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提问能力的有效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提问能力的有效途径
摘要:数学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是学生的思维自由飞扬的场所,数学课堂本应充斥学生质疑的火花和创新的灵感。本文从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提问现状着手,对如何有效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能力提出了笔者的一些看法,旨在为学生问题意识的激发和培养提供一个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初中数学提问民主
众所周知,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重要,但是在现如今的初中数学课堂上,学生已经渐渐丧失了提问的能力,可以说学生更愿意去做一个被动的听者,他们更像是看戏的观众,在课堂上听一听,笑一笑,以一副置身事外的姿态来面对数学学习,这样的学习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数学思维的训练没有任何的好处,笔者认为针对现阶段初中生在数学课堂上不敢提问、不愿提问、不善提问的现象应该被予以足够的重视。
一、建立平等关系
在培养学生主动提问能力之前要先解决学生为什么不愿提问,纵观现如今的数学课堂,我们很容易发现教师一言堂的教学局面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在数学课堂上,数学教师习惯于维持自身
的师尊形象,这种维持远远高于其它学科的教师,教师的学生固有的身份决定了师生之间的不平等地位。所以,要想打破这一局面,教师要先放下师尊的形象,努力成为学生的朋友,让学生像朋友一样,愿意主动的去和数学教师聊天畅谈,在此基础之上才能进一步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引导学生争取提问。
例如在讲到“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时,教材中为学生罗列了多种判断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如SSS、AAS、SAS、ASA等,有学生就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老师,为什么AAA就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呢?”想必对于这位学生的提问,很多教师都会不以为意,甚至于还会对学生施以批评和指责,责怪其扰乱课堂秩序或者是令其自己想办法。这样随意性的忽视学生问题的方式是极为不妥的,久而久之,学生提问的热情就会慢慢降低,最终失去了提问的能力。对此,教师应该先对学生提问的态度给予肯定和认可,继而将让学生去讨论AAA边分别相等的情况下,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让学生的质疑及时得以认可和解决,这样才能有效保护学生提问的热情,让学生的质疑精神和能力得以长远的发展。当然,对于课堂上确实没有时间解决的问题,教师也要将其放在心上,鼓励学生课后自行讨论和解决,也可以以写小纸条的方式,将解题步骤写在小纸条上,并附上教师的鼓励和夸奖,将其偷偷的塞给提问的学生,这样不仅可以快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而且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提问热情,促使学生成为一个爱思考、爱质疑的学生。
二、创设语言情境
学生能够对某一知识点突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或者是提出心中的疑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引导,一个喜欢平铺直叙、不带任何悬念的教师是很难有效培养学生主动提问能力的,所以说一个善于运用自身语言优势,懂得创设语言情境的教师往往可以直击学生的内心,使得学生跟随着教师的节奏与语气快速投入到问题情境中去,从而为学生质疑能力的提升提供一个发展的契机。
例如,在解决开放性问题“在四边形ABCD中,连接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使之成为一个菱形,那么?”教师没有将问题完整的呈现出来,并用充满疑问的语气结束了最后两个字的表达,学生瞬间提了神,这本就是一道开放式的题目,结果教师连最后的问题都充满了悬念,学生的质疑也随之得以启发,有的学生提问:“老师,这道题目连问题都没有,我们怎么做啊?”有的学生提问:“老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四边形?”,也有的学生提问:“题目是不是要让我们添加一个条件呢?”教师无需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让他们绞尽脑汁,大胆提问,在学生迫不及待的想要知道问题真相的时候,教师再来解开谜底,从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即便是为学生解开了提问的谜底,教师还可以将题目进一步变形,如“要想使重点连接起来的图形是一个正方形,应该为其添加什么样的条件呢?”以此问题引发学生更多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设计题目,自己去提问,在不断提问和解决的过程中逐步训练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在这样一个教师所创设的语气情境中,质疑的音符飞扬在教室
的每一个角落,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也在教师语气情境氛围的创设下,学生主动提问的意愿和能力均得以不同程度的提升。
三、融入生活元素
数学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生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知识教学教材理论与生活实践的结合,这才是数学学习的根本目的。很多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不会产生任何的质疑,很大的一个原因便是数学知识脱离了生活,一味的照本宣讲,学生根本不了解为何要学习数学?学习数学到底能给自己带来哪些好处?因此,将生活素材悄无声息的融入到数学学习的各个环节,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并由此生成学习上的质疑。
比如,在学习“近似数”有关内容时,教师在教学中一般会先让学生了解近似数的概念,最后再了解近似数在生活中的用处。这种常规式的教学模式虽然没有什么错,但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大脑并没有高速的运转,也自然不会产生疑问,更不会主动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教师不妨引入生活元素,用真实的生活去化解抽象的知识。在新课开始之前,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呈现几个生活中常见的表述:①嫦娥五号为地球带回了大约2千克的月球土壤;②人类生活的宇宙年龄大约为200亿年;③《水浒传》这本书一共有213页;④老师身高大约163厘米⑤我们班一共有62人;⑥五一长假,我市大约接待了50万的游客。这些表述覆盖了学生向往的宇宙
星空,涵盖了学生喜欢阅读的书籍,涉及到了学生身边的生活琐事,学生对此很有兴趣,借助上述6个表述,教师可以率先提问:“你们可以观察这6个表述有哪些不同呢?”学生很快就发现了有的表述中有“大约”二字,到这里,已经开始有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非要加上‘大约’二字呢?能不能不加?”、“如果加上‘大约’或者是去掉‘大约’,表达的意思还是一样的吗?”围绕着“大约”二字,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基础之上再引出“近似数”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更加的容易,也会对接下来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可见,从生活角度引出生活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氛围与质量。
数学学习过程必然少不了学生的思考,而学生提问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思考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大胆摒弃传统教育观念,给学生制造平等与民主氛围,并通过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实施,真正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质疑火花,从而切实让初中数学教学从“学生”转向“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迎来一个高效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