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中开发学生动力的多种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术课中开发学生动力的多种途径
随着教育思想的不断改变,大家逐渐认识到知识不仅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更是学习者在
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能动建构意义的方式获得的。
当这
种学习的天性变成兴趣、快乐或是兴奋的情绪时,就会推动教学,这种兴趣、快乐或者兴奋
的情绪正是学习的动力。
下面,本人就在美术教学中的实践谈谈如何利用多种途径开发学生动力,充分提高课堂教学
的艺术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而获得最佳教学效果的经验。
一让学生搜集资料,激发学习热情
如果课前组织学生,充分搜集整理关于课本内容的资料,就等于提前给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学生会更早的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情境中。
搜集资料的形式不限,音像制品、画册、图片、标识纹样等均可,最好能多渠道获得资料,如图书、影视、网络等。
组织学生搜集资料的目
的是让学生摸索资料搜集的方法,并养成自主搜集、整理资料的好习惯。
当然,多渠道汇聚
大量的资料,也为后续活动提供丰富的图片资料和广泛的信息。
可指导学生将搜集来的资料按照“不同的艺术风格”或“不同的题材类型”进行初步分类,办成“专题壁报”等形式,方便课前交流与熟悉资料。
教师也可将学生汇集的资料选择较为典型的
部分,在课堂上用实物投影仪方式让师生共同赏析;也可以编入教学课件,配合音像资料使用。
用学生搜集的资料上课,就像自己做饭格外香一样,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二设疑,促进学生主动探求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
”在课堂
教学中,教师应不失良机地抓住每个质疑点,诱发学生生疑,鼓励学生提问。
其实,美术教
材中可设疑处很多,如当教师用涂蜡、撒盐、对印、弹喷等方法制作的画面展示给学生欣赏时,学生会感到奇妙而发问:“用什笔画的?”又如,学完《民间剪纸》一课接着学《皮影》
的内容时,学生说:“这不跟剪纸一样嘛?”不管学生的质疑是批判性的,还是探索性的,教
师都应抓住时机巧妙引导,让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转化中主动获取知识。
三创设情境,吸引学生主动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色彩、图像、实物及现代化电教手段为学习创设动态情境,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应用多种感官去体验与分析。
如《流动之美》一课,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流动现象和具有流动美感的美术作品,并用个
性化的方式,如绘画、声音、肢体或舞蹈动作,表达对流动之美的不同感受和理解。
当播放
多媒体课件时,教室里流动着节奏明快的音乐,投影屏幕上变幻着绚丽色彩的图像:
熔岩:黑、红交融的色彩,灼热、缓慢而极具破坏力的涌动,摄人心魄。
黄河水:深沉、厚重,大气磅礴。
沙漠的流动之美:具有秩序美感,蜿蜒迂回、空灵、静谧。
彩陶纹饰的流动之美:舒展、流畅、奔放,构成严谨、有律动感。
车流之美:来往穿梭,时断时续,有一种现代的机械秩序美。
教师应引导学生依靠真实新鲜的视听感受,体会流动带来的心理美感。
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
设计形式新颖的观察与实验活动。
如户外考察,欣赏天上的流云、河中的水纹、风中飘摇的
柳枝。
也可以在课堂上做实验,点燃细草绳或线香,观察烟雾的升腾;将不同的彩色液体互
相冲兑,观察色彩与水纹的流动美感;将一滴墨滴入水中,观察慢慢展开的美妙动态变化……创设视听情境,为学生学习创造了多层次感受和情感信息的氛围,让学生体验流动美感在不
同形式作品中的表现,激发了学生主动探求的积极性。
四学以致用
生活本身就是课堂,如果知识能走出课堂,学生就会感到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更努力学习,
所以教师应挖掘知识应用的素材,把日常生活的实例转化为课堂问题,再把课堂所学应用到
生活中去。
比如办板报、为运动会张贴宣传画、为联欢会设计幕布、给课本剧制作服装和道
具等,使学生感到学习是很有意思、很有价值的,是与社会密不可分的,因而,会更加积极
主动地获取知识。
五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意识
未来社会中,只有学会合作,才能在更大范围内取得竞争的优势,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高速发
展的需要。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人才的基本素质,素质教育要让学生学会在各方面与人合作。
如《图形与联想》一课,教师可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图形创意练习并开展图形创意比赛,可激起学生更高的参与热情。
在活动中要求各组第一个同学到黑板上画出第一个形象,第二
个同学到黑板上续画第二个形象,以此顺序直到各组每个成员都参加了活动,最后集体评选
最佳创意小组。
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相互启迪,拓宽思维,增进同学
之间的合作意识及集体感和荣誉感。
六因材施教、鼓励个体创新,重视成果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教学中要分层次提出创新要求,这样才能使所有学生都能
通过自己的努力,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增强创作的自信心。
对那些构图能力强的学生,可放
手让其自我想象;而对大部分学生则可根据他所喜欢的一小部分改画:可改动作、改色彩,
也可增删内容……这样让学生看到画中属于自己的那部分创作,激发他们主动学习和探索的愿望。
对学生的作品要多肯定,且形式多样。
对学生作品中所蕴含的创新意识,哪怕是一丁点
的智慧火花,我们也必须像母亲呵护孩子一样精心地保护,多给他们成功的鼓励,少给他们
严厉的训斥。
否则,学生好不容易培养的创作表现热情和自信心都会受到伤害。
在评价时,
不要以保守的眼光去束缚他们,那些幼稚的造型、盲目追求流行的题材、故意搞怪搞笑的设计……都可以允许在作品中出现;当然从作品中暴露出思想认识问题,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引导。
同时从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还可开展灵活多样的活动来激励学生的创作热情:“面具”做成后,可让学生在班级的联欢会上佩戴;制作精美的商品包装盒,可当艺术品
展览或装上东西送他人表爱心;皮影设计制作完成后,教师和学生用纸箱和半透明的塑料膜
共同制作一个皮影演出的简易舞台,组织学生分组表演,并评出优胜小组……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美术创作的乐趣。
总之,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在美术活动中激发动机,形成需要,产生内驱力,学生才会越学
越爱学;让学生在美术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积累、提炼、升华认识,学生才会越学越会学;让学生在美术活动中锤炼悟性,培养自我监控、调整的能力,学生才会越学越聪明,越学越
富有灵性和独创精神。
教育者应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并让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激励他们不断地去探索,从而走上成功之路。
〔责任编辑: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