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域生态系统

合集下载

陆地生态系统与水域生态系统的特点与保护

陆地生态系统与水域生态系统的特点与保护

陆地生态系统与水域生态系统的特点与保护地球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其中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是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们拥有独特的特点,并需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以维护生态平衡和生态多样性。

本文将探讨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的特点以及如何保护它们。

一、陆地生态系统的特点陆地生态系统是指存在于陆地上的所有生物群落、地理环境和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包括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原、沙漠等。

陆地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生物多样性:陆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不同环境中的生物适应了各自的生存方式,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物种。

2.地形多样性:陆地生态系统的地形多样性使得它们具有不同的生态条件和资源分布。

山脉、平原、河流等地理特征使得各地生态环境各不相同。

3.植被覆盖: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植被是重要的生物组成部分。

不同类型的植被为动物提供了庇护所、食物和生存条件。

4.土壤质量:陆地生态系统的土壤质量对植物生长和动物存活至关重要。

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的养分和水分保持能力。

二、水域生态系统的特点水域生态系统包括海洋、淡水湖泊、河流等水体中的生物群落和其所处的环境。

它们有着独特的特点和功能:1.水分环境:水域生态系统具有高湿润的环境特征。

水的存在使得水域生态系统成为许多生物的家园,同时也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2.生物多样性:水域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

海洋中的珊瑚礁、淡水湖泊中的水草等生物提供了各种生态服务和鱼类的栖息地。

3.水质变化:水域生态系统的水质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污染、气候变化等。

水体的污染对水域生物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4.海洋循环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与全球气候和能量循环密切相关。

它对调节全球气候具有重要作用。

三、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的保护为了维护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1.建立自然保护区:设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

生态学-第五章 陆地生态系统与水域生态系统

生态学-第五章 陆地生态系统与水域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生产的有机质: 102×109 T
森林:58 ×109 T,占56.8%(草 地20.8 ×109T
农作物占:10.5 ×109 T)
热带雨林 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 北方针叶林
(1)、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指热带高温高湿地区那种茂密高耸而常绿的森林类 型。 1)、位置 赤道及其两侧的湿润区域。 2)、气候特点 a、终年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26度以上。年降雨2500-4500毫米,全年 均匀分布,无明显旱季。这里无明显的季节变化。 b、热带雨林中土壤和岩石的风化作用强烈,其风化壳可达100米。土 壤养分极为贫瘠,而且为酸性。 c、雨林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几乎全储存在植物中,每年一部分植物死 去,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有机物分解很快,能迅速直接被的树根和真 菌所吸收,形成一个几乎封闭的循环系统。
以内蒙古草原为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的总经济价值为3325.9*108元/a;在各种服务 功能中,水土保持的价值最为重要
4、荒漠生态系统
荒漠:是地球上最耐旱的,以超旱生的灌木、半 灌木或小半灌木占优势的地上部分不能郁闭的生态 系统。 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干旱区,年降水少于200毫米, 有些小于50毫米或终年无雨,形成戈壁或沙漠。
(4)、北方针叶林
1)、分布 分布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 2)、气候特点: 处于寒温带,年均温0度以下。冬季寒冷,夏季温 暖而短暂,土壤有永冻层。年降水400-500毫米,集 中在夏季。土壤为棕色针叶林土。
3)、森林特点
种类贫乏,乔木以松、云杉、冷杉、铁杉、落叶松等 树种占优势,多为单优种,树高20米上下。灌木层 稀疏,草本组成的地被层很发达,并常具各种蕨类。 枯枝落叶很厚,分解缓慢,形成毡状层,树木根系较 浅。
植被类型呈现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或沿经度方 向从高到低的有规律分布,这种现象称为植被 水平分布。包括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水域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

释文:水域生态系统是以水为基质的生态系统。

该系统中绝大多数生物终生不离开水。

又可分为:①淡水生态系统,即以淡水为基质的生态系统。

②海洋生态系统,即以海水为基质的生态系统,占地球面积的70%、水量的97%。

[1]可分为淡水和海洋两大生态系统及其下属不同等级(或水平)的水域。

其中,淡水生态系统通常包括湖泊、水库和江河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通常包括沿海及内湾生态系统、藻场生态系统、珊瑚和红树林生态系统、外海生态系统、上升流生态系统、深海生态系统等。

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前三者可统称为沿海生态系统,后三者则为大洋生态系统。

每一级水域生态系都各占有一定的空间,包含有相互作用的生物和非生物组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信息流的作用,构成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

水域生态系统区别于其他生态系的主要特点之一在于水这一环境因子。

水的某些特性对生态系统中的其他因子具有重要影响:①水的密度大于空气海水的盐度一般高达35,且较稳定;淡水盐度一般变动于0.05~0.5之间;河口水域的盐度变化较大。

水生生物除少数广盐性种类能调节体内渗透压而自由往来于淡水、海水之间外,一般只能适应于一定盐度范围的环境,因而有淡水生物和海洋生物之分。

②水的比热较大,导热性能差因此水温,尤其是大洋水温,比陆地稳定得多。

如温带海域全年温度变幅一般为10~15℃,两极和热带海域仅约5℃。

③光线在水中的穿透力比在空气中小日光射入水体后衰减较快。

特别是在海洋中,只有最上层海水中才有足够的光照保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在某一深度处,光照的强度减弱至植物光合作用生产的有机物质适足以补偿其自身的呼吸作用的消耗,这一深度称为补偿深度。

补偿深度以上的水层称为真光带。

真光带的深度,在某些透明度较大的热带水域可达200米以上;而在比较混浊的近岸水域,有时仅约数米,是水生动物富集和最活跃的区域。

④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不但酸、碱、盐可以溶解于其中,一些有机物也能为水所溶解,从而为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丰富的营养源。

水域生态学概论水域生态系统生产力

水域生态学概论水域生态系统生产力

水域生态学概论水域生态系统生产力水域生态学概论水域生态系统生产力水域生态学是研究水域中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领域。

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就是水域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水域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指的是水域中生物体通过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速率。

本文将介绍水域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测量方法。

一、概念水域生态系统生产力是指单位时间内水域中生物体光合作用过程中固定的能量或养分量。

它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指标,反映了水域中生物组织生长的能力和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水域生态系统生产力通常分为两个方面:初级生产力和总生产力。

初级生产力指水域中光合有机物的合成速率,是水中植物和浮游生物的生产力;总生产力则包括初级生产力和次级生产力,次级生产力指水域中食物链中上层物种通过摄食获得的能量。

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二、影响因素1. 光照条件:光照是水域生态系统的基本能源。

充足的光照有利于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促进了初级生产力的提高。

2. 水质:水质直接影响水中植物和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

良好的水质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并为浮游生物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增加。

3. 温度:水域生态系统的温度变化会影响植物和浮游生物的代谢活动。

适宜的温度条件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体的正常生长发育。

4. 营养盐:水域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是植物生长的重要限制因素。

适量的营养盐能够提供养分,促进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产力的提高。

5. 食物链结构:生物之间通过摄食和被摄食的关系形成复杂的食物链结构,直接影响到水域生态系统的总生产力。

食物链中的上层物种通过摄食下层物种获取能量,推动能量的传递和转化。

三、测量方法1. 光合作用测定法:通过测量光合作用的速率来评估水域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

常用的方法包括氧气释放法和氧气消耗法。

2. 样地法:在水域中选择一定面积的样地进行样本采集和生物量测定,推断水域的初级生产力和总生产力。

3. 叶绿素测定法:水中植物叶绿素的含量与植物的生长状态和光合作用密切相关。

水域生态系统的分类

水域生态系统的分类

水域生态系统的分类
1.淡水生态系统:包括流水生态系统和静水生态系统。

流水生态系统指的是水流动较快的河流、溪流和瀑布等,这些水体中的生物适应能力很强,生物种类也较为丰富;静水生态系统则指的是湖泊、池塘等水体,这些水体中的生物种类相对较少,但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高。

2. 海洋生态系统:包括沿海生态系统和远洋生态系统。

沿海生态系统又可以细分为浅海生态系统和深海生态系统。

浅海生态系统指的是近海水域,这些水体中的生物种类非常丰富,例如珊瑚礁、海草床等;深海生态系统则指的是较深的海域,这些水体中的生物种类相对较少,但是生物种类中有很多是不同于陆地生物的特殊种类。

3. 人工水域生态系统:指人类为了生产、生活或者娱乐而建造的水体,例如人工湖、蓄水池、游泳池等。

这些水体中的生物种类较少,但是由于水质受到人为干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差。

4. 半咸水生态系统:指的是河口、海湾等水体,这些水体中的水质较为复杂,生物种类也相对较多。

半咸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适应性很强,能够适应不同的盐度。

综上所述,水域生态系统的分类非常广泛,不同的水体中存在着不同的生态环境和生物种类,我们需要保护好这些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平衡。

- 1 -。

水域生态学——精选推荐

水域生态学——精选推荐

⽔域⽣态学养殖⽔域⽣态学绪论⽣态学的定义⽣态学(Ecology)是研究⽣物(有机体)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上述⽣态学的定义是德国⽣物学家赫克尔(Haeckel,1866(9))⾸次提出的。

⽣态学诞⽣以来出现的三次飞跃:个体⽣态学种群⽣态学群落⽣态学⽣态系统⽣态学养殖⽔域⽣态学(Aquatic Ecology for Aquaculture)就是研究养殖⽔域中⽔⽣⽣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第⼀章个体⽣态学1.⽣态因⼦分类及其基本作⽤规律⽣态因⼦: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影响⼀种或⼏种⽣命有机体的任何部分或条件称为⽣态因⼦。

限制因⼦:在众多环境因⼦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物的耐受性极限⽽阻⽌其⽣存、⽣长、繁殖或扩散的因素称为限制因⼦。

适应:是物种的特性,即⽣物有适应环境变化的能⼒,也就是说当外界条件变化时⽣物能保持本⾝结构的完整性和功能的稳定性最适度:⽣物平均产量最⾼⽽变异系数最⼩时的某环境因⼦的量称为最适度。

⽣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称⽣态价(ecological valence)、耐性限度或适应幅度,是指每种⽣物有机体能够⽣存的环境变化幅度,即最⾼、最低⽣态因⼦(或称耐受性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

2.光能影响有机体的理化变化,从⽽产⽣各种各样的⽣态学效应。

(1)光对动物和植物的⽣存提供能量的来源。

(2)光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和⾊素的形成。

没有光,绿⾊植物难以⽣存。

⽔环境的光照条件远远不及陆地,即使在⽔的上层,光照强度也较空⽓中⼩得多,在⽔体的深处则是永远⿊暗的。

因此光在⽔⽣植物的⽣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态意义。

(3)动植物对光的刺激都会产⽣⼀定的反应,如视觉、繁殖、发育、⾏为、分布等。

(4)光对于动物的重要意义,⼀⽅⾯是通过植物和影响其他环境因素的动态⽽产⽣的间接关系,另⼀⽅⾯主要起着信号作⽤,对于动物的⾏为和⽣理上有很⼤影响。

在有些情况下光是动物⽣活中所需要的环境因⼦之⼀。

水生生态系统的特点和保护

水生生态系统的特点和保护

水生生态系统的特点和保护水生生态系统是指在水环境下形成的生物体系,包括江河湖泊、湿地、沿海和海洋等各种水域生态系统。

水生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特点,其保护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水生生态系统的特点1. 水资源丰富:水生生态系统依赖于水资源的供应,水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水资源的丰富性使得水生生态系统成为许多生物的理想栖息地。

2. 物种丰富多样:水生生态系统中栖息着大量的生物物种,包括鱼类、水草、浮游生物等。

这些物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复杂的食物链和生态网络。

3. 养分循环: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养分循环具有独特的特点。

水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被水生生物吸收并转化成有机物,形成生物循环与生态平衡。

4. 水质波动:水生生态系统的水质常常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包括污染物的排放、流量的改变等。

这种水质的波动对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水生生态系统的保护1. 水资源管理:合理规划和管理水资源是保护水生生态系统的关键措施。

包括节约用水、加强水质监测与治理、实施流域管理等,以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2. 治理水污染:加强水污染的监测和治理是保护水生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环节。

通过加强污水处理、控制工业废水排放、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等措施,降低水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3. 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湿地是水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水质净化、保护鸟类和其它生物的功能不可替代。

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有助于保护水生生物的栖息地和生境。

4. 保护重要物种:针对水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物种,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限制捕捞活动、加强执法和监管等,以维护其种群的稳定和多样性的保持。

5. 加强科学研究:加强对水生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包括物种多样性、生态过程、生态系统功能等的研究,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策略,并提供决策参考。

结论:水生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特点,并且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

水域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
第26页/共32页
• 4.湿地生态学发展:湿地生态学研究源于湖沼学,综观其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以 下几个阶段:
• 萌芽时期——以原自源利用为主(19世 纪末以前)
• 形成时期——欧洲为中心的湖沼研究 (19世纪末—20世纪中叶)
• 发展时期——范围扩展,中心由欧洲转向 北美(20世纪中期-80年代)
• 湿地生态系统 介于陆地与水生环境之间
河漫滩 湖泊湿地 红树林 海草
第2页/共32页
二.水域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 1.河流的流域:
一部分为注入海洋的外流流域, 另一部分则是流入封闭的湖海或消失于沙漠、盐海,而不是与海洋沟通的内陆流域(表
13—1)。
第3页/共32页
第4页/共32页
• 2.湖泊:湖盆的积水部分,根据湖盆的成因划分为: 构造湖(地质构造) 、 火口湖 、 冰川湖、人工湖、 泻湖等(表13—2)。
第5页/共32页
• 3.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水生环境之间的过渡带,并兼有两种系统的某些特征。 1971年湿地公约中,把湿地的基本概念认为“湿地系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 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 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湿地具有调节水循环和作为栖息地养育丰富 生物多样性的基本生态功能。
而导致全球变暖已成为全世界各国政府、科学界及社会公众所关切的问题。 • 全球变暖不仅使全球大气环流、气候带、洋流、风、降水、气温等气象气候因子出
现明显的变化,而且对全球的生态系统、作物产量、社会经济、乃至政治过程等都 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湿地作为地球上一种重要生态系统,其组成、结构、分布和 功能等都与气候因子休戚相关。因而,全球变暖必将会影响到湿地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的特点

水域生态系统的特点

水域生态系统的特点1.引言1.1 概述水域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重要和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它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和沼泽等水体及其周边环境。

这些水域不仅是众多生物栖息地,还承载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和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资源。

水域生态系统的特点是多样性和复杂性。

与陆地相比,水域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种类更加丰富,多样性更高。

从微小的浮游生物到庞大的鲸类,从细小的浅海珊瑚到底层深海生物,水域生态系统容纳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生物。

水域生态系统还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变化特征。

不同水域的环境条件和地理位置导致了水域生态系统之间的差异。

例如,海洋生态系统通常被分为浅海、近岸和深海生态系统,而湖泊则分为淡水和咸水湖泊。

此外,水域生态系统具有很高的环境敏感性和脆弱性。

它们对水质、水温、水流等环境因素的变化非常敏感,并对人类活动的干扰非常脆弱。

任何污染、过度捕捞、河流改道、湿地开发和海岸线开发等人类活动都可能对水域生态系统造成重大影响,破坏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水域生态系统在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和物质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能够吸附和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缓解全球变暖的影响;同时,水域生态系统也是许多重要的经济资源的来源,包括渔业、能源和旅游业等。

因此,了解水域生态系统的特点和重要性对于保护和管理水域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加强对水域生态系统的保护,实施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和管理,才能确保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2. 正文2.1 水域生态系统的定义水域生态系统指的是由水体、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及其相互关系所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

它包括了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两种类型。

在这些生态系统中,水是核心元素,起着连接生物与环境的重要媒介作用。

2.2 水域生态系统的组成水域生态系统由多个组成部分构成。

首先是水体本身,它是水域生态系统的基础。

水体可以是湖泊、河流、海洋等各种形态的水域。

接着是水生植物,它们生长在水体中,包括浮游植物和附着植物两种类型。

《水域生态系统》PPT课件

《水域生态系统》PPT课件

2010/2011/1
精选ppt
0
深海热泉生态系统
• 热液喷口是海底的间歇泉, 人们称它为海底热泉。
• 1977年,科学家在加拉帕 戈斯裂缝首次发现海底热泉。 发现的热泉都分布在于太平 洋和大西洋的海脊附近,平 均深度为海平面以下2100 米。
• 海水从开口处渗入地壳,被 炽热的岩浆“烧”得滚烫。 加热后的海水回流,又从地 壳的小缝隙里涌出,形成了 海底热泉。热泉的过热水喷 出时,温度可以高达400摄 氏度。
• 自菲律宾开始,穿过台湾东部海 域,沿着日本往东北向流,在与 亲潮相遇后汇入东向的北太平洋 洋流。
• 黑潮将来自热带的温暖海水带往 寒冷的北极海域,将冰冷的极地 海水温暖成适合生命生存的温度。 黑潮流域中可捕捉到为数可观的 洄游性鱼类,及其他受这些鱼类 所吸引过来觅食的大型鱼类。
2010/2011/1
2010/2011/1
精选ppt
0
组成
• 生产者:藻类、高等植物、光合细菌; • 消费者: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游泳动物。 • 水生动物的摄食类型:
流水中的附着滤食者(Sessile filter-feeder in flowing water)
表面撕食者(Surface grazer) 研食者(Comminuter) 沉积物或腐屑摄食者 • 天然水体中,鱼类在任何食物链中均位于最末端 的位置。
2010/2011/1
精选ppt
0
物质流和能量流
2010/2011/1
精选ppt
0
生态系统多样性
2010/2011/1
精选ppt
0
生态系统多样性
2010/2011/1
精选ppt
0
水域生态系统

湿地与水域生态系统

湿地与水域生态系统

湿地与水域生态系统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为丰富和多样化的生态系统之一。

它们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提供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资源调节以及碳循环等生态系统服务。

本文将探讨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的特点和重要性,并介绍其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一、湿地的特点和重要性湿地是指土地表面常年或时段性被淹没的地区,包括沼泽、湖泊、河流、海洋沿岸等。

湿地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物种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湿地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栖息地。

湿地环境独特,水草丰茂,为各种动植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

许多珍稀濒危物种如湿地鸟类、两栖爬行动物等依赖湿地生存。

湿地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和繁殖场所,对于维持物种多样性至关重要。

其次,湿地具有水资源调节的作用。

湿地可以吸收大量的降水,起到了天然的蓄水功能。

在干旱时期,湿地可以释放储存的水分,保证周边地区的水源供给。

同时,湿地还可以净化水体,去除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和营养物质,提供优质的水源。

最后,湿地参与了碳循环和气候调节。

湿地的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起到了重要的空气净化作用。

湿地还可以储存大量的有机碳,减缓全球变暖。

由于湿地植被对碳的吸收和储存,湿地被誉为“地球的肺脏”。

二、水域生态系统的特点和重要性水域生态系统包括河流、湖泊、沿海和海洋等水体环境。

水域生态系统不仅与湿地存在密切联系,而且具有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

首先,水域生态系统是众多水生生物的栖息地。

水域中栖息着无数鱼类、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群落,构成了复杂的生态网络。

这些生物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维持着水域生态系统的稳定。

水域生态系统对于保护水生物种的繁衍以及维持水体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水域生态系统参与了水循环和水质净化。

水域是地球上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地球上几乎所有的淡水资源。

水域通过蒸发和降水,参与了全球的水循环过程。

同时,水域也是水质净化的重要过程,通过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去除了水中的有害物质和污染物,提供了清洁的水源。

第十三章水域生态系统

第十三章水域生态系统

第十三章水域生态系统1赤潮的成因以及对海洋的危害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1、化学因素*海洋污染:工业废水、化肥、农药、生活污水的大量排入引起了海水的富营养化*海产品过度养殖:我国沿海养殖密度较大,大量外源物质的投入,提高海水中N、P营养盐的含量,往往导致赤潮灾害的发生.2、物理因素*海水的温度:海水温度是赤潮发生的重要环境因素。

一般情况下,赤潮发生的适应温度为20℃-30℃。

赤潮多发生在春、秋两季,夏、冬两季的温度分别偏高和偏低,赤潮发生相对较少。

*海水的盐度:赤潮海域的盐度一般为27%—37%,而且,不同盐度的海水形成的锋面也会引发赤潮的灾害除了上述两种主要因素,赤潮灾害与生物因素也有关系;海区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等因素也是赤潮发生的原因;赤潮灾害的发生还与气象条件有关,主要是气温和降水条件。

3、赤潮的危害*赤潮破坏海洋生态平衡以及海洋水体均衡*赤潮破坏海洋生物资源*赤潮危害海洋旅游业*赤潮危害人类健康2海洋生态系统与河流生态系统的异同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流动性,自净能力3湿地书p3004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特点及生态学功能红树林的适应机制。

①根系分布广而浅,有表面根、支柱根(板状根)、气生根等,有助于呼吸、固着、抗风浪②胎生:种子在母树上发芽③旱生结构与抗盐适应:叶片角质化革质化具高渗透压,树皮含有抗腐蚀的丹宁④拒盐和泌盐适应保护红树林的意义。

红树林沼泽是海岸带非常重要的景观生态系统保护红树林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①形成缓解或抵抗风暴、海浪对海岸冲击的天然屏障,具有稳定和保护海岸带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可以过滤陆地输入的各种有机物质和污染物②为许多海生和陆生生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③是一些海洋鱼类的重要繁育场所5湖泊与淡水书p287。

水产技术员职业技能大赛-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水产技术员职业技能大赛-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三、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生态系统的概念:是指生物群落与其生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彼此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联系的统一体。

生境:(非生物环境)是生态系统中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和能量的源泉及活动的场所,包括参加物质循环的无机物、有机物,如蛋白质、糖类、脂类和腐殖质等和气候或其他物理条件,如温度、压力生物群落(按功能可分):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A.生产者:指能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的自养生物,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光合细菌及化能合成细菌B.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利用绿色植物有机物作为食物源的异养生物。

主要是指动物和寄生性生物。

(有草食性、肉食性、腐食性、杂食性、寄生动物)C.分解者:又称还原者,主要为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也包括某些营腐生生活的原生动物3.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1)能量流动:①以食物形式在生物间传递,具有单向性。

②牧食食物链+腐质食物链(2)物质循环:①又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生物圈里任何物质沿着一定路线从周围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回到周围环境的循环往复过程。

②用“分室”或“库”来表示物质循环中某些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中某化学元素的数量,即把生态系统的各个部分看成不同的分室或库。

(3)信息传递:①营养信息:某种意义上,食物链、食物网就代表着一种信息传递系统。

②化学信息:生物代谢产生的物质,如酶,维生素,生长素,抗生素,性引诱剂③物理信息。

声、光、色等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④行为信息。

4.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1)非生物组分(生境)有3-4个自然体,如水,水底,大气,冰盖,而陆地通常有土壤和空气两个(2)水域生态系统生境有垂直分层,而陆地不明显。

(3)水域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组分所占的比重远超过陆地生态系统。

温度较陆地稳定,光照条件较差,氧状况也较差。

(4)水域生态系统的生境活动性大(5)水域生态系统中有固着动物和浮游生物5.水域生态系统的功能特点(1)浮游植物整个身体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生产效率高,但现存量较低,远低于植物。

水生态恢复保护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水生态恢复保护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水生态恢复保护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水是生命之源,生态系统的健康与水质息息相关。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水域生态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这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都带来了巨大威胁。

因此,水生态恢复对于保护水域生态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一、水生态的重要性水生态系统包括湖泊、河流、湿地和海洋等不同类型水体中的动、植物群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水生态系统提供了最基本的食物链和生态平衡,维持着整个地球上物种的多样性。

其次,水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和净化环境的功能。

湖泊和湿地可以稳定温度和湿度,减缓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海洋则能帮助调节全球气候,促进气候稳定。

此外,水生态系统还能够净化水质、降低水中污染物含量,为人类提供清洁的水源。

二、水域生态系统的破坏现代人类活动中的工业排放、农业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以及城市污水都是导致水域生态系统破坏的主要原因。

这些活动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颗粒物沉积增加和水质恶化,进而破坏水生物的栖息地和生活环境。

同时,大规模的围填海工程、河道改道和水坝建设等人工活动也对水域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影响,导致物种灭绝和生态环境恶化。

三、水生态的恢复策略水生态的保护与恢复需要综合的管理策略和措施。

首先,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是关键。

加强环境监测,建立健全的排污许可制度,调整工业结构和农业生产方式,推行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都是必要的举措。

其次,修复和保护湖泊、河流、湿地和海洋等水生态系统。

通过修复湿地、河道治理、植树造林等措施,恢复并保护水生物的栖息地,并有效降低人为活动对水域生态系统的破坏。

此外,加强水域生态系统的综合管理,构建良好的生态网络,并制定和执行相关法规政策,也是保护水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

四、水生态恢复的意义水生态恢复对于保护生态系统和人类福祉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水生态恢复可以改善水质,提高水源的利用效率。

清洁的水源对于农业和工业生产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同时也有利于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其次,水生态恢复有助于恢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水域生态系统的演替与稳定性研究

水域生态系统的演替与稳定性研究

水域生态系统的演替与稳定性研究水域生态系统是指由水体、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生态系统。

它们包括淡水湖泊、河流、海洋等水域,是地球上最广阔和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

水域生态系统的演替与稳定性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具有深远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水域生态系统的演替1. 演替的概念和特点演替是指生物群落经历一系列连续变化的过程,逐渐演化到较为稳定的生态状态。

水域生态系统的演替可以分为原初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2. 原初演替原初演替是指在无生物存在的环境中,由微生物、藻类等初级生物开始,逐渐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

例如,当一个新形成的湖泊中的水质逐渐改善,水中富含养分时,蓝藻等初级生物会迅速繁殖,形成初步的生态系统。

3. 次生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已有生物群落的基础上,由于外界环境的改变或干扰,导致原有生物群落逐渐被新的群落取代的过程。

例如,当湖泊中的营养盐浓度过高时,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中藻类过度繁殖,影响水域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水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 稳定性的定义和评价指标水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其对外界扰动的抵抗能力,即恢复到原有状态的能力。

评价水域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指标包括物种多样性、生物量稳定度、营养元素循环等。

2. 生物多样性对稳定性的贡献生物多样性是水域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保障。

通过种类丰富的生物群落,可提高系统抵抗外界扰动的能力,从而维持系统的稳定性。

3. 营养元素循环与稳定性水域生态系统中的营养元素循环对于维持系统稳定性也非常重要。

例如,水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循环能够调控藻类的繁殖,维持水体的生态平衡。

三、水域生态系统的研究方法1. 野外观测法野外观测是对水域生态系统进行直接观测和调查的方法。

通过对水体温度、溶解氧、水质化学物质等指标的采样和检测,可以获取生态系统的基本信息。

2. 实验研究法实验研究是通过在小尺度的实验系统中人为干预和控制,以模拟和分析水域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和稳定性变化。

水域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

水域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

水域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水域生态系统作为地球上最丰富和多样的生态系统之一,对维持地球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水域生态系统正面临着巨大的威胁。

为了保护和恢复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来减少污染,保护水域生物多样性,并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

一、减少污染水域生态系统遭受的最常见和严重的威胁之一就是污染。

工业、农业和城市排放的废水和化学物质污染了水体,对水域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为了减少污染,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监管: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强对工业和农业废水排放的监管力度,确保其符合环保标准。

2. 推广清洁生产技术: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废水和污染物的排放。

3. 提倡节约用水:加强对居民和企业的宣传教育,倡导节约用水的意识和行为。

二、保护水域生物多样性水域生态系统是许多珍稀和濒危物种的栖息地,保护水域生物多样性是保持整个生态系统稳定和健康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保护水域生物多样性的方法:1. 建立保护区:划定水域保护区,限制捕鱼和其他人类活动,保护水生物种群的繁衍和生态平衡。

2. 控制非法捕捞:打击非法捕捞行为,加强巡逻和执法力度,确保水域内的渔业资源不被过度捕捞。

3. 重建栖息地:修复受损的湿地和河流,恢复水域生态系统的自然功能,为水生生物提供更多的生存空间。

三、提高环境意识提高公众对水域生态系统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是促进水域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提高环境意识的方法:1. 教育宣传:加强环境教育,通过学校和媒体等渠道向公众传达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对人类的意义。

2. 社区参与: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水域生态系统保护活动,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团队,加强环保宣传和行动。

3. 支持科研:支持科学研究,加强对水域生态系统的监测和评估,为保护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结论水域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水域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及其规律分析

水域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及其规律分析

水域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及其规律分析水域是自然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包括了湖泊、江河、海洋等不同的水体。

水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体、无机物和环境要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物质循环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是指物质在环境中的交替运动和相互转化过程,其中包括有机物质、无机物质和能量等三种基本成分。

随着人类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水资源的消耗和水污染的问题也日益严重,因此深入探讨水域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及其规律分析,对于保持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和水污染的治理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生物体对于物质循环的作用水体中的生物体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对于物质循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水中的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这部分有机物形成了下一级营养者的食物基础,如鱼类等。

其次,生物体在代谢过程中,可以将有机物质分解为有机废料,同时也可以分解有机物质,从而产生无机物质。

最后,水中的生物体还能够对有机污染物进行分解和脱除,对于维护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无机物质的循环规律水域中的无机物质主要包括氧气、二氧化碳、氨氮、硝酸盐等,其中氧气的含量和分布对于水域生态系统的发展和保持至关重要。

氧气除了是生物体呼吸过程中必要的物质外,还可以帮助分解水中的有机物质,从而防止水污染。

在水域中,循环规律非常重要,其循环规律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

1. 氧气的循环规律氧气是水域中的关键物质,其含量和分布对于水域生态系统的发展和保持至关重要。

在水体中,氧气可以通过水面和大气之间的交换来进行循环,同时也可以通过水中的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在水中增加氧气的含量。

此外,水中的生物体也会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并通过代谢作用将有机废料分解为无机物质,从而促进了氧气循环的进行。

2. 二氧化碳的循环规律在水域中,二氧化碳的循环规律主要通过以下四种途径实现。

首先,水面和大气之间的交换可以使二氧化碳在水域中的分布更加均匀。

水域生态保护与修复规范

水域生态保护与修复规范

水域生态保护与修复规范水,是生命之源,是地球上众多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

水域生态系统作为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对于维持生态平衡、提供生态服务、保障人类福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水域生态系统面临着诸多威胁,如污染、过度开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为了保护和修复水域生态系统,制定科学合理的规范显得尤为重要。

一、水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重要性水域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水资源、水产品等直接的物质利益,还具有调节气候、净化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

然而,当前水域生态系统的状况令人担忧。

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导致水体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影响了水质和水生态环境的健康。

过度捕捞、水利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破坏了水生生物的栖息地和洄游通道,导致水生生物多样性下降,一些珍稀物种甚至濒临灭绝。

此外,水域生态系统的破坏还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如洪水灾害加剧、干旱频繁发生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因此,加强水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水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原则1、生态优先原则在进行水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时,应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放在首位,尊重自然规律,避免过度干预。

2、系统性原则水域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保护与修复应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水、土、生物等多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因地制宜原则不同地区的水域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问题,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制定针对性的保护与修复措施。

4、可持续发展原则保护与修复工作应考虑长远利益,确保水域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能够持续为人类提供支持。

三、水域生态保护的规范1、污染源控制加强对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源的监管,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

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废水、废气和废渣的排放。

对于已经造成污染的区域,应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降低污染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水域生态系统第一节概述水域生态系统包括陆地上的地表水域和海洋水域。

地表水主要包括河流和湖泊两种水体,还有冰川及沼泽地。

冰川是“天然固体水库”,也是河流的重要补给水源。

沼泽湿地是重要的生物资源的栖息地,包括淡水湿地和滨海湿地广阔的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一、河流的流域河流可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注入海洋的外流流域,另一部分则是流入封闭的湖海或消失于沙漠、盐海,而不是与海洋沟通的内陆流域。

我国的外流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它们分属于太平洋流域、印度洋流域和北冰洋流域。

内陆流域只占全国总面积的36%,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原境内。

二、湖泊湖盆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可以是构造运动、火山活动等内.力作用形成的湖盆,一也有些是冰川、风力等外力作用塑造而成的。

我国天然湖泊面积在1k㎡以上的有2 800余个,总面积达80000以上,湖泊率为0.8%。

其中面积较大的有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和太湖等。

除天然湖泊外,由于各种需要还兴建了成千上万个大小不等的人工湖泊—水库。

主要湖泊见表13-2三、湿地湿地(wetland)的是介于陆地和水生环境之间的过渡带,并兼有两种系统的某些特征。

这是早期一般学者的认识。

1971年湿地公约中,把湿地的基本概念认为“湿地系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湿地具有调节水循环和作为栖息地养育丰富生物多样性的基本生态功能。

一些科学家把湿地称为“自然之肾”,原因在于其在水分和化学物质循环中所表现出的功能及在下游作为自然和人类废弃源的接收器的功能上,也可以作为地下水和地面水以及具有排洪、蓄洪功能。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湿地在景观中为动植物区系提供了独立的生境。

据统计,全世界共有湿地8558×106 k㎡,占陆地总面积的6.4%(不包括滨海湿地),其中以热带比例最高,占湿地总面积的30.82%,寒带占29.89% ,亚热带占25 25.6%,亚寒带占11.89%(表13-3)。

,由于人类的开发和利用,湿地面积已大大缩减,据估计,自1990年以来,地球上已消失了近一半的湿地。

美国在实施控制湿地开发的法律之前,湿地曾以每年1%的速度下降。

王宪礼等(1995)自农业部全国土肥总站资料报睁我国湿地大约有 5 710×104h㎡,其中包括1100×104 h㎡沼泽,1 200×104 h㎡湖泊(自然及人工的)和210×104 h㎡,滩涂、盐沼地,还有3 20×104 h㎡的稻田。

当前由于农业开发,城市发展及其他人为因素的影响,湿地面积(主要是自然湿地)仍在减少中,这已引起广泛的关注。

四、海流(一)海流的定义海流是指在一段较长时间内(一个月、一个季节、一年或长期)具有大体一定方向及速度的较大规模海水运动。

因为它是大体恒定的(定常的)的海水流动。

所以又称之为常流。

海流并非指所有的海水运动,像波流、潮流等短时间的周期性的海水运动和潮汐都不属海流范畴。

海流按其形成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地转流与风海流(或称漂流)。

地转流是由压强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而产生的海水流动,风海流是指在风的作用下形成的海水流动。

由于风的连续作用,某海区海水的流失,另一海区的海水将流来补充.十是形成补偿流,这种补偿流可在水平方向卜发生,也可在乖直方向r_发生,后者被称为上升流(涌升·流)或下降流。

海流按其水温低于或高于所流经海域的水温,可分为寒流和暖流,前者来自水温低处,后者来自水温高处。

由于寒流和暖流的划分是以相对温度为标准的,这种分类只具有相对的概念。

例如北人西洋海流潜人北冰洋时,其本身水温低于3℃,但被称为暖流;而沿南美太平洋海岸北上的秘鲁海流,当海流抵加拉伯戈斯岛时水温为22℃,却被称为寒流一实际上寒流和暖流是标志只海流起源从高温到低温或低温向高温方向的流动相对而言。

(二)中国近海的海流系统概况我国海区的海流主要由沿岸流和洋流(黑潮等)两大流系的控制。

东海的主要海流近似地呈东北向带状分布,东部有黑潮主干、对马暖流、黄海暖流以及黑潮逆流(位于黑潮主干和琉球群岛之间,流向西南),西部有台湾暖流、东海沿岸流等。

此外,台湾海峡的海流是由黑潮的台湾海峡分支、南海季风漂流的延续部分及台湾海峡的沿岸流组成。

黄海表层流受风力制约,具有风海流性质。

在盛行偏北风季节,多向偏南流;在盛行偏南风季节,多向偏北流。

黄海环流由黄海暖流和黄海沿岸流组成。

渤海的环流和水系大体上是由高盐的黄海暖流余脉和低盐的渤海沿岸流组成。

渤海环流的变化受制于气候条件,冬季流速较大而夏季流速较小。

总而言之,东中国海的海流可以分为两个大流系,一个是以黑潮主干及民分支所组成的暖流系统,另一个则是沿岸区域被大陆径流冲淡的沿岸流系统(图13-1)。

南海位于热带季风区,夏季盛行西南风,冬季盛行东北风,季风方向与海区长轴一致,有利于稳定流系的发展。

所以在季风的作用下,南海的表面环流基本上具有季风漂流的特性。

夏季盛行西南风期间,南海表面流为东北流;冬季盛行东北季风期间,南海大部分海域南流(图13-2)(三)海流的生态作用1.海流有扩大海洋生物分布的作用海流对海洋生物最重要、最直接的影响在于海流散播和维持生物群的作用暖流可将南方喜热动物带到较高纬度海区。

而寒流则可将北方喜冷性动物带到较低纬度海区。

海流也有利于某些鱼类完成“被动洄游”。

例如,欧洲鳗鲡的产卵均在大西洋西部的热带水域,幼鱼洄游时是海流把它们带到欧洲沿岸,其程达数千km,历时3年。

浅海区的底栖动物的卵和幼体能被海流带到远处到达适宜栖息的地方,幼体在变态后定居下来。

2.海洋指标种在不同性质的海流里,栖息着不同种类的浮游生物,这些浮游生物可以作为海流的指标种。

研究海流指标种有助于了解海流及水团的移动,尤其是判断不同性质海流的交汇锋面,这对探索海流的分布具有重要的标志作用。

3.海流交汇区形成良好的渔场海洋中几个强大的暖流和寒流交汇的海区,多形成世界上良好的渔场。

如太平洋的北海道渔场、大西洋的纽芬兰渔场和挪威渔场。

在中国海,台湾暖流和不同性质水系的交汇面,也都有良好的渔场,如烟威渔场和舟山渔场等.。

闽南--台湾浅滩上升流区也是一个重要的渔场。

五、潮汐(一)潮汐现象和我国的潮汐类型潮汐现象是指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运动现象。

它包括海面周期性的垂直涨落和海水的周期性水平流动,习惯上把前者称为潮汐,后者称为潮流。

潮汐现象无论是潮时、潮高或潮差都有周期性的变化,根据潮汐涨落的周期和潮差的情况,可以把潮汐大体分为如下的3种类型。

l.正规半日潮在一个太阳日(约24h50min)内,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从高潮到低潮和从低潮到高潮的潮差几乎相等。

2.棍合潮混合潮可分为不正规半日潮和不正规全日潮两种。

不正规半日潮在一个乃中的大多数日子里,每天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但当月赤纬较大的时候,第二次高潮很小,半日潮特征就不显著。

不正规全日潮具有日潮型的特征,但当月赤纬较小或接近零的时候就变成半日潮(图13-3)。

3正规日潮在一个太阴日内只有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一有时也称之为全日潮。

我国沿岸潮汐类型分布总的特点是:渤海沿岸多属不正规半口潮,黄海、海沿岸多属正规半口潮,南海沿岸较复杂,正规日潮、不正规日潮和不正规半日潮都有。

因此,就整个中国近海来说,潮汐性质是相互交错的(图13 -3),(二)潮间带及其分区潮间带是海洋与陆地相交的中间过渡地带。

根据潮汐水位的变化,可把正规半日潮沿岸的潮间带划分为高、中、低三潮区。

在潮间带划分时使用的方法有两种。

1.生物划分法(英国人T A Stephenson,1949)高潮带:限为滨螺分布上限或是海岸陆生地衣或种子植物分布的下限,下限是藤壶分布的上限。

全年中有大量的滨螺和海蟑螂分布。

中潮带:藤壶分布的上限至褐藻海带类分布的上限。

低潮带:海带类分布上限至大潮低潮线。

2.水文划分方法(法国人L Vaillant,1896)高潮带:大潮高潮最高水面至小潮高潮平均水面。

中潮带:小潮高潮平均水面至小潮低潮平均水面低潮带:小潮低潮平均水面至大潮低潮最低水面。

(三)潮间带生物的分带特征生活在潮间带的动植物在不同程度上都适应于昼夜期间生活环境的交替变化、因此,它们在潮间带的分布是非常有规律的。

对外界环境剧烈变化适应力最强的种类(如滨螺和海蟀螂)栖息在潮间带的下部(高潮带);适应力小的海绵、水熄虫、棘皮动物等)则栖息在潮带的下部(低潮带);藤壶、牡蛹等适应中等的分布到中潮带。

因此,在潮间带通常能看到层次分明的种类垂直分布层.特别是在岩石相潮间带.由此可见,潮汐对潮间带生物的分布有重要的生态作用。

六、赤潮赤潮,又名红潮,是由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短时间内突发性增殖或聚集而引起的一种水体变色的生态异常现象。

是一种危害性大而广的海洋污染现象。

实际上.赤潮是各种色潮的统称,不仅有赤色.而且还有自、黄、褐、绿色的赤潮,赤潮的颜色是由形成赤潮的牛物种类和数量决定的。

赤潮大多数发生在内海、河口、港湾或有上升流的水域,特别是暖流内湾水域。

发生的季节随水温等环境因素和生物种类而异,一般以春、夏季为发生盛期。

赤潮的成因至今尚未定沦,但大多数学者认为水体的富营养化是赤潮生成的物质基础在正常情况下,海洋环境中营养盐(氮、磷)含量低,往往成为浮游植物繁殖的限制因子。

但当大量含富营养物质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主要是食品、印染和造纸有机废水)和农业废水入海,加之海区的其他理化因子(如温度、光照、海流和微量元素等)对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有利,赤潮生物便急剧繁殖而形成赤潮。

第二节淡水湿地生态系统一、淡水湖泊生态系统(一)生境特征绝大多数的湖泊是直接受河水补给的,湖泊是水系的组成部分,它的水文状况与河流有着密切关系(水库是一种人工湖泊);而不受河水直接补给的湖泊数量不多,它们大都是孤立的水体。

湖盆的成因,既有构造运动、火山活动等内力作用,也有冰川、风力等外力作用而形成。

湖泊的分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湖水的补给条件,其中河流的水情动态是重要的因素。

我国湖水的温度既有明显的地带性规律,也受湖面高程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所以各地差别很大。

我国一些较深的湖泊,水温的垂直变化随季节不同而有差异,一般夏季水温的分层现象比较明显,冬季则在冰面下呈逆温分布。

我国的湖泊每年从10月中旬至11月中、下旬,自北向南出现冰情,北纬28°以南的湖泊属于不冻湖。

按湖水矿化度qJ将我国的湖泊分为3类:淡水湖(<1g/L)、咸水湖(1一35g/L) 、盐湖(>35g/L)。

淡水湖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云贵高原和东北地区,矿化度一般在150 -- 500 mg/L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