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2017年)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11题;共22分)
1.关于声音的发生,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物体振动才能发出声音
B. 声源一定在振动
C. 不振动的物体不发声
D. 振动快的物体能发声,振动慢的物体不能发声。
2.对着瓶口吹气会发出“呜呜”的声音,“呜呜”声是由______振动产生的。
A. 空气
B. 瓶口
C. 瓶子
D. 无法确定
3.噪声对于我们的健康( )。
A. 不影响
B. 有危害
C. 有益处
4.声音不能在()中传播。
A. 固体
B. 液体
C. 空气
D. 真空
5.下面图片中与声波传播状态相似的是()
A. 像太阳
B. 像水波涟漪
C. 像波浪
6.我们耳朵里的( )将声波转化为振动,然后通过其他器官将声音信号传入中耳、内耳。
A. 鼓膜
B. 听小骨
C. 耳蜗
7.吹奏笛子时,我们听到的声音主要是由( )振动产生的。
A. 笛子本身
B. 笛子中的空气
C. 吹奏者的嘴唇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用手拍打墙面,可以听到声音,但没看到墙在振动,说明发声时不一定要振动
B. 老师讲课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耳朵的
C. 声音能在气体、固体中传播,不能在液体中传播
9.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现象是()。
A. 在岸上的人听见河水流动的声音
B. 枕着箭筒睡在地上的士兵,能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
C. 我们能听到波浪拍击礁石的声音
D. 潜水员能听到岸上的讲话声
10.如下图所示,用同一根橡皮筋拉成长度不一的三种情况,分别用同样的力拨动,发出的声音最低的是()。
A.
B.
C.
11.为了保护听力,正确的做法是()。
A. 经常戴耳塞听音乐
B. 在教室里大声喧哗
C. 遇到过高或过强的声音时,用手捂住耳朵
二、判断题(共11题;共22分)
12.要想让敲响的锣声停止,可以用手捂住锣面。
( )
13.声音只有音量高低之分,没有强弱的差别。
( )
14.小区内开车,前边行人走路慢,为了安全可以连续鸣笛提醒。
( )
15.现在有很多高科技产品不用振动也能发出声音。
()
16.长短不同的琴弦,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17.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18.皮筋琴声音的强弱变化跟拨动皮筋的幅度有关。
( )
19.声音能通过铁轨传播到较远的地方,因此声音在月球上同样可以传播。
20.外耳主要是通过振动传播声音的。
21.被敲打后的音叉放在水里水花飞溅,是因为音叉在振动。
22.水里发出的声音我们是不可能听到的。
( )
三、填空题(共4题;共8分)
23.声音由物体________产生的,可以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24.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________;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________。
25.声音是以________的形成传播的。
26.人们说话时的声音是由________振动产生的。
四、解答题(共1题;共8分)
27.看图填空
五、实验探究题(共3题;共40分)
28.实验材料:闹钟、塑料袋、水槽、水、玻璃钟罩、抽气机
实验步骤:
(1)把闹钟放在空气中,________ ( 能或不能)听到声音;把闹钟放在真空的玻璃钟罩内________ ( 能或不能)听到声音。
(2)把闹钟用塑料袋扎好,放在水槽中;将耳朵贴在水槽上,________ ( 能或不能)听到声音;
(3)用手指轻轻挠桌面或桌腿,将耳朵贴在桌面上继续挠,________ ( 能或不能)听到声音;实验结论:声音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传播,传播方向是向着________的。
29.
(1)下图是探究声音现象时常用的装置。
请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把泡沫球紧贴音叉,轻轻敲击音叉后,泡沫球会( )。
A.反复跳动
B.位置不变
C.跳动一次后就停止
②泡沫球在实验中所起的作用是( )。
A.使振动现象更明显
B.证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C.可以检测声音高低
③如果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音又,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A.泡沫球被弹开的幅度不同
B.泡沫球被弹开的幅度相同
C.听到高低不同的声音
(2)某电视台有一个创意乐器节目,用到的乐器有二胡、鼓等。
在上场之前,乐团使用音叉每秒振动440次发出的音高作为调音标准。
①先轻轻敲一下,再用力敲一下,两次听到鼓发出的声音( )。
A.音高不同
B.音量不同
C.音色不同
②乐团使用音叉作为调音标准。
根据你对音叉发声的了解,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音叉,所发出的声音高低不同
B.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音叉,用力大时音叉发出的声音高
C.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音叉,发出的声音强弱不同,高低相同
③正在拉二胡的演员不断改变手指在琴弦上的位置,这样做的目的是( )。
A.使二胡发出音高不同的声音
B.获得更好的音色
C.阻止琴弦振动发声
(3)在杭州举行的G20峰会文艺晚会上,古琴曲《高山流水》从西子湖畔传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独特的气韵。
①用相同大小的力从细弦到粗弦依次弹拨,声音的变化是( )。
A.从低到高
B.从高到低
C.从弱到强
②琴弦发出较强的“2”,和同一根琴弦发出较弱的“2”相比较,琴弦振动( )。
A.速度较快
B.幅度较大
C.幅度较小
③曲子结尾处,演奏家停止拨琴弦,琴声还能持续一会儿,主要原因是( )。
A.琴弦还在振动
B.人们还沉浸在音乐中
C.空气能传播声音
(4)小亮用吸管和橡皮泥自制了一件乐器——排萧,如图。
①吹奏排箫时,主要是靠________振动而发出声音的。
②小亮用它吹奏了歌曲《小星星》中的一段旋律,其中音高最高的是________(填简谱)。
1155|665-|4433|221-|
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
③请在对应的试管上标出正确的简谱________ (用数字1~6)。
④吹奏这个吸管排箫,听到的声音有高有低。
你能解释这一现象吗________?
30.小明和小丽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米间的通话,这说明了什么?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音量讲话,若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说明了什么?
(3)如果在使用“土电话”时,细棉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那么听的一方通过细棉线
________听到对方的讲话。
(填“能”或“不能”)
(4)如果在使用“土电话”时,其中一名同学捏住细棉线的某一部分,那么另一名同学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什么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D
【考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发出声音,发声的物体声源一定在振动,不振动的物体不发声。
2.【答案】A
【考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声音是物质振动产生的波动,需要靠介质传播才能听到。
对着瓶口吹气会发出“呜呜”的声音,是空气发生振动发出的声音。
3.【答案】B
【考点】周围的声音
【解析】【分析】噪声属于噪音污染,会引起鼓膜的强烈震动,声音过大有可能会失聪。
4.【答案】D
【考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液、气体里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5.【答案】B
【考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声音的传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6.【答案】A
【解析】【分析】耳道对传递声波到中耳,鼓膜对将声波转化为振动。
7.【答案】B
【解析】【分析】笛子内有空气,吹笛子时,用手堵住不同的孔,笛子内空气柱长短不同,空气柱的振动频率不同。
8.【答案】B
【解析】【解答】A、用手拍打墙面,可以听到声音,墙在振动,但是振动比较细微,我们肉眼很难观察到,不符合题意。
B、老师讲课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耳朵的,符合题意。
C、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比如人在岸上走路。
水里的鱼能够听到声音,说明液体也可以传递声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液气里传播。
9.【答案】D
【解析】【解答】A,在岸上的人听到流水的声音时因为流水的声音通过空气进入人的耳朵,不符合题意;B,通过箭筒听到地方的马蹄声属于固体传播声音,不符合题意;
C,听到波浪拍打岩石时声音属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不符合题意;
D,潜水员在水中,通过海水听到岸上的声音,属于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符合题意。
【分析】声音在空气当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每秒。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其次,空气最慢。
“隔墙有耳”就是墙在传播声音。
10.【答案】A
【解析】【解答】声音的高低和振动的快慢有关,振动的快慢和松紧有关,越紧振动的越快,音调越高,越松振动的越慢,声音越低,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声音的高低除了和发声的松紧有关外,还和粗细、长短有关。
11.【答案】C
【解析】【分析】为了保护听力应该避免呆在音量过大的环境下、不要长期戴耳机等
二、判断题
12.【答案】正确
【考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声音的产生的必要条件是物体产生了振动,当振动消失,声音就会停止,用手捂住锣面,振动停止。
13.【答案】错误
【考点】声音的强弱,声音的高低
【解析】【分析】声音既有高低之分也有强弱之分。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决定的。
14.【答案】错误
【考点】周围的声音
【解析】【分析】在小区内鸣笛是噪音污染,正确的方式应停车或减速,礼让行人。
15.【答案】错误
【考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所有的声音都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16.【答案】正确
【考点】声音的高低
【解析】【分析】物体长短、粗细不同,发出声音的高低也就不同,短而细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高,长而粗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低。
17.【答案】错误
【考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8.【答案】正确
【考点】声音的强弱
【解析】【分析】物体震动是发出声音的动作要素,那么震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大,这个震动可以通俗的理解为声学上叫振幅,也就是说,振幅越大,声音越大,强弱也就更为明显。
19.【答案】错误
【考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因而声音能通过铁轨传播到较远的地方,但是太空中是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因此声音在月球上不可以传播。
20.【答案】错误
【解析】【解答】外耳主要是将声音传递给中耳,鼓膜是通过振动传播声音。
【分析】人耳是声音的接收器官,人耳不同的部分功能不同。
21.【答案】正确
【解析】【解答】被敲打后的音叉放在水里水花飞溅,是因为音叉在振动。
【分析】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2.【答案】错误
【考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我们人耳可以听见。
三、填空题
23.【答案】振动;固体;液体;气体
【考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物体的运动形式,要求学生掌握物体的运动形式。
24.【答案】强;弱
【考点】声音的强弱
【解析】【分析】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是影响声音强弱的因素。
25.【答案】波
【解析】【解答】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分析】声音具有能量。
26.【答案】声带
【解析】【解答】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如果停止振动声音就会马上停止。
所以没有振动就不会有声音。
人类在说话时,声带振动会产生声音。
【分析】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震动,如果物体停止震动,就不会有声音。
四、解答题
27.【答案】
【解析】【解答】人的耳朵从外到内依次分为:外耳、中耳、内耳。
外耳包括耳廓、耳道。
中耳包括骨膜和听小骨。
内耳包括耳蜗和听觉神经。
他们相互协作。
【分析】耳朵分为三部分:外耳、中耳、内耳。
外耳:耳廓:收集声音。
耳道:传递声音到中耳。
中耳: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
听小骨:传递振动到内耳。
内耳:耳蜗:将振动转化为听觉信号。
听觉神经:将听觉信号传递到大脑。
五、实验探究题
28.【答案】(1)能;不能
(2)能
(3)能;固体;液体;气体;四面八方
【考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在真空中声音不能传播。
29.【答案】(1)A;A;A
(2)A;A;A
(3)B ;A;A
(4)口琴;6;;空气的振动频率不同
【解析】【分析】声音是因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30.【答案】(1)细棉线能传播声音。
(2)细金属丝传播声音的本领比细棉线强。
(3)不能
(4)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
【解析】【解答】使用土电话能够使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所以听到的效果最好。
当物体停止振动时,声音也就停止了。
【分析】声音的产生原因是物体的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