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历程》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路历程》读后感
《天路历程》读后感:说一点关于《天路历程》的总结和感想
不知道是否因为是作品为古典文学名著,所以翻译过来后完全没
有了“古典”作品应该有的韵味。

说实话,语句读起来不是很美。


以仅就内容说一下自己的感想。

这本书一共分为两个局部,第一部以消灭城出身的基督徒为主角,讲述了他走天路的经历。

第二部以基督徒的妻子,女基督徒为主角。

另外,书中大片大片的神学讨论感觉很枯燥——即使对我这个有
神论的人而言。

另外,我在把书读完之后,整理了书中所出现的所有
地名、人物和一些有代表性的话语和场景,本以为轻轻松松,结果没
想到居然有将近四千字。

《天路历程》读后感:窄梦
真没想到英国的古典文学也有这么好看的,班扬的《天路历程》
虽然算得上是一本不折不扣的传教册子了,但也完全可以当作英国版
的《西游记》来看。

唐三藏说“我从东土大唐来,往西天取经”,基
督徒〔《天路历程》里的主人公〕说“我从消灭城来,往锡安山去”,基督徒没有时刻陪伴左右的徒儿,但在途中与其它的天路旅者分分合合,亦无寂寥孤单愁。

师徒四人路遇九九八十一造磨难,基督徒途经
灰心沼、死阴谷和浮华市集千万劫。

想起当年小说史课上讲到《西游记》,记得老师说它的主旨有三种说法,其中一个是“游戏说”,还
记得说取经路上的妖魔鬼怪其实都是“心魔”。

那节课我听得都傻了,原来一部打小最爱看、一到寒暑假就8集连播的《西游记》居然这么
深奥。

接得地气,入得云间,欢乐的得,深刻的得。

相比之下,《天
路历程》没有那么轻松,强烈的宗教色彩是困住故事的雾,你潜意识
地紧跟基督徒前行,否那么就会迷路。

精选阅读
《天路历程》英文读后感
《天路历程》英文读后感:Journey, Dream, and E某cue me, The econd part
The ingenuity and greatne of thi book cannot be fully appreciated unle you really open it and tart reading it. I
till remember ho, and redemption. Hi journey, propelled by
uch olemn querie, and informed by the enlightenment that e
from the Heaven, i a journey to alvation. It i not a mooth one, rather thronged orphize all the temptation and e only through continuouelf-dicipline in the obedience of God,
hitory. Becaue it i a dream, he can diclaim the reponibility for it factuality and any poible affect.
lu, 某i Hai' tranlation i of high quality.
《美的历程》读后感
《美的历程》读后感
读完李泽厚的《美的历程》,虽感慨万千,却迟迟不敢下笔写读
后感。

蚍蜉撼树谈何易?真怕荼毒了这部大书。

然而久久思忖之后,
还是认为,作为读者,不管我的造诣如何,至少我的思想是自由的,
解读也好,感悟也罢,只要我愿意敞开思想的闸门,来次思考的独白
与感悟的演绎,即使是缺乏思想的逻辑性与言语的系统性,但毕竟是
我此番观瞻后心灵的原创产物,值得一记。

仰慕李泽厚可以追溯到高中时期语文老师的一次无意提及,而读
这本书却得力于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对《美的历程》的一句评价:《美
的历程》是部大书〔应该是几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
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

评价可谓是高屋建瓴,包罗万象。

这是怎样的一部著作呢?何以博得如此赞誉?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
阅读这部书。

十几万字的篇幅,却势如劈竹,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假设非胸
中有大丘壑者,大修为者,大沉淀者,定不能将泱泱华夏文明抽丝剥茧,留连入扣,顺理成章,呈现在这部书里。

当然恢弘博大的气势,可以有如是的引人入胜之处,但是缈假设
空中楼阁的理论和概念也可以借此发生,因此再大的气势也必须要有
实际内容的强大支撑,方才牢靠而不漂浮。

《美的历程》通过对浩假
设烟海的有关艺术、文学、历史的材料的点检筛选、整理集合,准确
深邃地提炼出各个时代特有的美学主题、精神特质,透过时代纷繁芜
杂的表象、琳琅满目的呈现,为我们提取出独特的精神实质、美学实题,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走到了过往时代。

如果说气势激发人的思考
愿望,思想引起人的精神共鸣,那么珠玉圆润的语言常常能调动人的
感官行动。

读《美的历程》,是禁不住的,你无法阻挡住那一股从心
中汩汩而出的,跟随而不肯离去的念头,而这足以说明它的语言魅力。

不是诗而胜似诗的语言,在这里你可以清晰看到,上下对仗、前后照应、博引旁征------如珠似玉,似流水般勾连,没有刻意追求的刻板
生硬。

写的虽是久远的历史,却没有辞不达意的佶屈聱牙,更没有酸
腐不堪的气息,语言在这里到达了它能发挥的绝佳作用。

其实作为一个读者,我早已习惯于读偏纯文学的作品。

对于带有
浓厚性质的美学,哲学、甚至掺杂了政治、经济的作品,向来心生畏惧,便敬而远之。

于是,刚读这部书的时候。

意志与行为产生了枘凿。

尽管我知道意识形态与精神文化的开展离不开政治经济的推进。

然而
主观阅读意识总在回避或轻视非精神形态的因素的制约。

但随着阅读
的深入,让我渐渐走入佳境,这里的佳境不是仅仅只阅读中获得的美
的感受,而是一种阅读方式的转折。

这部书在悄无声息中逼迫我直面
文学艺术与经济、政治开展之间的关系。

此时阅读不仅是阅读,更是
一种理性的思考。

而思考总是会带给你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收获。

基于此,在读这部书的时候,我不禁产生了一种阅读的骄傲甚至
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高度感,颇为得意。

另外,我又不得不沉思:阅读在当下可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网络文学、电子阅读,以其新颖独特的时尚方式备受热捧。

如何重拾
经典,捧起经典,〔我这里指的的纸质书籍〕,静心阅读、开掘、思
考作品中传统的美学精神,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道德吸收,值得我
们去反思。

轻浅急躁已经成为当下时代人们精神的写实,而我自己也不能幸免。

焦虑不安、荒谬无聊的后现代生活不时鬼魅一般潜出来迷惑着我。

读《美的历程》,让我感受到其中闪耀着的生命感性光芒、积淀着的
历史理性思考,它以其初晴般的美学性格对我进行及时的解毒与救赎。

让我知道外面的霓虹灯再亮再闪耀,敌不过手中的一册好书。

当然,以上只是我阅读中及阅读后感受,极具个性,不成体系,
亦无严谨的支撑,至于对书中内容的理解肯定有许多偏差亦或是存在
着硬伤,贻笑大方肯定无疑。

但《美的历程》作为中国美学史的完美
断想,一件不朽的艺术品,一座极难超越的顶峰,拥有者一种李氏美
学特有的美,希望自己以后随着阅历的加增,再读、又读时,能够对
今天所言所写,加以修正和深化。

美的历程读后感
主要贯穿全书的思想乃是"有意味的形式"。

李泽厚先生的这一思
想是在克莱夫·贝尔提出的"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著名观点上加以
继续开展和完善的。

贝尔认为视觉艺术的根本在于他们都是"有意味的
形式",坚持从"美在客观"来解释美。

在远古陶器纹饰中由写实到符号
化成为抽象几何纹样,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是美作为"有意
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

对于线条艺术,一般的图案花纹的形式美
常常是静止、程式化的,而失去生命感。

"有意味的形式"恰恰相反,
它是活生生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的美。

而中-
国书法艺术那么是后者。

李泽厚先生对中国书法艺术的阐释,让
我更深刻的体会到书法"线的艺术"的美感。

它不是线条整齐划一均衡
对称的形式美,而是远为多样流动的自由美。

行云流水,骨力追风,
有柔有刚,方圆适度。

它的每一个字、每一篇、每一幅都可以有创造、有变革甚至有个性,并不作机械的重复和僵硬的标准。

同时,让我对"
有意味的形式"有了新的认识,它并不是客观世界刻板、不动的,而是
有生命的脉动在其中。

书法这种"有意味的形式"也不是简单的堆砌,
而是书家情意结构所成,骨子里透着一股灵气。

书法到了唐代,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随其性欲,便以为姿",将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

作为表情艺术的特性,并将这
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高度。

如草书与狂草,像李白诗
一样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流走快速,迅疾骇人,把悲欢情感极
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

而"美在客观"的"有意味的形式"也在
书法中与主观情感结合,将"线的艺术"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正所谓"
情形而言,去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

"
本书从历史的源头,缓缓讲述中华民族对美的认识的演变。

书中
涉及哲学,史学,美学,还有文学,李泽厚先生把这些错综复杂的东
西柔和在一起,以人文的关心,以及独特的表达语言,侃侃而谈,带
着经历了一次美好的"美的历程",美从来没有这么清楚而且具体地呈
现在我们面前。

美的历程读后感
记得中央电视台《读书》栏目,有一期介绍的就是此书,当时请
到的嘉宾有两位,其中一位就是李泽厚先生的弟子,看样子也已是年
过半百了,在说到此书的时候,主持人、另一位嘉宾不管说到书里的
哪段内容,此人都能大段背出,真是令人惊叹,从此处可看出此书对
此人的影响有多大。

3、关于历史,历史从来不是在温情脉脉的人道牧歌声中进展,
相反,它经常要无情地践踏着千万具尸体而前进。

4、关于青铜饕餮,在那看来狞厉可畏的威吓神秘中积淀着一股
深沉的历史力量,它的神秘恐怖正只是与这种无可阻挡的巨大历史力
量相结合,才成为美---崇高的人在这里确乎毫无地位和力量,有地位
的是这种神秘化的动物变形,它威吓,吞食,压制,践踏着人的身心,但当时社会必须通过这种种血与火的凶残野蛮、恐怖、威力来开辟自
己的道路而向前跨进。

用感伤态度便无法理解青铜时代的艺术。

超人
的历史力量与原始宗教神秘观念的结合,也使青铜艺术散发着一种严
重的命运气氛,加重了它的神秘狞厉风格。

5、关于汉字,如同中的结绳记事一样,从一开始象形字就已包
括有超越被模拟对象的符号意义。

一个字表现的不只是一个或一种对象,而且也经常是一类事实或过程,也包括主观的意味、要求和期望。

这即是说,“象形”中也已蕴涵“指事”、“会意”的内容,正是这
个方面使汉字的象形在本质上有别于绘画,具有符号所特有的抽象意义,价值和功能。

6、关于汉代艺术,也正是因为是靠行动,动作、情节而不是靠
细微的精神面容,声音笑容来表现对世界的征服,于是粗轮阔的写实,缺乏,也不需要任何细部的忠实描绘,便构成汉代艺术的“古拙”外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