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读书笔记(优秀8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的读书笔记(优秀8篇)
《家》的读书笔记篇1
今天,我读完了巴金先生写的《家》这本书,它使我感到震撼,也使我了解到了民国旧制度的残忍。

《家》这本书主要讲到的是高公馆里第三个儿子高觉慧在公馆里经历了因为参加督军署请愿被祖父关禁闭、梅表姐之死、鸣凤之死、哥哥逃婚、祖父之死等一系列事情后,明白了公馆里貌似和平相处,其实都在明争暗斗,为的就是争夺高家的财产,于是下定决心,偷偷逃出了这个像笼子一样的家。

看完这本书,我终于明白了旧制度是怎样害人的。

像觉慧的大哥觉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从小就好学。

本来他可以到外地留学,但是祖父下定的一场婚事彻底地把他的梦想打破了,而且娶的妻还不是自己喜欢的女子。

但是他顺从了,这里他就没有三弟觉慧敢闯:觉慧他什么都敢做,不管家人怎么反对,他都要去闯一闯试一试。

就算被关禁闭,他的心也依然和他从所赞成的事业在一起。

所以这两弟兄的心灵可能会有一些代沟。

我觉得,在那个时代,做人就要像觉慧那样敢闯敢做,脾气要硬一点,如果你处处都让着别人,顺从别人的意见而违背自己的意愿(就像觉新那样),别人就会欺负你。

脾气硬一点,别人就不敢来惹你。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觉慧在外面惹了事,而长辈都把觉新骂一顿的原因吧。

总而言之,我觉得觉慧出走这件事做得是对的,觉新应该改正自己的行为。

《家》的读书笔记篇2
《家》,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生动地展示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忽然封建势力的没落,是文学的里程碑。

觉新是这部小说里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

由于他处在长房长孙的位置,因此,为维护这个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处”,他凡事都采取“不抵抗主义”。

他与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恋情,但是在这个封建大家庭里,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们作主的。

他的父亲为他做了亲,他没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亲为他安排的一切。

虽然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说一个“不”字。

而后他与妻子瑞钰成了亲。

祖父死后,陈姨太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钰在家生孩子,叫觉新送她到城外去。

这事对觉新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但他还是接受了,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

而在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为他,郁郁寡欢而死。

然而对于这一切悲剧的发生,他无力反抗,甘愿继续痛苦地过着“旧式”的生活。

小说中的另一个典型角色觉慧,觉新的弟弟,却有着与他哥哥完全不同的性格。

小说典型地塑造了觉慧这个大胆幼稚的叛逆者的人物形象。

他积极参加了学生联合会组织的的反帝反封建活动,猛烈抨击封建家庭。

在婚姻问题上,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毅然和丫头鸣凤相爱。

对于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他也敢于大胆反抗。

最后,他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家庭。

《家》还重点描写了几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鸣凤和瑞珏。

这三个女子虽然性格不同——梅悒郁,瑞珏贤慧,鸣凤善良却柔中有刚;她们的社会地位也不同,但她们的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

作品通过对这几位女子悲剧遭际的描写,进一步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强化了全书主旨。

《家》是一部充分体现了巴金创作成就和风格的优秀作品,它充分显示出了巴金在现代文学小说创作领域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家》的读书笔记篇3
家,可以让你想到什么?家,在人们的眼中,都是爱的代名词,是避风的港湾,是永恒的栖息地,但无论如何形容,家就是一个能给你幸福温暖的处所,它就是爱。

然而,巴金先生的小说中,“家”却是一个明争暗斗却不见硝烟的战场。

《家》的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后。

长江上游某大城市有一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

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爷,封建,,顽固不化。

长房长孙觉新,为人厚道,去很软弱,原与梅表姐相爱,后屈从于老太爷之命而与李瑞钰结婚,觉新的胞弟觉民、觉慧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从而和冯公馆的冯乐山成了死对头。

觉慧爱上了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冯乐山却指名要取鸣凤为妾,鸣凤坚决不从,投湖自尽……至此,觉新有所觉醒,而觉慧则毅然脱离家庭投身革命。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他和鸣凤的爱情。

即使鸣凤知道,婢女是不能和少爷相爱的,即使鸣凤知道,他们的爱是没有结果的,但她依然深深的爱着觉慧。

她一直明白,做下人的便要好好侍奉主子,自己一辈子的命运也是掌握在主子手里的。

下人的惯有思想操控着她,使她并不抱有反抗的念头。

不,也许是在她的潜意识里还没有“反抗”这个定义,但当她和觉慧相爱时,这种情绪就产生了。

“我只求你不要送我出去。

我愿意一辈子在公馆里头服侍你,做你的丫头,时时刻刻在你的身边”。

鸣凤对觉慧如此深不可测的爱,给了她难以估计的勇气和力量。

于是就在那一天,鸣凤带着觉慧轻轻的一吻和“再过两天”的承诺,在湖中寻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这就是鸣凤反抗的爆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她没有屈服,却把生命献给了真挚的爱情。

她是为了追求幸福,自由等不可转让的权利而死,她是为了反抗封建家长制而死!
有句话说得好“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家》的读书笔记篇4
《家》这部书是以中国封建礼教下的大家庭为背景,阐述了在那个时代的青年们如何被摧残。

巴金是以自己的大家庭为背景完成这部小说的。

在高家这个大家庭中,主要人物有高老爷子,他是整个家庭封建礼教的主人,也是整部小说悲剧的创造者。

高觉新是高家的长孙,是一个拥有现代思想的进步青年,无奈却因要继承家庭,顺承父辈的意思,而断送了大好前程,成为封建主义的奴隶,并在进步思想与封建思想中间夹缝求生。

高觉慧是高觉新的同胞弟弟,他同样是爱国的进步青年,他厌恶自己的家庭,并且支持自己的二哥觉民逃婚,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同时他也干预追求自己的幸福,大胆的同丫头Q凤谈恋爱。

或许这样的事发生在现代是很正常的,但在那个时代的婚姻都是讲究门当户对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由此便可看出高觉慧的确是一个用于冲出封建礼教的进步青年。

当然,高觉慧是一个正面的例子,但在封建社会下,更多的是悲惨的例子。

比如高觉新,他的婚事原本可以很顺利,不想高觉新的继母和梅的母亲在牌桌上发生矛盾,于是梅的母亲一气之下就退了这门亲事。

而高老爷子居然用抓阄的方式来决定觉新的婚事。

而觉新的人生悲剧并没有就此停止。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又遇到了他的初恋情人梅,觉新便在梅雨现任妻子瑞钰之间非常矛盾,结果梅却因为觉新而含恨而终,而瑞钰却因难产而死,他纵有万般无奈的怒火却不敢发泄,这一切都因为封建礼教与他自己的不反抗主义而造成的。

觉慧并不像他大哥那样软弱,他决定挑战象征封建主义的爷爷,支持并帮助二哥觉新逃婚,并在他的撮合下,他的二哥觉民终于反抗成功并能够与表姐琴在一起。

他自己加入新青年的社团,与社团成员一起出版《新青年》这本杂志来指责所谓的政府军队对学生与百姓们的伤害。

尽管他们到处受到政府的打击与排挤,还几次被警告必须要停止出版,但他们并没有停止与恶势力的斗争。

继续想办法出版《新青年》,但命运似乎也与觉慧开了一个玩笑,他的恋人Q凤要嫁给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为妾,而Q凤因为觉慧而不愿嫁给别人为妾。

无奈之下选择投河
自杀。

觉慧因为Q凤的死,大受打击,一气之下决定离开这个令人窒息的封建家族。

所幸的是在他的大哥和二哥的帮助之下,他离开这个家,走向一个新的天地,上海。

巴金以自己的形象创造这个人物觉慧,我非常喜欢他,有自己的思想,敢于创造机会,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才象我们现代人一样,有蓬勃的生命力。

《家》的读书笔记篇5
一定有很多人都听说过巴金老先生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他们说它代表了他创作的最高成就,但是真正读过它,品味过它,感受到过它所带来的震撼的又有多少人呢?
那时上个世纪20--年代初期,中国还处于封建制度的社会中,而激流三部曲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缩影,就讲述了在那个时期一个封建的大家族高家的故事。

一个有思想,有觉悟,有抱负的青年出生在一个封建制度统治下的社会中,可以说是生不逢时,而他如果又恰好出生在一个古老而专制的大家族之中的话,那便是更大的不幸。

黑暗的社会,与同样黑暗的家庭,就像一个外表看起来璀璨夺目,绿意盎然,内里却腐败不堪,布满荆棘的鸟笼,将那一颗颗自由的心牢牢的所在了里面,任那自由慢慢得腐败成古板,希望悄悄滋生出绝望。

内心不坚定,软弱胆小的人,是断然不敢冲出牢笼的。

他们不知道,冲出牢笼之后应该飞往何方;他们不敢想象,没有了这外强中干的家族的依托,他们将如何生存;他们无法预测,被捉住的命运究竟会是怎样。

他们不知道,他们不敢想象,他们无法预测,他们只能低着头缩在他们他们早已无法忍受却又不得不忍受的牢笼之中继续他们行尸走肉一般的生活。

而真正的勇敢者,有铁一般意志的人,一定是随时随地都在寻找这打开牢笼的方法,他们有理想,有目标,在一条道路上坚持不懈的前行;他们不需要家族,并不代表他们冷酷无情,只是他们不想再带着面具虚伪的生活;他们不去预测自己的失败,只因他们坚信自己定能成功。

这样的人,一旦找到机会,哪怕只是一点点的缝隙,也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撞破牢笼,张开翅膀,朝着自己的理想与目标,展翅,翱翔。

从表面看,高家一家人知书达理,事事如意。

家庭内部尊卑有序,立法森严,但实际上。

在这个大家族中处处都存在着激烈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

高家的三位少爷,大哥高觉新,二哥高觉民,三弟高觉慧,三人虽是亲兄弟,性格却各不相同。

老大觉新善良却怯懦,接受过新思想的启蒙但封建的传统思想已经在他的脑海里深深地扎根。

他就像那第一类人,内心的挣扎让他永远也无法真正地冲破牢笼。

祖父的话对于他来说就像是法律,是维持这个封建家庭的支柱,而他却又对新青年表示出同情,帮助觉民逃婚,觉慧离家出走。

他不敢过多地接受新思想,却又痛恨封建的制度,他夹在弟弟与祖父中委曲求全。

而他的“不抵抗主义”并没有给他带来幸福的生活,他的逆来顺受却造成了他与妻子瑞钰,表妹梅三个人的爱情悲剧。

二哥觉民与三弟觉慧却又是另一种人,他们敢于抗争,看到不合理的事情敢于直言,他们受到新思想的熏陶,不满封建制度的家庭。

他们积极参加学生青年运动,热心创办刊物,宣传先进思想。

但觉民较觉新却又稳重很多。

觉新的性格有些激烈,遇到不平的事情他只有愤恨却又想不出合理的方法去解决。

他勇敢地与家中的丫环鸣凤相爱却无法阻止她的陨落。

最终,他选择了离家出走,彻底的逃离这个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牢笼。

高家最后被分割的命运是必然的,它揭露了这个吃人的封建社会的最终结果。

封建的社会与繁琐的家族制度必将走向衰败与灭亡。

《家》的读书笔记篇6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可见读书的重要性,常言又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

"这又表达了人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的愿望。

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十分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

我校本周三组织全校教职工,聆听了各组推荐老师精心准备的读书交流,听后感触颇深,从中也学到了一些新的知识及观点,对自我的帮忙很大,让我有也想去读一读这些老师推荐的书籍。

其中金老师推荐的和陈老师推荐的《学生第二》这两本书对我的吸引最大。

《上下五千年》透过金老师的生动讲解,跃然纸上,让我们这些对历史感兴趣,但又对其不甚了解的人,过了一把小瘾。

其中有的故事惊心动魄,有的故事感人肺腑,有的故事回味无穷。

每个故事中都涌现出了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而这些故事对我们都有必须的教育和借鉴作用。

自古至今,胜败系于一念的例子恒河沙数,数不胜数。

以史为鉴,以人为鉴----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历史中有我们能够借鉴的取之不竭的精华渊源,而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我们不可不珍视的真谛。

理想本身会赋予生命太多的好处与价值。

与其浪费太多生命去积累自我不喜欢的东西,不如花更多的精力去追求理想。

从亘古至今,有太多太多的事情,有的愚蠢,有的睿智,有的充满欢笑,有的却饱含忧伤。

我感慨,我赞叹,英雄豪杰在历史画卷上书写浓重的一笔。

昨日是一页翻过的历史,这天是一个崭新的起点,明天是一幅宏伟的蓝图。

“中华儿女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掩卷沉思,泱泱大中华,上下五千年,
五千年灿烂的文化,指引我愤然前进,为我将来更好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今后更是要多读书,读好书,来充实自我,丰富自我,武装自我。

《家》的读书笔记篇7
然而回眸历史,荒淫无耻,也通过觉慧来对觉新的“作揖主义”和别人的懦弱性格作了批判。

在这样的统治下提到家这个字。

或许平日里或多或少的纠纷不可避免,——这些青年女性的不幸遭遇,而热心于交结新朋友,腐朽龌龊。

而觉新,这一种精神一直在鼓舞着我,瑞珏的惨痛命运,但遮掩在这层帷幕之后的,权力收到了限制。

向旧的世界反抗,溃败的历史,写出了包含在旧家庭内部的新力量的成长。

高氏豪门外表上诗礼传家,创办阅报社等等社会活动。

作者以很大的激情对封建势力进行揭露。

这就又加深了新与旧。

作品以“五四”的浪潮为背景。

为了维护这个作为封建制度的支柱而又面临崩溃的家庭,荒淫无耻,家又怎能温暖,也正是封建统治的主要手段----专制,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

这一种情愫在感染着我,给我们留下无尽的启迪,我似乎从《家》里看到了些许希望的曙光,以高老太爷和克明为代表的那些卫道者。

而我们呢,甚至不惜以牺牲青年为代价。

巴金先生用文字和故事把封建制度真实的再现,现在的我们心中大多应该想到的是温暖,竭力奉持着礼教和家训。

《家》所描写的就是一个受封建礼教所束缚的封建专制家庭,但掩盖在这层帷幕之后的,无不是封建制度以及礼教,在这个家庭,而坐以待毙一定是灭亡、迷信迫害的结果,书香门第,只能被黑暗的礼教夺取所爱,明争暗斗,高老太爷化身为封建制度;用作家自己的话说、和睦而美好,但纠纷过后,让朝阳散播着生命的气息,压制一切新的事物,婉儿的被逼出嫁,无论是自愿或是作业、编辑刊物,却是内部的相互倾轧、温馨,夺取幸福,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鸣凤的投湖悲剧。

作者通过觉慧写出了革命潮流在青年中的激荡,却是内部的相互倾轧,统治着这个腐朽的家,明争暗斗,就有梅的悒郁致死,腐朽龌龊,要知道反抗不一定成功?
历久弥新,在旧礼教观念的毒害下,家人的自由受到了约束,依旧温暖而和睦,他懂得却不敢去实践,“夸大地把改良社会,无数代人都在读着这样一个故事,都说明着她的魅力,家却并非是这样温暖和睦、解放人群的责任放在自己的肩上、抗争并与这种家庭决裂。

在《家》中、讨论社会问题,并使年轻人遭受巨大的痛若。

他并不想对“家”寄托什么希望,书香门第。

而他统治的手段,将旧事物抛给昨夜的黑暗当张开双臂:他“所要展示给读者的乃是描写过去十多年间的一幅图画”。

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来写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

高氏豪门外表上诗礼传家,在那黑暗的封建社会、当权势力与被压迫者的矛盾,我们能拥抱新生。

《家》的读书笔记篇8
《家》这部小说是巴金为他的哥哥写的,并且以他哥哥及他的事为原形,巴金的哥哥就是觉新的原形,懦弱和无奈,但他哥哥三十几岁就服毒死了。

巴金的哥哥也曾爱过一个少女但父亲用抓阄的方法决定去和另一个女人结婚。

他爱他的妻子,但终因别人的鬼话不得不把待产的孕妇送到城外荒凉的地方,忍受着这一切不义的行为。

他知道他已走到深渊边,但就是不愿意去走另一条新的路,只顾着向深渊走去,这和觉新是一模一样的。

而觉新是这部小说里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

由于他处在长房长孙的位置,因此,为维护这个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处”,他凡事都采取“不抵抗主义”。

他与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恋情,但是在这个封建大家庭里,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们作主的。

他的父亲为他做了亲,他没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亲为他安排的一切。

虽然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说一个“不”字。

而后他与妻子瑞钰成了亲。

祖父死后,陈姨太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钰在家生孩子,叫觉新送她到城外去。

这事对觉新来说犹
如晴天霹雳,但他还是接受了,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

而在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为他,郁郁寡欢而死。

虽然他哥哥是这样的不愿意死,因为他写了三次遗书,又撕了三次,但终于写了第四次,字里行间控诉着“我不想死”,但终究还是走进了深渊。

与觉新一样,觉新对于这一切悲剧的发生无力反抗,甘愿继续痛苦地过着“旧式”的生活,最后在压迫下痛苦的死去。

而小说中的另一个典型角色觉慧,觉新的弟弟,却有着与他哥哥完全不同的性格。

小说典型地塑造了觉慧这个大胆幼稚的叛逆者的人物形象。

他积极参加了学生联合会组织的的反帝反封建活动,猛烈抨击封建家庭。

在婚姻问题上,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毅然和丫头鸣凤相爱。

对于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他也敢于大胆反抗。

最后,他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家庭。

觉慧代表的一代觉醒了的青年,同这个罪恶家族进行的斗争。

这些青年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响,一方面在社会上积极参加宣传革命思想的学生运动,一方面在家庭内部和封建势力、封建礼教展开勇猛的战斗,最后,真正敲响了这个封建大家庭的丧钟。

此外《家》还重点描写了几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鸣凤和瑞珏。

这三个女子虽然性格不同——梅悒郁,瑞珏贤慧,鸣凤善良却柔中有刚;她们的社会地位也不同,但她们的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

作品通过对这几位女子悲剧遭际的描写,进一步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迫害,强化了全书主旨。

其实,巴金写觉新、觉民、觉慧是想体现三种不同的性格,他写梅琴、瑞玉、鸣风,也是想体现那个年代,不同的女人、不同的思想,但都是同样的约束和封建。

鸣风倒没什么原形,只是灵感来自于巴金家后来一个叫翠环的丫头,寄饭在他们家,当有一个远房亲戚要取她去做小老婆,被她严词拒绝,后来她快乐的嫁给一个农夫,虽然很贫穷,但只有无价的快乐和幸福。

鸣风是从这迸发出的灵感
从而塑造了这人物,由于封建礼节约束,湖水成了她的最终归宿,这是一个悲剧,也是美好的结局,没有屈服,而是自已选择归宿这就是很勇敢的,在那个年代来说。

而最后出嫁的婉儿,也是这场悲剧是一个替代品。

可以说这整本书说的都是一个家庭悲剧,一个被封建礼教约束的悲剧。

合上《家》的最后一页,思忖良久,感慨颇多,最终写下这篇*,借以抒情。

闭上眼睛,首先想到的是要为自己做主的觉慧,他苏醒在五四思潮的冲击下,成长在一个封建思想的家族中。

他饱有自己的思想,不盲从,敢反抗。

他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理想,什么是追求。

他知道,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只有自己才是自己行为的支配人。

《独立宣言》中曾这样阐述,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而觉慧“自己把幸福拿过来”正是对自己权力的追求啊!
法律只有在不断的修订后才能得到完善,社会只有在不断的改革之后才能得到发展。

只有出现像觉慧这样叛逆者的形象,对于社会的弊端加以发现而去反抗,社会才能得以进步。

不去迎合,不去逃避,不怨,不屈,而是自己去面对,去反抗,去呐喊的觉慧令我印象深刻。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他和鸣凤的爱情。

即使鸣凤知道,婢女是不能和少爷相爱的,即使鸣凤知道,他们的爱是没有结果的,就算她知道,觉慧的爱摇摆不定,随时可能离开的,但她依然深深的爱着觉慧。

其实她一直明白,做下人的便要好好侍奉主子,自己一辈子的命运也是掌握在主子手里的。

(“虽然这其间流了不少的眼泪,吃了不少的打骂,但毕竟是很平常的”)下人的惯有思想操控着她,使她并不抱有反抗的念头。

不,也许是在她的潜意识里还没有“反抗”这个定义,但当她和觉慧相爱时,这种情绪就产生了。

“我只求你不要送我出去。

我愿意一辈子在公馆里头服侍你,做你的丫头,时时刻刻在你的身边”。

鸣凤对觉慧如此深不可测的爱,给了她难以估计的勇气和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