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题申报: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的探索与实践—以《建筑安全》课程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的探索与实践——以《建筑火灾安全工程》课程为例
学科分类:高等教育
课题类别:重点课题
关键词:MOOC;混合式学习;教学模式
预期研究成果:
课题设计论证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高校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的学习方式均发生了巨大变化。
以学生为主、注重学生自主参与的网络学习在教育教学领域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起来。
这种超越了时空限制的教学模式给以“课堂、教材、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式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然而,单纯的网络学习不利于学生系统知识的掌握,不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传统的课堂教学又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何应对网络学习带来的挑战、解决传统
教育存在的问题、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将是今后教育教学领域研究的重大课题。
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混合式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是教学发展的又一顶峰,它将成为教学的主流模式。
基于这种考虑,本研究以MOOC课程资源与平台为依托,探究基于MOOC 的混合式学习模式,通过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构建新型的教学环境,通过理论与实证研究设计出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模式,为高校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利用MOOC资源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课题的界定
项目团队立足于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基于MOOC课程资源与平台,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着手点,探索构建“MOOC平台”+“课堂教学”+“创新实践”三位一体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系统性的分析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过程和效能。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2012年称为世界MOOC元年,MOOC的出现引发了世界高等教育领域的新一轮改革浪潮。
中国慕课自2013年起步,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经过6年的快速发展,建设与应用均取得斐然成果。
迄今,共有12000余门慕课上线,2亿人次学习,6500万人次大学生获得慕课学分,全社会广泛受益。
在线课程建设也在这个过程中从萌生、初建到成长,得到迅猛发展,形成了一批较成熟的高等教育课程平台,其中在国内认可度较高的品牌型平台,有高等教育出版社全国高校教研中心的“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和上海交通大学“好大学在线”等。
这些在线课程公共服务平台,与各层次高校广泛合作,服务校园内、高校之间在线课程
的建设、共享与应用,积极探索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及教学管理机制创新实践,并开展深入的课程研究。
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课程“建、用、学、管”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新的发展成果之一。
由于MOOC在国内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国内关于MOOC的研究大多只涉及到MOOC的理念、MOOC兴起对高等教育的影响,部分文献虽涉及到了MOOC与传统高校教学的融合模式,但也只是笼统介绍,没能做更深入的研究。
对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的研究更是刚刚起步,鲜有比较成熟的理论成果,即便稍有论述也只是散见于相关文章的部分章节。
韩锡斌等认为MOOC在国内“落地生根”的最佳方式就是针对校园内的学生采用混合学习的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以及MOOC平台功能与课程质量的不断完善,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的研究定会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牟占生(2014),杜世纯(2016),张成龙(2018)等人,主要以教学平台为依托,将课堂教学和MOOC网络学习相结合,设计出了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模式。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现阶段对于MOOC平台课程与学习内容的适配性有待持续深入。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不仅是学习素养,还包括科技创新素养等,科技创新能力如何培养也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探索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进行MOOC课程资源与学习知识适配性研究,将MOOC的优秀课程资源与平台的功能特点运用到混合学习中,能有效发挥混合学习的优势,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2)将MOOC平台在知识管理、教学互动及教学评价方面的优势与混合式学习相结合,探索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促进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
(3)MOOC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探究出“MOOC平台”+“课堂教学”+“创新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体系,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素养。
2、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和创新之处。
※研究目标
(1)分析混合式学习的研究现状,明晰新形势下混合式学习的定义和内涵。
(2)构建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模式;
(3)将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应用于实际教学,设计创新能力拓展与分流体系。
※研究内容
(1)深入剖析混合式学习相关理论
本研究对混合式学习的定义与内涵进行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阐述多种学习理论在支持混合式学习方面的适切性,为后期设计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3)构建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模式
根据混合学习的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研究MOOC课程资源与学习知识适配性,提出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设计流程,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
MOOC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并分别对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学习评价等各个阶段进行详细设计。
图1 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教学模式设计
图1仅针对的是教学模式,包括的是MOOC在线学习和课堂学习。
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实践是摆在高校面前的重大课题。
强化实践育人环节,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显得尤为迫切。
本项目研究分析课程的类型、特点、科技发展方向,将实践创新融入到课程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在实施的过程中,逐渐形成“MOOC平台”+“课堂教学”+“创新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位一体”的混合式学习教学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三位一体”的混合式学习教学流程
围绕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以知识综合运用、工程实践能力、自主创新设计等为主,将自主创新、科学研究、以及学科竞赛等引入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并践行“实验课程、自主式学习、科学研究、学科竞赛”等创新实践体系。
(3)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应用研究
以《建筑火灾安全工程》课程为例,对学生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将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与MOOC混合学习模式进行深入整合,设计了详细的学习活动方案并在实际教学中予以应用。
最后,通过对相关数据的统计
和整理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
※创新之处
(1)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构建:理论模型、协同关系和体系框架的建立
通过进一步凝练、分析和总结MOOC学习和混合式学习的发展与现状,立足于新形势下本科生教学模式的时代性特点和改革要求,探讨“MOOC平台”+“课堂教学”+“创新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2)教学与实践优化:体系的“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学习评价”循环结合实践,构建教学创新和实践体系完善,确切的说就是通过过程优化和实践检验,以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为目的,平台、教师和学生主体间协调发展为效用、进一步优化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模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优化混合学习体验,提高学习成效。
3、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实施步骤。
※研究思路
本研究拟运用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和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理论,采用现状分析、理论演绎、模型构建、实证研究和统计分析等相结合的方法。
(1)通过分析MOOC和混合式学习的研究现状,把握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中的新要求与新挑战;
(2)MOOC在线课程与学习要求的适配性分析,建设MOOC课程资源;(3)基于建设的MOOC课程资源和已有MOOC课程资源,建立混合式学习模式,并分别对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学习评价等各个阶段进行详细设计。
(4)教学与实践优化
围绕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以知识综合运用、工程实践能力、自主创新设计等为主,将自主创新、科学研究、以及学科竞赛等引入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并践行“实验课程、自主式学习、科学研究、学科竞赛”等创新实践体系。
探讨建立“MOOC平台”+“课堂教学”+“创新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研究方法
(1)理论研究
本研究充分利用中国知网、××××××图书馆获取相关文献资料,涉及混合式学习、MOOC等相关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深入了解混合式学习的内涵、理论基础、教学模式以及MOOC的资源呈现方式和特点,为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提供合适的研究思路与实施办法。
(2)实践研究
将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模式,运用到真实的教学实践中去,通过实施具体的教学流程并分析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得出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在教学中的可用性和有效性。
(3)调查研究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多种方式,从学习者的课堂表现、学习效果及对混合教学的满意度等多个角度入手进行调查研究,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从而总结出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有效性。
※实施步骤
项目的总设计周期预为2年。
其中,设计项目筹备期1个月、项目实际运行期21个月、项目成果推介与总结期2个月。
图3 项目研究进度图
4、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前期相关研究成果、核心观点等
1)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
本课题主要参加者都有主持或参与国家以及省部级课题研究的经历,发表论文多篇,研究经验丰富。
本课题组成员大多数都具有高级职称,平均年龄不到38岁,年富力强,大多具有博士学位。
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2名,讲师6名。
具有博士学位11人,硕士学位2人;40岁以下8人,40岁以上5人。
成员均是学院教学教改中的骨干力量,教学团队的科研能力较强,教学经验丰富,并有各自的学术专长。
本项目组成员前期开展了多个教学研究项目及发表多篇教学研究论文为接下来开展的教学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2)前期相关研究成果、核心观点等
※项目负责人及团队已有相关成果
项目负责人×××,现为××××××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系主任,主要从事学生教育与管理研究工作;担任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岗位8年,有较丰富的工作经历与实践经验。
近来年,主持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2项、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自选研究课题1项;参研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4项、湖北省学生工作精品项目、湖北省高校实
践育人项目等省级项目6项。
获湖北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省优秀学士论文指导教师及校教学成果特等奖、“十佳青年教师”、“教学育人先进个人”、“教学新秀”等多项奖励。
以第一作者发表教研论文1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2篇,CPCI收录2篇;主编及参编书籍6部。
近三年来,项目团队持续研究与本项目方向相关课题。
先后承担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6项、湖北省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项、高校学生工作精品项目1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划课题1项,校教学改革项目5项等课题;参与了湖北省高校实践育人特色项目1项、教学改革项目2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3项。
团队成员发表相应的论文29篇(核心6篇、CSSCI 2篇、CPCI 7篇),获省级教学优秀成果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5项等,主编及参编《建筑火灾安全工程》等书籍11部。
节略如下:
项目团队已有主要研究成果
[1] 工科大学生“双创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的构建与实践,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 大化工背景下彰显煤化工特色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3] 安全工程与环境工程跨专业建设及其本科生创新与应用能力培养研究,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项目团队已有主要研究论文有:
近年来,团队成员发表相应的论文29篇(核心6篇、CSSCI 2篇、CPCI 7篇),节选部分
[1] STOP计划在实验室行为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11):287-291.(中文核心期刊)
[2] 安全工程专业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6:172-175.(中文核心期刊)
[3] 我国消防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J]. 消防科与技术,2015,3(12):1691-1693.(中文核心期刊)
[4]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10):427-429.(中文核心期刊)[5] 实验室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创新作用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10):435-438.(中文核心期刊)[6] 高校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及其教学改革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10):95-97.(中文核心期刊)
[7]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raining Internationalized Talents in Safety Engineering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Belt and Road”[J].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ulture, Edu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ICCESE 2019), 2019, volume 310, 1275-1278.
[8] Exploration of safety Engineering Talents Cultivation under New Engineering Education[J]. 201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ities and Advanced Education Technology (ICHAET 2018) [9] Exploration on the Stakeholders’ Co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Postgraduate Studies Scholarship System[J].Advances in
Economics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Research(AEBMR),2017,50:224-228.(CPCI-SSH)
[10] Research on education reform of improving occupation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2015 Advances in Economics,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Research (2015):700-704 . ISSN2352-5428. (CPCI-SSH)
[11] The anlysis of the Curriculum Assessment's characteristics in American colleges and Its Inspiration, 2016 the 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ocial Science (ISSS 2016): 253-256. ISSN2352-5398 ISBN978-94-6252-183-4. (CPCI-SSH)
[12] Subject superiority developing composition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 based on comprehensive safety discipline. 201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Science and Higher Education:367-370. ISSN2352-5398 ISBN978-94-6252-212-1. (CPCI-SSH)
[13] The Approach of Cultivation College Students Safety Culture base on the Academic Advantage. 201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Science and Higher Education:431-433. ISSN2352-5398 ISBN978-94-6252-212-1. (CPCI-SSH)
※项目团队主要论著:
[1] 建筑火灾安全工程[M].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9
[2] 安全系统工程[M](第3版).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十
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3] 消防法规[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
[4] 防排烟工程[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5] 安全科学与工程[M].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6] 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
[7] 城市地下空间火灾预防与控制[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
[8] 固体废物处置与处理[M]. 北京:冶金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9] 除尘理论与技术[M]. 北京:冶金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10] 水环境风险监测与应急响应技术[M]. 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4
[11] 欧洲环境风险应急与处置技术[M]. 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6
5、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
[1] 刘震,陈东. 指向深度学习的混合式慕课教学模式探究————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慕课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9,29(5):85-91.
[2] 钟月辉. 英国莱斯特大学远程教育混合式学习模式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5(10):27-32.
[3] 苏芃,黄秀华. 学习科学视野下高校推动混合式学习实践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7,27(10):61-66.
[4] 宋余庆,陈权,刘哲,朱轶,潘天红,刘会霞. 新工科背景下工程创新人才国际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管理,2018,12(3):102-108.
[5] 邱乐泉,汪琨,汤晓玲,李彤彤,吴石金. 基于移动学习的生物化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初探[J].微生物学通报,网络首发2019-04-02 [6] 马国庆. 基于微课的高职英语混合式学习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15(11):66-70.
[7] 朱世琴,吉久明. 基于混合式学习的文献检索公选课改革研究——以华东理工大学为例[J].图书馆杂志,2019(1):48-53.
[8] 陈雅. 基于混合式学习的任务驱动式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17(2):84-87.
[9] 何艳红,史艳莉,张红菱,聂蓉,周威,张敏. 基于高校数字化课程平台中《言语治疗学》混合式学习的教学设计与应用[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8,26(5):532-536.
[10] 王晓跃,习海旭,柳益君,廖宏建,黄纯国. 基于SPOC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学习支持服务构建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9(3):48-53+117.
[11] 牟占生,董博杰. 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探究——以Coursera平台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5):73-80. [12] 杜世纯,傅泽田. 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及其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12):129-133+145.
[13] 张成龙,李丽娇. 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对网络自我调节学习的
影响[J].现代教育技术,2018,28(6):88-94.
[14] 张成龙,李丽娇,李建凤. 基于MOOCs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研究——以Y高校的实践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7(4):60-66.
[15] 葛云锋. 混合式学习在大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5(35):104-106.
[16] 杨根福. 混合式学习模式下网络教学平台持续使用与绩效影响因素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7):42-48.
[17] 叶伟剑. 混合式学习促进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29):43-46.
[18] 王晶心,原帅,赵国栋. 混合式教学对大学生学习成效的影响——基于国内一流大学MOOC应用效果的实证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8(5):39-47.
[19] 李普华,薛宏丽,赵玉涛. 多主体视域下MOOC的混合式学习探索[J].高校教育管理,2016,10(6):88-92+124.
[20] 李祁,李瑛,赵秀丽. MOOC平台下的“混合式”计算机教学模式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4,36(A2):111-113.
[21] 董博杰. 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22] 巫晓泉. 基于 MOOC 的混合学习设计与应用研究[D]. 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23] 李娜. 基于 MOOC 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在开放大学中的应用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课题编号:6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