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城南旧事诗意下的悲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城南旧事诗意下的悲剧
作品透视
MOVIE
LITERATURE
《城南旧事》电影诗意下的悲剧
■王凤玲
(河南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河南新乡453003)
[摘
要]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以“回溯性”的叙述手法追忆童年往事,描绘
了20世纪20年代老
北京的市井图。
电影《城南旧事》忠实于原著散文诗般的特点,继承原作中的儿童视
角来叙述故事,用孩子的童
瞳来观察和透视成人世界难以体察的生存状态。
影片通过深邃、富有诗意的意境来表
现人生的艰难曲折、命运的多灾多难和深深的离愁别恨,更揭示出当时贫、病的社会现实。
[;诗意;悲剧关键词]《城南旧事》
林海音,台湾女性文学的开山人,又被称为“台湾文。
她的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以“回溯性”学的保姆”
的叙述手法追忆童年往事,小说以一个童稚未消的小女孩
英子的视角触摸往事,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老北京的市井图,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
的哀愁,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悲剧深深的感悟,抒发了她那浓浓的乡愁。
1982年吴贻弓导演将《城南旧事》搬上银幕,电影一经公演就获得了好评,先后在
47个国家上映,并获得许多。
《城南旧事》被认为是诗化、散文化电影,吴贻国际大奖
弓也被誉为当代中国的散文化电影大师。
影片忠实于原著散文诗般的特点,以“淡淡
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为基调,采用串珠式的结构方式,通过英子纯真无邪的童瞳展现了
秀贞、小偷、宋妈和爸爸的故事,展示了20世纪20年代老北京的社会风貌,展现了老北
京笼罩着世俗烟火和愁云惨雾的胡同生活,充分体现了原作充满了回忆感和往事感的神韵。
导演吴贻弓说:“(小说)作品本身所具有的风格是显而易见的,朴素、含蓄、深沉、典雅,有着散文诗般的”影片像一个多棱镜,从音韵,但故事又极简单、清淡。
不同的角度折射具体的历史风貌,形成了一种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
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体影片,着力展现了“一切都离我而去”的伤怀情绪。
但影片并没
有直接展现命运的残酷,而采取话外音等含蓄的表达方式,将一切沉重都推到幕后。
影片
以清脆的驼铃、舒缓的节奏、诗意的吟诵和深沉悠远的骊歌演唱,创造出诗化的背景。
影
片继承原作中的儿童视角来叙述故事,通过深邃、富有诗意的意境来表现人生的艰难曲折,命运的多灾多难和深深的离愁别恨,更揭示了当时贫病的社会现实。
[1]
剧的原因之一。
秀贞是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她冲破封建礼
教的束缚追求纯洁的爱情,和北大学生思康相恋。
这是最基本的女权自由,但却为宗
族礼法所不容,认为这是伤风败俗的,人人都歧视她,连她的父亲都骂她不害臊。
当然世
俗更容不下她和思康的孩子,所以当孩子一坠地就被扔到了城外。
爱恋的人被抓走,亲生
的孩子被抛弃,秀贞承受不了这双重的打击,疯了。
她一直沉浸在对往事美好的回忆中,
心里满是对思康的思恋,她反复地为思康整理衣物;眼里都是女儿的身影,她为女儿做了
许多漂亮的衣服,经常痴立在胡同门口寻找着自己的女儿小桂子。
她不停地向小英子倾诉
着她和思康的故事,这让我们想起了被封建礼教逼疯致死的祥林嫂,秀贞同样是个封建礼
教的殉道者。
影片中的宋妈和妞妞的不幸来源于根深蒂固的男权文化。
妞妞的养父把妞妞看成是自
己的私人物品、挣钱的工具,随意打骂,逼她卖唱挣钱。
妞妞根本没有作为个体人的尊严
和自由。
她不能自由地跟小伙伴玩耍,经常被养父打得遍体鳞伤。
宋妈的丈夫不负责任而
且赌钱,为了生计宋妈撇下了自己的一双年幼的儿女到英子家做奶妈,离开自己的孩子照
顾别人的子女,宋妈心里该是怎样的辛酸?从宋妈哄英子弟弟时说:“要弟弟,不要小栓子,不要丫头子”时流下的泪水中,我们看到了宋妈心里的苦。
但她这样靠辛苦劳动挣来
的钱又一次次被丈夫拿走挥霍掉。
更悲,“丫头子”则被丈夫卖惨的是小栓子因无人照看
失足淹死
给了别人,而宋妈得知这些令她伤心欲绝的消息则是在几年后。
在这期间,宋妈的丈
夫心安理得地一次次拿走宋妈的血汗钱。
宋妈的付出最终换来的是一无所有。
“在中国新旧时代交替中,就拿‘五四新文化运动’做个里程吧,许多妇女跳到时代
的这边来了,但是许多妇”秀贞、宋妈都女仍然停留在时代的那一边没有跳过来。
是未跳到时代这边的女性,她们深受传统道德的影响,深
受男权的侵害而丧失了个体自由,他们不知道反抗也无力反抗,最终导致她们或因封
建礼教的迫害而发疯,或无奈地忍受男人的堕落无能继续成为男人生儿育女的工具,成为
他们的附属品。
她们的不幸是两性之间的不平等和那个黑暗时代造成的,影片通过对她们
的悲惨命运的表现,传达出了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对女性个体解放的期望。
[3]
一、女权的被排斥和践踏
林海音曾说:“我和‘五四新文化运动’几乎同时来
到这世间,我看到了在那个新旧交替时代的人生悲剧,尤”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
林海其是中国女性的悲剧。
音特别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在《城南旧事》中表达了她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和思考。
电影保持原作中的意蕴,通过老北京胡同内的中下层女子的不幸遭遇,表现了旧中国
封建礼教对女权的排斥和践踏,从而揭示出她们命运悲
[2]
090
2019年第13期/电影文学
MOVIE LITERATURE
作品透视
二、贫、病的社会现实
影片中秀贞的悲惨命运一方面来源于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另一方面还在于当时贫病
的社会。
在新旧交替的变革年代,许多热血青年都投入到时代的潮流中,他们接受进步思想,担负起历史的责任。
但这些进步的举动为黑暗腐朽的社会所不容,热血的青年被镇压,北大的青年学生抓走了不少,他们和强盗一起被处死。
秀贞爱恋的思康就是个思想进步的
青年,一天夜里他突然被抓走从此杳无音信,秀贞失去了爱恋的人,未婚先孕就成了有悖
于礼教的女人被世俗所不容,病态的社会把一个纯洁、善良的姑娘变成了疯子。
厚嘴唇的小偷,本是一个淳朴、老实的人。
在家里他是个孝顺儿子,是个可亲可敬的
哥哥,他供弟弟上学,一心想让他有出息,他参加弟弟的毕业典礼,为弟弟取得的成绩而
自豪,陪弟弟逛庙会,竭尽全力做个称职的好哥哥。
可他连个“奔窝头”都吃不上,为了
养活老娘、供弟弟上学,他无奈走上偷盗的路。
但这样的行径又有悖于传统道德观念,明
知不可为而不得已为之,所以导致他精神行为的双重分裂,使他在偷盗别人钱财的同时承
受着巨大的精神折磨,从他一脸茫然的神态可见他的孤独、不安,所以他把英子作为倾诉
对象诉说心里的苦,告诉英子他不是坏人,他渴望像常人一样生活,渴望得到理解,他也
有美好的愿望,并约定和英子一块去看海,但最终却因为英子的善良被警察利用而抓走。
影片从儿童的视角出发,用儿童纯真无邪的眼光观察世界。
他们眼里的世界总是美好的,他们没用成人的功利观念,没有成人的是非标准,他们不了解世事的艰难,不能看穿
生活的本质,就像英子所说她分不清大海和蓝天,分不清好人和坏人。
所以英子不明白学
生为什么会和强盗一样被处死?厚嘴唇的小偷是好人还是坏人,他有罪吗?勤劳的宋妈为
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她家照顾弟妹,为什么会有如此悲惨的命运?她只看到了思康
的被抓让美丽、善良的秀贞变成了疯子,让可怜的妞儿变成了弃儿,她只看到了厚嘴唇叔
叔对弟弟的爱,从他的言谈中感觉他是个可信赖的朋友。
在儿童的世界中,这样的好人是
应该有好结果的,但影片的每一个故事都以悲剧收场,更加深了影片的悲剧气氛,更好地
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20世纪20年代末的北平,贫苦人家无法生存,有舍儿弃女外出
谋生的,也有无奈走上小偷之路的,即使这样他们也摆脱不了悲惨的命运,贫、病成了当
时社会的写照。
后座上,含着泪花望着宋妈远去的背影渐行渐远,她怀着对童年家园和精神巢穴的无
限依恋离开了。
离愁别恨的怅惘与无奈弥漫在整个剧情之中,表达出人生别离的无可抗。
《骊歌》作为影片中的背景音乐在影片拒和深深的无奈
中反复出现,使伤离别成了一曲不绝的旋律。
最后“亲爱。
一浪推一浪的离别的爸爸也离去了,我的童年结束了”
交织在一起,层层推进,纯真的童年也成了遥远的回忆,
在伴随着和亲人、朋友的别离中,英子也告别了童年,慢慢长大。
影片要表现的离别不只是和亲人朋友的别离,更多的还有作者对久别的故乡的留恋和
怀念。
影片一开始就用一个游子“深沉的旁白”表现主人公英子对曾经生活过的老北京的
思念:“不思量,自难忘,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是多么想念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
人物啊!”林海音5岁随父母迁居北京,30岁返回台湾。
她在北京度过了她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岁月,对北京有着浓厚的情感,北京就是她的第二故乡,所以她以饱含深情的笔触
描写了二三十年代北京城南的旧事,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富有北平地方特色的风俗画:打糖
锣的老头走街串巷;富连科班去上夜戏;出红差的场景;七月十五的西瓜灯……北京的街道、胡同、会馆、骆驼及至北京的风味小吃,老北京的风情借助小英子的眼睛一一呈现。
作者借助儿童视角,在有声有色的描写中,重温了童年记忆,作了一次精神还乡之旅。
影
片保留了原作中相思的基调,开头用几个镜头来展现老北京独有的风情,快要落山的夕阳、长长的骆驼队、巍峨的城楼、蜿蜒的长城……这些都清晰地传达出了“英子”对那些永远
逝去的童年记忆,对远离故乡的深深思念。
视角的转化会带来不同的审美效果。
从儿童视角观察世界、打量生活,生活会散发出
新鲜、诗意的氤氲。
在儿童纯真的眼里,脱离了成人习惯化的理解轨道,生活被诗意地呈
现了。
影片一开始,可爱的英子在骆驼面前入神地看骆驼吃草,并学着骆驼的样子嘴巴一
张一合,这样的细节表现孩子的纯真。
在他们眼中一切都是美好的,连骆驼吃草也是美的。
再如影片中英子看到骆驼脖子上的铃铛就问为何要挂铃铛,当爸爸回答她是为了赶狼时,
她并不满意,而说是骆驼要走远道儿怕寂寞,所以挂个铃铛叮叮当当的又好听又热闹,儿
童就是这样的富有想象、富有诗意。
在这些诗意中去展现生活中一个个悲惨的故事,虽然
孩子不能真正感受到它的悲苦,但观众却能从平淡中体味出悲伤,而且这样的悲伤是加倍的。
[参考文献]
[1]丁亚平.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下)[M ].北京:北京文化2019:99.艺术出版社,
[2]林海音.《城南旧事》M ].北京:经济自序:文字生涯半世纪[2002:96.日报出版社,
[3]夏祖丽.从城南走来———林海音传[M ].北京:三联书店,2019:96.
[4]林海音.城南旧事[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
三、无奈的离别
〈城南旧事〉林海音在《代序》中写到:“读者有没有
注意,每一段故事的结尾,里面的主角都是离我而去,一,亲爱的爸爸也去直到最后的一篇《爸爸的花儿落了》
[4]
”影片一开始就响起了李叔同的了,我的童年结束了。
《骊歌》,接着,导演用串珠式的结构表现了英子与秀贞、
小偷、宋妈之间的别离:大雨之夜秀贞带着妞儿离开家去寻找她日思夜想的思康,母女俩不幸丧生在火车轮下,刚刚母女相认的幸福就被悲惨的结局所冲淡;厚嘴唇的小偷被抓走,再也见不到相约去看海的朋友了;爱英子弟妹胜过爱自己孩子的宋妈也被大板牙带走了;小英子趴在马车
[作者简介]王凤玲(1968—),女,河南延津人,硕士,河南科技
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文艺学。
2019年第13期/
电影文学
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