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传世代表作《黄甲图》高清详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渭传世代表作《黄甲图》高清详解
明徐渭黄甲图纸本墨笔114.6×29.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作品鉴赏《黄甲图》绘肥阔的荷叶已开始凋零,一只螃蟹缓缓爬行,留出大片空白表现秋水。

构图简洁洗练,布局清新奇巧。

右上有徐渭题说:“兀然有物气豪粗,莫问年来珠有无,养就孤标人不识,时来黄甲独传胪。

”徐渭用奔放的笔墨勾画出螃蟹爬行的姿态以及荷叶疏落的秋天
气氛。

这幅画也有在讽刺进士甲科的意味,是藉着螃蟹粗鲁横行的形象,来嘲讽那些胸无点墨、世人不耻,但却能依靠关系或金钱金榜题名的人。

图中的水墨加入了适量的胶,以避免水墨渗散,恰是此图的特色所在。

图中以淋漓的墨色画荷叶,画蟹则寥寥数笔,看似草草为之,实则浓、淡、枯、湿、勾、抹、点多种笔法参用,形状虽夸张,却饶有笔情墨趣。

徐渭用奔放的笔墨勾画出螃蟹爬行的姿态以及荷叶疏落的秋天气氛。

螃蟹的造型虽然简单,但却是许多笔法一起用才画出来的,不管是形状、质感甚至神态都相当生动。

本幅署款“天池”。

钤“徐渭私印”等二印。

(故宫博物院)被误读的徐渭代表作《黄甲图》
文/朱飞军图/阴山工作室前不久看到一幅徐渭的画
作《黄甲图》,《黄甲图》的右上有徐渭题诗“兀然有物气豪粗,莫问年来珠有无,养就孤标人不识,时来黄甲独传胪”。

有权威评论如下:“徐渭用奔放的笔墨勾画出螃蟹爬行的姿态以及荷叶疏落的秋天气氛。

螃蟹的造型虽然简单,但却是许多笔法一起用才画出来的,不管是形状、质感甚至神态都相当生动。

这幅画也有在讽刺进士甲科的意味,是藉着螃蟹粗鲁横行的形象,来嘲讽那些胸无点墨、世人不耻,但却能依靠关系或金钱金榜题名的人。


另有一本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徐渭书画集上
的介绍大同小异,只是增加了一些对画面艺术技法的介绍:“此图写荷叶两枝,阔大如伞,下有一只螃蟹。

画家以大写意笔法泼染硕大荷叶,酣畅淋漓;螃蟹造型简洁概括,颇有意趣。

整幅画面笔意相属,气脉连贯,一气呵成。

”此外还有一个评论讲到这首诗时表示其具有“诗意幽默”。

明徐渭黄甲图
局部除此,我在网上查了好多评论,基本上都是采用以上说法,没有多少有新意的评论。

其中有一篇名叫《徐渭的艺术特点》的论文,对于诗的含义和画面的意思稍有具体的解释,文字如下:他(指徐渭)还借题诗有力地抨击了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常以螃蟹来比拟那些压榨百姓、横行霸道的权贵和官吏,例如故宫博物馆藏有徐渭《黄甲图轴》,
画了两柄如伞盖般的荷叶,下面画了一只肥大的螃蟹,上部题诗为:“兀然有物气豪粗,莫问年来珠有无。

养就孤标人不识,时来黄甲独传胪。

”“黄甲”两字语意双关,古代科举进士甲科及第者称“黄甲”,而“传胪”,也是指古代科举进士及第后,宣制唱名时,除第一甲唱一二三名外,第二甲、第三甲只唱首名,所以,二、三甲首名成为传胪。

黄甲即指螃蟹,又借指科举及第者,讽刺这些人徒有外表风标,实则腹中无珠,空无才学,对他们进行辛辣的讽刺……
总之,所在的评论中一致认为这幅《黄甲图》是讽刺“依靠关系”而“金榜题名”的那些“不学无术”之人,而“螃蟹”即是指这样的人。

当我纵观全画和题诗之后,产生如下几点思考:第一,这个画面何以能够看出“讽刺进士甲科的意味,是藉着螃蟹粗鲁横行的形象,来嘲讽那些胸无点墨、世人不耻,但却能依靠关系或金钱金榜题名的人”的意思来呢?第二,这首诗的意思也是讽刺这些“不学无术”之人的讽刺诗吗?第三,为什么所有的介绍都没有全部译出这首题画诗呢?
我想,要理解这幅画的真正含义,就要从理解这首诗入手。

我在网络上反复寻查竟没有查到对于这首诗的释义。


就是说没有一个人真正理解了这首诗,却在不理解诗的意思的情况下,只好将诗的原文列出,然后从总体上去判断这首诗的含义,便有了上文提到的诸多解读。

明徐渭黄甲图
局部我分析了一下这首诗,发现以往的解读者对于诗中第二句的理解就已经有了问题。

这句中的“珠有无”是指什么?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徐渭的艺术特点》的作者是把这个“珠”字理解为“有眼无珠”的“眼珠子”。

但这样理解的话,文意肯定是不通的。

如果是说“眼珠”的“珠”,那么“莫问年来”又指什么?岂不是说“别管他这一年来是不是眼中无珠”吗?而且第三句说“养就孤标人不识”怎么解释?如果主
题是写那些中举之人,岂不是在说那些“有眼无珠”之人“养就”了“孤标”吗?这岂不是在赞美他们吗?如何说得通呢?所以这种牵强附会的解释也太明显了。

问题出在哪里?笔者以为,就出在对于这个“珠”字的理解上。

这个“珠”字非“珠”也,乃为“铢”也。

“铢”是钱的单位,“珠”在这里也就是指“钱”的意思。

如果这个字是“铢”字,就一切都通了。

此诗应该是这样理解的:“有个东西真是心傲气豪得可以,纵然年来断了炊也不改变这脾气;我这孤傲的品格没有人能够赏识啊,如果我有时来运转的那一天,那么你们就会知道,我可就是那可以做状元的材料啊!”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这只螃蟹是代表画者自己,可不是什么讽刺所谓那些不学无
术之人的。

众权威们的理解完全弄反了,这实在让我感到惊讶。

再看看画面,分明是一股倔强之气,何来的讽刺意味呢?荷叶的空灵萧疏和螃蟹的劲健有力形成鲜明的对比,两片荷叶和一只螃蟹苏世独立,仅用一杆荷茎连接起来,使荷叶和螃蟹之间有了联系。

明徐渭黄甲图
局部再来仔细看看《黄甲图》题款中这个“珠”字,实际是“铢”字。

草书的写法,“王”字上加一撇就是“金”字旁,由于徐渭写得随意,使“来”字末笔连接到“铢”字的起笔表达得不是很明显,但仔细观察这个“连带”还是有的,虽然外表看上去是“珠”字,如果细心辨认应该能够认出来。

而诸多解读者粗心大意没看出来,也说明了他们对草书的理解不够深入,所以误将“铢”字,认作了“珠”字,造成了理解上的误读。

明徐渭行草应制咏剑轴
352x102.6cm 苏州博物馆藏且看徐渭的另一幅字,行草书《应制咏剑轴》,其中有“寸铁”的“铁”字与“铢”字的偏旁完全一样,可以证实《黄甲图》中的字就是“铢”字,而被人们误认为“珠”字了。

这里要说明一点,认识草书的技巧往往是需要从上下文来理解字的含义的,如此,即使是作者写错了字,也不会影响对整体内容的正确理解,这是最基本的道理。

同理,徐渭书法行草《应制咏剑轴》常见的对首句的翻译也
是错的,应该是“欧冶良工”,而译者将其译为“欧治良工”了。

何以见得错?因为该诗说得明白:“欧冶良工,风胡巧手,铸成射斗光芒。

”而题目也在说《应制咏剑轴》,分明指的是宝剑的冶炼,是说“宝剑的冶炼者具有胡人炼钢铸剑的好手艺,才冶就了这把能够光芒射向斗牛的利剑”。

从字形上看,认为“治”或者认为“冶”都是可以的,但通过上下文来看,我们就知道这个字只能是“冶”字,不能是“治”字。

如此一幅徐渭的代表作,不知经过多少专家高人之手,竟然没有人看出其中蹊跷,甚至连字也认错,实在不应该。

对于诗词的理解就更离谱了,竟然没有人能够完整地解读这首诗,完全是含糊地去应付。

还有人对于作品的理解和牵强附会的解释以及不懂装懂的态度,绝不是做艺术研究的人应有的态度。

从这幅作品被误读说明了,一方面从事书画艺术需要有很好的文化修养,艺术界“集体误读”这样一幅名作,应该引起我们深思;另一方面,所谓“真善美”,首先就要有求“真”的精神,如此重要名家的代表作都辨析不清楚,如何能够对艺术有深刻的领会呢?而作为辞书的编纂,更是应该严肃认真,因为,哪怕一点点的差错,也将造成巨大的影响。

高清局部画家简介徐渭(1521-1593),字文长,号青藤山人等,是活动于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的文学家和艺术家。

自幼以才名著称乡里,却在科举道路上屡遭挫折。

20岁那年才考
中秀才,直到41岁,考了8次,始终也未能中举。

徐渭非常抓狂,以至反复自杀有9次之多。

嘉靖四十五年,徐渭在又一次狂病发作中,因怀疑继妻张氏不贞,将其杀死,因此被关入监牢。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狂人,却精草书、擅诗文、通戏曲。

在中国写意花鸟技法的演绎中,徐渭是集大成者。

清初的八大、石涛到乾隆时的“扬州八怪”延绵到晚清的赵之谦、吴昌硕乃至现代的齐白石、潘天寿无不受其影响。

著有《徐文长全集》、《徐文长佚草》及杂剧《四声猿》,戏曲理论《南词叙录》等。

?原图下载
新浪下载
━━━━━━━━━━━━━━━━━━━━━━━━━
━━━━阴山箴言阅画千卷,不如读透一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