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20-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测试卷(一)含答案与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装………………○………………订………………○………………线………………○………………
………………○………………外………………○………………装………………○………………订………………○………………线………………○………………
… 学校: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测试卷
物 理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7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五大题,21小题。
2.回答第二大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一、三、四、五大题时,请用蓝、黑色水笔或圆珠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5.答卷前请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一、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14分)
1.如图(一)所示,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则尺的分度值是 ,所测物体的长度是 。
图一 图二
2.如图(二)所示,高铁开通以来,极大地促进了沿线经济发展。
列车启动后,坐在车上的小明同学觉得站在站台上的安全员在向后运动,他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写出一个即可);行李架上的物品相对于列车是 的(选填“静止”或“运动”)。
3.声音是由于物体 而产生的,当人在雪山中大声说话时,因为声音能传递 ,所以就有可能诱发雪崩。
4.清晨,逐渐变强的闹铃声吵醒了小郑,他把闹铃关掉,这里是从 控制噪声。
这里说的“逐渐变强”是指声音特性中的 。
5.如图(三)是小明研究某种晶体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加热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进行)。
根据图象可知:这种晶体的名称是 ,液态时名称是 ,加热2分钟物体处于 状态,加热8分钟时,此物质的温度是 ℃。
图(三)
6.温泉是人们利用地热的一种形式。
冬天,温泉水面上方笼罩着一层白雾,这是水蒸气遇冷 形成的小水滴;雪花飘落到池水中立刻不见踪影,这是雪花 (均填物态变化)成水融入温泉水中。
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第7~12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3~14题每小题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2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7.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国防事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如图(四)所示,为我国空军战机空中加油时的情景( )。
A .以地面为参照物,加油机是静止的;
B .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机是运动的;
C .以地面为参照物,加油机和战机都是静止的;
D .以战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静止的
图(四) 图(五)
8.某物体从地面上某一点出发沿直线运动,其s-t 图象如图(五)所示。
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不正确的是( )。
A .物体在6s 内运动的路程为15m ;
B .以地球为参照物,物体在中间2s 内静止;
C .物体在前2s 内和后2s 内的速度相等;
D .物体在6s 内的平均速度为2.5m/s
9.许多成语对声现象有着生动描述。
下列成语中描写声音响度的是( )。
A.声如洪钟;B.曲高和寡;C.悦耳动听;D.余音绕梁 10.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根据声调可以判断是哪位歌手正在唱歌;
B .用“B 超”查看胎儿的发育情况,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C .二胡演奏出的优美旋律,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
……○………………内
………………○………………装………………○………………订………………○………………线………………○………………此
卷
只
装
订
不
密
封……○………………外………………○………………装………………
○
………………订………………○……………
…
线………………○…………
……
D.城市道路旁的隔音板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11.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放热现象的是哪一组()。
①初春,冰封的湖面解冻;②盛夏,旷野里雾的形成;
③深秋,路边的小草上结了一层霜;④严冬,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2.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来源,水通过三态变化,实现了在地球上的循环。
对以下自然现象所发生
的物态变化,判断正确的是()。
A.春天,冰雪消融﹣熔化;
B.夏季的清晨,河面上飘起淡淡的白雾﹣汽化;
C.深秋时节,树叶、瓦片上出现白霜﹣凝固;
D.寒冷的冬天,树枝上雾凇的形成﹣升华
1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利用B超检查身体应用声能传递能量;
B.公路旁安装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路径上减弱噪声;
C.课堂上能听到老师讲课声,是由于空气能够传声;
D.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会不同
14.如图六,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图六
A. 寒暑表测得某地的气温是11℃;
B. 海波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
C. 刚剥开包装纸的雪糕会冒“白气”,这是升华现象;
D.游泳后从水里出来感觉冷,因为身上的水蒸发吸热
三.作图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2分,共4分)
15.如图七是甲乙两物体的路程时间图像,请在右图中画出甲乙两物体的速度图像。
图(七)
16.某同学在做“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时,他记录了水在不同时刻的温度值,如下表所示,请在图(八)中画出水沸腾过程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C92 94 96 98 100 100 100 100
图(八)
四.实验探究题(本题共3小题,第17题5分,第18题6分,第19题7分,共18分)
17.在“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的实验中,小龙和小柳测量小明跑40m的速度。
(1)小龙和小柳用(填一种测量工具)在室外测出40m的路程。
图(九)
(2)小柳担任计时员,他用(填一种测量工具)测量小明跑步的时间,他应站在处(选填“起点”或“40m”)。
(3)小龙担任发令员,发令后,小明跑完40m路程,小柳计时如图(九)所示,由图可知,小明跑40m所用的时间为 s。
(4)小明跑40m的速度是 m/s。
………………○………………内………………○………………装………………○………………订………………○………………线………………○………………
………………○………………外………………○………………装………………○………………订………………○………………线………………○………………
… 学校: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在探究海波熔化过程的试验中,某实验小组讨论了以下问题:
(1)试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和 ,加热时需要不断观察海波的 变化; (2)本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保证海波 ,为此需要采用水浴法加热;
(3)实验结束后,他们绘制了海波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由图(十)可知:海波的熔点是 ℃,海波熔化的特点是(2分) 。
图(十) 图(十一)
19.小聪按图(十一)甲所示的装置组装器材,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
(1)小聪首先回顾了温度计的使用要求:温度计的 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并且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 。
(2)下表是实验中他记录的一组数据,根据数据在图(十一)乙图中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3分);由图可知,水的沸点是 ;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不断吸热,温度保持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90
92
94
96
98
100
100
100
100
五.计算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20.晓军从家中出发去万达广场,其中一半路程步行,一半路程骑自行车。
路程与时间图象如图(十二)所示。
则:
(1)晓军骑车的是图中哪一段? (2)晓军骑车的速度是多少?
(3)晓军从家到万达广场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图(十二)
21.(1)回声传到人耳比原声晚0.1 s 以上,人耳才能将回声和原声区分开,要想听到回声,障碍物跟发声体的最近距离应该为多少?(2)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3s ,收到回波信号,试计算海洋中该处的深度(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是1531m/s )。
2020-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测试卷
物理·全解全析
7 8 9 10 11 12 13 14 D
C
A
B
B
A
AD
BD
一、填空题
1.【答案】1mm 、3.80cm 。
【解析】刻度尺的分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由图知,在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为1mm,也就是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1mm;由图知,起始端在6.00cm处,末端在9.80cm处,所以物体长度为L=9.80cm﹣6.00cm=3.80cm。
2.【答案】列车、静止。
【解析】以列车为参照物,站在站台上的安全员相对于列车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安全员在向后运动,但行李架上的物品相对于列车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行李架上的物品是静止的。
故答案为:列车、静止。
3.【答案】振动、能量。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人在雪山中不能大声说话,是为了防止雪山发生雪崩,这是声音能传递能量的例子。
故此题答案是:振动、能量。
4.【答案】生源处、响度。
【解析】把闹铃关掉,等于关掉了生源,是在生源处控制噪声;
“逐渐变强”是指声音越来越大,指的是响度。
5.【答案】冰、水、固液共存、100ºC。
【解析】此题是用图像研究物态变化的题目。
首先要根据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确定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晶体的变化图像有固定熔点或温度不变的一段变化过程,非晶体则没有。
由此可知,此物质是晶体。
此物质在0ºC以下是固态,0ºC开始熔化,熔化过程持续时间是3分钟,这3分钟固液共存;当物质温度到100ºC时,开始汽化,此时气液共存。
所以此题答案是:冰、水、固液共存、100ºC。
6.【答案】液化、熔化。
【解析】冬天,温泉水面上方笼罩着一层白雾,这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雪花飘落到池水中立刻不见踪影,这是雪花熔化成水融入温泉水中。
答案是:液化、熔化。
二、选择题
7.【答案】D。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A、C:加油过程中,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加油机、战机和地面的位置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说它们是运动的;故A、C错误。
B: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机与加油机之间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战机是静止的,故B错误。
D:以战机为参照物,加油机与战机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加油机是静止的,故D正确。
故选D。
8.【答案】C。
【解析】A:由s-t图象可知,当t=6s时,路程s=15m,即物体在6s内运动的路程为15m,故A正确。
B:由s-t图象可知,在2~4s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为零,其速度为0,则以地球为参照物,物体在中间2s内静止,故B正确。
C:物体在前2s内运动的路程为5m,后2s内运动的路程为15m-5m=10m,即在相等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不相等,根据
t
S
V=可知,则物体在前2s内和后2s内的速度不相等,故C不正确。
D:物体在6s内的平均速度:s
m
s
m
t
S
V/
5.2
6
15
=
=
=,故D正确。
此题答案C。
9.【答案】A。
【解析】声音的响度是由物体振动幅度决定的,指的是声音的大小。
“声如洪钟”形容一个人说话声音大,非常洪亮的意思,故此成语描写的是声音的响度,A符合题意。
“曲高和寡”意思是非常美妙的音乐,可是无人能懂,很难找到知音。
和响度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
“悦耳动听”指的是音乐美,非常动听,人们听起来身心愉快。
指的是音色,不是响度,故C不符合题意。
“余音绕梁”指的是动听的音乐让人难以忘怀,音乐的余音久久萦绕在耳旁,和声音的传播有关,故D不符合题意。
此题正确答案是A。
10.【答案】C。
【解析】A.根据声调可以判断是哪位歌手正在唱歌;此说法错误。
判断歌手靠的是声音的音色,不是音调;不同人可以发出相同音调的声音,但永远发不出相同音色的声音。
B.用“B超”查看胎儿的发育情况,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此说法错误。
“B超”利用的是超声波传递信息不是传递能量的特点。
C.二胡演奏出的优美旋律,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此说法正确。
所有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城市道路旁的隔音板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此说法错误。
城市道路旁的隔音板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是在传播过程中防止噪声,不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11.【答案】B。
【解析】①初春,冰封的湖面解冻;湖面解冻是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属于熔化,熔化需要吸热。
②盛夏,旷野里雾的形成;是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属于液化,液化时要放热。
③深秋,路边的小草上结了一层霜;霜的形成是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属于凝华,凝华过程放热。
④严冬,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此过程是由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属于升华,升华需要吸热。
………………○………………内………………○………………装………………○………………订………………○………………线………………○………………
………………○………………外………………○………………装………………○………………订………………○………………线………………○………………
… 学校: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可知,放热的是②③,正确答案是B 。
12.【答案】A。
【解析】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
变化;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A :春天,冰雪消融属于熔化现象;故A 正确。
B :夏季的清晨,河面上飘起淡淡的白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故B 错误。
C :深秋时节,树叶、瓦片上出现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C 错误。
D :寒冷的冬天,树枝上雾凇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D 错误。
正确答案是A。
13.【答案】AD 。
【解析】利用B 超检查身体应用声能传递信息是正确的,也正是声能传递信息才制成了B 超仪,故A错误;
公路旁安装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路径上减弱噪声是正确的; 课堂上能听到老师讲课声,是由于空气能够传声也是正确的;
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会不同是错误的,音叉是可以产生固定音调的实验仪器,音叉的音调和敲击力量无关,故D错。
此题答案是A D。
14.【答案】BD 。
【解析】A.寒暑表测得某地的气温是11℃;此说法错误。
寒暑表的刻度值由上到下,刻度值增加,说明此时温度在零下,正确读数应是零下9℃,即-9℃。
B. 海波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此说法正确。
C. 刚剥开包装纸的雪糕会冒“白气”,这是升华现象;此说法错误。
雪糕冒白气是因为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形成的,是液化不是升华,故错。
D.游泳后从水里出来感觉冷,因为身上的水蒸发吸热 ;此说法正确。
游泳上岸后,身上的水在蒸发过程中吸热,所以感到冷。
正确答案是BD 。
三、作图题
15.【解析】甲乙两物体在路程时间图像中的图像是一条直线,故甲乙两物体均做匀速直线运动。
根据速度公式:t
s
v =可求得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为:
s m s m t s v /10880===
甲甲甲,s m s
m
t s v /51260===乙乙乙。
故其速度图像如图:
16.【解析】由表格中数据描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如图所示:
由表格或图象知,水在100℃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水的沸点,所以此时水的沸点是100℃。
四、实验探究题
17.【答案】(1)卷尺;(2)秒表、40m (3)8;(4)5。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平均速度的测量工具、原理和计算公式的应用。
(1)因为要测量速度的大小,需要测量出路程和时间,由于测量的路程较大,因此选择卷尺来测量路程,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计时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小明跑40m 所用的时间为8s ;(2)测量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s/t 。
小明跑完s=40m 所用时间为t=8s ,所以平均速度: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s m s
m V /5840==。
答案:(1)卷尺;(2)秒表、40m (3)8;(4)5。
18.【答案】(1)秒表;温度;(2)均匀受热;(3)48,吸热温度升高,当温度升高到3min 时开始熔化,7min 时,固体海波全部熔化完毕变为液体。
【解析】由图像可以看出,海波的熔化过程中,熔点是48ºC ,在3min-7min 时间内是固液共存状态,下面进行解答:
(1)试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和秒表,加热时需要不断观察海波的状态变化; (2)本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保证海波均匀受热,为此需要采用水浴法加热;
(3)实验结束后,他们绘制了海波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由图可知:海波的熔点是48ºC ,海波熔化的特点是吸热温度升高,当温度升高到时开始熔化,7min 时,固体海波全部熔化完毕变为液体。
……○
………
………内
………
………
○………
………
装……
…………
○……
………
…订……
………
…○…
…………
…
线…
………
……○…
………
……
此
卷
只
装
订
不
密
封
……○
………
………外
………
………
○………
………
装……
…………
○
……
………
…订……
………
…○…
…………
…
线…
………
……○…
………
……
19.【答案】:(1)玻璃泡、持平;(2)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100ºC、不变。
【解析】(1)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并且玻璃泡不要
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持平。
(2)根据数据,由图可知,水的沸点是100ºC;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3)实验中使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来测量温度的。
答案是:(1)玻璃泡、持平;(2)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100ºC、不变;(3)热胀冷缩。
五、计算题
20.【解析】(1)根据路程时间图像,可以直接判断AB段是晓军骑车时的运动图像;
(2)由速度公式
t
s
v=可得,晓军骑车的速度为:s
m
s
m
m
t
s
v/
6
60
)
25
30
(
1800
3600
=
⨯
-
-
=
=;
(3)晓军从家到万达广场的平均速度为:s
m
s
m
t
s
v/
2
60
30
3600
=
⨯
=
=。
答:(1)晓军骑车的图像是AB段;(2)晓军骑车的速度是6m/s;(3)晓军从家到万达广场全程的平
均速度是2m/s。
21.【解析】(1)时间间隔为t==0.05s,由公式v=得s=vt=340m/s×0.05s=17m。
故答案为17m。
(2)从发出超声信号到接受到回波信号时间是3s,那么声波传到海底时间是1.5s。
所以,海底深度为:。
答:(1)障碍物跟发声体的最近距离应该为17m;(2)海洋中该处的深度为2296.5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