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自考《农业推广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自考《农业推广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三)
1、什么是农业现代化
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

2、狭义、广义和现代农业推广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狭义的农业推广——以提供“技术指导”为主要特征
广义的农业推广——以提供教育农民为主要特征
[对成年农民——农事指导对农村妇女——家政教育]
[对农村青年——四健教育(4H)(手、脑、身、心) (Hands,Head,Health,Heart)]
现代的农业推广——以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为主要特征
3、简述中国特色农业推广的含义。

应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原理,采取教育、咨询、开发服务等形式,采用示范、培训、技术指导等方法,将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知识、新信息,扩散、普及、应用到农村、农业、农民中去,使我国的农业和农村发展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促进“三农”的全面发展。

4、为什么说农业推广学是边缘性综合学科?
从工作内容来讲,应属于农业科学或自然科学。

从工作过程和形式来讲,应属于农村社会行为学。

从农业教育层面来讲,它又属于成人教育的范畴。

从农业创新的扩散传播规律,应属于传播学。

从农业推广项目管理层面来讲,它又属于管理学
因此农业推广学只能是一个边缘性综合学科。

5、简述农业推广学含义、农业推广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含义:农业推广学是专门研究农业推广的理论和方法,并指导农业推广实践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科学。

研究对象:农业生产者、经营者的行为,即农民(生产者、经营者)。

内容:(1)农业推广原理
(2)农业推广方式与方法
(3)农业推广技能
(4)农业推广学的研究方法
6、简述农业推广的性质、直接功能、间接功能和作用。

性质:1.教育性(属于教育范畴,是多种内容和形式相结合的农村社会教育)
2.实践性(不论何种方法,都要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最终目的,而生产力的发展是离不开具体的实践的。

也可以说农业推广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科学)
3.综合性(即农业推广应具有教育、咨询、管理和服务四位一体的性质)
直接功能:增进农村农民的基本知识;
提高农村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
提高农村农民的生活技能;
改变农村农民的价值观念、态度和行为;
增强农村农民的自我组织和决策能力。

间接功能: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提高农业生产与经营效率;
改善农村社区生活环境及生活质量;
维持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
促进农村组织发展;
执行国家的农业计划、方针与政策。

作用:(1)是农业发展机构,科研院所,农业院校与目标团之间的连接纽带。

(2)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
(3)提高促进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措施
(4)开发农民的智力,改变生产者行为,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
(5) 是科研成果的继续和再创新
7、简述农业推广工作的方针和任务。

方针:面向生产
兼顾“三益”或者“三效”
合作推广
系列服务(产前、产中和产后)
任务:1)推广新技术,新成果,新技能
2)推广农民的新经验
3)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4)当好领导的参谋
5) 提供系列服务
8、如何理解农业推广具有教育、咨询、管理和服务四位一体的性质。

首先,农业推广是一种提高农民文化科学技术素质,改变农民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的教育活动,其次,农业推广是一种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水平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咨询活动。

第三,农业推广也是一种使农业科技成果向生产领域转化的管理活动。

第四,农业推广还是对农村、农业、农民的服务活动。

9、简述农业推广学的研究步骤。

选题阶段
制定计划阶段
实施阶段
分析总结阶段
10、1993年7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
1862年2月林肯总统签署了《莫里哀法》,亦称《赠地学院法》;
1903年,纳伯亲自在德克萨斯州创建合作示范农场,推广良种和新技术,连续两年获得很大成功,被称为“美国农业推广之父”
1. 成果示范的重要意义和实施步骤?
步骤:1.制订示范计划;2.示范场所的确定;3.创建高质量示范样板;4.观察记载;
5.组织观摩
意义:第一:成果示范一般情况下优于当地原有使用技术。

而示范点
设在拟推广区的生态、生产环境中;第二:成果示范不是抽象而空洞的说教式技术传授.效仿者不仅可以看到最终结果的优越性,通过参观、交流还可以了解到示范技术的基本操作过程,便于分析判断成功的把握性,采纳的欲望容易被激发。

2. 如何做好方法示范?
1.短时、准确;2.操作为主,讲解为辅;3.农民亲自操作
3. 选择农业推广项目的原则?
1. 项目技术的先进性:(1)更有效地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生态效益好。

(2)更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经济、社会效益。

2. 项目技术的成熟性;
3. 技术的适应性;
4. 项目产品的市场需求
5. 生产者易于接受(体现在两个方面);
6. 要与国家技术政策和大政方针一致
4. 选择农业推广项目的主要依据?
国家需要;市场需要;农民需要;专家的意见
5. 农业推广项目可行性报告分那几个部分?
(1)推广该项目的目的、意义、依据、国内外现状、发展趋势,立项的特色和创新,及项目的内容简介;
(2)项目技术可行性分析;(3)市场预测;
(4)预计项目完成后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5)推广项目的推广范围、规模和年限(项目计划进度安排),及其推广措施等;
(6)预计的推广经费及用款计划;
(7)成果或产品鉴定证书(指成果持有单位完成成果后的最终成果结论);
(8)单位的合作协议等
1. 农民行为改变有哪几种途径?
1) 强制使用权力----行政干预
2)交换、提供条件
3)咨询、提供服务
4)提高知识水平
5)操纵(实施人要对行为后果负责)
6)改变农村的社会、经济机构
7) 培养义务领袖
2.行政干预必须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1 、不能与国家法律相悖
2 、要与农民生产经营目标相一致
3、干预要在科学决策基础之上
4、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5 、符合当地的生产和生态条件
3.试验误差分为哪两种、如何控制?
系统误差:选用正确试验方法,严格按照实验步骤及标准进行试验随机误差:进行重复试验
4. 试验设计应遵循哪四个原则?
1)重复的原则2)随机的原则3)局部控制的原则4)唯一差异的原

5. 水平设计应遵循哪三个原则?
居中性;等距性;可比性
1.采用者分为哪几种类型,不同类型采用者对农业创新采用过程有何规律?
创新采用者的分类:创新采用先驱者、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后期多数、落后者
从认识到试行所用时间:先驱者和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后期多数<落后者。

从试行到采用所用时间:先驱者和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后期多数>落后者。

从认识到采用所用时间:先驱者和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后期多数<落后者。

2. 何为农业创新的扩散?S扩散曲线如何应用?
农业创新的扩散:是指一项创新由最初采用者或采用地区向外扩散,扩散到更多的采用者或采用地区,使创新得以普及应用的过程。

S扩散曲线应用:根据交替性规律,推广工作者应该不失时机地、积极地引进、开发和储备新的项目,保证创新交替的连续和发展;选择适当的交替点,既要使前一项创新充分发挥其效益,又要使后一项创新及时进入大面积应用阶段(无断桥)。

3.农业科技成果衰退的原因?
(1) 无形磨损---更新技术掩蔽;(2) 有形磨损---自身优点丧失;(3)
政策性磨损;(4) 价格磨损;(5) 人为磨损---实施不到位
4. 影响农业创新扩散的因素有哪些?
1、经营条件和规模;
2、农业创新技术质量;
3、农民自身因素;
4、其他社会文化、政治因素
5. 农民行为改变经历哪三个过程?
(1)解冻期(醒悟)
(2)变化期(认同和模仿)
(3)冻结期(内在化、习惯)
1. 什么是技术上限?经济上限?两者的关系?
技术的产量上限:是指某项技术成果在最佳环境条件和管理调控措施的作用下,所达到的单位面积最高产量。

因实现最佳措施的成本较高,经济效益不一定最高。

技术的经济上限:指某项技术成果应用后,单位面积所获得的最高纯收入(利润)。

它一般在高产基础上出现,但不一定出现在最高产量阶段。

技术上限与经济上限的关系:技术成果的产品(产量)上限与经济上限的不一致性,主要受生物生产内在规律和资源利用中报酬递减规律的双层制约
2. 推广实践中引种应注意哪些问题?
农业科技成果在应用推广阶段,对应用技术成果的选择及推广规模的大小,各类成果在一个地区应用比例问题,仍然会给生态效益造成巨大影响。

要掌握和处理好宏观与微观,当前与长远,单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避免单一化、维护和改善业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系统。

3.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
就是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4. 四种农业创新的扩散方式的优点?缺点?
1)传习式扩散方式适于:传统农业技术,因而在原始农业社会最为普遍。

特点:扩散后的创新几乎没有发生变化或有微小的变化。

2)接力式扩散方式适于:秘方、工艺类创新技术。

例如:云南白药,酿造等。

可利用其特点发展民族工业。

缺点:原始创新易丢失和磨损。

3)波浪式扩散方式适于:受自然气候影响较大,生态区域性较强的创新技术成果。

特点:辐射力与距科技成果中心的距离成反比。

4)跳跃式扩散方式适于:受自然气候影响较小,适应性较强的创新技术成果。

特点:广适性、通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