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中政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全国通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选修5-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的相互交往和联系必然要出现许多新变化,生活中的摩擦、矛盾和纠纷也会日益增多。

人们在几乎每一个生活领域中,都会不同程度地面临一些法律问题。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每个人都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只有知法、守法、用法、护法,把法律作为自己行为选择的准绳,依法律己、依法做事,才能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切实把握发展的机会,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

专题一生活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课标内容
本专题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是没有的,是编写教材时新增加的。

这是因为,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和审读专家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认为,作为高中学生,应当掌握一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

本专题的编写思路是根据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阐述法的本质、产生、发展和作用等问题,特别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结合我国法治建设的实际,介绍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制定和实施的有关问题。

二、教学要求
第一框题:法的本质、特点和作用
第二框题: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分配:
2课时,每框题1课时。

2.教学方法:
(1)第一框题“法的本质、特点和作用”的教学方法建议:
第一目题“法: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教师可以从古汉语中“法”字的写法和西方的正义女神为题材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法的性质和公平、正义的问题,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在当代中国,法所体现的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是绝大多数人公认的公平、正义,是真正体现社会进步的公平、正义。

第二目题“法:国家制定和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教师可以根据课文提供的《说文解字注》中对“法”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法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

利用课文提供的两则材料,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来理解法律的基本特征。

结合社会生活的实际,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谈谈我国的法在各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2)第二框题“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教学方法建议:
第一目题“依法治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通过阅读教材,让学生重点把握依法治国的含义和基本要求,联系实际让学生真正懂得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目题“有法可依: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可以通过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说说我国有哪些具体的法律?然后结合课文简要归纳我国的法律体系。

知道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和基础,知道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核心、统帅地位。

第三目题“依法办事:树立社会主义的权利义务观”。

可以利用课文设计的探究问题让学生分析讨论,说明权利和义务的不可分割性,同时引导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自己或发生在身边的损害他人合法权益事例,通过自我剖析或小组讨论来提高对权利和义务统一性的认识。

专题二民事权利和义务
一、课标内容
引述人身权、财产权的有关法规及其具体表现,解析城乡生活中维护各项民事权利的典型案例。

列举日常生活中依法维护权利、承担责任的事例,说明既要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也要尊重他人享有的合法权利。

二、教学要求
第一框题认真对待权利和义务
第二框题积极维护人身权
第三框题依法行使财产权
第四框题切实保护知识产权
第五框题民事权利的行使与界限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分配
5课时。

每框题1课时。

2.教学方法
⑴第一框题“认真对待权利和义务”的教学方法建议:
第一目题“民事法律关系就在身边”,建议教师坚持从生活出发的教学原则,选取一些典型的生活实例加以分析、探讨,引导学生感悟法律与自己生活的关系,理解并接受“民事法律关系”的有关知识。

第二目题“积极维护自己的权利”,可以采用材料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懂得实现民事权利的要求。

第三目题“违反义务须承担法律责任”,可采用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点拨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教材叙述的两层意思:一是权利的实现有赖于义务人履行其义务,法律对于违反义务者施以相应的法律责任;二是权利人在实现民事权利、追究他人法律责任时,还应当注意法律关于诉讼时效的规定。

⑵第二框题“积极维护人身权”的教学方法建议:
第一目题“生命健康俱可贵”,建议采用读、议、讲、练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生命健康权是人身权中最基础的权利,明确侵害生命健康权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

第二目题“姓名肖像受保护”和第三目题“名誉隐私不可侵”,建议以实际案例或生活场景导入,引起学生对自身权益的关切,在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以法律规定为依据,引导学生了解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与隐私,弄清诸如教材中所提及的案例、日记、“一米线”等问题,明确侵权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⑶第三框题“依法行使财产权”的教学方法建议:
第一目题“定分止争――所有权”,建议通过一些具体的情景材料导入,材料可以选择教材上的,也可以是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的典型案例和事例,并通过适当的探究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和思维,让学生逐步了解财产权和所有权。

对不同形式的财产共有关系要注意结合社会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能够予以正确鉴别、分析。

第二目题“物尽其用――用益物权”,不作要求。

第三目题“增强信用――担保物权”,可以采用讨论、讲授等结合的方法进行,
层层深入,还可充分利用课本上的材料,让学生了解担保物权的含义及种类。

⑷第四框题“切实保护知识产权”的教学方法建议:
第一目题“著作权――创作者的保护神”,教师可以从教材中的一组镜头入手,引导学生进行鉴别对比,提高对著作权的兴趣,激发学生思维。

教学中要注意选取有关的探究问题进行探究讨论,引导学生感受身边的知识产权问题,理解并接受著作权的相关道理。

第二目题“专利权――发明家的竞争利器”,建议教师通过资料的收集、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关注,帮助学生了解专利的种类及专利权的获得与保护。

第三目题“商标权――经营者的点金术”,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采用问题教学法。

运用好问题教学法:一是组织好隐涵这些思想的生活题材,这是基础;二是要根据题材设计好有思维质量的问题,这是关键;三是创设良好的课堂讨论氛围,这是保证。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引导,让学生从中感悟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魅力所在。

⑸第五框题“民事权利的行使与界限”的教学方法建议:
第一目题“合理合法行使权利”,可联系有关历史知识和现实事例,采用学生自主探究,也可运用课本所提供的情景材料开展探究式讨论,使学生能够把握民事主体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课后还可以指导学生以撰写小论文等形式配合学习。

第二目题“行使权利有界限”,建议教师运用课本所提供的情景材料,或结合当前形势的变化、法律的调整提出一些新的话题,让学生进行角色参与、感悟、讨论交流,然后进行归纳,引导学生了解法律对民事主体行使人身权、知识产权的限制。

其中“法律关于‘相邻关系’的规定”部分不作要求,可以让学生课外阅读。

专题三信守合同与违约
一、课标内容
列举解决各种民事纠纷的事例,表明合同是当事人确定彼此的权利义务所达成的一种协议,评述签订合同在当前人们生活中的普遍意义。

解析签订债务合同的权
利和义务,列举履行债务合同正反两方面的案例,明确信守合同的重要意义。

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说明违反合同应依法承担的违约责任。

二、教学要求
第一框题走近合同
第二框题订立合同有学问
第三框题言而有信守合同
第四框题违约与违约责任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分配
4课时。

每框题1课时。

2.教学方法
(1)第一框题“走近合同”的教学方法建议:
可通过教材的情境材料或列举生活实际中类似的合同纠纷事例,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懂得合同在当前人们生活中的普遍意义,理解合同的含义,了解合同的形式,明确签订书面合同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合同法的兴趣,树立合同意识。

(2)第二框题“订立合同有学问”的教学方法建议:
在学生了解订立合同的两个步骤和合同的内容的基础上,可以结合教材第二目题设计的两个探究活动,也可以列举日常生活中正反两方面的案例,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探究,比较有效合同和无效合同,对可能接触到的合同能进行初步鉴别。

同时,建议采用实践操作法,把本框教学与专题活动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因地制
宜拟订一份简单的合同,并要求对照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在同学间进行互评。

(3)第三框题“言而有信守合同”的教学方法建议:
可让学生课前收集除教材提供的材料之外更多的关于合同履行的案例或者事例,引导学生采用正反对比的方式展开讨论,在比较分析中懂得合同履行的意义和核心,把握合同履行的原则,进而帮助学生增强信守合同的自觉性。

(4)第四框题“违约与违约责任”的教学方法建议:
可结合教材设计的三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其中的争议焦点,通过讨论依次搞清楚什么是违约、违约的种类、违约行为的免责情形(尤其要掌握不可抗力对合同的影响)、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等内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合同纠纷案件。

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针对合同中发生纠纷的案例,在班级中模拟一场法庭辩论。

专题四劳动就业与守法经营
一、课标内容
叙述求职、应聘的各种方式和程序,归纳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的基本要素,评议成功就业的经验。

引述从业劳动者的合法权利与义务,评议雇主和雇员发生争议的案例,说明就业者依法维权的途径和方式。

引述规范市场竞争的法律条款,评议经营者和消费者各自的关切,说明依法经营对成功创业的意义。

二、教学要求
第一框题通往就业之路
第二框题就业维权之道
第三框题公平竞争与诚信经营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分配
3课时,每框题1课时。

2.教学方法建议
“调查研究、主体尝试法”和“案例分析、讨论法”应是本专题的主要教学方法。

(1)调查研究和主体尝试。

如“选对求职路”目题的教学,可以“求职”为题眼,第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求职方法和途径”的调查。

第二步设计情境模拟几种招聘方式,让学生在这些搭建好的求职平台上演练求职程序,初步懂得求职的主要途径和应注意的问题。

再如,“签订劳动合同”目题的教学,可先让学生查找标准的劳动合同文本,再对照合同文本,学习、理解签订劳动合同的基本要素。

(2)案例分析和讨论式教学。

如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知识性强,可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启发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法律问题。

通过对“雇主雇员争议”案例的分析讨论,认识劳动者最基本的权利与义务,明确就业者可选择的维权途径。

再如在讲述第三框题时,可讨论以下问题: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为什么是市场经济的共同需要?生活中不正当的竞争行为,曾给你和你的家人或是社会带来过哪些不良影响?作为消费者,在消费中应维护哪些基本权益?经营者依法经营对成功创业有哪些重要意义?对比分析企业失信的危害及守信的意义。

等等。

通过层层分析讨论,引导学生熟悉内容、理解知识、明确要求,提高“未来劳动者”劳动就业与守法经营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专题五家庭与婚姻
一、课标内容
概述确定婚姻关系的法律程序,结合正反两方面的案例,解析夫妻之间的财产关系及其他方面的权利与义务。

列举父母子女之间的权利与义务,针对虐待、遗弃、家庭暴力等问题,解析规范家庭关系的法律条款。

二、教学要求
第一框题构建和睦家庭
第二框题法律保护下的婚姻
第三框题夫妻间的人身和财产关系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分配
3课时,每框题1课时。

2.教学方法
⑴第一框题“构建和睦家庭”教学方法建议:
从学生家庭生活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列举家庭的成员,说明他们之间的亲情关系和法律关系,懂得《婚姻法》是处理家庭关系的准则。

然后采用案例分析法,着重理解父母与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了解在家庭中侵犯家庭成员权利、破坏家庭和睦的主要行为,引导学生不仅懂得有权享受温暖的家庭生活,而且要知道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⑵第二框题“法律保护下的婚姻”教学方法建议:
利用教材的教学情景或选取典型的法律案例,结合《婚姻法》有关条文规定进行本框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婚姻法》所规定的结婚原则和程序,懂得婚姻大事的重要性、严肃性,从而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和法制意识,增强在婚姻中的责任感。

⑶第三框题“夫妻间的人身和财产关系”教学方法建议:
采用案例法进行教学,教师选取典型法律案例,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探究,了解夫妻间人身关系的主要体现、财产关系的主要内容以及处置方法,理解夫妻在家庭中地位平等是夫妻关系的核心,明确夫妻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家庭婚姻观。

专题六法律救济
一、课标内容
剖析典型案例,理解司法调节、行政复议在解决权益纠纷中的作用。

归纳公民的诉讼权利,了解行政、民事、刑事诉讼的基本程序。

评述具体案例中的证词和证据,确认举证对于诉讼成败的意义和作用。

概述律师的职责和作用,解析被告人享有辩护权利的意义和作用。

二、教学要求
第一框题不打官司解决纠纷
第二框题心中有数打官司
第三框题诉讼的基本程序
第四框题用证据说话
第五框题律师面面观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分配
5课时,每框题1课时。

2.教学方法
⑴第一框题“不打官司解决纠纷”的教学方法建议:
本框题教学时可利用《秋菊打官司》的影视资料。

教学之前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先观看电影,或者教师对电影中与本框题教学密切相关的内容作剪辑之后在课堂上播放(也为下一框的学习预设伏笔)。

然后提出相应的问题,如秋菊和村长之间的纠纷一定要通过打官司才能解决吗?在打官司之前,他们采用了那些解决纠纷的方式?这些方式有何不同?这些方式为什么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等等。

可以让学生分组探讨,相互之间交流对问题的看法。

本框题教学也要重视自学阅读的方法,通过教师辅导使学生初步比较非诉讼解决纠纷的三种主要方式,懂得解决纠纷要有法制的观念,要学会选择合适的方式。

⑵第二框题“心中有数打官司”的教学方法建议:
采用案例情景教学,充分利用前一节课所使用的《秋菊打官司》的影视资料,针对本框题的重点难点问题,设置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关注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探究。

⑶第三框题“诉讼的基本程序”的教学方法建议:
本框题详细介绍了诉讼的基本程序,当公民需要诉诸法律时,在了解自己的诉讼权利后,就面临着如何启动诉讼程序的问题。

教学中可以采用归纳法——通过对三目内容的学习能够归纳出诉讼的基本程序和开庭审理的基本程序(主要了解民事诉讼的一审程序);情景模拟法——在本课学习或者本专题结束之后可以选择一个民事案例开设一堂学生模拟法庭课。

⑷第四框题“用证据说话”的教学方法建议:
采用案例情景教学,适当拓展第一目的“案例情景”导入分析,达成三维目标。

第一目题,通过晓捷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有关证据的问题。

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可以作一个关于“中学生证据意识”的课堂问卷调查(如你平时到商店购买商品或者在消费场合消费时是否索要发票,向同学借钱是否写借条等?),结合案例和调查的情况反思重视证据的重要性。

第二目题是学习的重点,在了解我国诉讼法中规定的举证责任后,注意运用比较方法使学生明确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

⑸第五框题“律师面面观”的教学方法建议:
第一目题可采用合适的视频材料(如电视剧或者“法治在线”栏目中律师参与的法庭辩护场景),使学生对律师职业有初步的感性认识,然后可以通过网络查询的方式对律师职业作进一步了解。

第二目题,着重说明律师担任辩护人为犯罪嫌疑人进行辩护的作用,澄清“律师替犯罪嫌疑人辩护是帮坏人说话”的观念,使学生对律师形成更全面的认识。

第三目题主要了解律师提供法律援助的形式。

本课教学结束后可以邀请一位律师与学生进行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