至涠洲岛西北,全长70公里,为天然航道。
电建渔港航道位于电建南面海域,全长9公里,宽300米。
西村渔港航道位于西村南面海域,全长13公里,宽300米。
营盘渔港航道位于营盘南面海域,全长14公里,宽300米。
沙田渔港航道位于沙田西南,接铁山港航道,全长6公里,宽300米。
岛礁
北海市沿海共有岛礁83个,其中岛屿81个,明礁2个。
面积36.63平方公里,海岸线长77.85公里。
在81个岛屿中,5000平方米面积以上岛屿有35个,有人居住岛5个,乡、镇建制的1个。
涠洲岛、斜阳岛为最大。
市辖三区有11个岛屿,面积27.84平方公里,岸线长34.29公里。
涠洲岛又名大蓬莱,涠洲墩。
岛的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21°00′27″,东经109°06′43″,位于北海市正南方,直线距离21海里。
岛南端有一新月形的港湾。
该岛南北长6公里,东西最宽处5公里,陆域面积24.96平方公里,潮间带面积3.47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4.6公里,是中国在北部湾内最大的岛屿。
涠洲岛地层属第四纪火山活动形成的火山岩和火山喷出岩。
据火山岩的岩类组合、喷溢特点及间隙沉积标志,涠洲岛由三个火山喷发旋回计2次喷发组成。
地貌类型按成因划分有火山地貌、海蚀地貌、重力地貌、生物海岸地貌和人工地貌等。
火山地貌有火山丘陵和火山口两类,有南湾火山口和横路山火山口两个。
海蚀地貌有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岩滩、海蚀残丘和海蚀洞等。
还有古海滩、沙堤、倒石堆、小型滑坡、珊瑚礁坪、海港码头和水库等地貌。
气候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全年平均日照时数2234小时,年平均气温23℃,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降雨量1393.8毫米,每年9月至次年3月盛吹偏北风,4~
8月盛吹偏南风。
水温平面变化范围为20.0~23.0℃,盐度为32‰。
水色:春季为7~11号,秋季为8~12号,透明度在2.5米以上。
潮汐为正规全日潮,多年平均潮差2.36米,最大潮差5.26米。
年平均PH值为8.18,年平均溶解氧7.31毫克每升。
浮游植物87种,其中硅藻81种,甲藻6种。
浮游动物90种,主要类群为水母类、桡足类和囊类。
浮游生物共有80种鱼类,常见的有四线天竺鲷、金线鱼、米指马鲅等。
底栖动物有279种,以甲壳类动物种类最多,又以蟹、虾为最。
涠洲岛为镇建制,有2个居民委员会,9个村公所,53个自然村,总人口1.48万(含斜阳岛)。
2005年,涠洲岛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十大海岛”。
斜阳岛又称小蓬莱。
岛中心地理坐标:北纬20°54′40″,东经
109°12′36″。
位于涠洲岛东南18公里处。
岛形如盾状,岛屿岸线长5.67公里,陆域面积1.87平方公里,潮间带面积0.12平方公里。
地势西北部高,东南部稍低,四周为高达30~100米的悬崖绝壁,最高点海拔140.4米,中部为平缓的低丘。
此岛地层属第四纪火山活动形成的火山岩和火山喷出岩,其下有海相第三系。
出露地层主要是喜马拉雅期的基性火山岩,岩性有熔岩和火山碎屑岩两类。
地貌类型按成因划分有火山地貌、海蚀地貌两大类。
火山地貌由橄榄玄武岩、玄武质火山碎屑岩构成。
火山口位于斜阳村附近,火山口特征明显。
海蚀地貌明显,陡耸峭立的海蚀崖,分布于岛的四周,形成海蚀洞、海蚀柱、海蚀凹穴、海蚀槽沟等海蚀地貌。
气候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全年平均日照时数2230小时,年平均气温23℃,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降雨量约1280毫米,每年9月至次年3月盛吹偏北风,4~8月盛吹偏南风。
年平均水温24.6℃,年均盐度32‰。
水色:春季为7~11号,秋季为6~12号,透明度在2.5米以上。
潮汐为正规全日潮,多年平均潮差2.36米,最大潮差5.25米。
年均PH值为8.18,溶解氧含量年平均值7.31毫克/每升。
盛产鱼、虾等海产品,旅游资源丰富。
岛上有1个自然村,设村民委员会,人口300余人。
岛民以渔业为主,其次是农业。
七星岛原名烂泥窖。
位于北纬21°31′27″东经109°02′59″,在合浦
县沙岗镇驻地南6.8公里,南流江干流河口东侧,因形似北斗七星而得名。
东北—西南走向,面积2.34平方公里,海岸线长9.5公里,海拔3.61米。
底层由沉积泥沙构成,表层为砾石、黄砂黏土,生长木麻黄、杂草等。
近海域水产资源丰富。
岛上设1个村民委员会,辖4个自然村,约1200人,耕地200多公顷,99%为水田,主种水稻,居民务农兼海洋捕捞。
大墩岛原名大墩门岛。
位于北纬21°43′14″东经108°51′21″。
在合浦县西场镇驻地西北16.5公里,大风江主航道东侧。
岛呈长形,地势南高北低,南北走向,面积约0.19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63公里,海拔20.8米。
底层为白色粉砂岩,表层为红泥,生长松树、桉树、杂草等。
居民1户。
近海海域产牡蛎、虾类。
龟头岛位于北纬21°42′47″东经108°51′09″,在合浦县西场镇驻地西北14.8公里处,大风江主航道东侧,因形状像龟头而得名。
呈三角形,南北走向,面积0.165平方公里,岸线长1.59公里,海拔约20.1米。
底层由白粉砂岩物构成,表层为砂泥土,生长松树、桉树、杂草等,无人居住。
附近海域盛产牡蛎、石斑鱼、鲷鱼等。
无名岛甲位于北纬21°44′39″,东经109°35′10″,在合浦县公馆镇驻地西南6.1公里,铁山港内。
岛呈弯弓形,东北—西南走向,两端向东南方向突出,面积0.134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2公里,海拔约18米,底层由石灰岩构成,表层为红沙泥土,生长松树、杂草,无人居住。
无名岛乙位于北纬21°42′02″,东经109°32′51″,在合浦县白沙镇驻地西南14.3公里。
岛呈长方形,东北—西南走向,两端窄中间宽。
面积0.0791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395公里,海拔20米。
底层由石灰岩构成,表层为黄砂泥土,长有松树、杂草等。
无人居住,附近海域产蟹、鲚鱼、鲷鱼等。
无名岛丙位于北纬21°43′04″,东经108°51′08″。
在合浦县西场镇驻地西北15.1公里处,大风江主航道东侧。
呈长弯形,东北—西南走向。
西端向西北弯,中间向南凸。
面积0.0643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23公里,海拔18米,底层由白粉砂岩构成,表层为黄砂泥土,生长松树及杂草。
无人居住,近海域产牡蛎、鲷鱼、鲚鱼等。
大沙头岛位于北纬21°27′17″,东经109°27′31″。
在铁山港区营盘
镇驻地东南约1.35公里,营盘港口内。
因位于营盘的东头大沙洲而得名。
形似榄核,南北走向,面积约0.0327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3公里,海拔4.2米,底层为粉砂岩构成,表层为白色细沙质土,杂草丛生,无人居住,近海产鲚鱼、沙虫等。
高墩岛位于北纬21°44′50″,东经109°35′33″,在合浦县公馆镇驻地南约5.6公里,铁山港主航道西,因地势高而得名。
略呈弓形,中间高两头低,面积约0.048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09公里,海拔13.8米。
底层由石灰岩构成,表土为红沙泥,长有松树和杂草。
无人居住。
附近海域产青蟹、鲚鱼等。
斗谷墩岛位于北纬21°36′52″,东经109°35′21″,在铁山港区南康镇石头埠村东北3公里,铁山港内,因岛上可耕地面积刚够下斗谷之种而得名。
呈弯弓形,南北走向,弯弓向西凸,面积0.0349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05公里,海拔3米。
底层由沉积构成,表层为黄砂泥土,长杂草。
无人居住。
附近海域产毛蚶、沙虫、鳝鱼等。
大石墩在铁山港内,位于北纬21°42′18″,东经109°33′16″,白沙镇驻地西北约14公里。
该礁比细礁石大,故名大石墩。
高潮时,礁顶露出水面约0.2米,低潮时,四周为干出礁,呈点状分布,南北走向,最长处160米,面积约600平方米,底层由红色粉砂岩构成,表层无植被。
挖沟墩在铁山港内,位于北纬21°43′10″,东经109°32′01″,闸口镇驻地东北约6.5公里。
因礁位于挖沟港东侧,故名挖沟墩。
略呈三角形,北高南低,东西走向,最长处1250米,面积约6130平方米,海拔3.2米,底层由红色粉砂岩构成。
附近海域产青蟹和鲚鱼等。
老鸦洲岛老鸦洲岛位于北纬21°41′21″,东经109°32′53″,在合浦县白沙乡驻地西南约14.8公里、钓鱼台灯桩241°距3海里,铁山港内。
因常有老鸦在此栖息,故名。
略呈三角形,西北走向。
最长外100米,面积约0.0317平方公里。
海岸线长0.86公里,海拔17.5米,周围水深1~1.5米。
底层由褐色页岩构成,表层为褐色泥土,岛上草木众生。
石质岸。
建有航标灯桩一座,有“亚婆庙”一间,庙祝(指管理、守候庙寺者)2人,为出入铁山港标志和渔民休息场所。
岛的南北侧为干出泥滩,上长红树林;西侧为铁山港主航道(水深1~3.4米);东侧有一条南北向沙脊(水深0.5~1米)。
附近海域产蟹、鲚、鲻
等。
海洋生物资源
北海市地处北部湾沿岸东北部,海洋生物资源丰富。
北部湾有沿海岸浮游植物104种、浮游生物143种、鱼类500多种,虾类230多种,头足类近50种,蟹类20多种,还有种类众多的贝类和其他海产动物、藻类等。
北海市海产珍品有鱿鱼、墨鱼、石斑鱼、对虾、日月贝、方格星虫、鲍鱼等,久负盛名,合浦珍珠自古以来蜚声中外。
沿岸海域浮游生物北部湾自然环境优越,沿岸海域水质肥沃,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生长。
可供鱼、虾、蟹、贝食用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相当丰富。
已鉴定的浮游植物有104种,其中硅藻98种,甲澡6种,主要的几个属为:角剌藻属的种数最多,23种,占硅藻种数的23.48%;根管藻属13种,占13.26%;圆筛藻属9种,占9.18%;盒形藻属9种,占9.18%;甲藻中的角藻属4种,多甲藻属1种,鳍藻属1种。
已鉴定浮游动物143种,包括原生动物1种,水母62种(隶属于9目26科39属),其中3种为中国首次记录,栉水母类2种,枝角类2种,介形类6种,桡足类43种,端足类5种,莹虾类4种,磷虾类1种,毛鄂类7种,被囊类9种,浮游翼足类1种。
还鉴定出阶段性浮游幼虫11类。
在这些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中,浮游植物四个季度月平均总量为1799600
个细胞/立方米,浮游动物四个季度月平均生物量为137.26毫克/立方米,平均总数量为218个/立方米。
每平方公里海面每年可生产浮游植物2200吨(鲜重),浮游动物380吨。
鱼类北部湾的鱼类有500多种,其中资源丰富、经济价值高的鱼类有30余种。
按其分布范围和生物学特性分类,属溯河性鱼类有鲥鱼(三黎)、银鲶(芒鱼)、河豚(龟鱼);属近岸、海湾、河口中上层鱼类有圆腹鲱、脂眼鲱、大眼青鳞鱼、中华青鳞鱼、裘氏小沙丁鱼、斑鰶、鳓、青带小公鱼、中华小公鱼、黄鲫等;属近岸、海湾、河口底层或近底层鱼类有中华海鲶、鲮鲻、头鲻、尖吻鲈、大黄鱼、白姑鱼、五棘银鲈、硬头海鲶、平鲷、黑鲷、黄鳍鲷、中华舌鳎、大鳞舌鳎、狼段虎鱼、三刺鱼屯、金线鱼、多鳞喜、少鳞喜、兰子鱼、鳗鲶;属大陆架海域中上层鱼类有大青鲨、黑印真鲨、灰星鲨、路氏双髻鲨、宝刀鱼、蓝圆鲹、
大甲鲹、竹夹鱼、乌鲳、白鲳、鲐鱼、羽鳃鲐、康氏马鲛、斑点马鲛、银鲳、眼镜鱼;属大陆架底层和近底层鱼类有多齿蛇鲻、长条蛇鲻、花斑蛇鲻、海鳗、鹤海鳗、长尾大眼鲷、短尾大眼鲷、银方头鱼、马拉巴裸胸鲹、黑鳍叶鲹、军曹鱼、条鲹、红鳍笛鲷、红鳍裸颊鲷、黄鲷、真鲷、二长棘鲷、四长棘鲷、平鲷、画眉笛鲷、松鲷、日本金线鱼、深水金线鱼、断斑石鲈、银石鲈、条尾鲱鲤、马六甲鲱鲤、黄带副鲱鲤、印度副鲱鲤、纵带鲱鲤、带鱼、沙带鱼、刺鲳、印度双鳍鲳、刺鱼、斑鳍红娘、大口鳒、牙鲆等;属大洋性中上层鱼类有短鳍拟飞鱼、青干金枪鱼、圆舵鲣、扁舵鲣、旗鱼、鲔;属岩礁、珊瑚礁鱼类有骨鳞鱼、网纹石斑鱼、赤点石斑鱼、鲑点石斑鱼、青石斑鱼、勒氏笛鲷、四带秃鲷、紫红笛鲷、真鲷、千年笛鲷、黄斑兰子鱼等。
根据1985年南海水产研究所专家估计,北部湾可捕渔获量为38.4万吨至44.8万吨。
虾蟹类北部湾虾类计有230多种,其中有经济价值的20多种。
体长10
厘米以上的大型虾类有长毛对虾、墨吉对虾、日本对虾、短沟对虾、宽沟对虾、中型新对虾、近缘新对虾、斑节对虾、刀额新对虾、体长5至8厘米的有黄新对虾、鹰爪虾、巴贝岛屿赤虾、须赤虾、长额仿对虾、竹节仿对虾、粗突管鞭虾等。
根据1982年南海水产研究所研究报告资料计算,北部湾北部海区虾类的可捕量为9840吨,海南岛西部(包括南部)海区的可捕量为2450吨,合计为12290吨。
北部湾蟹类主要有三疣梭子蟹、远海梭子蟹和锯缘青蟹,锯缘青蟹在北海市沿海分布面积533公顷,三疣梭子蟹多分布于沿岸和近海。
头足类北部湾头足类主要有:中国枪乌贼、杜氏枪乌贼、莱氏拟乌贼、双喙耳乌贼、短蛸、长蛸、虎斑乌贼等。
其中:中国枪乌贼占头足类85%,杜氏枪乌贼占10%,短蛸、长蛸占5%。
贝类、藻类及其他种类北部湾的经济贝类有牡蛎、日月贝、珍珠贝、鲍鱼、泥蚶、毛蚶、魁蚶、文蛤、江珧等。
北海市沿海毛蚶自然分布面积700公顷,文蛤分布面积1233公顷。
北部湾藻类主要有绿藻18个品种,褐藻16个品种,红藻11个品种,蓝藻1个品种,其中瓦氏马尾藻每平方米分布850棵左右,鲜重14500克,羊栖马尾藻每平方米分布120棵,鲜重4800克。
江蓠在北海市沿海的分布面积533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