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边疆 打造特色 服务地方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办学特色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学院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学校所在广西崇左市,地处桂西南的左江流域,是中国通往东南亚的门户城市和最便捷的陆路通道,是中国-东盟海上通道和陆路通道的连接交汇点,具有沿边、沿铁路、近海港,连首府、连东盟等特点,全市辖7个县(市、区),面积约1.7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30多万,居住着壮、汉、瑶、苗、回、侗、水、京等民族,其中壮族人口占总人口89%,是全国壮族人口比率最高的地级市。

2.历史沿革我院的前身—广西省立龙州师范学校成立于1939 年4月,校址设在崇善县(今崇左市江州区);1958年更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专区龙州师范学校”;1978年12月成为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校名更为“南宁师范专科学校”;1994年学校更名为“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校名定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属于“区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地方本科院校。

办学70多年来,学院始终与边疆人们患难与共,以保家卫国和发展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克服了战乱影响、洪水祸害、搬校困扰、经费不足等不利因素,为祖国南疆培养了5万多名基础教育师资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为维护祖国统一、巩固边防、增进民族团结、促进边境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3.学校目前状况目前,学院校园占地面积1089亩。

校内基础课程教学实验室和专业技能实验实训室75个,教学计算机1500多台,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座位数8000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7个。

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79万册、电子图书61万册、中外文期刊3.6万册。

学院设有10个教学系部,开办有25个本科专业和15个高职高专专业,在校生10911人,其中包含壮、汉、瑶、苗、彝、侗、哈尼族等12个民族。

现有在职教职工630人,专任教师441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86人,博士、硕士学位教师248人。

二、办学定位
办学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广西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和要求,以发展为主题,以培养人才为核心,促进学院持续快速发展。

办学定位是立足崇左,面向广西,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和社会发展服务,力争成为解决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问题的人才库和智力库,把学院办成培养基础教育师资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富有师范特色、民族特色、边疆特色的多科性教学型普通本科院校。

三、办学特色
(一)立足边疆,为地方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师资
1.学院实施师范专业学生技能模块化训练考核新模式,开展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活动,培养师范生“乐教、懂教、会教、善教”。

为创新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模式,提高师范专业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教务处在师范专业学生中积极推行师范生技能培养模式改革。

改革以能力为导向,以模块化训练为
突破口,紧扣师范生教学设计、说课、组织教学三项核心技能,试行了演讲、朗读、三笔字、教学设计、说课、课件制作和计算机基础操作等七项技能训练和考核新模式。

聘请基础教育领域经验丰富的教学名师参与师范生技能训练与培养,直接向师范学生展示教学技能的要点与技巧,加强技能训练的针对性。

二是将模块的考核课程化。

为配合相关的教学技能训练和考核,满足教学技能的要求、保证教学技能考核的质量,我们对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做出相应的变动,如:与演讲模块相对应,设置了《教师口语》和《演讲和口才》;与课件制作相对应,设置了《教育技术及课件制作》;与计算机基础操作模块相对应,设置了《计算机应用基础》;与朗读模块对应,设置了《普通话》;与教学设计、说课模块向对应,设置了《学科教学法》。

三是强化技能训练的组织、管理与监督。

各相关系成立了以分管领导牵头、学科教学论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技能训练指导组”,加强对学生技能训练的指导与管理,并严格技能训练的考核,学院教学督导团组织专项督查,深入到各系训练现场,深入调查技能训练的措施与效果。

四是明确模块化训练目标,采用理论讲解与集中训练相结合的方式。

充分利用我院现有的师范生技能训练实验室、注重实践,突出应用,讲求高效,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体验-训练-反思”参与式练习。

每个师范生必须通过七个模块的考核取得教务处统一颁发合格证后才能参加教育实习。

学校十分重视学生师能的培养,力求通过竞技类活动,在全校形成人人重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良好氛围。

从2010年开始,学校已成功举办了三届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通过系初赛、学校决赛两个阶段的竞赛,极大地调动师范生加强教学技能训练的积极性,促进了师范生探索课堂教学的技能技巧,较好地提高了师范生的专业技能。

同时积极组队参加广西全区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并取得优异的成绩,通过大赛的开展发挥优秀师范生的示范带动辐射作用,扎实推进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提高。

2.强化实践教学,建立充足的校外实训基地,与实习学校合作共同承担培养师范生的重任。

首先,构建“一体化、分阶段、有层次”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一是在顶层设计上为大学生专业意识与专业能力的养成规划蓝图。

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强化师范专业课程体系以“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的模式设计,同时加大师范性实践课程的设置。

二是见习、研习、实习一体化,有层次、分阶段地开展专业技能训练。

其中,第一层次为认识性实习,主题是“教学观摩”。

观摩中小学的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校内外活动等,听取有关讲座和经验介绍,从而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个初步的了解,培植学生的专业情感,树立专业思想。

第二层次为课程研习,主题是“教学模拟”,重点在于听课、评课、教育调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与这一阶段的学科教材教法、教育研究方法、现代教育技术等方法与技能的课程学习相结合。

第三层次为期一个学期的毕业实习。

这是根据教学计划和大纲要求进行的综合性实习。

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完成规定的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以及教育教学研究工作。

其次,建立高水平、优质、稳固的实习基地。

一是与实习基地单位建立互动、互利、双赢的实践教学关系,架起学校与社会沟通与合作的桥梁。

目前校级以上挂牌实习基地共计50多个,立项在建基地15个,加上一批院系建立的实习点,学校的实习基地区域已以崇左市为中心向广西西南地区辐射。

基地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有效保证了实习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是教育实习基地由我校与实习学校共同管理,以实习学校为主。

市教育局加强对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管理工作的领导。

教务处作为主管部门,负责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协调有关事宜。

定期对实习基地使用的效果进行评估、表彰。

三是加强合作、促进交流。

学科教学法(教材教法)教师可以到基地挂职锻炼、聘请基地学校教师担任教育实习和学科教学法(教材教法)课程兼职教师;合作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合作开展教师教育改革的试点工作;实现资源共享,我校可以面向实习基地开放实验室和图书馆;召开实习工作研讨会、聘请实习基地专家作学术报告,倾听实习单位的意见,不断总结和交流实习基地建设经验。

2.实行卓越教师培养模式。

从2013年开始我校开始实行卓越教师培养模式,通过选拔考核部分优秀师范生,尽可能按照“精英化”和“个性化”模式培养,造就师德高尚、理念先进、业务精湛、锐意创新的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从而支持、服务、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提高师范生就业竞争力。

(二)突出学科建设及教育活动中民族特色与边境特色。

学校围绕边疆崇左经济发展的需求来设置专业、培养各类实用型人才。

我校地处崇左市,升本以来,利用崇左市边境贸易、旅游资源以及糖业与锰业两大支柱产业优势,打造与之相关的物流、旅游、外贸、外语、化工等学科;目前学院除了传统的师范类专业以外,还设置了旅游管理、物流管理、化学工程与工艺、会计电算化、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商务英语、应用越南语、应用泰国语等专业,努力解决陆路东盟——崇左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瓶颈问题。

学校充分发挥地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以及中越边境地区的优势,发展民族文化学科,积极传承、培育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000年以来,学院多次组队代表广西、崇左市参加各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取得全国冠军13项,全国亚军14项,自治区级冠军16项,自治区级亚军17项。

为社会培养了少数民族体育人才500多人。

学院还充分利用地处天琴之乡的优势,对天琴传统乐曲和原生态音乐的收集、整合及汇总,组建天琴表演队,开设天琴及原生态演唱课程,打造天琴文化和原生态演唱形式品牌。

其中原生态演唱《百年嘹歌唱春天》获“红铜鼓”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演活动声乐类(高校组)二等奖;女子天琴弹唱《弹起天琴“欢来乐”》获展演活动三等奖。

作为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学院认识到开展国家认同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
性,突出“边境性、民族性、红色性”的特点,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举办“天琴弹唱”、“边疆导游大赛”、“中越友好交流”、“青春壮乡·琴瑟合奏”晚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龙州起义纪念活动等活动,打造具有南疆国门民族特色的活动品牌。

(三)教学、科研中突出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我校重点培育和扶持“边疆问题研究基地”、“基础教育研究基地”、“崇左市壮族文艺创作基地”、“崇左市壮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应用化学重点实验室”等研究机构和实验室,逐步把研究机构和实验室建成科学研究的公共平台,使其成为学院科研成果产出的重要基地。

2009-2012年,我校共有29个有关边疆问题研究的课题获广西文科中心开放基金资助项目;有关民族边疆问题的纵向项目共有54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部级5项,厅级41项市级6项。

研究内容涉及边疆尤其是桂西南历史、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商贸等问题。

研究成果对稳定边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狠抓教学实践环节,加大实践课的比例。

学校明确提出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并不断强化时间教学环节,建立以专业理论——实践教学——毕业实习为主线,配合课程实习、社会实践等不同方式,形成内容丰富的实践教学体系。

各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分的比例为25%;把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纳入培养计划之中,鼓励学生争取课外实践创新学分,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不断优化重组实验实训室,努力搭建功效高的实践教学平台,实验教学设备利用率高,实验开课率高。

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课程总数比例超过80%。

四、学校的未来发展
坚持师范性、地方性、应用性,仍是我校未来的办学发展方向。

师范性是我们学校的优势和传统所在。

虽然理论上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发展前景堪忧,在目前这种形势下,我们只有积极主动适应形势的发展才能站稳脚跟并占据有利位置。

首先,我校根据教师教育新的观念、按照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向、围绕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教师教育改革,尤其在教师技能训练和考核方面下功夫,我们将投入相当数量的资金加大教师教育基地的建设,完善七大教师技能考核模块,使基地真正成为基础教育师资的孵化基地。

其次,加强教师教育研究尤其是加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根本上改变教育科学的薄弱状态,大力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及其师资队伍建设;最后,未来将我们打造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教师教育领域一两个拳头专业,再以点带面逐步打造其他专业,最后形成若干个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师范专业,真正能够引领地方基础教育的发展。

地方性是地方师范院校办学定位的根本,是转型的前提。

首先,我校根据崇左地区乃至广西的社会发展需求,为当地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类高层次人才,这是我们这类师范院校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根据,也是我校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最重要的体现。

其次,紧密结合本地区经济科技产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科学研究,帮助崇左地区各个行业实现产业升级。

最后,要在地方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辐射、交流和文化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把我校建成桂西南先进民族文化的研习和传播中心
应用性是我校应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追求,是学校转型的关键。

首先我们要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办学思想加强学生的开发能力、转化能力、设计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其次,继续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着力构建与崇左及周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以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最后,在原来合作的基础上,我们要高度重视与当地各企业、各单位的深层联合,在实践教学、教师及员工培训、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毕业生就业等方面与企业开展广泛合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