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传统节日的习俗与演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原传统节日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情感与思想,有利于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
化,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宣扬中华美德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民
俗更是丰富多彩。

本文主要根
据岁时节令变化,
介绍了春节、元宵节、二月二、
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十月一、冬至等中原传统
节日的习俗与演变,以期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同中原传统节日文化,增强中原文化的亲和力和同宗同源的民族情。

一、中原传统节日概述
(一)
春节春节一般指农历正月初
一,是“岁之元,
月之元,时之元”,一年的开始,又称“阴历年”“元日”或“元旦”(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使用“公历纪年法”
,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过年”“新年”,是中华民族最重视、
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期
间,人们驱邪除秽、洒扫庭院、迎新纳福、祭祀神佛、祭奠祖
先、祈求丰年等。

中原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持续时间较长,一般从腊月初八开始,到正月
十五都属于春节,其中除夕和正月初一为春节的高潮。

1.腊八
一到农历十二月,中原人
便为“辞旧迎新”忙碌起来,腊八吃粥,“吃罢腊八饭,就把年
货办”。

《东京梦华录》卷十中记载:“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
五人作队念佛,以银铜沙罗或
好盆器,坐一金铜或木佛像,
浸以香水,杨枝洒浴,
排门教化。

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
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

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

”《如梦录
·节令礼仪纪第十》中提到,在这一天,“大小人家,俱煮果粥,谓之‘腊八
粥’,以应节气,至年近送礼,薄厚不等。

”民国五年
(1916年)《郑县志》(以下简称
《郑县志》)中提到,用大米、
小米、麦、高粱、黄豆、柿饼、
红枣之类的食阴刘向阳
中原传统节日的习俗与演变
文化Culture
材来做腊八粥。

2.祭灶
腊月二十三“祭灶”,小年来到,人们要修理灶台,祭灶神,祈盼一年平安无事等。

还要准备年货、蒸馍、杀猪宰羊、添置新衣,一派忙忙碌碌喜气洋洋的景象。

《如梦录·节令礼仪纪第十》中提到,腊月二十三是灶神上奏天庭的日子,“礼宜祭祀,王用猪羊,遣典膳官祭;乡绅士庶用三牲或刀头供献。

祈诉祝祷。

”乾隆年间《荥阳县志》(以下简称《荥阳县志》)中提到“祭品必列糖数饼,以粘神口使勿言。

”《郑县志》中记载:“民间‘祀灶’,以生鸡一只,鲤鱼一尾,肉一方,酒三尊,牙饧、饼食、柿饼、红枣之属为献。

”中原地区流行“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所以祭灶一般由家中的掌权男性来进行,祭灶的男性在祭灶王爷的时候要上香、磕头,磕头时还要说“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类的话,然后用芝麻糖象征性地往灶王爷嘴上抹两下,意思是让他吃了糖之后上天多说些好话,以保全家平安健康。

祭灶后剩下的芝麻糖全家老少分吃了以保平安。

祭灶后,家家户户一般就开始备年货了。

《东京梦华录》卷十中记载:“十二月,街市尽卖撒佛花,韭黄、生菜、兰芽、勃荷、胡桃、泽州饧……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

卖干茄瓠、马牙菜、胶牙饧之类,以备除夜之用。

”《郑县志》记载腊月二十三谓之“交年”,家家户户要开始买酒肉、蔬菜、鞭炮等物,来为除夕
之夜做准备。

如今很多超市过
年期间正常营业,人们购买新
鲜的食材变得非常方便,所以
不再需要像之前那样提前大量
筹备年货了。

3.除夕习俗
放鞭炮。

北宋王安石的《元
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
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
把新桃换旧符。

”这是王安石任
参知政事主持变法时的一首即
景之作,取材于老百姓过春节
时迎接新年的民间习俗,点燃
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
分表现了春节的欢乐气氛,富
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可以增加节日喜庆的
氛围,《东京梦华录》卷十中记
载,除夕这天:“禁中爆竹山呼,
声闻于外。

”豫东地区会在正月
初一一大早煮上除夕夜包好的
饺子或“元宝”,俗称“喝汤”,喝
汤前放鞭炮,迎接新年,也表示
这家人已经起床,可以登门拜
访互贺新年了。

近年来为了环
保,减少大气污染,很多地方禁
止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时
代在更新,习俗也在随之改变。

贴春联。

除夕是一年中的
最后一天,这一天要忘却过去
一年中的不愉快事,门易春联,
贴门神、财神,“新桃换旧符”。

贴春联起源于民间挂桃符的习
俗,用桃木做成两块门板,上面
画上上古神话中的神荼、郁垒
两个神像或写上他们的名字,
悬挂在大门左右两侧,用来驱
邪镇鬼、祈福灭祸。

唐代以后,
人们也把两位唐代武将尉迟恭
和秦琼当作门神。

宋代,人们开
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新春之
际贴在门窗两边表达人们祈求
福运的心愿。

明太祖朱元璋曾
颁布圣旨让每家每户除夕日用
红纸写上对联贴于大门两旁。

民国十二年(1923年)《许昌县
志》记载,除夕这一天要“易门
联,贴门神,换桃符”。

贴春联的
习俗一直流传至今,成为春节
家家户户都会做的一件事,大
多在新年的最后一天进行,有
的在门窗上倒贴“福”字,寓意
“幸福到”“福气到”,寄托了人
们对新的一年幸福生活的美好
祝愿。

守岁。

在爆竹声中辞去旧
岁,一家人团团圆圆,“守夜”迎
来新年。

《东京梦华录》卷十中
记载:“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
闻于外。

士庶之家,围炉团坐,
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郑县
志》中记载除夕夜时,“家庭举
晏,长幼咸集。

儿女博戏,终夜
不寐,谓之‘守岁’。

”除夕燃放
烟花爆竹、守岁的习俗在宋代
已经盛行,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如今虽然很多地区少了爆竹烟
花,但是边吃年夜饭边聊天,看
着春晚守夜的习俗依然盛行,
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真情。

4.大年初一
礼神祭祖。

正月初一这天
全家起早,祭祀祖宗。

嘉靖年间
《通许县志》称祀神完毕,“复于
中堂或悬祖考影像,或请主以
祭”。

康熙年间《开封府志》记载
需“盛馔祭祖考及外神,卑幼拜
尊长”。

乾隆年间《祥符县志》记
载半夜时起来“陈牲醴,焚寓
钱,祝天地,祭影堂”。

乾隆年间
《中牟县志》记载这一天要早
起,“天地、祖先前燃烛焚香,具
牲醴肴果祭奠”。

拜年。

正月初一一大早,人们穿新衣戴新帽,走亲串友,到近门邻居家里拜年说吉祥话,互相道喜问好。

《东京梦华录》卷六中记载:“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

士庶自早互相庆贺”。

康熙年间《商丘县志》记载,这一天:“早起祝内外神,拜家庆毕,遍谒亲友,谓之‘拜节’。

”《荥阳县志》记载:“是日也,士庶冠服修洁,姻友则投笺互拜,曰‘拜年’。

”《郑县志》记载:“民间则设奠于祠堂,次拜家长。

”通常晚辈到长辈家中施礼拜年,长辈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给晚辈,共享天伦之乐。

除此之外,春节期间人们还会穿新衣、赶庙会。

《东京梦华录》卷六中记载:“小民虽贫者,亦须新洁衣服,把酒相酬
尔。

”康熙年间《开封府志》记载
正月初一这一天要“早起新
服”。

《郑县志》记载除夕时妇女
的衣服、钗环之类的东西会“更
造一新”。

光绪年间《归德府志》
记载正月七日俗称“阏伯火正
生辰”,男女老少要去阏伯台火
星庙进香。

如今商丘地区依然
每年举行火神台庙会,从大年
初一持续到十五左右,很多人
家在大年初一上午全家去逛庙
会和进香,热闹非凡。

中原地区还有大年初一吃
水饺等习俗。

民国九年(1920
年)《夏邑县志》记载正月初一
要吃馄饨,俗谓之“扁食”,也叫
“水角(饺)”,取“天开混沌”之
义。

乾隆年间《获嘉县志》中提
到要在大年初一早起后在门前
放一根横木,叫作“挡鬼棒”,光
绪年间《归德府志》记载在除夕
夜横一木,叫作“跌千斤”,如今
有些农村地区依然保留着这个
习俗。

在河南大部分地区,春节
欢庆活动要一直延续到正月
十五才算结束,其间,人们会
走亲访友,并举行一系列的文
化娱乐活动。

全省各地的风俗
有很大不同,通常从初二起,
人们开始串亲戚朋友,不过在
有些地方,如睢县,初三是鬼
节,不许走亲戚。

南阳一带有
人认为过了初五春节就结束
了,在河南算是较早的。

初三、
初五、初七各有节庆,如初三
为鬼节,吃饺子、祭亲人,初五
又称“破五”,初七“送火神
爷”。

春节里的庆典反映了人
们祛病强体、祈盼新年大吉的
美好愿望。

(二)元宵节
元宵节在农历正月十五日
晚,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又
称“元夜”“元夕”“上元节”“灯
节”。

元宵节张灯庆贺始自唐朝
初年,百姓点灯欢娱游玩,从节
日当天一天,发展到两天、三
天,到宋朝时,节日时放假五
日。

《东京梦华录》卷六中记载
了元宵时开封府御街的盛况:
“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
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


蹴鞠、杂技、吞剑、弹琴、算卦、
说书、唱戏……各种各样奇异
巧妙的演出,数以百计,令人耳
目一新。

到了明清时期,元宵节
已经成为官宦缙绅和普通百姓
等社会各个阶层盛大的节日。

2008年,元宵节被列为第二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日被永
久保存了下来。

文化Culture
1.灯会
元宵节这天,晚上家家户户,街巷道路,俱张灯结彩,燃放烟花爆竹,通宵游园灯会,又称“闹元宵”。

《东京梦华录》卷六中记载元宵灯会直至正月十九日才收灯,5个晚上不禁城,皇帝还曾经下旨延长时日。

《如梦录·节令礼仪纪第十》中记载,这一天各个街道各个庙宇都有灯棚,无论是王府乡绅还是平民百姓,每家都放花灯,门前点门灯,争相放花炮,“各街俱有灯市,自初十日开市,出卖各种奇巧花灯,亦有纱人、耍货,铺面铺设至一二里。

”“丝弦竞奏、舞旋、扮戏、吊对倒喇、胡乐,热闹非常。

又,烟火架上,安设极巧故事,纵放走线兔子,有
火盔、火伞、火马、火盆、炮打襄阳、五龙取水、牌坊等名,花炮声震耳。

”这天晚上,整个开封城无不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

此外元宵节还有猜灯谜的习俗,《郑县志》记载:“好事者好为藏头诗句,任人揣测,谓之‘猜灯谜’。

”如今,将谜语写在纸条上贴于花灯上,既可以赏灯又可以猜灯谜,两者结合在一起成为元宵节的典型习俗。

2.汤圆
除了花灯,元宵节不可或缺的就是汤圆(又称元宵)了,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大约形成于宋代。

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周必大,原籍管城(今河南郑州),他所作的《元宵煮浮圆子》诗里有“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的诗句。

《如梦录·节令礼仪纪第十》记载:“节礼,追望内用元宵一品,即汤圆也。

南北果品表里,贫富任用。

王府、乡绅、士庶之家,各设酒款客,玩赏元
宵。

”《郑县志》记载:“市食则糖
元粉团,谓之‘元宵’。

”如今,
元宵的制作变得更为简单,将
预备好的馅料晾干切成小四
方块,放在机器中滚上江米粉
即可。

3.其他
这一天,商丘和南阳等地
的新婚者,岳父母要把女婿接
到家里一起过节,称“躲灯”。


间风俗,在豫东地区有用面粉
蒸作“面灯”,置食用油中,油中
置谷秆棉花做成的“灯芯”,点
燃了,每人一盏,走家串巷,边
玩边吃,颇有情趣。

次日,人们
要出游,叫“走百病”。

据天一阁
藏嘉靖《尉氏县志》记载,“十六
日谓之‘残灯’,其日士女遍游
于东门外过石矼,其夜出南门
过鲤鱼桥,谓之‘走百病’。

”正
月十七日,洛阳老城的新妇还
返回婆家,在十九日“添仓”,即
把粮食装入麦囤内。

在灯节前
后,人们通过各种仪式表达祈
盼驱赶鬼怪邪魔和新的一年太
平吉祥的美好愿望。

(三)清明节
清明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
气之一,又称“三月节”“踏青
节”。

时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
桃红柳绿。

此时的中原大地,绝
大部分地区阳气上升,万物复
苏,人们逐渐脱去冬衣,迎来新
的一年的辛勤耕耘。

2006年,
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扫墓
清明节早上,每家每户院
门口撒清灰,防邪气入门,这一
天,中原人大多祭祖扫墓。

《东
京梦华录》卷七中记载:“清明
日,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

都城
人出郊。

”《如梦录·节令礼仪纪
第十》中记载:“至清明之日,王
宗、乡绅、士庶人家,各备

烛、纸锭、祭品上坟拜扫添土。

”《郑县志》记载这一天“倾城上坟”。

上坟给故去的亲人增添新土,带牲礼祭祖于墓前,称“拜扫洁洒”。

洛阳有些地区将清明节的祭祖扫墓提前至农历二月十五日。

2.踏青
清明节前后,人们有相约踏青郊游等习俗,另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传统娱乐和旅游活动,所谓“轿马车辆载道,男妇携幼盈野,亦有提壶偕友郊外踏青。

至晚方折柳攀花、桃红柳绿,街如软绣。

”乾隆年间《汜水县志》中记载,在这一天,“遍插柳枝,妇女竞游郊外,踏青挑菜,谓之‘走百病’。

”豫东人在清明节早上有吃鸡蛋、蒸青草或树叶的习俗。

(四)端午节
端午在农历五月初五,原名“端五节”,因唐玄宗八月初五出生,故改为“端午”,又称“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等,是夏季最隆重的节日。

节日起缘说法不一,最常见的说法是纪念著名诗人、政治家屈原。

除此之外,还有吴越民族图腾说、起源于三代夏至说,以及恶月恶日驱避说等。

从民间风俗看,吃粽子缘于投粽子以江中,与纪念屈原之说比较符合,其他习俗多与防病健体有关。

明清时期,端午节已经是民间极为重要的时令节日。

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1.避五毒
在古人看来,五月为毒月,
初五又是毒日,民间又有“蛇、蜈
蚣、蝎子、蜥蜴、癞蛤蟆五毒”之
说,五月是它们活动频繁的时
期。

从气象学角度看,农历五月
气温趋高,蚊蝇害虫增多,该月
传染病易流行。

因此,古人认为,
五月之初,应该加强疾病的防
控,“五月里有午端阳,粽子油条
泡雄黄”。

这一天,人们插艾草、
贴艾虎,饮雄黄酒,以避驱蚊虫,
避五毒乃是过“端午”之初衷。

《东京梦华录》卷八中记载:“自
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
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
家铺陈于门首,与粽子、五色水
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
士庶递相宴赏。

”《如梦录·节令
礼仪纪第十》中记载:“至五月初
五日端阳节,地腊之辰,门悬艾
虎,插彩艾、菖蒲,供雄黄酒、茱
萸蒲酒……”
2.吃粽子
吃粽子的风俗在南北均流
行,《郑县志》中提到“包黍枣为
粽”。

据文献所记,在河南尉氏、
夏邑和光山等地,“具角黍”是
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

嵩县、卢
氏、鲁山、栾川、西峡等少数豫
西地区的山上生长槲叶,当地
人用槲叶包上小米,叫作“槲
包”,端午节吃槲包是当地的特
色习俗。

除此之外,还要吃油炸
食品,如油条、麻花、麻叶等,其
中又以糖糕和菜角为河南代表
性的节日食品。

3.系花花绳
在这一天,小儿系五色丝
带,用以避邪。

《东京梦华录》卷
八中提到端午节应节的物品有
“百索”,即用五色丝线编结的索
状饰物,也叫“长命缕”,唐韩鄂
《岁华纪丽·端午》中记载:“百索
绕臂,五彩缠筒。

”《如梦录·节令
礼仪纪第十》中提到“五色彩线
捆手及膝”。

《郑县志》中提到“束
以五色彩丝”。

如今栾川地区依
然保留了端午系花花绳的习俗。

4.捉癞蛤蟆
在河南一些农村,还流行端
午节捉癞蛤蟆的风俗。

据嘉靖天
一阁本《归德州志》载:当天,“取
蛤蟆噙墨,备涂肿毒,隆师逆女
追节多采药,汲井水疗疥。

”同刊
本的《尉氏县志》也说:“有日午
时,采百草为药并贴符禁”。

民间
认为,癞蛤蟆有剧毒,能够清热
解毒,特别是端午这天捉到的癞
蛤蟆毒性最大,质量最好,人们
把癞蛤蟆眼泡上的毒汁挤出拌
入面粉搓成长条,晾干备用。


把锭墨塞进癞蛤蟆嘴里,将它挂
在墙壁上,风干后就成了中药,
称蛤蟆墨。

人身上出了毒疽,用
此墨画一圈,病情就会得到控
制。

正因为有此风俗,这天的癞
蛤蟆特别难捉,人们说它是“神
虫”,这天怕被人捉拿,都纷纷躲
藏起来,故而民间有“癞肚蛤蟆
躲端午”的俗语。

(五)中秋节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
又称为“仲秋节”“追月节”“团圆
节”,2006年,中秋节被列入第
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

吴自牧《梦粱录·中秋》:“八
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
半,故谓之中秋。

”该节日源于秋
分,秋高气爽,皓月当空,正是祭
月赏月之时。

因月亮圆而明亮,
故又是“团圆节”。

《东京梦华录》
卷八中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
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闾
里儿童,连宵嬉戏。

夜市骈阗,至
于通晓。

”《如梦录·节令礼仪纪
第十》中提到,这天一家人聚在
一起,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西
文化Culture
瓜、毛豆、点心或酒馔等,“请客饮酒名‘西瓜会’”。

在此期间,“妇女赏月,观星,朝天礼拜,焚化金钱、宝马、楮信凡仪,祈恳年年此日双清。

”晚辈要带月饼礼品拜望亲长,以示亲谊思念,所用礼物,大体如月饼、西瓜、鲜果,鹅、鸭肉、肘之类。

《荥阳县志》中提到“旁列豆叶数茎为玉兔设食”。

《郑县志》记载:“民间以瓜果、月饼相馈遗。

行路者必归家,取团圆之意。

”这一天晚上,一家人要一起赏月夜宴,有的甚至一晚上不睡觉。

有的地方还流传着“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的谚语。

(六)重阳节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古代以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日即重阳,又称“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唐代被正式定为节日。

重阳节活动非常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

《东京梦华录》卷八中记载:“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铃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

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

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乐冈等处宴聚。

”《如梦录·节令礼仪纪第十》中记载:“各家俱蒸发面花糕,登高宴客,玩赏丛菊,礼物随时备办。

”《郑县志》记载:“其登高欢饮者必簪菊泛萸,犹有古人之遗俗焉。

”古人以九为最,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这天,人们要喝菊花酒,吃“糕点”,表示步步高,健康长寿,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
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
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七)其他节令习俗
除上述代表性的节日外,中
原人民还有其他丰富多彩各具
特色的节令习俗。

1.立春
立春又叫“打春”“鞭春”。


春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之首,在这
一天,人们隆重举行祭祀,“设五
辛盘,食春饼,号咬春”,祈盼来
年有个好收成。

《东京梦华录》
卷六中记载:“立春前一日,开
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

开封、
祥符两县,置春牛于府前。

至日
绝早,府僚打春,如方州仪。


前左右,百姓卖小春牛,往往花
装栏坐,上列百戏人物,春幡雪
柳,各相献遗。

”《如梦录·节令
礼仪纪第十》中记载:“阅毕,置
春牛于府仪门外东棚
下,牛头向西,前设香
案。

至立春日时,阖府
属官齐至,拜毕,官转
三遭,各击三杖,然后
厮役乱打。

”“春牛”即
打春用的土牛,后来
也用苇编或纸制,在
立春日,州县鞭打春
牛,来表示迎春与劝
农,祈求丰年。

如今农
业种植越来越机械
化、现代化,这个习俗
也随之消失了。

2.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因
为在惊蛰附近,人们祈
盼龙出来镇住害虫,因
此有了“二月二,龙抬
头”的说法,旧时有食
凉粉、龙须面的风俗。

《如梦录·节令礼仪纪
第十》中记载:“二月初
一日,中和节,祭日光。

次日,俗
谓‘龙抬头’之时,延客吃‘龙须
面’。

节礼送面及果品、肉菜之
类。

”《荥阳县志》记载,这一天会
拿豆子在火上炙烤来压制毒虫,
“女多归宁”。

《郑县志》中提到这
一天城中士女会“出郭踏青”。


今豫东有些地区还保留有这一
天吃韭菜煎饼和饺子的习俗。


为民间流行正月里不能剪头发
的说法,所以小孩子多于这一天
理发,有“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
有精神头”的俗语。

近几年,洛阳
很多地方把“龙抬头”改称“春龙
节”,学校在这一天举行成人礼,
对青少年进行责任担当的教育
活动,给传统节日赋予了新意。

3.七夕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与牛
郎织女每年这一天晚上在天河
相会的故事有关系,妇女多在这一天进行乞巧活动,又称“七巧节”“乞巧节”,是专门属于妇女的节日。

2006年,七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京梦华录》卷八中记载:“至初六日、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

铺陈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

妇女望月穿针。

或以小蜘蛛安盒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

”《荥阳县志》记载,这一天“妇女乞巧,以盆贮水曝烈日中,顷之水膜凝面,举绣针浮之,谛视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鸟之影者为上,有成剪刀牙尺之影者
为次,谓乞得巧,女伴相贺;其影粗如槌、细如丝为拙,则群相哄笑。

”《郑县志》记载这一天大家“盛设瓜果、酒肴于庭中或楼台之上,谈牛女渡河事。

妇女对月穿针,谓之‘乞巧’,或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少。

”这是妇女以针线女红为业,希望织女保佑,以后成婚以才好为夸奖。

如今,人们在这一天主要表达男女之间矢志不渝的爱情,当成了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情人节。

4.中元节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要上坟烧纸祭祀家中已故亲人。

《东京梦华录》卷八中记载:“七月十五日中元节。

先数日,市井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假带、五彩衣服。

以纸糊架子盘游出卖。

”“十五日供养祖先素食,才明即卖穄米饭,巡门叫卖,亦告成意也。

”“城外
有新坟者,即往拜扫。

”《如梦
录·节令礼仪纪第十》中记载:
“中元节,上坟祭祖,追荐先灵,
放河灯、救拔溺死鬼魂。

”《郑县
志》记载:“人家多持斋诵经,荐
奠祖考。


5.十月一
十月初一有向神祇或先祖
烧献的习俗。

《东京梦华录》卷
八中记载:“(九月)下旬即卖
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
日烧献故也。

”《如梦录·节令
礼仪纪第十》中记载:“至十月
初一日,民间岁腊之辰,家家
上坟,脩纸钱、金锭、寒衣、祭
品等物。

”还提到了清明、中元
和十月朔都是鬼节。

天一阁藏
嘉靖本《夏邑县志》记载,这一
天人们会将纸剪成衣服的形
状上墓,叫作“送寒衣”。

《郑县
志》记载这一天“祭奠祖考,或
有举扫松浇墓之礼者。

”河南
很多地区现在仍保留着农历
十月初一上坟烧纸祭祀已故
亲人的习俗。

6.冬至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此
日是一年中夜最长、昼最短的
一天,古时有“冬至大如年”的
说法,主要有祭天祭祖、吃饺子
的习俗。

《东京梦华录》卷十中
记载:“十一月冬至。

京师最重
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
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
饮食,享祀先祖。

官放关扑,庆
贺往来,一如年节。

”《如梦录·
节令礼仪纪第十》中提到“至十
一月冬至节,一阳生时,食扁
食,朝贺、送礼与年节同。

”《郑
县志》记载:“郑俗最盛,故有
‘肥冬瘦年’之说。

作水饺以祀
先祖,妇女献鞋袜于其尊长,亦
古人履长之义也。

”现在中原及
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保留有吃
饺子的习俗,有不吃饺子会冻
掉耳朵的说法。

7.打夜胡
古代民间岁末习俗,驱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