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言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一、研究性学习模式———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新尝试

研究性学习不算新事物,但在本科教育中真正详细论述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极为少见,更多的研究者把研究性学习模式看成是研究生教育的专利,对本科生的教育还停留在灌输式的知识传授阶段。笔者认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在大学本科教育中引进研究性学习模式,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变知识灌输为能力培养、变教师中心为师生互动的必然要求。研究性学习模式不是把每个学生都当成学术科研的后备军,而是通过科学研究的流程如搜集资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撰写论文等培养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综合能力,为学生进入社会适应复杂的社会需求和进一步学习深造奠定基础。具体有如下四个层次。

1.听———教师的引导、示范作用

以往论者也强调“听”的功能,认为听中“教师起到的示范引领的催化作用尤为关键”。但以往论者“听”的功能过于狭窄,偏于诵读名篇以唤起学生的审美感受,或者利用视频影片引起学生兴趣。笔者以为,研究性学习所谓的“听”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对于学习方法与思维方法的传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维。“听”虽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讲”显然是“听”的前提与基础,所以教师如何“讲”就成了学生“听”后是否有成效的关键。具体到讲的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如何读书。书这么多,读哪些书,这是一个选择问题。目前本科生教育普遍偏于教材,对于原典、原著的研读远远不够。笔者认为可以建构一个以作品为核心、学术专著与论文为辅的三层面立体读书模型。作品是感性材料,没有李白、杜甫、苏轼等人作品文本的浸染,审美趣味与文字功底将失去基础的依托;学术专著与论文是理性的提炼与升华,是传授学生如何研读作品、如何思考问题的窍门。教师可以根据自己讲授的课程给学生在作品、论文、专著方面开一个综合性的书目,所选书籍不能太多,否则负担过重;也不能太少,否则流于形式难以奏效。选择之后,哪些先读,哪些后读,哪些详读,哪些略读,都需示学生以法门。其次,应该以自己博学多闻的知识与思想去讲解选择的作家作品与流派,在讲授之中使同学们得到思想的启迪,感受文学的魅力,领悟人生的真谛。这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在教师阅读作品、专著、论文无数并消化的情况下才能做到,此时的授课将超越知识的灌输而成为思想交锋的饕餮盛宴。

2.读———知识的积淀与思想的涵养

“听”主要是教师“讲”的引领过程,“读”则需学生耐得住寂寞、坐得住板凳,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地读下去。没有大量读作品、读论文、读学术专著、读社会这本大书,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将永远是句空话,大学生课堂上与教师的交流也将陷于游谈无根,至于适应社会工作或进一步深造的写作能力更是无从落实。只有大量的读才能说、才能写,仅仅局限课堂搞所谓的参与式讨论不过是形式主义的隔靴搔痒,看似花哨实则是过眼云烟。老师教授读书法门之后,学生沉下心来腾出时间真正一本一本读书、一篇一篇看论文才是

奠定学生扎实功底的不二法门!钱穆先生就说过:“书能一本本一部部地读,埋头读。”

读书方面,每周能读2~3篇学术论文,每月能读3部作品与1部学术专著,则何愁学生说

与写的能力?读书不只是翻书,读书过程中的摘抄与笔记起到积淀知识与深化思维的作用。如何做读书笔记呢?读书笔记有什么用呢?读书笔记一方面是围绕一个主题搜集资料,锻炼

学生搜集资料与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读书笔记需要学生组织文字,锻炼学生的文字功底;

最后读书笔记还需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甚至解决问题,对于学生如何独立应对问题的能

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3.说———知识的运用与思维的锻炼

没有知识的储备与思维方面的操练,“说”将是胡说八道、不知所云。所以这部分虽

以“说”立论,但重点阐述还是教授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之道。以实例的形式把原文展示给同学,然后引导学生从什么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就是至关重要的。这个过程可以结合讲解的内容随时随地插入,培养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前有教师讲授如何读书、如何思考,后有学生照此扎实读书

做笔记,则课堂上围绕某一专题让同学们相互讨论才不至于流于形式,才能让学生真正做

到学以致用。学生平时围绕某一作家作品读的论文与专著越多,把握的细节越精准,掌握

的知识越全面,展示的视野越开阔,最后思想的交锋也就越激烈。试想根本没读过雨果

《悲惨世界》原著也没看过研究论文更没参考研究雨果学术专著,讨论能靠谱吗?

4.写———文字的运用、逻辑的安排、思想的创造交融的产物

这个“写”既包括较低层次的摘抄与逐条式笔记,也包括单篇的读书札记,更包括具

有一定创造性的学术论文。“写”是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难的一个环节,它是学生在听

老师讲解学习与思维方法、大量读论文与作品、课堂讨论与辩论中阐述自己观点的基础上

的综合运用。这个过程既考查文字运用的功底,还考查逻辑层次的安排,更关注自己独创

性思想的酝酿。平时读书的涵养、老师讲授的方法、讨论时思维的锻炼等等都打破隔阂融

为一个有机整体。具体方法是以笔记与摘抄为主,模仿经典学术论文,掌握学术论文写作

规范,为写作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础。另外,真正掌握思想与学术的能力,还需给学生介绍

一些常用的数据库与学术专著。现在大学生知道中国期刊网并能下载文章阅读的少之又少,至于学术专著更是望而生畏。对大学生而言,至少应该熟练掌握中国期刊网的查询与下载,每个星期至少能阅读与专业课程相关的高质量学术论文2~3篇并做好摘抄,虽然刚开始阅

读必然艰难,但浸染既久,学术思维必渐渐养成,终身受用。

二、贯彻落实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可行性

人文素养的培育非一朝一夕之功,研究性学习模式的贯彻是以大量时间与精力的投入

为前提的。没有时间的保证与实践的操练,再好的教育理念与模型都将沦为空谈。为了把

研究性学习模式在汉语言文学的专业教学中落到实处,需要三个层面的协作与努力。首先,教师层面。研究性学习模式中,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如何传授学习方法、如何开列读书

目录、如何演示读书笔记的做法、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需要教师在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