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穿刺后局部瘀血相关因素及防护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脉穿刺后局部瘀血相关因素及防护对策
作者:柯婉明陈川珍
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15期
摘要:就目前掌握的静脉穿刺后皮下瘀血的相关因素及采取的相应预防措施作一简述。

认为根据不同的疾病选择适当的血管,根据患者血管条件改变穿刺手法,提高护士静脉穿刺技能等,可将静脉穿刺后局部瘀血降到最低程度。

关键词:静脉穿刺;瘀血;相关因素;防护对策
Related Factors for Local Blood Stasis after Venipuncture and Protective Strategies
KE Wan-ming,CHEN Chuan-zhen
(Quanzhou Jinjiang City hospital eleven wards, Jinjiang 362200,Fujian,China)
Abstract:Simple explanation for the related factors for subcutaneous local blood stasis after venipuncture and the relevant Protective measure that be made at the present.It's considered that selecting suitable vein according to different diseases,changing puncture way according to the vein factors of patients,improving the puncture skills of nurses,and so on,can reduce the local blood stasis after venipuncture to the lowest extent.
Key words:Venipuncture;Extravasated blood;Related factors;Protective measure
静脉穿刺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基本操作之一,包括静脉注射、静脉输液及静脉采血等。

在静脉穿刺后穿刺部位皮下瘀血也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见的并发症,其影响因素较多,就目前掌握的皮下瘀血的相关因素及采取的相应预防措施,综述如下。

1静脉穿刺后局部瘀血相关因素
1.1患者机体因素①老年人皮肤松弛,皮下组织疏松且血管弹性差,脆性大;②某些疾病,如恶病质、慢性肝肾功能衰竭引起患者有出血倾向、维生素C缺乏、胶原纤维合成障碍以及血小板功能失常等,可导致其血管脆性增加;③患者配合欠佳。

1.2护理人员因素
1.2.1穿刺成功率低①新上岗护士、年轻护士技术操作不熟练,工作经验不足,心里素质不稳定;②穿刺前的准备工作不足;③穿刺点选择不规范,在同一条血管部位短期内反复多次穿刺。

1.2.2拔针止血方法不当①针头在有压力的情况下,退出血管,针刃对血管造成的机械性切割损伤,会造成血液流出现象;②肘正中静脉抽血后屈肘,会直接压迫肘正中静脉的血管壁,导致血液更容易从抽血的针眼渗出,局部出现瘀血[1];③静脉拔针时用棉签横压皮肤穿刺点,而未压着血管穿刺点,导致皮下瘀血;④按压时间较短,特别是使用抗凝药物或自身凝血功能障碍者更易发生;⑤交换操作者:由护士拔针按压片刻后交由患者继续按压,存在按压空虚,造成淤血[2]。

1.3药物因素使用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肝素、低分子肝素、氯吡格雷等,也可能造成穿刺部位局部瘀血。

1.4静脉注射时间长临床上某些疾病因不能进食或只能少量进食,达不到身体所需能量和营养,则需要长期静脉输液。

静脉血管反复穿刺或长时间输液,造成血管机械损伤而引起皮下瘀血或静脉炎。

2防护对策
2.1根据患者血管弹性和脆性改变穿刺手法老年人血管弹性差、脆性大,穿刺时在针头迅速刺入皮下后减慢穿刺速度,使针头缓慢进入血管,见回血后针尾向下压使穿刺角度小于15°,将针头稍抬起缓慢向前送针。

2.2根据不同的疾病选择适当的血管糖尿病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应选择较直、管径稍粗的血管;慢性肝肾功能衰竭患者,应避免使用肢体内侧的小血管,因这类血管脆性大,凝血机制差,伴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同时内侧皮肤薄,血管表浅易刺破或穿刺成功后易发生外渗;瘫痪患者应选择健侧肢体血管,以防血栓形成,且在患侧输液易引起肩手综合征。

2.3提高护士静脉穿刺技能护士静脉穿刺技能训练应量化管理,以提高静脉穿刺的能力;护士操作前心情愉快,能增加其静脉穿刺的成功率[3]。

2.4做好穿刺前的准备工作
2.4.1护士对待患者的态度应亲切和蔼,以减轻患者的紧张和恐惧心理,从而更好地配合操作。

2.4.2扎止血带松紧适宜良好的静脉血管充盈度是保证"一针见血"的关键。

止血带过松血管不易充盈;止血带过紧、时间过长会使肢端发紫、疼痛,反而不利于穿刺。

为了使止血带的压力达到理想的范围值,可通过多次的扎止血带练习,评估静脉充盈度,以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2.4.3局部血管扩张法对周围静脉显露不明显,血管痉挛穿刺困难者,充分活动双手如揉搓双手、局部热敷能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血管扩张,静脉充盈,改善血液循环,尤其是循环差、静脉塌陷难以穿刺的患者,配合热敷法有助于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2.4.4室内温、湿度:保持室内温度18℃~20℃、湿度50%~60%,可使患者感到轻松、舒适、安宁、减少消耗,有利于消除患者紧张心理,减轻血管痉挛。

2.5进针方法常规静脉穿刺术即常规消毒皮肤后,针尖与皮肤成20°,在静脉上方或侧方进针,针尖穿过皮肤后在皮下沿静脉方向潜行约0.5~0.8mm再刺入静脉,见回血后顺静脉进针少许。

但在临床上针对患者年龄、部位不同,进针方式有所差异,对老年浅小静脉,主张35°进针;对老年血管壁厚、硬、易滑动患者主张超过40°进针;对小儿头皮静脉、手背及足背浅静脉,主张10°~45°进针;肘静脉、大隐静脉、小隐静脉,主张20°~30°进针。

2.6拔针止血技巧
2.6.1拔针方法先用一只手取棉签轻轻放在针头的上方按静脉血管方向盖住针眼,另一只手拿住针柄,快速将针头拔出,拿棉签之手随即用力按压针眼。

这种先拔针再按压针眼的方法,使针头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退出血管,减轻甚至去除了针刃对血管造成的机械性切割损伤。

2.6.2拔针按压部位传统的静脉拔针按压的部位是用棉签横压皮肤针眼处,但静脉穿刺时针头进入皮肤后常常会沿血管上方稍行一段距离后进入血管,而使皮肤穿刺点和血管穿刺点不在同一垂直点上,横压法易导致血管穿刺点未受压而渗血,造成局部淤血。

研究者[4]发现用棉签或棉球同时按压静脉血管针眼和皮肤针眼两处的出血率明显低于横压法。

2.6.3拔针按压方法①拔针后,采取指压法而非指揉法,减少局部皮下出血发生[5];②常规肘窝部静脉穿刺后以干棉签按压穿刺点,迅速拔出针头,并将前臂屈曲压迫片刻。

但实际上,在前臂伸展状态下按压止血的方法,不但皮下瘀血发生率低,而且瘀血的范围较小;③护士先将棉签按压,再交给患者按压棉签头,待患者正确按压后松手,避免存在按压空隙,起到持续按压的效果[6]。

2.6.4拔针按压时间研究者[7]根据统计学处理结果,认为拔针后按压血管4min左右最为合适。

如长期使用抗凝剂及有出血倾向、恶病质患者,由于血液成分改变,血管脆性大,血液凝固功能差,拔针后应固定按压5~10min,以减少局部皮下出血机会。

老年人血管动脉硬化,弹性减弱,加上皮下组织疏松,拔针后不能快速收缩使伤口闭合,应延长按压时间[8]。

2.7保护血管,促进局部皮下瘀血消散①需长期反复作静脉注射患者,应注意保护静脉,必要时要使用深静脉穿刺、PICC等;②出现局部瘀血,24h内局部冷敷,防止血管扩张,加重出血,24h后可热敷,以减轻疼痛,促使局部瘀血消散。

综上所述,静脉穿刺后淤血受患者及护理人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年龄、疾病、拔针方法拔针后局部出血情况各不相同。

根据个案区别对待患者,防止静脉穿刺引起的局部淤血,延长静脉血管的使用寿命,减轻患者痛苦。

参考文献:
[1]蒋婉英.肘窝部静脉穿刺后按压止血时不宜屈肘[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5):391.
[2]吴益荣.180例患者静脉采血拔针后2种按压法的效果比较[J].实用全科医学,2007,5(8):752.
[3]刘琨.静脉输液成功心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2):182.
[4]陈莉红,秦国柱.采血拔针后的两种按压方法效果比较[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0,26(9):660-661.
[5]谢延香.静脉穿刺拔针按压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3):74
-5.
[6]曾间宽,李桂宝.两种拔针及按压方法在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9):20-21.
[7]王小利,刘侠,胡媛媛.107例患者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血管时间的比较研究[J].安徽医学,2010,31(7):835-836.
[8]毛平.延长按压时间控制静脉采血后出血效果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7):4094-4094.
编辑/哈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