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论看翻译策略的选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目的论看翻译策略的选择
目的论作为功能翻译理论的主流,强调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翻译策略必须根据翻译目的来确定。

根据该理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适时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尽量在译文中再现源语文本的预期功能。

标签:翻译功能论;目的论;策略选择;译文预期功能
引言
早在1972年,詹姆斯·霍姆斯(James S.Holmes 1988: 71-78)就主张,翻译应分为三个分支:描述翻译学(又称为“翻译描述”)、理论翻译学(又称为“翻译理论”)、应用翻译学。

描述翻译学的任务是“描述在我们身处的世界上出现的翻译现象”,包括译本的特点、译本在目标文化环境中所起的作用,以及翻译的过程。

理论翻译学的任务是“利用描述翻译学的研究成果,并结合相关学科提供的资料,总结出一些原则、理论和模式,以解释和预测一切在翻译范畴之内的现象”。

应用翻译学则包括翻译教学、工具制作、政策研究、翻译批评四个方面。

在这三个分支中,描述翻译学是另外两个分支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开放的翻译理论。

这种翻译理论的任务,用勒菲弗尔(Lefevere 1992: 101)的话来说,就是翻译诗学不应有一系列的规范组成,而应该描述翻译者可以采用而且已经采用过的一切可能的策略。

如,直译、意译、等效翻译、语义翻译、传意翻译等等。

可是,我们又根据什么来选择翻译策略呢?德国功能派学者费米尔和诺德等提出的“目的论”(Skopostheory)是功能翻译理论的主流,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指引。

一、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目的论
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项有目的的交际活动。

该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莱斯(K.Reiss)、费米尔( H.J. Vermeer)、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提出的译文功能理论为翻译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而“目的论”则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

这个理论的中心思想是,行动皆有目的,行动者参照实际环境选择一种他认为最合适的方式以求达到预期目标;既然翻译也是一种行动,所以译者也会在翻译目的的指引下,尽量考虑一切可能有关的因素,从而决定最合适的行动方式;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目的决定手段”,翻译策略必须根据翻译目的来确定。

1971年莱斯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提出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批评的新模式,即从原文和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建立了功能派理论的雏形。

她把文本类型、功能和翻译方法联系起来,提出了三大功能文本类型(text-type),即“信息型”、“表达型”和“诱导型”。

她的学生费米尔( H.J. V ermeer)在行动理论(theory of action)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译的“目的论”(Skopostheory)这一功能学派的主体理论。

费米尔明确指出,
所有的翻译都指向其预定的对象,因为翻译其本身就是“为的语目的和的语环境中的的语对象创造出的语背景中的文本”。

有不同的目的,就有不同的翻译方法。

因此,费米尔(Vermeer 1989:185)指出,译文并不是一定要“忠实”地模仿原文的;“‘忠实’于源文(无论对忠实的解释或定义为何)只是可能的、合法的目的之一”。

德国功能学派的最后一为主导人物是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她强调译文文本应贴近读者,翻译时译者应该注意使用符合译语文化观念和习语语言结构模式的表达方式,对原文作必要的调整。

她不仅对功能翻译学派的理论進行了系统的梳理和阐释,而且还针对功能翻译理论的不足提出了翻译的“忠实原则”,并根据文本功能与翻译目的的关系提出了“纪实翻译”和“工具翻译”两大翻译方法,进一步完善了功能翻译理论体系。

由此可见,功能派强调翻译是一项有目的的交际活动,把翻译看做一种需考虑读者和客户要求的全新的目的性交际活动,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翻译理论所强调的原文及其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要达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

二、翻译策略的选择
翻译策略是译者在翻译工作开始之前,根据文本类型、文本功能及翻译目地制定的工作方针。

这里的工作方针指的就是翻译策略。

翻译策略的选择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本文仅从宏观角度讨论翻译策略的选择。

从翻译活动的整个过程来看,翻译的委托方要求、翻译的目的、文本读者、译文用途、文化差异、价值观差异、审美取向等等都决定了翻译标准的确定和翻译策略的取舍。

在英汉互译中,译者必须从作者、作品内容、读者、作品背景、作品表达手段等各个方面,对作品进行全面分析,然后转换出能起类似原作交际作用的译文,在正确传达信息的前提下,使译文具有可读性,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根据行为理论的观点,任何一种行为都有其特定目的。

翻译也是一种活动,也就是有目的的行动,所以译者就应根据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翻译不同类型的文本,应该运用不同的翻译原则和方法,这是当代翻译理论的核心。

一般说来,翻译可粗略地分为文学文本的翻译和非文学文本的翻译两大类。

就文学文本来讲,采用哪一种翻译方法,是归化还是异化;选择翻译什么作品,是世界名著、大众读物、科普作品、时政性文章、学术著作还是科幻小说;译者是受委托还是出于个人偏好翻译作品;同一作品为什么会有多个不同版本的译作,除了不同时代的社会意识形态的需求,是不是另有目的呢?翻译这一复杂的社会活动从一开始就受到目的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例如,杨献益、戴乃迭的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和霍克斯(David Hawkes)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 两个《红楼梦》英译本,引起了不少讨论。

许多论者关注的,是哪个译本比较好的问题。

严格来讲,两个译本并没有成败或者优劣之分,只能说各有特色,各有各的用途和功能。

译者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而已。

再如张南峰先生的译作《好的,首相》, 他在《中西译学批评》一书中谈到《好的,首相》的翻译目的与翻译策略的关系时指出,其翻译目的有三:1)着重艺术等值,使译文在目标系统中有可能被接受为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但通过双关语来制造幽默,将与经典化文学的诗学不同;2)挑战主流翻译诗学;3)以外喻中。

从翻译
策略上看,译者在双关语的翻译上可以说是煞费苦心,译文中使用8种翻译策略,共有218个双关语。

张南峰先生除了使用双关语之外,还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段,其目的就在于达到幽默的效果。

因此,译者从一开始作为文本生产者的角色,其翻译策略的选择已有了宏观基础。

提及非文学文本的翻译应该属于应用翻译。

应用翻译是一种以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又注重信息传递效果的实用性翻译,它的最大特点是实用性强,应用面广,其范围涵盖当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大不同于强调艺术审美与文学欣赏的文学翻译。

不同文本的功能和目的不一样,翻译的要求和标准也不一样,例如商贸公文有商贸公文的规范和格式,广告宣传有广告宣传的形式和习惯,时政科技文章有时政科技文章的原则和要求,各自采取的翻译策略自然不会一样。

应用翻译大多数文本的策略导向基本以“归化”为主流,以的语读者为中心(TL reader-centered)。

以翻译目的论在对外宣传资料翻译中的运用为例,对外宣传资料强调信息的突出性、召唤性和简洁性。

要以读者为中心,注重读者反应。

翻译目的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指导整个翻译过程,其宗旨要求译者根据翻译“翻译要求”优先考虑译文读者的需要,以读者效应为准则,符合译文读者的欣赏习惯。

对外宣传资料其目的性很强,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经贸发展为着眼点,所以,译文强调对外宣传文本中的推销性和诱导性功能,使译文信息更具有召唤性,那么,对于源文中夸夸其谈的套语、口号语等非实质性信息进行删节处理,构建新的译文文本,使译文在忠实于原文实质性信息的基础上简洁准确、通顺流畅也是很自然的。

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 1991:25)曾指出:“按照目标文化的准则来调整或者‘改写’源文,是每个专业翻译人员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其实,偏离源文是翻译的必然现象,分别只在于有的距离大,有的距离小,有的是自觉偏离,有的是不自觉偏离或者不那么自觉的偏离(张南峰2004:8)。

結语
翻译功能派的目的论突破了结构主义语言学派视语言为静态的研究模式,从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翻译活动发生的背景来考察翻译活动,强调译者应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来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试图把翻译从源语的奴役中解救出来,从译入语的角度来阐释翻译,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读者应该根据客户或委托人的要求,结合翻译的目的和译语读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源于文本信息的选择、翻译策略的运用以及译文的表现形式。

诺德强调;“具体翻译要求的可行性取决于的语文化而不是源语文化环境,决定翻译目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接受者,文本只有被接受者理解并且要让他们理解才有意义”。

当然功能派目的论的局限性也使他不能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综合原则,任何一个文本也不可能只有一个功能,任何翻译策略也不可能滥用,把握好一定的尺度,译出好的作品,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参考文献:
[1]陈小慰.新编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3]张南峰.中西译学批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郭建中.汉英/英汉翻译:理论与方法[J].上海翻译,2005,(4).
[5]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7.
[6]方梦之,毛忠明.英汉—汉英应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5.
[7]Nord,Christiane.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 [M].Amsterdan, Jhon Benjamins, 1991.
Skopos Theory in Choosing Translation strategies
LI Yu-ting
(Xingjiang Polytechnical College, Urumqi,830091,China)
Abstract: The Skopos theory holds that the purpose of a translational act determines the whol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translational purposes, proper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strategies should be adopted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functions of the source tex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