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
工作总结
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关心下,学校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认真贯彻落实《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以构建和谐校园为主线,以维护安全稳定为保障,以开展“有效教学管理年”活动为抓手,强化教育教学管理,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稳步提高。
本学期,学校被评为省文明单位、省文明学校、全国作文教学先进单位、省第八届作文大赛优秀组织奖、省2006—2008年度教育学会系统先进单位,市2007—2008学年度高中教学管理质量奖、市星级高中食堂食品卫生等级A级单位,县文明单位、县高三教学工作先进集体、县教科研先进集体、县消防工作先进集体、县“五一巾帼示范岗”,县优质服务科室、县人文奥运·与法同行中小学生学法用法征文活动优秀组织奖等。
本学期,学校还顺利通过省中小学管理规范、省新课程实施专项督导、省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专项督导等检查验收,初步完成了四星级高中复审材料的准备工作,展示了学校各个层面的工作实绩,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一、加强教职工的思想建设,提高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积极投身主题教育活动,不断加强政治建设。
本学期,学校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市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对新形势下党的方针政策和教育发展形势的理解。
学校党委组织学习学习了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重要精神,组织开展了“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了“三走进,三争创”教育活动,开展了城乡基层组织结对联创活动,开展了行风评议教育活动,开展了党员民主评议活动。
通过学习,教职工的思想觉悟进一步提高。
2、建立健全各规章制度,切实加强作风建设。
本学期,学校修订了并下发了《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高考奖励办法》《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教职工工作绩效奖励办法》《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关于教学质量奖的暂行规定》进一步完善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学校为把作风建设落到实处,实行领导班子成员值日检查制度,建立了学科组、年级组督促检查制度。
由于目标明确,督促到位,教职工的工作状态和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
同时在检查中,也及时发现了学校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学校工作向精细化管理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3、层层签订工作责任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本学期,学校将党风廉政建设纳入学校目标管理,制定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计划,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切实做到目标明确,责任靠身。
学校严格按照县纪委文件精神,副科级以上党员干部开展述职述廉活动,教师开展廉洁执教承诺活动;对学生进行廉政文化教育,通过挖掘各学科教材中廉政文化,教育学生要将“崇廉尚洁”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发挥他们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的促廉助廉的良性互动效应。
学校还建立校长接待日制度,倾听民声,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
4、坚持实行校务公开,推进学校民主建设。
本学期,学校把校务公开作为民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不断规范校务公开行为。
在过去的基础上,校务公开的内容有所增加,涉及到学校的发展规划、党员发展、职称评审、评优评奖、招标信息、大宗购买、困难救助、收费标准、招生聘师、财务收支等20多项,公开的载体有文件、简报、会议、公示栏、教代会、校园网络等。
校务公开工作的开展,强化了广大师生员工的民主意识,充分发挥了教职工对学校工作参与程度。
5、严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学校严格按照市、县教育部门下发的关于师德建设的有关规定,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提出具体的要求,杜绝接受吃请、索要财物、请学生家长办事等现象的发生,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现象的发生。
本学期,学校举行了“巾帼示范标兵”评选项活动,树立典型,促进师德师风建设,赢得了学生家长、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本学期,朱崇珍被评为市优秀教育园丁,王其珊被评为县“支持工会工作领导干部”,樊杰被评为县师德模范,熊琳、安述琴被评为县2008年度“五一巾帼标兵”,李传军、崔志霞、董自友、关余友、张连之被评为县2008年先进工作者,贺步学、刘春梅被评为县工会工作先进个人,吕秀娟家庭被评为县“五好文明家庭”。
二、落实德育工作的首要地位,认真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1、加强班主任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德育工作效益。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和德育教育的组织者,班主任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学校工作的成效。
为了进一步加强班主任培训工作,学校在开学初召开了优秀班主任表彰大会,组织开展了班级管理经验交流活动,组织班主任认真学习了教育部门的有关文件,分析了新的形势下的教育和中学生特点,共同探讨教育方法;选派部分班主任参加了市级班主任培训。
学校还注重过程管理,对班级管理量化考评结果及时公布,表扬先进,激励后进。
本学期,一批年轻班主任迅速成长起来,成为班级管理的主力军。
王浩、卜奎祥被评为2008年县优秀班主任。
2、加强行为规范教育,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内容。
学期开始,学校为高一年级学生印发了《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学生手册》,让学生利用暑假军训和班会课时间认真学习,并对学习效果进行了测试。
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对学校的纪律条例有了明确的认识,分清了是非标准。
学校组成常规检查小组,针对存在问题,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通过检查评比,有效地贯彻了学校关于常规管理的精神和要求,学生的养成教育得到进一步加强。
本学期,学生拾金不昧的有30多人次。
3、通过主题教育活动,提升学生道德水平,
我们还以活动为载体,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本学期,学校组织开展了“尊师重教”教育活动,组织开展了庆国庆爱国主义演讲比赛、征文比赛、黑板报评比系列活动,组织参加了“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活动。
这些活动使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
学校还积极开展平安校园的创建工作,开展了普法教育活动,组织高二、高三共3500多名学生参加了普法教育测试,邀请了县人民法院少年刑事庭庭长张淑蓉同志作法制报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4、情系家境贫寒学生,社会各界慷慨解囊。
学校高度重视贫困生的成长。
学校在学期初先对困难学生进行一次普查,建立贫困生档案,准确及时地掌握贫困学生的情况。
为了不让一位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学校通过师生员工援助、结对帮扶、吸纳社会各界等途径,建立了帮扶助学基金。
本学期,
中国建设银行与国家教育发展基金会、市人民政府、市福彩中心、连云港(赣榆)富裕食品公司、县国税局女职工委员会共资助我校44名贫困生5万元,省政府资助我校549人共54.9万元,共计近60万元。
正是这些无私的关爱,使贫困生解除了后顾之忧,重新扬起理想的风帆。
5、秉承传统树正气,毕业学子为母校添光彩。
我校的毕业生步入高校后,把学校的优良学风带入高校,发扬光大,继续为母校争光添彩。
北京林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对我校毕业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窦艳艳、陈兆明、李玉梅、丁元勇、杨金华、王春梅、刘果、朱顺成、孟婧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陈世波等40多位同学荣获2007—2008年度特等奖学金。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锻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1、实施“青蓝工程”,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本学期,学校注重“青蓝工程”的实施,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首先是认真落实对6位新分配教师培养措施,学校为每位新教师安排了经验教学的指导老师,做好“传、帮、带”工作。
组织拜师会,签订拜师结对合同,制订切实可行培养计划。
由于指导教师悉心指导,青年教师虚心好学,他们在教学工作中有长足的进步。
每位新教师听课都超过40节,备课认真充分,坚持认真写好课后笔记。
其次是对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的培养,学校要求青年教师要做到“六个一”:每学期订阅一份专业报刊,参加一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交流会,听一次由专家学者开设的讲座,完成一套高三综合练习,参加一次市高三年级统考,撰写一篇教学心得或发表一篇教学论文,每年参加一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过关评比。
在教学检查中,特别关注青年教师的上课、备课、作业批改等,并组织学生对青年教师教学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发现问题及时交流。
本学期,张永庆获省青年语文教师观摩课评比一等奖,张春宁获市中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设计高中组一等奖,熊琳、卢海燕、王浩、张春宁获县专业技能比赛一等奖。
2、实施“名师工程”,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学校继续实施“名校造就名师,名师支撑名校”的战略思想,努力造就一支在省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名特优教师群体,充分发挥名特优教师的辐射和示范作用,为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从而造就了一大批名特优教师。
本学期,莫立刚被评为省第十批特级教师,王经军获2006—2008省教育学会系统先进个人,王经军、闫振仁、张修前被评为市每二批名教师;在市第二批“十百千龙头工程”评选中,尚延联、仲玉梅、闫振仁、熊琳、于斌、张连之、刘文兵、马守信、祁进被评为“教学能手”,赵仲春、潘长仕、王和通、董洪涛、孙健、关晓华、徐梅香、宋卫东、董淑锋、樊杰、董自友、于玉和、张修明、杨宁、傅西军、刘崇英、秦秀荣、姜艳被评为“骨干教师”;熊正渺、仲玉梅、张连之被评为市“教坛新秀”;王其珊校长被评为县首批名校长,祁德志、傅西军被评为县名教师,王修建被评为县优秀科技人才,倪延凯、尚延建、李颖竹获县教师专业技能比赛一等奖。
学校鼓励教师加强学习,提高学历层次,本学期,学校又有9人通过的教育硕士的入学考试,获得复试资格。
四、深化课程改革,切实加强教育教学管理。
1、转变教育观念,全面落实新课改要求。
学校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县三级新课程培训,总结三年课改的实践经验,进一步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并通过教研组、备课组把新课程理念真正落实到教学行为中去。
本学期,
我们还以省课改实验情况教学视导为契机,组织全校教师进一步学习《江苏省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调整了部分学科课程计划,在全市率先开设了通用技术课程,修订和完善了《赣榆高级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完善了学生评价工作的各种原始资料,建立了学生成长档案。
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学期,根据学生生活、成长中的一些问题和学生关心的自然、社会等问题,本着可行性、自主性、生活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的原则,组织规划研究性学习课题,各年级组织学生选题,学生分组学习,年级安排指导教师,学期结束举行研究性学习成果交流会。
2、以课题为抓手,加深对新课程改革理解。
教育科研要成为教学工作的先导。
学校鼓励教师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以课题研究为引领,研究新课程,实践新课程,走进新课程。
本学期,何宜隆主持的省“十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立项课题《思维品质优化与创新教育深化研究》、韩部善主持的省“十五”教育科研规划立项课题《农村高中学生自助式学习研究》、莫立刚主持的省十一五课题《构建高中语文和谐课堂教学研究》顺利结题,张修前的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生态体验的学校生态德育的实践研究》和马守信的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历史新课程改革与历史高考契合互动关系研究》如期开题,市县专家对学校的课题研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课题研究贴近教学实际,为推动新课程实施具有较好的推动作用。
本学期,学校还完成了校本课程开设前的准备工作,整理上报市教育规划课题中期研究成果,报送了市级优秀教科室的相关材料。
3、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学校积极倡导“教研科研兴教”、“教研科研兴校”的学校办学宗旨,引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加强对一线教师的专业培训,收到较好的效果。
学校要求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发现、探索,经过理性思维、总结经验、撰写教科研论文。
许多教师在认真教学的同时,写出自己所思所得。
在2008年度,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307篇,教师在“师陶杯”“五四杯”和学科优秀论文评比中,有44篇论文获奖,其中熊琳、董长春获省“师陶”杯论文评比二等奖,获奖层次高于往年。
学校还编辑教师教科研第十三期学习材料,以知识问答的形式精选了106问有关走进新课程的知识材料,以期通过教师们的自主学习,以提升教师自身的教科研水平,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五、全面开展“有效教学管理年”活动,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突出有效教学,改革教学评价机制。
为贯彻落实市“有效教学管理年”活动要求,学校制定了《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2008—2009学年度“有效教学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有效教学管理年”活动保障制度》和《“有效教学管理年”活动推进计划》。
为全方位、立体式、多角度地对我校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评价,进而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制定了《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2008—2009学年度“立体评教”实施方案》建立由学生评教,教师评教构成的立体式评教体系,对教师课堂教学实施多角度,多方位的综合评价,确保评价结果的信度与效度。
立体评教活动促进了教师有效备课、上课,激励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和课堂效率。
为进一步改进学校的评价机制,逐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研究制定了《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2008—2009学年度教学质量目标》,对各年级教学质
量目标进行分解,通过目标引领,力争我校教学质量能够逐年提升。
同时增强目标意识,发扬团队精神,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合力。
2、加强教学调研,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战场。
为落实“有效教学管理年”活动的要求,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与监控,了解教师常态教学的实际情况,促进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的落实,于第六周和第十周分别对高三年级和高一年级进行了教学调研。
调研内容有课堂教学情况和学生问卷调查,共听课70节,及时与相关教师进行了情况反馈,要求高三年级教师要在研究学情上多下功夫,进一步学习课程标准和考试要求,要注重三维目标的落实,切实减轻学生负担;要求高一年级青年教师要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锤炼教学基本功,努力钻研教材,注重学法指导。
本学期共开设232节教学公开课,24节新教师汇报课,为广大教师研究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提供了较好的相互学习机会。
学校领导经常深入课堂听课,给全体教师起到示范作用,本学期通过健全制度,加强检查,保证了听课和评课活动的有效开展,本学期所有教师听课均达到或超30节。
3、落实“教学五认真”,加强常规教学检查。
开学初,学校组织教师进一步学习《连云港市中小学教学基本要求》和《教学五认真的具体要求》以及县教研室《关于规范中学各科教师备课及学生作业的意见》,召开了教研组长会议,认真总结了我校在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教学辅导和考试的经验。
各备课组、教研组认真制定了工作计划,并对新学期教学工作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
本学期,学校采取全面教学检查和经常性常规检查相结合的措施,不断规范教学行为,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其中第十八周进行了全面教学检查,这次教学检查从备课和作业、课堂教学、听课、教学常规、教辅材料使用情况多个方面进行,本次检查巩固了本学期教学成果,提高了复习迎考的针对性,达到促进复习课教学效益提高的目的。
第七周、第十二周分别组织了以教研组为单位学科教学检查,及时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并提出了整改措施。
另外还配合县、市教研室进行两次检查视导,并及时将视导反馈的意见和建议整理通报给全体教师。
4、加强集体备课,开展课堂教学交流研讨。
本学期,学校加大对集体备课的检查力度,对工作不力、教学效果不好的备课组采取蹲点帮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批评并限期整改。
教师对集体备课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集体备课的态度进一步端正,集体备课的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
绝大多数备课组集体备课不是停留在浅层次上,而是深入到课堂教学设计,深入到优化教学方法,深入到理论层面探讨上,严格按照市县教研室的要求,做到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教参,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集体备课不仅要备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等各种课型,也应备各种考试题和辅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应试技能、心理调适等专题内容。
为进一步推进新课程实施,积极探索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最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交流与合作,发挥我校教学示范作用。
学校于第七周举行“走进新课程”对外教学开放周活动,共开设22节示范公开课,全县高中各年级各学科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
在开设的示范课中,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课改精神,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受到兄弟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好评,收到预期效果。
六、认真研究新高考,扎实做好高三毕业班工作。
1、加强高三年级教学管理,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本学期,全体领导班子成员仍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高三的教育教学工作,参与高三的教育教学管理,定期组织学校领导和学科骨干教师对高三年级进行教学调研,对高三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高三年级全体教师团结一致,分工协作,切实做好学生们的思想工作,坚持正面引导,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在教学过程中立足基础,降低重心,帮助学生纠错,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最大限度挖掘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潜力,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年级管理科学规范,措施得力,求真务实,教学工作要求“四个到位”——精心备课到位、准确讲解到位、能力训练到位、学法指导到位。
突出“四个重点”——把教学目标重点锁定在“双基”的掌握落实中;把批改重点放在对学生存在问题的剖析、纠正、分层次要求、分类提高上;把指导重点放在学生心理、思维的疏导上;把考试重点放在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
2、加强学生管理,注重目标的引领作用。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细胞,是学生群体生活的基本单位。
学校充分发挥年级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在学生管理中的统筹、协调、检查、监督和激励作用,不断加强年级组的作风建设,讲正气,比工作,树形象;经常召开班主任会议,分析现状、研究对策、解决问题。
年级管理人员坚持做到早到晚退,真正做到了和学生“形影不离”,从而感染学生,产生师生之间的凝聚力。
在学生工作中,严字当头,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和遵规守纪教育;狠抓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他们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和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加强与家长沟通,增强教育合力;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切实有效的培养方法及目标;重视能力培养,强化忧患意识、目标意识、时效意识,详细分析学情教情,找出不足,及时弥补。
3、注重新老高三联系,积极应对高考方案调整。
2008届作为新高考的第一届,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
这一届提出的“综合治理,分类指导,分科突破”思路同样适应2009届。
具体操作过程中,提出的“转变观念,立足课堂;集体备课,注重实效;注重基础,分层施教;精选练习,以练促学;培优强中,狠抓‘临界’;加强学习,取长补短”措施对2009届具有针对性。
特别是在2009年高考方案公布以后,王其珊校长对新方案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莫立刚副校长也代表学校参加了由市教研室组织的研讨会。
通过大家的共同探讨,学校提出“保持稳定,适度调整”的方针。
首先是本着对学生负责的原则,不弱化选修学科;如果对语数外进行加强,也不是单纯的加课时,而是换一种方式,针对语、数的附加题部分作针对性的训练。
七、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加强学科竞赛辅导。
1、加强学科竞赛辅导,提高学生竞赛水平。
由于奥赛成绩与高考不挂钩,特别是高中课改实施的新形势下,学生学习任务重,缺乏动力,教师教学任务重,缺乏积极性。
针对这种实际情况,学校两次召开高一、高二年级奥赛教练员和班主任会议,分析存在问题,认清形式,找准位置,落实任务,强力推进奥赛辅导的正常开展。
由于措施得力,本学期奥赛成绩斐然。
王慧敏、何宜盛、何晓莉、李忠阳获数学奥赛省一等奖,3人获二等奖,21人获三等奖;葛鸿飞、陈锐、孙琳钧张烨获物理奥赛省一等奖,36人获二等奖,47人获三等奖;孙成林、王都虎、夏方涛获化学奥赛省一等奖,49人获二等奖,8人获三等奖;于洋获信息学奥赛全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