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人李清照简介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人李清照简介资料
词人李清照简介资料
引导语:李清照是中华诗史上杰出的女作家,大家对她了解多少呢?下文是她详细的简介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最著名的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
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人物简介/李清照[宋代女词人]
李清照(1084~约1155年),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
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约卒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
她出生于书香门第。
早期生活优裕。
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
志趣相投,生活美满。
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
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
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
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
后期多慨叹身世,
怀乡忆旧,情调悲伤。
如《声声慢·寻寻觅觅》。
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
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
她不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
她在文学领域里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
在同代人中,她的诗歌、散文和词学理论都能高标一帜、卓尔不凡。
而她毕生用力最勤,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则是词的创作。
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
她不追求砌丽的藻饰,而是提炼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度八音律”,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在她的词作中,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以致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成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
同时,她词作中的笔力横放、铺叙浑成的豪放风格,又使她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从而对辛弃疾、陆游以及后世词人有较大影响。
她杰出的艺术成就赢得了后世文人的高度赞扬。
后人认为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她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
李清照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等着作,但久已不传。
现存诗文集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1卷,《漱玉集》5卷。
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醉花阴》、《武陵春》、《夏日绝句》等。
诗词作品/李清照[宋代女词人]
词
《武陵春》、《醉花阴》、《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小重山·春到长门草青青》、《忆秦娥·临高阁》、《多丽·小楼寒》、《好事近·风定落花深》、《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声声慢·寻寻觅觅》、《念奴娇·萧条庭院》、《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清平乐·年年雪里》、《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浪
淘沙·帘外五更风》等。
诗
《浯溪中兴碑诗》、《乌江》、《皇帝阁春帖子》、《钓台》、《上枢密韩肖胄诗》《夏日绝句》等。
文
《金石录序》、《词论》、《打马图序》、《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等。
生平经历/李清照[宋代女词人]
1084年,李清照诞生于北宋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明水镇。
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官至礼部员外郎,是当时极有名气的作家,深受当日文坛宗匠苏轼所赏识,常以文章相往来。
母亲王氏系出名门,高祖王景图、曾祖王赞,都荣登进士,祖父王准受封为汉国公,父亲王圭在宋神宗熙宁时为中书省平章事,元丰时为尚书左仆射,都是执掌国家枢要的丞相,受封为歧国公。
善文学《宋史·李格非传》误称李清照母亲王氏为懿恪公王拱辰孙女。
18岁,与长她三岁的太学生诸城赵明诚结婚。
赵是金石家。
前期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闺阁之怨或是对出行丈夫的思念,如《渔家傲》“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
共赏金樽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1107年移居青州。
1127年金兵攻陷青州,李清照与丈夫南渡江宁《金石录后序》:“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
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
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
”行至镇江时,张遇陷镇江府,镇江守臣钱伯言弃城逃去。
建炎二年(1128年)春,始抵江宁府。
南渡后,词人的生活困顿。
1129年丈夫于农历八月十八日卒于建康,李清照为文祭之:“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
”谢伋:《四六谈麈》卷一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赴越(今浙江绍兴),在土民钟氏之家,一夕书画被盗。
当年与丈夫收集的金石古卷,全部散佚,令她饱受打击,其写作转为对现实的忧患,因此后期经历了国破家亡、暮年飘零后,感情基调转为凄怆沉郁,如《声声
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绍兴二年(1132年),至杭州,再嫁张汝舟,婚姻并不幸福,数月后便离异。
李清照晚景颇为凄凉,朱彧《萍洲可谈》说她:“不终晚节,流落以死,天独厚其才而啬其遇,惜哉。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亦载:“然无检操,晚节流落江湖间以卒。
”《碧鸡漫志》中说:“赵死,再嫁某氏,讼而离之,晚节流荡无归。
”,卒于1155年(此前另有1151年、1156年等不同说法)。
陆游《夫人孙氏墓志铭》“夫人幼有淑质。
故赵建康明诚之配李氏,以文辞名家,欲以其学传夫人。
时夫人始十馀岁,谢不可,曰:‘才藻非女子事也。
’”。
孙氏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卒,卒年五十三,她十岁时即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由此可知,李清照当卒于1151年之后。
《宋史·艺文志》中说她有《易安居士文集》七卷、《易安词》八卷,但已经遗失。
现有《漱玉词》辑本,现存约五十首左右。
情感经历/李清照[宋代女词人]
流离生活
公元1129年8月,丈夫赵明诚刚去世,9月就有金兵南犯。
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开始逃难。
她基本上是追随着皇上逃亡的路线,但是这个可怜而且可恨的高宗赵构并不代表国家,就代表他自己的那条小命。
她从建康出逃,经越州、明州、奉化、宁海、台州,一路逃下去,一直漂泊到海上,又过海到温州。
李清照一孤寡妇人眼巴巴地追寻着国君远去的方向,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她和赵明诚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这样苦苦地坚持着。
赵明诚生前有托,这些文物是舍命也不能丢的,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出版,这是她一生的精神寄托。
她还有一个想法就是这些文物在战火中靠她个人实在难以保全,希望追上去送给朝廷,但是她始终没能追上皇帝。
她在当年11月流浪到衢州,第二年3月又到越州。
这期间,她寄存在洪州的两万卷书,两千卷金石拓片又被南侵的金兵焚掠一空。
而到越州时随身带着的五大箱文物又被贼人破墙盗走。
婚变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行无定所,身心憔悴。
不久嫁给了一个叫张
汝舟的人。
对于李清照为什么改嫁,史说不一,但一个人生活的艰辛恐怕是主要原因。
这个张汝舟,刚接触也是个彬彬有礼的君子,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她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
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
两人先是在文物支配权上闹矛盾,渐渐发现志向情趣大异,真正是同床异梦。
无奈之中,李清照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
原来,张汝舟在将李清照娶到手后十分得意,就将自己科举考试作弊过关的事拿来夸耀。
李清照知道,只有将张汝舟告倒治罪,自己才能脱离苦海。
但依宋朝法律,女人告丈夫,无论对错输赢,都要坐牢两年。
李清照是一个在感情生活上绝不凑合的人,她宁肯受皮肉之苦,也不受精神的奴役。
一旦看穿对方的灵魂,她便表现出无情的鄙视和深切的懊悔。
她在给友人的信中说:“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
”她是何等刚烈之人,宁可坐牢也不肯与“驵侩”之人为伴。
这场官司的结果是张汝舟被发配到柳州,李清照也随之入狱。
可能是李清照的名声太大,当时又有许多人关注此事,再加上朝中友人帮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
但这件事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
超越时空的孤独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李清照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
但如果只是这两点,还不算最伤最痛,最孤最寒。
本来生活中婚变情离者,时时难免;忠臣遭弃,也是代代不绝。
更何况她一柔弱女子又生于乱世呢?问题在于她除了遭遇国难、情愁,就连想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竟也是这样的难。
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
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
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你该学点东西,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
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
”
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她觉得一阵晕眩。
童言无忌,原来在这个社会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真正多馀啊。
而她却一直还奢想什么
关心国事、着书立说、传道授业。
她收集的文物汗牛充栋,她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到头来却落得个报国无门,情无所托,学无所专,别人看她如同怪异。
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她的心。
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
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
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行,爱情之尊。
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
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
人物评价/李清照[宋代女词人]
总体评价
李清照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女作家,其作品中所体现的爱国思想,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历史的角度李清照的爱国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广大妇女追求男女平等、关心国事、热爱祖国的一个侧面,让后人从中看到了中国古代女性情感世界的另一面。
而且,她还在众多爱国作家中为女性争得了一席之地。
不仅如此,李清照还开创了女作家爱国主义创作的先河,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女性爱国的光辉典范,特别是现代女性文学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现实的角度认识李清照的爱国思想,能感受到女性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以及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这对于在弘扬爱国主义,高举爱国大旗,促进民
族团结、国家统一和振兴中华时充分发挥妇女的社会作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名人评价
古代部分
宋代·王灼:易安居士,京东路提刑李格非文叔之女,建康守赵明诚德甫之妻。
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
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
赵死,再嫁某氏,讼而离之。
晚节流荡无归。
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
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
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借也。
《碧鸡漫志》卷二)
宋代·朱彧:本朝女妇之有文者,李易安为首称。
易安名清照,元祐名人李格非之女。
诗之典赡。
无愧于古之作者;词尤婉丽,往往出人意表,近未见其比。
所着有文集十二卷、《漱玉集》一卷。
然不终晚节,流落以死。
天独厚其才而吝其遇,惜哉。
(《萍洲可谈》卷中) 宋代·胡仔:近时妇人,能文词如李易安,颇多佳句。
小词云:“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肥红瘦”,此语甚新。
又《九日》词云:“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此语亦妇人所难到也。
易安再适张汝舟,未几反目,有《启事》与綦处厚云:“猥以桑愉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
”传者无不笑之。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十)
元代·杨维祯:女子诵书属文者,史称东汉曹大家氏。
近代易安、淑真之流,宣徽词翰,一诗一简,类有动于人。
然出于小听挟慧,拘子气习之陋,而未适乎情性之正。
此大家氏之才之行,足以师表六宫,一时文学而光父兄者,不得并议矣。
(《东维子集》卷七)
明代·杨慎: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
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子闺阁也。
其词名《漱玉集》,寻之未得。
《声声慢》一词,最为婉妙。
……山谷所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者,易安先得之矣。
(《词品》卷二)
明代·陈霆:闻之前辈,朱淑真才色冠一时,然所适非偶,故形之篇章,往往多怨恨之句,世因题其稿曰《断肠集》。
大抵佳人命薄,
自古而然,断肠独斯人哉!古妇人之能词章者,如李易安、孙夫人辈,皆有集行世。
淑真继其后,所谓代不乏贤。
(《诸山堂词话》卷二) 明代·王世贞:《花间》以小语致巧,《世说》靡也;《草堂》以丽字则妍,六朝婾也。
即词号称诗馀,然而诗人不为也。
何者?其婉娈而近情也,足以移情而夺嗜;其柔靡而近俗也,诗啴缓而就之,而不知其下也。
之诗而词,非词也;之词而诗,非诗也。
言其业,李氏、晏氏父子、耆卿、于野、美成、少游、易安至也,词之正宗也。
温、韦艳而促,黄九精而险,长公丽而壮,幼安辨而奇。
又其次也,词之变体也。
词兴而乐府亡矣,曲兴而词亡矣。
非乐府与词之亡,其调亡也。
(《弇州山人词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